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札记 [Amendments to Grand Chinese Dictionary]

汉语大词典札记 [Amendments to Grand Chinese Dictionar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固钢 著
图书标签:
  • 词典学
  • 汉语词典
  • 语言学
  • 辞书编纂
  • 文字研究
  • 汉字
  • 语义学
  • 修辞学
  • 工具书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3622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9341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mendments to Grand Chinese Dictionar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2
字数:10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语大词典>札记》共收札记3700多条,凡90余万字,历时二十余年撰成。此书为作者应用《汉语大词典》阅读典籍进而对《汉语大词典》的探索。或探索其词条,或探索其释义,或探索其书证,或探索其读音与字形,或探索其便于理解。作者认为凡有利于完善与理解《汉语大词典》者,皆在札记探,索之中。其探索方法除继承训诂传统方法因声求义等以外,亦从考虑正反同辞、探求词语源流发展、应用语法分析、核实历史事实、比较句子语气五方面对《汉语大词典》进行了全面探索。札记可以丰富对训诂学、词汇学、辞书学的深入探求;当读者应用《汉语大词典》之时,可以将此书视作工具书,以辅助理解《汉语大词典》,且补其不足;将来修订《汉语大词典》之日,此书在资料上、方法上更有其参考与借鉴的意义。

作者简介

  马固钢,教授,1943年生,湖南湘潭人。湘潭大学教授,已退。196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在吉林长白山地区从事中学教学十年。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师从黄焯、周大璞先生。1982年始,于湘潭大学中文系从事古代汉语、训诂学、汉语史、辞书研究等教学与研究,于《辞书研究》、《文献》、《中国语文》、《古汉语研究》、《文史知识》、《孔子研究》、《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湘潭大学学报》、《中国韵文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出版专著《词义的对立与统一——正反同辞类释》、《中外文化概论》等六部。其中本书集中体现了作者在学术上的志趣与求索。

内页插图

目录

《{汉语大词典)札记》方法论(代自序)
凡例
《汉语大词典》1札记
《汉语大词典》2札记
《汉语大词典》3札记
《汉语大词典》4札记
《汉语大词典》5札记
《汉语大词典》6札记
《汉语大词典》7札记
《汉语大词典》8札记
《汉语大词典》9札记
《汉语大词典》10札记
《汉语大词典》11札记
《汉语大词典》12札记
主要引用书目
音序索引
《<汉语大词典>札记》成果简介
后记

精彩书摘

  838左“千里镜”,义项1“旧称望远镜”。书证首引郑观应《盛世危言》,似有更早者。《曾国藩全集·书信四.2919复冯悛光》:“所解头帮炮位、洋枪、千里镜等件,如数收讫。”
  839左“千金”,似可补充义项“金千斤”。《战国策·齐策》:“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千金”,谓金下斤也。
  841左“千秋”,义项4“婉言人死”。书证凡《战国策》、《史记》、《南史》三例,皆含“千秋之后”,结构、内容单一。以下语料作为书证,似可补其不足。《曾国藩全集·书信七.6112复唁吴文杜》:“方谓颐性驻龄,永锡难老,岂期一别,遽尔千秋!忝附兰交,深为伤悼。”
  844左“千万”,可补充义项“指千倍万倍”。《孟子·滕文公上》:“夫物之不齐也,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佰,或相千万。”“千万”,谓千倍万倍也。
  848左似可补充“千变万紾”,义同“千变万化”。《淮南子·精神训》:“生不足以挂志,死不足以幽神,屈伸俯仰,抱命而婉转,祸福利害,千变万珍,孰足以患心?”高注:“珍,转。”且《词典》已有“千变万轸”条,义为“千变万化”。
  851左“卓越”,似可补充义项“超越”。《释名·释姿容》:“超,卓也。举脚有所卓越也。”“卓越”,超越也。
  851右似可补充“卓裁”,义为“敬辞。谓作出高明的决断”。《曾国藩全集·书信三.2681复左宗棠》:“贵部如已起行赴金溪、弋、贵一带,则或与鲍军两路并进,或两路兜剿;若尚未启行,则或分兵会剿,或竟不拔营,均听卓裁酌办。”同书《2712复李续宜》:“待庐州克复后,台旆东下,再行荐举替人,尚不为迟。不审卓裁以为何如?”
  869左“卑”,似可补充义项“通俗浅显”。《史记·六国年表》:“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张守节《正义》:“法与己连接世俗之变及相类也,故议卑浅而易识行耳。”“卑浅”,谓通俗浅显也。
  ……
辞海拾遗:一部探究古代汉语词汇演变轨迹的学术专著 作者: 佚名 (专司古典文献考订之学者) 出版信息: 待定 (预计于古典文献研究领域内独立发行) 字数: 约1500字 --- 卷首语:溯源与重构——对古典语料的精微审视 本书并非一部旨在全面修订或汇编现有大型词典的宏大工程,亦非针对特定时期语言现象的断代研究。相反,《辞海拾遗》 是一部专注于“失落的声响”与“被忽略的语义流变”的学术札记集。其核心关切点在于对传世文献中那些因抄写舛误、时代语境变迁或释义失传而导致理解模糊的特定词汇单元进行细致入微的考证与溯源。 我们的研究基调是审慎的、以文本为核心的。我们深知任何词典的编纂都必然带有时代和编纂者的局限性,因此,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取代既有的权威工具书,而在于提供一种“旁观者清”的视角,对那些在大型词典的宏观框架下可能被略过或简化处理的微观语言现象进行独立、深入的辨析。 第一部分:古籍文本中的“盲点”与“阴影词” 本部分集中探讨那些在标准释义中常常出现模糊处理或多重歧义,但在特定古代语境下具有高度明确性的词汇。我们采取“以经证经,以子证子”的原则,摒弃基于现代汉语惯性理解的直译,转而深挖其在先秦、两汉乃至魏晋南北朝的原始语境。 一章:声韵的断裂与字义的漂移 我们首先分析了一组在音韵学上可追溯其共同语源,但在中古音系形成后意义产生显著分化的词对。例如,对某古语中表示“昭示”和“隐蔽”的两个同音异写词(其在特定方言系统中有清晰的区分),通过对比《左传》残简与早期韵书中留下的蛛丝马迹,重建了其在先秦时期的对立关系。书中详细展示了如何通过比对不同抄本对同一音节记录的细微差异,来推断古代口语中可能存在的复音节词的简化过程,以及这种简化如何“吞噬”了原本清晰的语义边界。 二章:被误置的“官职”与“器物” 大量篇幅用于考察那些因形近或音近而被混淆的古代行政等级与礼器名称。我们聚焦于“令”、“丞”、“尉”等高频词汇的边缘形态,如“小尉”、“典职”等,这些词汇在唐宋以后的注疏中常被简化为同级官职,但原始档案显示其职权范围和品阶存在微妙的差异。通过对出土简牍(如岳麓秦简的摹本资料)与传世史籍的交叉验证,我们提出了对数个低级官职名称的重新定位,指出它们更接近于某种“事务性职称”而非固定的“品阶称谓”。 第二部分:训诂学的“隐形边界”:从用法到概念的迁移 本部分着眼于那些意义并非随时代而“消失”,而是逐渐被一种更具统治性的概念所“覆盖”的词汇。这些词汇在现今的工具书中往往只给出一个笼统的现代对应词,但其原初的哲学、美学或社会功能却被稀释了。 三章:动词的“概念固化”现象 我们深入分析了几个在先秦思想典籍中具有强大“动能”的动词,它们在后世逐渐被名词化或退化为普通谓语。例如,一个原意指“主体主动向外渗透与影响”的动词,在后世文献中逐渐演变为“被动接受”的含义。本书通过梳理其在不同学派著作中的用法频率、句法结构(主语、宾语的指向性),论证了这种意义的“逆转”或“固化”,并指出这与特定哲学流派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深化密切相关。 四章:名词的“语境依赖性”与“文化负荷” 本部分关注那些意义高度依赖特定文化背景或宗教仪轨的名词。我们选取了数个与古代祭祀、丧葬礼仪相关的词语,它们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域(如巴蜀文化区与中原文化区的差异)中承载了截然不同的“文化负荷”。例如,一个在汉代象征“孝道极致”的词汇,在宋代可能仅仅指代一种“礼仪形式”。本书通过对礼书、志怪小说及地方志的对比分析,尝试勾勒出这些词汇在不同文化层级间的“概念漂移图谱”。 第三部分:训诂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后部分并非提出新的规范,而是反思现有训诂方法论的局限。我们认为,过度依赖“最晚清晰记录”作为定论,有时会掩盖词汇在更早期的丰富可能性。 我们倡导一种“多层级释义”的方法,即不再追求单一、普适的现代对应词,而是要求释义必须明确标注其适用的历史断限和文化语境。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系列“修正性假说”,鼓励后来的研究者在查阅现有权威词典时,对那些标注为“古”、“或作”的词条保持警惕,并参考这些细致的札记,以期还原更接近古人真实思维的语言景观。 《辞海拾遗》 是一部写给精读者的参考书,它不求涵盖万象,但求在细微之处,穿透历史的迷雾,为那些埋藏在浩瀚典籍中的古老声响,重新提供一扇聆听的窗户。它关乎的,是对汉语词汇演变过程中每一个被忽略的细微转折点的尊重与捕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和排版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捧在手里,立刻就能感受到出版者对这部作品的敬畏之情。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光滑细腻,油墨的印刷清晰有力,即便是最小的笔画也棱角分明,阅读体验极为舒适。我尤其欣赏它在字体上的考量,不同的词条使用了恰到好处的字号和粗细,使得信息层级一目了然,即便是面对那些繁复的古籍引文,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装帧设计上那种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让人在翻阅时,总有一种在历史长河中穿梭的错觉,每一页的边距和留白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信息的密度,又不至于让人感到压抑,可以说是纸质书的最佳范本之一,拿在手上反复摩挲,都能感受到一种匠心独运的温度。

评分

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这本书所承载的“文化重量”。它不仅仅是一本词典,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文化史的侧影。通过对词汇意义的梳理,我们得以窥见历代文人的审美情趣、社会风俗的变迁乃至哲学思想的演进轨迹。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因为一个词义的变化,而联想到某个朝代的兴衰更迭,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令人心潮澎湃。它成功地将语言学与人文社科的边界模糊化,让读者在学习词汇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次深度回溯与致敬,这是一种超越了工具书范畴的、深刻的文化体验。

评分

我必须承认,最初我对这类工具书抱有一种实用主义的期待,期望它能迅速解决我遇到的具体难题。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超预期。它并非仅仅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更像提供了一张精密的“地图”,让你看到一个词汇的过去、现在以及无数可能的未来走向。当我试图查阅某个生僻的古义时,它所展现的关联词汇网络和历史语境的对比分析,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这是什么意思”,更是“为什么是这个意思”,这种深度挖掘和横向联系的能力,极大地拓展了我对语言结构和文化脉络的理解。它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定义,而是深入肌理的剖析,让人对语言的动态生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在学术严谨性上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每一个引证的来源和考据的逻辑链条都像经过显微镜般的审视。我惊喜地发现,它在处理那些长期存在争议的词义时,并没有采取简单粗暴地“定论”,而是极其审慎地罗列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并清晰地指出了每种观点的论据强度。这种公正而开放的态度,对于读者建立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它不试图垄断真理,而是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对语言本质的探索之中,这种学者的风范,在当今快餐式的知识输出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和难能可贵,读完后感觉自己的思维也变得更加缜密了。

评分

作为一名对语言学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的“气场”非常强大,它不像某些工具书那样冷冰冰地罗列知识点,反而像一位温文尔雅、博学多识的长者,带着你娓娓道来汉字演变过程中那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它的叙述方式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即便是晦涩难懂的词源学考证,也被巧妙地融入到生动的故事背景中,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我常常沉浸在其中,忘记了时间,仿佛每打开一页,都是在聆听一段尘封已久的声音。这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让知识的吸收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让人对浩瀚的汉语世界产生更深层次的亲近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