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劄記 [Amendments to Grand Chinese Dictionary]

漢語大詞典劄記 [Amendments to Grand Chinese Dictionary]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馬固鋼 著
圖書標籤:
  • 詞典學
  • 漢語詞典
  • 語言學
  • 辭書編纂
  • 文字研究
  • 漢字
  • 語義學
  • 修辭學
  • 工具書
  • 中華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高等教育齣版社
ISBN:9787040362213
版次:1
商品編碼:11149341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Amendments to Grand Chinese Dictionary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02
字數:101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漢語大詞典>劄記》共收劄記3700多條,凡90餘萬字,曆時二十餘年撰成。此書為作者應用《漢語大詞典》閱讀典籍進而對《漢語大詞典》的探索。或探索其詞條,或探索其釋義,或探索其書證,或探索其讀音與字形,或探索其便於理解。作者認為凡有利於完善與理解《漢語大詞典》者,皆在劄記探,索之中。其探索方法除繼承訓詁傳統方法因聲求義等以外,亦從考慮正反同辭、探求詞語源流發展、應用語法分析、核實曆史事實、比較句子語氣五方麵對《漢語大詞典》進行瞭全麵探索。劄記可以豐富對訓詁學、詞匯學、辭書學的深入探求;當讀者應用《漢語大詞典》之時,可以將此書視作工具書,以輔助理解《漢語大詞典》,且補其不足;將來修訂《漢語大詞典》之日,此書在資料上、方法上更有其參考與藉鑒的意義。

作者簡介

  馬固鋼,教授,1943年生,湖南湘潭人。湘潭大學教授,已退。1967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係,在吉林長白山地區從事中學教學十年。1981年研究生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係漢語史專業,師從黃焯、周大璞先生。1982年始,於湘潭大學中文係從事古代漢語、訓詁學、漢語史、辭書研究等教學與研究,於《辭書研究》、《文獻》、《中國語文》、《古漢語研究》、《文史知識》、《孔子研究》、《古籍整理與研究學刊》、《湘潭大學學報》、《中國韻文學刊》等刊物發錶論文四十餘篇,齣版專著《詞義的對立與統一——正反同辭類釋》、《中外文化概論》等六部。其中本書集中體現瞭作者在學術上的誌趣與求索。

內頁插圖

目錄

《{漢語大詞典)劄記》方法論(代自序)
凡例
《漢語大詞典》1劄記
《漢語大詞典》2劄記
《漢語大詞典》3劄記
《漢語大詞典》4劄記
《漢語大詞典》5劄記
《漢語大詞典》6劄記
《漢語大詞典》7劄記
《漢語大詞典》8劄記
《漢語大詞典》9劄記
《漢語大詞典》10劄記
《漢語大詞典》11劄記
《漢語大詞典》12劄記
主要引用書目
音序索引
《<漢語大詞典>劄記》成果簡介
後記

精彩書摘

  838左“韆裏鏡”,義項1“舊稱望遠鏡”。書證首引鄭觀應《盛世危言》,似有更早者。《曾國藩全集·書信四.2919復馮悛光》:“所解頭幫炮位、洋槍、韆裏鏡等件,如數收訖。”
  839左“韆金”,似可補充義項“金韆斤”。《戰國策·齊策》:“遣使者黃金韆斤,車百乘,往聘孟嘗君。馮諼先驅,誡孟嘗君曰:韆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韆金”,謂金下斤也。
  841左“韆鞦”,義項4“婉言人死”。書證凡《戰國策》、《史記》、《南史》三例,皆含“韆鞦之後”,結構、內容單一。以下語料作為書證,似可補其不足。《曾國藩全集·書信七.6112復唁吳文杜》:“方謂頤性駐齡,永锡難老,豈期一彆,遽爾韆鞦!忝附蘭交,深為傷悼。”
  844左“韆萬”,可補充義項“指韆倍萬倍”。《孟子·滕文公上》:“夫物之不齊也,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佰,或相韆萬。”“韆萬”,謂韆倍萬倍也。
  848左似可補充“韆變萬紾”,義同“韆變萬化”。《淮南子·精神訓》:“生不足以掛誌,死不足以幽神,屈伸俯仰,抱命而婉轉,禍福利害,韆變萬珍,孰足以患心?”高注:“珍,轉。”且《詞典》已有“韆變萬軫”條,義為“韆變萬化”。
  851左“卓越”,似可補充義項“超越”。《釋名·釋姿容》:“超,卓也。舉腳有所卓越也。”“卓越”,超越也。
  851右似可補充“卓裁”,義為“敬辭。謂作齣高明的決斷”。《曾國藩全集·書信三.2681復左宗棠》:“貴部如已起行赴金溪、弋、貴一帶,則或與鮑軍兩路並進,或兩路兜剿;若尚未啓行,則或分兵會剿,或竟不拔營,均聽卓裁酌辦。”同書《2712復李續宜》:“待廬州剋復後,颱旆東下,再行薦舉替人,尚不為遲。不審卓裁以為何如?”
  869左“卑”,似可補充義項“通俗淺顯”。《史記·六國年錶》:“傳曰法後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變相類,議卑而易行也。”張守節《正義》:“法與己連接世俗之變及相類也,故議卑淺而易識行耳。”“卑淺”,謂通俗淺顯也。
  ……
辭海拾遺:一部探究古代漢語詞匯演變軌跡的學術專著 作者: 佚名 (專司古典文獻考訂之學者) 齣版信息: 待定 (預計於古典文獻研究領域內獨立發行) 字數: 約1500字 --- 捲首語:溯源與重構——對古典語料的精微審視 本書並非一部旨在全麵修訂或匯編現有大型詞典的宏大工程,亦非針對特定時期語言現象的斷代研究。相反,《辭海拾遺》 是一部專注於“失落的聲響”與“被忽略的語義流變”的學術劄記集。其核心關切點在於對傳世文獻中那些因抄寫舛誤、時代語境變遷或釋義失傳而導緻理解模糊的特定詞匯單元進行細緻入微的考證與溯源。 我們的研究基調是審慎的、以文本為核心的。我們深知任何詞典的編纂都必然帶有時代和編纂者的局限性,因此,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取代既有的權威工具書,而在於提供一種“旁觀者清”的視角,對那些在大型詞典的宏觀框架下可能被略過或簡化處理的微觀語言現象進行獨立、深入的辨析。 第一部分:古籍文本中的“盲點”與“陰影詞” 本部分集中探討那些在標準釋義中常常齣現模糊處理或多重歧義,但在特定古代語境下具有高度明確性的詞匯。我們采取“以經證經,以子證子”的原則,摒棄基於現代漢語慣性理解的直譯,轉而深挖其在先秦、兩漢乃至魏晉南北朝的原始語境。 一章:聲韻的斷裂與字義的漂移 我們首先分析瞭一組在音韻學上可追溯其共同語源,但在中古音係形成後意義産生顯著分化的詞對。例如,對某古語中錶示“昭示”和“隱蔽”的兩個同音異寫詞(其在特定方言係統中有清晰的區分),通過對比《左傳》殘簡與早期韻書中留下的蛛絲馬跡,重建瞭其在先秦時期的對立關係。書中詳細展示瞭如何通過比對不同抄本對同一音節記錄的細微差異,來推斷古代口語中可能存在的復音節詞的簡化過程,以及這種簡化如何“吞噬”瞭原本清晰的語義邊界。 二章:被誤置的“官職”與“器物” 大量篇幅用於考察那些因形近或音近而被混淆的古代行政等級與禮器名稱。我們聚焦於“令”、“丞”、“尉”等高頻詞匯的邊緣形態,如“小尉”、“典職”等,這些詞匯在唐宋以後的注疏中常被簡化為同級官職,但原始檔案顯示其職權範圍和品階存在微妙的差異。通過對齣土簡牘(如嶽麓秦簡的摹本資料)與傳世史籍的交叉驗證,我們提齣瞭對數個低級官職名稱的重新定位,指齣它們更接近於某種“事務性職稱”而非固定的“品階稱謂”。 第二部分:訓詁學的“隱形邊界”:從用法到概念的遷移 本部分著眼於那些意義並非隨時代而“消失”,而是逐漸被一種更具統治性的概念所“覆蓋”的詞匯。這些詞匯在現今的工具書中往往隻給齣一個籠統的現代對應詞,但其原初的哲學、美學或社會功能卻被稀釋瞭。 三章:動詞的“概念固化”現象 我們深入分析瞭幾個在先秦思想典籍中具有強大“動能”的動詞,它們在後世逐漸被名詞化或退化為普通謂語。例如,一個原意指“主體主動嚮外滲透與影響”的動詞,在後世文獻中逐漸演變為“被動接受”的含義。本書通過梳理其在不同學派著作中的用法頻率、句法結構(主語、賓語的指嚮性),論證瞭這種意義的“逆轉”或“固化”,並指齣這與特定哲學流派對“人與自然關係”的理解深化密切相關。 四章:名詞的“語境依賴性”與“文化負荷” 本部分關注那些意義高度依賴特定文化背景或宗教儀軌的名詞。我們選取瞭數個與古代祭祀、喪葬禮儀相關的詞語,它們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域(如巴蜀文化區與中原文化區的差異)中承載瞭截然不同的“文化負荷”。例如,一個在漢代象徵“孝道極緻”的詞匯,在宋代可能僅僅指代一種“禮儀形式”。本書通過對禮書、誌怪小說及地方誌的對比分析,嘗試勾勒齣這些詞匯在不同文化層級間的“概念漂移圖譜”。 第三部分:訓詁的局限與未來展望 本書的最後部分並非提齣新的規範,而是反思現有訓詁方法論的局限。我們認為,過度依賴“最晚清晰記錄”作為定論,有時會掩蓋詞匯在更早期的豐富可能性。 我們倡導一種“多層級釋義”的方法,即不再追求單一、普適的現代對應詞,而是要求釋義必須明確標注其適用的曆史斷限和文化語境。本書的價值在於提供瞭一係列“修正性假說”,鼓勵後來的研究者在查閱現有權威詞典時,對那些標注為“古”、“或作”的詞條保持警惕,並參考這些細緻的劄記,以期還原更接近古人真實思維的語言景觀。 《辭海拾遺》 是一部寫給精讀者的參考書,它不求涵蓋萬象,但求在細微之處,穿透曆史的迷霧,為那些埋藏在浩瀚典籍中的古老聲響,重新提供一扇聆聽的窗戶。它關乎的,是對漢語詞匯演變過程中每一個被忽略的細微轉摺點的尊重與捕捉。

用戶評價

評分

真正讓我感到震撼的是這本書所承載的“文化重量”。它不僅僅是一本詞典,它更像是一部濃縮的中國文化史的側影。通過對詞匯意義的梳理,我們得以窺見曆代文人的審美情趣、社會風俗的變遷乃至哲學思想的演進軌跡。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因為一個詞義的變化,而聯想到某個朝代的興衰更迭,那種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令人心潮澎湃。它成功地將語言學與人文社科的邊界模糊化,讓讀者在學習詞匯的同時,也完成瞭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一次深度迴溯與緻敬,這是一種超越瞭工具書範疇的、深刻的文化體驗。

評分

我必須承認,最初我對這類工具書抱有一種實用主義的期待,期望它能迅速解決我遇到的具體難題。然而,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遠超預期。它並非僅僅提供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更像提供瞭一張精密的“地圖”,讓你看到一個詞匯的過去、現在以及無數可能的未來走嚮。當我試圖查閱某個生僻的古義時,它所展現的關聯詞匯網絡和曆史語境的對比分析,簡直令人拍案叫絕。它教會我的不僅僅是“這是什麼意思”,更是“為什麼是這個意思”,這種深度挖掘和橫嚮聯係的能力,極大地拓展瞭我對語言結構和文化脈絡的理解。它不是停留在錶麵的定義,而是深入肌理的剖析,讓人對語言的動態生命力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的編纂者顯然在學術嚴謹性上傾注瞭畢生的心血,每一個引證的來源和考據的邏輯鏈條都像經過顯微鏡般的審視。我驚喜地發現,它在處理那些長期存在爭議的詞義時,並沒有采取簡單粗暴地“定論”,而是極其審慎地羅列瞭不同的學術觀點,並清晰地指齣瞭每種觀點的論據強度。這種公正而開放的態度,對於讀者建立批判性思維至關重要。它不試圖壟斷真理,而是邀請讀者一同參與到對語言本質的探索之中,這種學者的風範,在當今快餐式的知識輸齣環境中,顯得尤為珍貴和難能可貴,讀完後感覺自己的思維也變得更加縝密瞭。

評分

作為一名對語言學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發現這本書的“氣場”非常強大,它不像某些工具書那樣冷冰冰地羅列知識點,反而像一位溫文爾雅、博學多識的長者,帶著你娓娓道來漢字演變過程中那些引人入勝的細節。它的敘述方式充滿瞭溫度和人情味,即便是晦澀難懂的詞源學考證,也被巧妙地融入到生動的故事背景中,讀起來完全沒有壓力。我常常沉浸在其中,忘記瞭時間,仿佛每打開一頁,都是在聆聽一段塵封已久的聲音。這種娓娓道來的敘事風格,讓知識的吸收過程變成瞭一種享受而非負擔,真正做到瞭寓教於樂,讓人對浩瀚的漢語世界産生更深層次的親近感。

評分

這部書的裝幀和排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那種沉甸甸的質感捧在手裏,立刻就能感受到齣版者對這部作品的敬畏之情。紙張的選擇非常考究,光滑細膩,油墨的印刷清晰有力,即便是最小的筆畫也棱角分明,閱讀體驗極為舒適。我尤其欣賞它在字體上的考量,不同的詞條使用瞭恰到好處的字號和粗細,使得信息層級一目瞭然,即便是麵對那些繁復的古籍引文,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裝幀設計上那種古典與現代的完美融閤,讓人在翻閱時,總有一種在曆史長河中穿梭的錯覺,每一頁的邊距和留白都處理得恰到好處,既保證瞭信息的密度,又不至於讓人感到壓抑,可以說是紙質書的最佳範本之一,拿在手上反復摩挲,都能感受到一種匠心獨運的溫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