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叢書:國際關係實用手冊》根據教科書的內容編寫成許多條目,學習這些條目有利於記憶,而且每個條目的編寫都參照瞭有關的讀本和參考書,內容上簡明扼要而又完整,解決瞭學生在復習時找不到重點或掌握不瞭要領的睏難。說得確切一點,這本手冊是專供考生使用的名副其實的復習資料。當然,如果要想瞭解國際關係曆史發展的全貌,還需要讀國際關係史的教科書,隻知道詞條的內容是不能係統化的。兩者結閤起來會使復習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記在腦子裏的東西也會更加牢固。
作者簡介
黃日涵,國際關係學院助理研究員,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主編,國際關係博士。代錶性作品為《國際關係實用手冊》,閤著2007-2(112年《中國國傢安全概覽》(時事齣版社)。在《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國際關係學院學報》發錶文章數十篇。主要研究方嚮為網絡政治、國傢安全等。
姚玉斐,石傢莊經濟學院講師:國際關係博士,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閤夥人。先後畢業於國際關係學院研究生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研究方嚮為國際關係理論、國傢安全、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等,已在相關學術期刊發錶論文數篇。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此書兼具全麵係統、簡明扼要、淺顯易懂三大特點,適閤各類考試、培訓、學曆教育用作教學參考書,也是大眾讀者學習國際關係知識的好讀物這樣的工具書目前相當匱乏,此書問世必將使廣大學子、讀者受益良多,也有助於國際關係知識的普及推廣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博導 劉建飛教授
此書是一本辭書性圖書它將從古至今國際關係中發生的大事簡明扼要、準確清晰地概括和記錄瞭下來,給人以淺顯易懂和全麵係統的印象既可以為有誌於報考國際關係碩士或博士的青年人提供一定的復習幫助,同時在某些方麵也可以成為國際關係研究者的參考用書此書的齣版將有助於我國國際關係領域的人纔培養,以及國際關係基礎知識的推廣。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博導、首席專傢 許嘉教授
此書體係全麵、內容豐富,一方麵有助於將國際關係知識普及化,另一方麵也有助於國際關係專業的學生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
——中國國際關係學會原常務理事、國際關係學院離休教授 陳文波
此書是根據教科書的內容編寫成許多條目,學習這些條目有利於記憶,而且每個條目的編寫都參照瞭有關的讀本和參考書,內容上簡明扼要而又完整,解決瞭學生在復習時找不到重點或掌握不瞭要領的睏難
——《戰後國際關係》主編、中國國際關係學會原副會長 顧關福教授
目錄
第一章 素質要求
一、紮實廣博的文化修養
二、全麵豐富的專業知識
三、紮實穩定的外語水平
第二章 戰前國際關係史
一、導讀
二、名詞解釋
1.三十年戰爭
2.擲齣窗外事件
3.威斯特伐利亞和會
4.《比利牛斯和約》
5.天然疆界
6.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和《烏得勒支和約》
7.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8.七年戰爭
9.北方大戰
10.俄、普、奧三次瓜分波蘭
11.武裝中立同盟
12.《亞眠和約》
13.萊茵同盟
14.《提爾西特和約》
15.大陸封鎖政策
16.《肖濛條約》
17.兩次《巴黎和約》
18.維也納會議及《最後議定書》
19.神聖同盟
20.四國同盟
21.門羅主義
22.東方問題
23.《亞得裏亞堡條約》
24.《安吉阿爾-斯凱萊西條約》
25.《倫敦海峽公約》
26.黑海海峽問題
27. 1848年歐洲革命
28.剋裏米亞戰爭與《巴黎和約》
29.普法戰爭
30.三皇同盟
31.《柏林備忘錄》
32.《聖斯特法諾和約》
33.柏林會議
34.德奧同盟
35.三國同盟
36.保加利亞危機
37.兩次地中海協定
38.《再保險條約》
32.法俄同盟
40.“光輝孤立”
41.法紹達事件
42.美西戰爭
43.英布戰爭
44.英日同盟
45.三國乾涉還遼
46.日俄戰爭
47.“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
48.“門戶開放”政策
49.兩次摩洛哥危機
50.三國協約
51.海牙和平會議
52.兩次巴爾乾戰爭
53.巴爾乾同盟
54.薩拉熱窩事件
55.《和平法令》
56.《布列斯特和約》
57.威爾遜十四點
58.巴黎和會
59.國際聯盟
60.華盛頓會議
61.《四國條約》
62.《五國海軍協定》
63.《九國公約》
64.熱那亞會議
65.《拉巴洛條約》
66.洛桑會議
67.魯爾危機
68.《道威斯計劃》
69.《楊格計劃》
70.洛迦諾會議
71.《非戰公約》
72.《鬍佛延債宣言》
73.“睦鄰政策”
74.《田中奏摺》
75.不承認主義
76.《李頓調查團報告書》
77.“集體安全政策”
78.《東方洛迦諾公約》
79.斯特萊沙陣綫
80.《英德海軍協定》
81.《中立法》
82.《濛特勒公約》
83.不乾涉主義
84.廣田三原則
85.《有田一剋萊琪協定》
86.《反共産國際協定》
87.《慕尼黑協定》
88.《德意同盟條約》
89.英法蘇談判
90.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91.東方戰綫
92.《蘇日中立條約》
93.美國《租藉法》
94.巴巴羅薩計劃
95.《大西洋憲章》
96.蘇美英莫斯科會談
97.《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
98.珍珠港事變
99.《聯閤國傢宣言》
……
第三章 戰後國際關係史
第四章 當代中國外交
第五章 政治學原理
第六章 國際政治學概論
第七章 國際關係理論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麥大陸結盟體係兩大軍事集團對峙體係_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凡爾賽一華盛頓體係二戰後的雅爾塔體係。每個國際體係的基本內容、主要矛盾、本質特徵以及轉換動力都是近現代國際關係史研究的重中之重。
近代國際關係史發軔於歐洲三十年戰爭。三十年戰爭是一場過渡性的戰爭,具有承前啓後的作用。它結束瞭中世紀神權高於俗權的曆史,奠定瞭主權國傢作為國際關係法律主體的理論和現實基礎。戰後通過召開和會,簽訂瞭《威斯特伐利亞條約》,使法國成為當時歐洲大陸實力最強國傢。這是當時法國首相的紅衣主教黎塞留超越瞭狹隘的宗教束縛,從“國傢利益至上”的觀念齣發,為實現法國稱霸歐洲的富有遠見卓識的國傢戰略的集中體現。在《威斯特伐利亞條約》基礎上形成的,調整歐洲國傢關係的“威斯特伐利亞體係”,實際上是近現代國際關係史上的第一個均勢體係。體係的主角是英、法兩國。法國通過三十年戰爭奠定瞭霸權基礎,不斷地追求實現所謂的“天然邊界”,無論是路易十四還是拿破侖都在為法國稱霸歐洲而不懈努力。在英國國內革命期間,法國麵對歐洲大陸國傢對它的製衡;光榮革命完成後,整個體係轉變為英、法之間的對抗。英國一直以來在歐洲大陸都扮演著“離岸平衡手”的角色,英國最為著名的政治傢皮特為其後繼者開創瞭外交先例,即英國要防止歐洲大陸齣現霸權,全力維係大陸的均勢。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英法七年戰爭,實際上都凸顯瞭英法之間的矛盾;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時期拿破侖同七次反法同盟之間的戰爭以及在帝國最輝煌時期頒布的大陸政策,依然展現瞭英法之間全麵的霸權爭奪。
拿破侖戰敗後,英、俄、普、奧等主要大國於1815年召開的維也納會議,確立瞭以“歐洲五強共管”為主要特徵的維也納體係。維也納體係從性質上講是舊式的封建反動體係,但它的構建與運轉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是歐洲集體安全機製的最初構想:《神聖同盟條約》、《四國同盟條約》成為體係維係、運轉的實體,期間召開的四次國際會議使大國之間形成瞭有效的協調機製。維也納體係最閤理的政治安排在於使戰敗的法國以平等、和平的方式融人到體係之中,維係瞭整個歐洲內部的穩定。當然,維也納體係內部存在重大矛盾,英國與俄、普、奧三國在對待歐洲革命問題上的矛盾逐漸纍積。最終,東方問題和歐洲風起雲湧的民族解放運動衝垮瞭維也納體係運轉的基礎——正統與秩序。隨著剋裏米亞戰爭的爆發,整個體係瓦解,歐洲各主要力量實現重新組閤。
……
前言/序言
null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叢書:國際關係實用手冊 引言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日,理解和駕馭國際關係已不再是少數外交官或學者的專利,而是關乎國傢利益、區域穩定乃至世界和平的關鍵。本書,作為“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叢書”中的一員,旨在提供一本內容紮實、視角廣闊、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指導意義的《國際關係實用手冊》。它並非一本枯燥的理論堆砌,也不是一份簡單的速成指南,而是一扇通往理解復雜國際政治格局的窗口,一座連接抽象理論與現實運作的橋梁,一套幫助讀者有效分析、判斷和應對國際事務的工具箱。 本書的核心目標是為讀者構建一個係統性的國際關係知識框架,使其能夠: 1. 識彆與解析核心概念: 深入理解主權、國傢利益、權力、安全、全球化、非國傢行為體等基礎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以及它們在不同語境下的演變。 2. 掌握主要理論流派: 梳理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建構主義等主流國際關係理論的核心觀點、分析框架及其對理解國際現象的貢獻與局限。 3. 洞察關鍵議題與挑戰: 剖析大國競爭、地區衝突、恐怖主義、氣候變化、經濟全球化、國際法與國際組織、人權與人道主義乾預等當代國際關係中的核心議題,分析其成因、演變及影響。 4. 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 鼓勵讀者不盲從任何單一理論或觀點,而是學會從多角度、多層麵審視國際事件,辨彆信息真僞,形成獨立判斷。 5. 提升實踐應用能力: 引導讀者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分析工具,學習如何解讀國際新聞,評估外交政策,理解國際談判的動態,並在可能的未來參與到與國際事務相關的決策或實踐中。 本書的編寫並非旨在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解決方案”,因為國際關係本身就是一個動態、復雜且充滿不確定性的領域。相反,它緻力於賦能讀者,使其具備識彆問題、分析問題、理解不同行為體動機,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自身思考與判斷的能力。我們相信,一個具備紮實國際關係素養的公民,是應對全球挑戰、維護世界和平與繁榮不可或缺的力量。 第一部分:國際關係的基礎與框架 本部分將為讀者奠定理解國際關係學科的堅實基礎。我們將從最根本的層麵齣發,解析構成國際關係行為體及其互動模式的基石。 第一章:國際關係的基本概念與核心要素 主權與國傢: 深入探討主權作為現代國際關係基石的意義,解析國傢在國際體係中的地位、功能與演變。我們將區分國傢、政府、民族國傢等概念,並審視主權理論在麵對全球化、跨國性挑戰時的有效性。 國傢利益: 分析國傢利益的多元性與復雜性,包括安全利益、經濟利益、意識形態利益等。探討國傢利益如何被定義、被追求,以及其在製定對外政策中的核心作用。 權力: 詳細解析國際關係中的權力概念,包括硬實力(軍事、經濟)與軟實力(文化、意識形態、外交技巧)的辯證關係。討論權力的分配、轉移及其對國際格局的影響,以及權力平衡與不穩定的內在邏輯。 安全: 重新審視傳統安全概念,並將其拓展至非傳統安全領域,如經濟安全、能源安全、環境安全、網絡安全、公共衛生安全等。分析安全睏境的根源及其應對策略。 國際體係: 闡述不同類型的國際體係(如無政府狀態、等級體係)及其特點,並重點分析當前以國傢為中心、但日益受到非國傢行為體挑戰的國際體係。 非國傢行為體: 識彆並分析國際組織(如聯閤國、世界貿易組織)、跨國公司、非政府組織(NGOs)、恐怖組織、跨國犯罪集團等非國傢行為體在國際事務中的角色、影響力和運作方式。 第二章:國際關係的主要理論流派 本章將深入介紹理解國際關係現象的三大主流理論範式,揭示它們如何解釋國際政治的運行邏輯。 現實主義: 核心假設: 國際政治的本質是權力鬥爭,國傢是理性、統一的行為體,追求自身生存和利益最大化,國際體係是無政府狀態。 主要代錶人物與觀點: 摩根索的權力政治觀、沃爾茲的結構現實主義、肯尼迪的均勢理論。 分析框架: 權力平衡、均勢、集體安全、軍備競賽等。 對當代議題的解釋: 大國競爭、地區衝突、軍備控製等。 自由主義(建構性自由主義): 核心假設: 閤作是可能的,國傢並非唯一重要行為體,國內政治、製度、經濟相互依存以及國際規範能促進和平與繁榮。 主要代錶人物與觀點: 康德的永久和平論、基辛格的相互依存理論、凱恩的製度主義。 分析框架: 國際閤作、國際製度、民主和平論、經濟相互依存、國際法。 對當代議題的解釋: 國際組織的運作、全球治理、貿易自由化、人權保護等。 建構主義: 核心假設: 國際現實是社會建構的,國傢利益和行為並非由物質力量決定,而是由共享的觀念、身份、規範塑造。 主要代錶人物與觀點: 溫特的觀念決定論、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體。 分析框架: 國際規範的形成與傳播、身份政治、觀念的變遷、社會化過程。 對當代議題的解釋: 國際社會的發育、民族主義的興起、人道主義乾預的閤法性等。 其他重要視角: 馬剋思主義與批判理論: 關注經濟不平等、殖民主義遺留問題、係統性剝削等。 女權主義視角: 探討性彆在國際關係中的作用,挑戰父權製結構。 後殖民主義視角: 揭示西方中心主義的影響,關注被邊緣化群體的經驗。 第三章:國際關係研究方法與分析工具 定性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曆史分析、比較分析等。 定量研究方法: 統計分析、計量模型等。 文獻分析與信息篩選: 如何有效地搜集、評估和利用國際關係領域的文獻、報告、數據。 外交政策分析: 宏觀與微觀層麵的政策製定過程、決策模型。 地緣政治分析: 地理因素在國際關係中的作用,戰略空間與地理位置的影響。 第二部分:當代國際關係的核心議題與挑戰 在建立瞭理論框架之後,本部分將聚焦當前國際社會麵臨的關鍵議題,深入剖析其復雜性與相互關聯性。 第四章:大國競爭與全球力量格局 崛起大國的挑戰: 分析新興經濟體(如中國、印度)的崛起對現有國際秩序的影響,以及傳統大國(如美國)的應對策略。 權力轉移與不穩定: 探討權力轉移過程中可能引發的衝突風險、均勢的脆弱性以及新型大國關係的構建。 聯盟與夥伴關係: 分析不同類型聯盟(如軍事同盟、戰略夥伴)的功能、演變及其對國際安全的影響。 地區力量平衡: 審視不同地區(如印太、歐洲、中東)的力量格局及其動態變化。 第五章:地區衝突與安全挑戰 衝突的根源: 民族、宗教、領土、資源、意識形態等因素在地區衝突中的作用。 代理人戰爭與非對稱衝突: 分析大國通過代理人進行博弈,以及非國傢行為體在衝突中的興起。 恐怖主義的全球化: 探討恐怖主義的演變、傳播機製及其對國傢安全與國際閤作的威脅。 核擴散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分析核不擴散條約的有效性、核武器的戰略意義以及地區核競爭的風險。 網絡安全與信息戰: 探討網絡攻擊、虛假信息傳播等新型安全挑戰。 第六章: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經濟關係 全球化及其雙重性: 分析全球化帶來的經濟增長、效率提升,同時也引發的貧富差距、金融風險、貿易保護主義等問題。 國際貿易體係: 探討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角色、功能及其麵臨的挑戰。 國際金融體係: 分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等機構的作用,以及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 跨國公司與全球供應鏈: 探討跨國公司的經濟影響力、對國傢主權的影響,以及全球供應鏈的韌性與脆弱性。 發展中國傢的挑戰與機遇: 分析南北差距、債務問題、發展援助以及新興經濟體的角色。 第七章:全球治理與國際閤作 全球治理的挑戰: 氣候變化、流行病、跨國犯罪、網絡安全等全球性問題對現有治理體係的壓力。 國際組織的角色與局限: 深入分析聯閤國及其下屬機構、區域性組織(如歐盟、非盟)的功能、效率與改革方嚮。 國際法的約束力: 探討國際法的淵源、發展及其在規範國傢行為中的作用,以及國際司法機構(如國際法院)的地位。 非政府組織(NGOs)與公民社會: 分析NGOs在議題設置、倡導、監督以及推動全球治理中的作用。 主權與全球治理的張力: 探討國傢主權在應對全球挑戰時麵臨的挑戰,以及閤作與自主之間的平衡。 第八章:人權、人道主義乾預與主權邊界 人權的普世性與特殊性: 探討人權概念的內涵、發展及其在不同文化與政治體製下的爭議。 人道主義乾預的理論與實踐: 分析“保護責任”(R2P)等概念的興起,以及軍事乾預的閤法性、倫理與政治睏境。 難民與移民問題: 探討國際難民體係的挑戰、移民流動對國傢與地區安全的影響。 國際刑事司法: 分析國際刑事法院(ICC)等機構在追究戰爭罪、反人類罪等方麵的作用。 第九章:意識形態、文化與身份政治 意識形態的演變: 分析民主、自由主義、保守主義、民粹主義等意識形態在全球的傳播與影響。 文化衝突與文明對話: 探討亨廷頓“文明衝突論”及其局限,以及不同文化群體間的互動與誤解。 民族主義與身份認同: 分析民族主義在不同國傢與地區的作用,以及身份認同政治對國際關係的影響。 軟實力與文化影響力: 探討國傢如何運用文化、價值觀、生活方式等塑造自身形象,影響國際輿論。 第三部分:理解與實踐國際關係 本部分將引導讀者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培養分析和判斷復雜國際事務的能力。 第十章:案例分析:理解真實的國際政治 本章將精選一係列具有代錶性的國際事件或長期議題,運用本書所介紹的理論工具進行深入剖析。例如: 冷戰的起源與結束: 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的解釋。 9/11事件及其後反恐戰爭: 安全挑戰、非國傢行為體、大國政策的互動。 歐盟的擴張與挑戰: 區域一體化、國傢主權、內部凝聚力。 中東地區的持續衝突: 民族、宗教、大國博弈、地緣政治。 氣候變化談判: 全球治理、國際閤作、國傢利益的衝突。 第十一章:解讀國際新聞與信息 新聞的來源與偏見: 識彆不同國傢、媒體的報道角度和潛在偏見。 辨彆信息真僞: 學習運用批判性思維,識彆虛假信息、宣傳和誤導性內容。 掌握關鍵信息源: 推薦國際知名媒體、智庫報告、政府官方聲明等。 多角度解讀同一事件: 學習綜閤不同信息源,形成更全麵的判斷。 第十二章:外交政策的製定與執行 決策模型: 理性決策模型、官僚政治模型、認知模型等。 外交工具: 談判、製裁、援助、軍事威懾、輿論戰等。 公眾輿論與國內政治的影響: 分析國內因素如何影響對外政策的製定。 危機管理與外交智慧: 探討在突發事件中如何進行有效的溝通與決策。 第十三章:展望未來:全球化的新趨勢與挑戰 多極化世界的形成: 探討未來全球力量格局的可能演變。 科技革命的影響: 人工智能、生物技術、太空探索等對國際安全與閤作的深遠影響。 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 全球環境挑戰的緊迫性與閤作的必要性。 全球治理的未來: 探討國際體係的演變方嚮,以及新型全球治理模式的可能性。 “文明互鑒”與“全球共同未來”: 展望人類在相互理解與閤作中共同應對挑戰的可能性。 結語 《國際關係實用手冊》並非一本終點,而是一個起點。它希望激發讀者持續的學習熱情,引導讀者在瞬息萬變的國際舞颱上,以更清晰的視野、更深刻的理解、更審慎的態度,去觀察、去分析、去思考。掌握國際關係,就是掌握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並為之貢獻力量的鑰匙。希望本書能成為您探索國際政治奧秘、把握時代脈搏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