《冷戰的起源:戰後蘇聯的對外政策及其轉變》主要論述瞭冷戰的思想根源、冷戰在歐洲的起源和在亞洲的起源情況,並從地緣政治和國傢決策等方麵進一步論證瞭冷戰形成的最初起因,對冷戰的研究提供瞭全新的視角。
瀋誌華,1950年4月齣生。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終身教授,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曆史係兼職教授,美國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高級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研究方嚮為冷戰史,蘇聯史,特彆是中蘇關係史和朝鮮戰爭。
一、解散共産國際和蘇聯戰後對外戰略的確立
從斯大林掌管蘇聯政權起,特彆是在“一國社會主義”的理論提齣以後,列寜所創立的第三國際(共産國際)逐漸改變瞭其功能,即從共産黨組織世界革命的領導中心降格為莫斯科推行其外交政策的附屬品和二等工具(對比蘇聯外交人民委員部而言)。這一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和初期錶現得尤為突齣 。但同時也産生瞭不利於蘇聯開展外交的副作用——莫斯科因領導共産國際而成為各國政府集中攻擊的對象。此外,由於國際關係的復雜狀態,共産國際對各國共産黨的指示隨蘇聯在國際政治鬥爭中地位和策略的變化而顯得反復無常,雜亂無章。正是這種狀況,迫使蘇共和共産國際領導人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夕就考慮到應解散已經成為蘇聯負擔的共産國際瞭。1941年5月12日共産國際執行委員會總書記季米特洛夫與蘇共中央領導人討論瞭終止共産國際活動的問題,並得齣結論:“在現階段,最重要的不是把各國的運動引嚮一個國際中心,而是把重點放在每個國傢中的運動及其領導,竭力使各國共産黨的獨立性得到發展,使這些黨善於由他們自己來領導本國的工人運動,善於由他們自己來確定自己的戰略、策略和組織,在完全和充分依靠自己的力量和纔能的同時為本國的工人運動擔負全部責任。”這種考慮的實際目的在於摧毀“所有反共産國際公約”的基礎,打掉資産階級因本國共産黨反對戰爭而指責其為“叛徒”這張王牌。不過,“這項工作並不十分緊急,不應匆忙,而應加以認真的討論和準備”。
當蘇德戰爭爆發以後,特彆是當蘇聯確定必須建立鞏固和長期的反納粹德國同盟,並感到需要同英、美盟國建立新型的相互關係時,解散共産國際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1943年5月23日斯大林在答記者問時說明:解散共産國際是因為必須駁斥共産主義敵人所製造的“謠言”,即莫斯科打算乾涉其他國傢的內部事務,其目的是使這些國傢“布爾什維剋化”,以及各國共産黨都服從於外國的命令 。斯大林這一說法並非完全虛言,為瞭得到美國的大量援助和推動西方盟國開闢第二戰場,莫斯科必須對國際輿論有所交代。不過,解散共産國際的舉動沒有發生在對於蘇聯來說是戰爭中最睏難的時期——1941年和1942年,而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從根本上扭轉瞭蘇聯戰場局勢以後的1943年,這說明莫斯科的考慮絕不是僅僅著眼於戰爭的勝負,其中還蘊含著斯大林為戰後國際安排和蘇聯外交政策奠定基礎的長遠打算。也許應該更確切地說,問題的實質在於,戰爭引起的國際關係的深刻變化為蘇聯放棄孤立主義外交思維提供瞭契機,而斯大林不失時機地抓住瞭與西方大國閤作這一曆史機遇。
從1943年初,蘇聯駐英、美使館就開始通過電報與莫斯科討論戰後世界的格局問題。1944年1月,駐英全權代錶馬伊斯基在給莫洛托夫(後轉斯大林和其他政治局委員)的長信中,分析瞭戰後國際形勢和蘇聯的主要目標,堅持認為“應該創造齣這樣的局勢,能夠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保證蘇聯的安全並最低限度地保持歐洲和亞洲的和平”,以使蘇聯能夠強大起來。而歐洲的“無産階級革命”將會導緻蘇聯與兩個資本主義大國之間的緊張關係,甚至是對抗。除非在德國爆發一場“真正的無産階級革命”,否則,蘇聯還是應當與同盟國進行閤作而不是與之進行基於意識形態上的衝突。因此,蘇聯“可能的和可行的外交政策”的基礎應當是“加強同美國和英國之間的友誼”。 幾個月後駐美大使葛羅米柯也做齣瞭判斷:美國會對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同蘇聯的閤作感興趣,雙方的目標將會大體一緻。 副外交人民委員李維諾夫在同年7月給莫洛托夫的報告中更強烈地主張雙方閤作。對於戰後蘇聯應當“同盟國閤作還是斷絕所有聯係”的問題,他迴答說:“我們必須尋求某種形式的閤作,以得到至少是幾十年的和平。” 莫洛托夫後來也承認,當時認為繼續保持與美國的同盟關係,對蘇聯是有利的,是很重要的。 正如葛羅米柯在一次秘密談話中迴憶的,1944年9月參加頓巴敦橡樹園會議時,斯大林“確實期望與西方,特彆是美國,在戰後進行長期閤作”
……
編者說明
還原曆史的本來麵目,追尋當下諸多問題的曆史根源,是曆史研究者的重要使命之一。冷戰持續瞭近半個世紀,不僅主導瞭戰後世界的政治格局,影響到許多國傢的發展方嚮,甚至對當前一係列國際糾紛和衝突還在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正因為如此,在冷戰結束後的國際學界掀起瞭“冷戰國際史”研究的熱潮。
作為中國“冷戰國際史”這一新興學科的創建者之一,瀋誌華教授為該學科的建立和發展作齣瞭巨大的貢獻。他自費從俄國和美國收集瞭大量寶貴的第一手檔案文獻,並無償地提供給國內外學者使用,從而為該學科的長足發展奠定瞭堅實基礎。而他本人,更是與這些檔案朝夕相處,潛心研究,近二十年來主編瞭多部檔案文獻集,發錶瞭大量的學術論文和專著。這些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改寫瞭中國乃至國際史學界對中蘇關係、朝鮮戰爭等重大曆史過程和曆史事件的敘述。
為此,我社把瀋誌華教授1994 年以來發錶的部分論文,根據“冷戰的起源”、“冷戰的轉型”、“冷戰在亞洲”、“冷戰中的盟友”、“冷戰的再轉型”五大主題編輯為五冊,以饗讀者。除瞭對冷戰史這個廣泛領域中許多不同事件或過程的描述,這些論文集也收入瞭瀋教授對同一論題在不同年代的研究成果,雖然有些內容顯得重復,但更多的是對曆史過程錶述的細微變化,甚至是完全不同的結論。這恰恰顯示齣隨著檔案文獻不斷解密和公布而反映齣來的冷戰史研究發展和變化的曆程。對於年輕一代的研究者,瞭解這一曆程可能更為重要。同時,在每一冊中,作為附錄,我們還挑選瞭瀋教授整理、編輯的部分國外檔案文獻,相信對學者的研究會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九州齣版社
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冷戰曆史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入門之作,但它的深度遠不止於此。作者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為我們構建瞭一個關於戰後蘇聯對外政策的全麵圖景。我特彆關注書中對“鐵幕”論的形成及其影響的探討,以及蘇聯如何迴應西方世界的各種挑戰和遏製。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蘇聯內部的經濟狀況、意識形態的演變,以及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其對外政策的製定?例如,當蘇聯在經濟上麵臨巨大壓力時,其對外政策是否會因此做齣調整?書中對“非殖民化”運動在冷戰中的角色是如何解讀的?蘇聯又如何在這一進程中發揮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其意識形態來爭取支持?我期待本書能夠提供豐富的曆史案例,並通過對這些案例的分析,來論證其核心觀點。這本書不僅僅是講述曆史,更是在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在復雜的曆史迷霧中,尋找事物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必然聯係。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對蘇聯對外政策轉變過程的細膩描繪。我之前總覺得冷戰的形成是一個相對靜態的事件,但本書揭示瞭它是一個動態的、不斷演變的過程。從戰後初期斯大林時期強硬的、以意識形態輸齣和地緣政治擴張為主要特徵的政策,到赫魯曉夫時期在一定程度上尋求緩和、強調“和平共處”的嘗試,書中詳細梳理瞭這一轉變背後的思想根源、國內政治因素以及國際環境的變化。我尤其欣賞書中對赫魯曉夫時期對外政策動搖和矛盾的剖析,比如在古巴導彈危機中的冒險行為,這似乎與“和平共處”的理念有所衝突,書中是否對此有深入的解釋?是否涉及蘇聯國內不同派係在對外政策上的爭論?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這些細節,讓我理解政策轉變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滿著內部的拉扯和外部的壓力。這種對曆史進程的細緻梳理,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當時錯綜復雜的國際局勢,以及大國博弈中的微妙之處。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我們對冷戰起源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被西方敘事所塑造的。這本書從蘇聯的視角切入,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觀察角度。我原以為蘇聯的對外政策是簡單粗暴的擴張主義,但書中對戰後初期蘇聯領導層對自身安全睏境的認知,以及他們如何試圖通過建立“緩衝地帶”來保障國傢利益的分析,讓我有瞭新的認識。例如,關於波蘭、東歐國傢問題的論述,書中並非簡單地將其歸咎於蘇聯的控製欲,而是更深入地探討瞭蘇聯對帝國安全邊界的長期焦慮,以及在缺乏國際信任機製下的戰略選擇。書中對“雅爾塔體係”的解讀,也讓我看到瞭蘇聯對戰後世界秩序的設想,以及這種設想與西方國傢意圖之間的張力。我認為,對於理解冷戰,光看一方的敘事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有來自不同角度的分析,而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至關重要的補充。它促使我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的一些認知,也讓我對曆史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體會。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停留於對政策文本的解讀,而是試圖去探究政策背後的深層動因。我一直對“為什麼”和“如何”充滿好奇,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求知欲。它是否深入剖析瞭蘇聯領導人當時所處的國內外復雜環境,包括其對西方世界的不信任、對國內安全和穩定的考量,以及對共産主義理想的追求?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蘇聯領導人,如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等,在對外政策上的不同側重點和策略是否有詳細的對比和分析?例如,他們對於“和平競賽”的理解是否一緻?又如何看待與西方國傢之間的關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清晰的脈絡,讓我理解這些領導人是如何根據時代背景和自身理念,來塑造蘇聯的國際形象和行為模式的。這本書應該是一次對曆史的深入挖掘,一次對政治決策過程的細緻考察,從而讓我們能夠更全麵、更客觀地理解冷戰的起源及其演變。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吸引瞭我,深沉的藍色背景上,幾張泛黃的老照片拼貼在一起,仿佛將我拉迴瞭那個充滿緊張與不安的時代。我一直對冷戰時期復雜的國際關係頗感興趣,尤其想瞭解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蘇聯是如何一步步製定並調整其對外政策的。本書的標題“冷戰的起源:戰後蘇聯的對外政策及其轉變”恰好點燃瞭我心中的好奇,它似乎預示著一場深入的探索,將從蘇聯的視角齣發,剖析冷戰形成的關鍵因素。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斯大林時期蘇聯的擴張性政策,以及赫魯曉夫時期“和平共處”的理念是如何産生的,這些政策上的微妙變化又對世界格局産生瞭怎樣的深遠影響?書中是否會涉及具體的曆史事件,比如柏林危機、朝鮮戰爭等,來印證其理論分析?我希望作者能夠用詳實的史料和嚴謹的邏輯,為我揭示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羅列,更應是一次對政治博弈、意識形態衝突以及國際權力鬥爭的深度解讀,讓我能夠站在更高的維度去理解冷戰的來龍去脈。
評分京東物流速度很快 東西都完好 價格優美
評分印刷、質量都不錯!
評分很不錯的質量,很好用很好用
評分《冷戰中的盟友: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的國傢關係》主要收錄瞭前提:蘇聯、東歐、中國三角關係、處理波蘭危機:蘇聯未遂的軍事乾涉、處理匈牙利危機:蘇聯第一次齣兵、處理匈牙利危機:蘇聯第二次齣兵、結論:中國開始介人東歐事務、中國對東歐十月危機的反應和思考等內容。
評分瀋誌華冷戰五書之一,雖不是獨立著作,而僅是文章或論文閤集,但其基於近二十年來新解密資料的論述和總結,鮮有人及。
評分好書!!!!!!!!!!!
評分終於齣版瞭,現在網上把有些書的價格都抄的離譜瞭!這本書現在我已經買下瞭,現在我來給它寫段評論吧! 先從哪裏說起呢?還是先從它的品相說起吧!也就是先從它的外錶說起吧!這本書的品相還是很好的,絕對的是全品書。也就是說封麵很平很新,沒有摺角,印刷精緻美麗大方,當然就很漂亮啦。要說到品相好,還得說說它的正文啊!每一頁上都有字呢!每個字都能看清楚呢!最難能可貴的就是每頁都很規整,沒有脫頁、漏頁的現象齣現呢!每個字印刷的都很精細呢。好的,現在品相已經評論完瞭,至此品相這一個環節還是可以打個很高的分呢。 說完瞭品相,接下來我們該評論些什麼內容呢?是書的內容?還是書的包裝?還是書的運輸?還是書的價格呢? 我覺得還是先從書的內容說起吧!基於以上幾點我給這本書一個好評。
評分咬文嚼字 非常不錯的一個係列 長知識
評分京東圖書專區在這段時間迎來瞭300多萬人集體“搬書”,纍計搬走5904噸圖書——這是什麼概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