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當代符號學譯叢:傳媒符號學》是對現代媒介研究進行的批判性分析。喬納森在書中對時下學界盛行的符號學研究進行瞭較為全麵而深入的介紹,並將符號學理論運用於對各種現代媒介的分析之中。喬納森在書中討論瞭廣告、雜誌、報紙、電視、電影、新媒介(電腦遊戲、互聯網等)等大學課程申研究的生要媒介,以及男性時尚雜誌、肥皂劇式紀錄片、數字互動電視和手機短信等與現代人生活息息相關兩當今學者又關注較少的新生事物,並運用符號學理論分析瞭這些媒介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喬納森在《當代符號學譯叢:傳媒符號學》的第一章解釋瞭符號的內涵和媒介在現代文化中的意識形態角色,在其他各個章節中對每種媒介進行瞭詳細的分析。符號學的介入使讀者瞭解瞭關於媒介的科學分析方法、媒介的社會價值以及媒介對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作者還試圖通過對意識形態理論和心理分析理論的闡釋以建立針對觀眾研究的符號學研究方法。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與緻謝
導言
第一章 符號和神話
符號學觀點
符號係統
符號的成分
語言符號的順序
視覺符號
內涵和神話
角力的神話
神話和社會意義
神話和意識形態
資料和補充書目
補充練習
第二章 廣告
導論
廣告業
分析廣告
廣告的符號學評判
廣告中的意識形態
廣告的意識形態
廣告意識形態分析的難題
大眾高爾夫旅行車
大眾高爾夫旅行車廣告的語境和讀者
魔術文胸
魔術文胸廣告的語境和讀者
資料和補充書目
補充練習
第三章 雜誌
導論
雜誌業
性彆身份神話
閱讀主體
稱呼與身份
男性“世界”與女性“世界”
想象的局限
資料和補充書目
補充練習
第四章 報紙
導論
報業
新聞價值
新聞話語
標題與圖片
新聞中的照片
報紙讀者
資料和補充書目
補充練習
第五章 電視新聞
導論
電視節目錶中的新聞
界定電視新聞
電視新聞中的神話意義
電視新聞的結構
電視新聞中的神話和意識形態
理解電視新聞
國際新聞
資料和補充書目
補充練習
第六章 電視現實主義
第七章 電視虛構
第八章 電影
第九章 互動傳媒
譯後記
精彩書摘
為瞭解釋人們如何遭受瞭缺失感,拉康(1977)描述瞭幼兒的發展,孩子在6-18個月期間,也就是在我們熟知的“鏡像階段”(the Mirror Stage)開始將自己看做一個個體。在這一階段,孩子從鏡中認識自己,將他或她自己看做和鏡中所見形象一樣完整、協調,盡管在現實中孩子在身體上還並不協調,他或她的經曆隻是大量無法控製的情感和本能。在鏡中,孩子將自己看做存在於時空中的獨立個體,而不是他或她實際經曆中依賴和破碎的個人,孩子在鏡中所見的形象比孩子真正感到的形象更完整。孩子以這種方式將自己等同於鏡中形象的認識是對真實自我的誤識(misrecognition),孩子是“自戀的”(narcissistic),崇拜並期望成為他或她在鏡中見到的更完美的自我,欺騙自己他或她就是這一更完美的自我。因為孩子認為他或她能成為一個可見的形象,他或她現在能使自己成為他人麵前的一個形象,另一個他者麵前的形象,就像對孩子而言鏡像是一個形象或他者。
精神分析理論這一相當復雜的內容為我們理解為什麼我們認同他人的形象,如女性雜誌封麵的美女模特形象,提供瞭一個模式。這些形象是像似符號,再現瞭每位女性都期望成為的更完美的自我,成為視覺符號再現的更完美自我的願望也就是戰勝所有人類主體經曆的缺失的願望,因為照片中的模特所指被雜誌內頁詳細介紹的各種化妝品、發型、服裝塑造成她現在的模樣,其內涵就是讀者也能通過使用這些産品變得像模特一樣漂亮。雜誌封麵上錶現的模特的雙眼總是嚮外望著讀者,就像鏡中的影像在迴望著我們。雜誌封麵上的語言橫組閤用“你”來問候讀者,讓“你”感到更愉快、更滿足。雜誌封麵的像似符號用同樣的方式問候讀者,為讀者提供一個意指更完美、更快樂自我的形象,就像拉康鏡像階段理論中討論的更完美自我的形象。語言符號和視覺符號將女性讀者定位為缺失的主體,同時暗示瞭她想要戰勝這種缺失的願望能夠獲得滿足。
……
前言/序言
本書的第一版齣版於1997年,它是根據我所教授的“傳媒符號學”課程的內容撰寫而成。每年,許多大學生都會研究與單詞以及大量現代媒介中靜止和移動影像相關的符號學理論。有學生一直問我能否推薦一本真正有用的著作,這本書能介紹主要的理論,展示如何運用這些理論,討論符:號學理論關注的各種媒體素材問題,總結齣符號學研究的缺陷和優點;這本書既可以作為教材使用,對各個不同的話題進行討論,也可以作為課後:的輔助讀物和補充材料。而我所編撰的《傳媒符號學概論》就解決這些問題,因而本書的第一版被傳媒研究學子廣泛接納。從1997年開始,許多老師和學生對這部著作提齣瞭大量寶貴意見,在再版中,我根據這些反饋信息對作品進行瞭修訂與擴充。1997年以後,傳媒結構發生瞭巨大的變化,尤其“新媒介”(互聯網、互動軟件以及移動通信等)的重要性日益彰顯,再版的《傳媒符號學》在每一章中都將這些媒體素材進行瞭更新,並增加瞭新的章節討論新近的傳媒發展。
在這裏,我要再次感謝那些直接和間接對本書第一版給予幫助的人們,感謝鼓勵我撰寫本書的所有導師,特彆是斯蒂芬·希思(Stephen Heath)和斯圖爾特·萊恩(Stuart Laing);感謝我曾經任教的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裏那些給予我支持的同事;感謝我以前的研究生,他們的思想影響瞭我的創作,特彆是塔尼亞,剋裏斯蒂迪斯(Tania Christidis)和伊恩,斯圖爾特(Ian Stewart);感謝所有學習我的傳媒符號學課程和嘗試瞭解本書思想的學生。
……
《傳媒符號學》:洞悉信息時代的語言密碼 在信息洪流席捲全球的今天,我們無時無刻不被各種符號所包圍——從醒目的廣告牌到簡潔的社交媒體圖標,從精心設計的電影海報到潛移默化的電視節目,它們以韆姿百態的形式傳遞著意義,塑造著我們的認知,影響著我們的行為。然而,這些符號並非總是直白易懂,它們常常蘊含著深層的編碼,需要我們具備一套解讀的工具。由知名學者傾力打造的《當代符號學譯叢:傳媒符號學》(以下簡稱“本書”)正是這樣一套精妙的解碼器,它將帶領讀者深入傳媒符號的運作機製,揭示信息時代意義生成的奧秘。 本書並非一本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以一種清晰、係統且富有啓發性的方式,將符號學這一古老而又前沿的學科,巧妙地應用於我們日常接觸最廣泛的媒介領域。從廣播、電視、報紙,到互聯網、社交媒體、電子遊戲,本書涵蓋瞭當代傳媒的方方麵麵,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審視和理解這些媒介的全新視角。它並非僅僅關注符號本身,更重要的是,它探討瞭這些符號如何在特定的文化、社會和政治語境中被創造、傳播、解讀和再創造,以及它們如何構建我們的現實感知和集體意識。 一、 符號學的基石:理解意義的發生與流轉 要真正理解傳媒符號,首先需要建立起紮實的符號學基礎。本書開篇便係統地梳理瞭符號學的核心概念。我們會接觸到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的語言學符號觀,理解“能指”(signifier)與“所指”(signified)的二元關係,認識到符號的任意性以及其係統性特徵。這意味著,我們所看到的某個廣告標誌,其形狀、顔色本身並沒有天然的意義,而是通過約定俗成,與特定的商品、品牌或理念産生聯係。這種聯係並非固定不變,而是不斷在社會實踐中被確認和修正。 接著,本書會深入探討皮爾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的符號三分法,引入“符號”(sign)、“對象”(object)和“解釋項”(interpretant)的概念。這為我們理解更為廣泛的符號現象提供瞭更豐富的維度。皮爾斯的分類,如“圖像符號”(iconic sign,相似性)、“指示符號”(indexical sign,關聯性)和“象徵符號”(symbolic sign,約定性),能夠幫助我們精準地分析不同類型傳媒符號的構成方式。例如,一張描繪美味漢堡的廣告圖片,既是圖像符號(相似於真實漢堡),也可能是指示符號(暗示著即將到來的用餐體驗),更可能是象徵符號(與特定快餐品牌建立聯係)。 本書不僅停留在基礎理論的介紹,更重要的是,它強調瞭符號的“意義生産”(signification)過程。意義並非內在於符號本身,而是由使用者在特定語境中賦予的。這涉及到符號的編碼(encoding)和解碼(decoding)過程,即信息如何被符號化錶達,以及受眾如何理解和解讀這些符號。這一理論框架,特彆是霍爾(Stuart Hall)的“編碼/解碼”模型,將在本書中得到詳盡的闡述。它揭示瞭媒介信息並非直接傳遞,而是經過編碼者(如媒體機構、廣告商)的選擇和組織,而受眾在接收信息時,也會根據自身的文化背景、社會經驗進行解讀,可能産生“主導-霸權式解讀”、“協商式解讀”或“對抗式解讀”。 二、 傳媒符號的萬花筒:多元視角的解讀 在奠定符號學理論基石之後,本書將視角轉嚮多元化的傳媒領域,運用符號學理論對各種媒介進行深入剖析。 視覺符號的盛宴: 圖像在現代傳媒中占據著核心地位。本書將重點分析廣告、電影、電視節目、新聞圖片等視覺符號的構成要素,如色彩、構圖、光影、人物錶情、服飾道具等。我們會學習如何解讀這些視覺元素所傳遞的潛颱詞,例如,特定的色彩搭配可能傳達情感,精心設計的鏡頭語言能夠引導觀眾情緒,而特定的道具選擇則可能暗示人物的社會地位或性格特徵。電影的敘事邏輯、畫麵的濛太奇手法,以及廣告中對消費者心理的精準拿捏,都將在符號學的框架下被一一解構。 文本的深度: 報紙、雜誌、書籍、網絡文章等文字傳媒同樣是符號學的研究對象。本書將探討語言符號在傳媒中的應用,包括詞匯的選擇、句法的構建、修辭手法的運用等。我們會分析標題如何吸引眼球,新聞報道的措辭如何影響公眾認知,文學作品中的隱喻和象徵如何豐富其深層含義。尤其在新聞傳播領域,符號學能夠幫助我們識彆報道中的意識形態傾嚮、價值判斷以及信息過濾的痕跡。 音頻與多媒體的交織: 廣播、電視、網絡視頻、播客、電子遊戲等都涉及音頻符號和多媒體元素的結閤。本書將探討聲音(如背景音樂、音效、人物語調)在傳遞情感、營造氛圍、增強敘事效果方麵的作用。同時,它也將分析多媒體形式中,圖像、文字、聲音等不同符號如何協同工作,共同構建意義。例如,一個網絡廣告中,動感的音樂、醒目的文字和動態的圖像如何共同說服消費者購買某款産品。 數字時代的符號新景觀: 隨著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興起,新的符號形式和傳播模式層齣不窮。本書將特彆關注錶情符號(emoji)、網絡流行語、梗(meme)、短視頻等新媒體符號的特點及其傳播機製。我們會探討這些符號如何快速創造新的意義,如何在數字社群中構建身份認同,以及它們如何挑戰和重塑傳統的語言規範。社交媒體上的信息繭房、算法推薦等現象,也將從符號互動的角度進行解讀。 三、 符號學的力量:批判性思維的養成 《傳媒符號學》的核心價值在於,它賦予讀者一種批判性的視角去審視周遭的傳媒世界。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麵臨著前所未有的信息過載和信息操縱的風險。通過學習符號學,我們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能夠主動地分析和質疑。 本書會引導讀者思考: 誰在創造這些符號?他們的目的是什麼? 瞭解符號的製造者,能夠幫助我們洞察其背後的利益驅動和意識形態立場。 這些符號是如何被編碼的?它們包含瞭哪些潛藏的意義? 掌握符號學的分析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揭示信息錶象下的深層含義,識彆可能的偏見和誤導。 不同群體是如何解讀這些符號的?是否存在爭議和衝突? 理解解碼的多樣性,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到意義的相對性和建構性,避免以偏概全。 這些符號如何影響我們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和對世界的認知? 符號學分析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到媒介在塑造文化和構建現實中的強大力量。 通過本書的學習,讀者將能夠: 提升媒介素養: 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各類傳媒的運作方式和意義生成機製,增強對信息的辨彆能力。 培養批判性思維: 不再輕易接受信息的錶麵含義,而是能夠深入挖掘其背後的意圖和邏輯。 增強文化理解力: 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符號的含義差異,促進跨文化交流。 優化溝通策略: 在自身的信息傳播過程中,更有效地運用符號來錶達思想和觀點。 結語 《當代符號學譯叢:傳媒符號學》是一部引領我們穿越信息迷霧的指南。它以其嚴謹的學術體係、廣闊的理論視野和貼近現實的分析案例,為每一位渴望理解當代社會信息生態的讀者提供瞭寶貴的鑰匙。無論是希望深入研究傳媒理論的學生,還是希望提升自身媒介素養的普通讀者,亦或是需要掌握信息傳播規律的從業者,本書都將是一次不可或缺的智識之旅。它將幫助我們掌握洞悉信息時代語言密碼的絕技,讓我們在這個由符號構成的世界中,看得更清楚,想得更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