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文集(第6卷):意义与真理的探究

罗素文集(第6卷):意义与真理的探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罗素(Russell B.) 著,贾可春 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13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9679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罗素文集(第6卷):意义与真理的探究》是罗素在美国写就的一部著作。1938年,罗素应邀到美国牛津大学讲学,并在那里开设了一门叫“语言与事实”的课。这门课的讲稿就是本书的初稿。这是一部探讨只是论问题的著作。作者在书中区分了两种事实的知识论,第一种形式的知识论把我们的只是作为当然的东西接受下来,以及我们作为有机体是如何获得可靠的信念;第二种形式的知识论要求我们对知识本身进行一种批评性的审查。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导论
第一章 词是什么
第二章 句子、句法和词性
第三章 描述经验的句子
第四章 对象语言
第五章 逻辑语词
第六章 专名
第七章 自我中心殊相词
第八章 知觉与知识
第九章 认识论的前提
第十章 基本命题
第十一章 事实的前提
第十二章 对涉及命题的问题的分析
第十三章 句子的含义
第十四章 作为表达的语言
第十五章 句子所“指示”的
第十六章 真与假:初步的讨论
第十七章 真理与经验
第十八章 一般信念
第十九章 外延性与原子性
第二十章 排中律
第二十一章 真理与证实
第二十二章 意义与证实
第二十三章 有保证的可断言性
第二十四章 分析
第二十五章 语言与形而上学
索引

用户评价

评分

6.1买的,凑了7张单买齐一套,内容和包装都太正了

评分

“人们纵非全体,也是绝大部分都不可避免地总要抱有种种意见,而并没有确凿无疑的证据证明这些意见是正确的;而人们如果在旁人刚一提出自己不能当即回答、指明其缺陷的议论,便弃舍个人先前的主张,这也要招致无知、轻浮或愚昧等严厉的非难;所以既然如此,依愚见一切人似乎咸宜在意见纷纭当中维持平和,守人情与友爱的共同义务,因为我们依理无法指望有某人竟欣然卑屈地放弃个人的见解,盲目顺从人类理智所不承认的威信,这样来采纳我们的见解。因为人的意见不管怎样常常错误,但是除理性之外不会顺从任何向导,也不能盲目屈服在他人的意志和指示之下。假如你愿意某人转信你的意见,而他是一个未表同意之前先要考究的人,你就得容他有暇时把你的话再推敲一遍,让回想起从记忆中消失的事情,审查各个详情细节,看优点究竟在哪一方;假如他认为我们的议论不够重要,不重新再费那许多苦心,那也无非是在同样情况下我们自己时常采取的态度;假若旁人竟要给我们指定哪些点我们必须研究,我们也会怫然不悦的;假如他是一个不问证据、一味相信旁人意见的人,我们又怎能设想他会舍弃那岁月和习俗在他的心中深深种下的、使他认为不证自明的、确凿无疑的信念;或者舍弃他认为就是得自神本身或得自神的使者的印象的那些主张?试想我们又怎能指望如此固定下来的意见竟会在一个生人或论敌或威信之前退避三舍?假若他猜疑你怀有私心或企图,尤其如此;人发觉自己遭受恶待时,总要产生这念头。我们正应该悲悯我们相互间的无知,在一切温和而正派的说服中出去这种无知,不可因为旁人不肯放弃自己的意见,接受我们的意见(或至少说我们强要他接受的意见),就立刻以为旁人顽固不化而恶待旁人;在这种场合,几乎可以肯定,我们不接受旁人的一些意见时,其顽固也不亚于旁人。因为哪里有这样一个人:持有无可争辩的证据证明他所主张的一切全正确、他所非难的一切全错误;或者,哪里有这样一个人:能说他把所有他个人的意见或旁人的意见全彻底研究过了?在我们所处的这个匆促无常的行动和盲目的状态中,没有认识而往往只有极少的根据也必须相信,这点就应当使我们多勤于精心培养自己的知识而少约辖别人。……我们有理由认为,人假使自己多知道一些事情,对他人就少显一分神气。”

评分

“人们纵非全体,也是绝大部分都不可避免地总要抱有种种意见,而并没有确凿无疑的证据证明这些意见是正确的;而人们如果在旁人刚一提出自己不能当即回答、指明其缺陷的议论,便弃舍个人先前的主张,这也要招致无知、轻浮或愚昧等严厉的非难;所以既然如此,依愚见一切人似乎咸宜在意见纷纭当中维持平和,守人情与友爱的共同义务,因为我们依理无法指望有某人竟欣然卑屈地放弃个人的见解,盲目顺从人类理智所不承认的威信,这样来采纳我们的见解。因为人的意见不管怎样常常错误,但是除理性之外不会顺从任何向导,也不能盲目屈服在他人的意志和指示之下。假如你愿意某人转信你的意见,而他是一个未表同意之前先要考究的人,你就得容他有暇时把你的话再推敲一遍,让回想起从记忆中消失的事情,审查各个详情细节,看优点究竟在哪一方;假如他认为我们的议论不够重要,不重新再费那许多苦心,那也无非是在同样情况下我们自己时常采取的态度;假若旁人竟要给我们指定哪些点我们必须研究,我们也会怫然不悦的;假如他是一个不问证据、一味相信旁人意见的人,我们又怎能设想他会舍弃那岁月和习俗在他的心中深深种下的、使他认为不证自明的、确凿无疑的信念;或者舍弃他认为就是得自神本身或得自神的使者的印象的那些主张?试想我们又怎能指望如此固定下来的意见竟会在一个生人或论敌或威信之前退避三舍?假若他猜疑你怀有私心或企图,尤其如此;人发觉自己遭受恶待时,总要产生这念头。我们正应该悲悯我们相互间的无知,在一切温和而正派的说服中出去这种无知,不可因为旁人不肯放弃自己的意见,接受我们的意见(或至少说我们强要他接受的意见),就立刻以为旁人顽固不化而恶待旁人;在这种场合,几乎可以肯定,我们不接受旁人的一些意见时,其顽固也不亚于旁人。因为哪里有这样一个人:持有无可争辩的证据证明他所主张的一切全正确、他所非难的一切全错误;或者,哪里有这样一个人:能说他把所有他个人的意见或旁人的意见全彻底研究过了?在我们所处的这个匆促无常的行动和盲目的状态中,没有认识而往往只有极少的根据也必须相信,这点就应当使我们多勤于精心培养自己的知识而少约辖别人。……我们有理由认为,人假使自己多知道一些事情,对他人就少显一分神气。”

评分

聆听大师经典,学习大师学问

评分

评分

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药了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屯屯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书是一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种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病,无可救药了药了屯屯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屯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屯书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了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屯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屯书是一种病,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无可救药了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屯书是一种病,无可救药了

评分

罗素文集(第6卷):意义与真理的探究 经典好书

评分

关于这本《意义与真理的探究》,罗素本人说:“本书经历了几年时间的逐渐写作,并在担任一系列学术职务的过程中得以完成。1938年,在牛津大学所作的《语言与事实》的系列讲座中,我探讨了这个主题的一部分。这些讲座形成了1938~1939年在芝加哥大学以及1939 1940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所开设的研究班课程的基础。在这两次研究班上的讨论大大拓宽了我对所涉及的这些问题的理解,并且减少了我原先对于这个主题的语言学方面的强调。我必须表达一种欠情,即欠那此教授和学生们的集体人情;他们通过细致而又友好的批评使我避免了一些差错和谬误(我希望如此)。更特别的是,在芝加哥时,卡尔纳普和莫里斯教授时常参加研究班,而且一些研究生表现出了很强的哲学研究能力,从而使这些讨论成为富有成果的争论性合作的典范。诺曼·道尔凯先生参加了两个研究班,后来阅读了全书的手稿,我非常感激他谨慎而又令人兴奋的批评。最后,在1940年夏季,我部分地从积累起来的材料中,部分地从对这个整个主题的重新思考中,准备了这些威廉.詹姆士讲座。”

评分

关于这本《意义与真理的探究》,罗素本人说:“本书经历了几年时间的逐渐写作,并在担任一系列学术职务的过程中得以完成。1938年,在牛津大学所作的《语言与事实》的系列讲座中,我探讨了这个主题的一部分。这些讲座形成了1938~1939年在芝加哥大学以及1939 1940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所开设的研究班课程的基础。在这两次研究班上的讨论大大拓宽了我对所涉及的这些问题的理解,并且减少了我原先对于这个主题的语言学方面的强调。我必须表达一种欠情,即欠那此教授和学生们的集体人情;他们通过细致而又友好的批评使我避免了一些差错和谬误(我希望如此)。更特别的是,在芝加哥时,卡尔纳普和莫里斯教授时常参加研究班,而且一些研究生表现出了很强的哲学研究能力,从而使这些讨论成为富有成果的争论性合作的典范。诺曼·道尔凯先生参加了两个研究班,后来阅读了全书的手稿,我非常感激他谨慎而又令人兴奋的批评。最后,在1940年夏季,我部分地从积累起来的材料中,部分地从对这个整个主题的重新思考中,准备了这些威廉.詹姆士讲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