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邓铁涛鼎立推荐
《思考中医》之后又一套厚积薄发、令人耳目一新之作
零起点步入经典中医之门
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层层讲透中医易道神髓
藏象、经络象、病邪象、药象、方象……层层还原中医万千真象
提升医学层次,必读原味中医
中医最忌空谈。高谈阔论,似意境深远,但若不落到应用实处,则成雾里看花。所以《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1:易之篇.道之篇》和《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的写作宗旨有二:一是简易明白;二是从实用着眼。
两本书对与中医相关的《易》、《道》内涵进行重新审视与透彻阐发,对《象》思维的外拓与深化、细化、净化工作深入浅出,令人耳目一新。
《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象数思维是具有特色的中国-中医传统思维方式。当代中医学术之渐失本真,缘由之一就是罔顾学科特点,对抽象思维独沽一味,却漠视与学科特点相洽的象数思维而致。
若从“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大视野来把握中医这样一个整体不分割、不定格、变化、关联、有形无形相通、主客体相融的统一体对象的较佳审视形式当是“象思维”。以象思维的视点自然而然就会进入与还原论实体思维不同的现象层面,所得就不尽相同。
《象之篇》着重藏象、经络象、体质象、病邪象、药象、方象等内容在象思维引领下的演绎与运用,层层还原中医耐人寻味的精彩真象,助您学会和巩固观物取象、触类而通、观象明理、以意为法、法象而行、得象悟道这一学习中华文化与中医的基本功。
潘毅,1956年生,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香出苦寒,习医从医30余年:77级本科中医专业~工作~攻硕~工作~医学博士。多年沉潜医易相通之道,教学深受学生欢迎,分别荣登评师网2009各专业课程深受欢迎十大教授榜以及搜狐教育网2010广东省深受欢迎十大教授榜。在教学与临床实践中学养日深,致力于从理论到临床的原味中医研究与传播,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势及中医发展自然浪潮之涌而有是书。
象之篇
盈天下而皆象矣
象的意蕴/2
第一节 识象/2
(一)有感即为象/2
(二)立象以尽意/4
(三)法象而行事/8
第二节 明象/9
(一)触类可为象/9
(二)象本质为气/14
第三节 悟象/16
精彩医象/22
第一节 藏象——一脏一系一天地/23
(一)藏象真容涵万象/24
(二)震木少阳肝系象/37
(三)离火太阳心系象/74
(四)坤土至阴脾系象/106
(五)兑金少阴肺系象/135
(六)坎水太阴肾系象/179
(七)有名无形三焦象/244
(八)有腑而成奇恒象/253
第二节 经络象——一经一纬一世界/266
(一)经络溯源/266
(二)经络本象/271
(三)穴位之象/274
(四)建构法象/275
(五)经络真象/282
第三节 体质象——一形一神一格局/285
(一)身心各异呈各象/285
(二)体质隐伏病演象/287
(三)治养求本本质象/289
第四节 病邪象——一因一缘一际会/292
(一)六气为模六淫象/292
(二)形态实相瘀血象/305
(三)效应符号括痰象/307
第五节 诊象——一症一证一病状/314
(一)望闻问切四诊象/314
(二)证象/321
第六节 药象——一草一木一太极/329
(一)四气象/33l
(二)五味象/332
(三)升降象/338
(四)五色象/344
(五)部位象/345
(六)形状象/348
(七)质地象/351
(八)习性象/353
(九)时间象/354
(十)地候象/357
(十一)炮制象/359
(十二)配伍象/359
(十三)参卦象/361
(十四)论药象/362
第七节 方象——一排一布一阵法/379
(一)协同阵象/381
(二)圆转阵象/389
(三)象会阵象/392
(四)运方活象/393
中医自有大气象/396
参考书目/403
缘起
为什么中医人常觉得现时的中医有所变味?这里面似乎失落了些什么。
中医到底失落了什么?答曰:元神!
什么是元神?
元神,是人最本底的存在,与生俱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之神,是生命活动固有的内在机制及规律,可视为人类祖祖辈辈为适应自然、适应社会、调适自身进化过程中获得的某些重要基本属性的精神印记。
它是人体之神的最深层部分,如果把人的精神活动比作一座海岛,那么元神就如绵延在深海下的海床。
这就带出下问:
现今常见露出水面的医学知识是否就是中医学的全部?
中医人为什么常觉得现在的中医有所变味?
中医最本底、最原味的精神印记—医学知识下的“深海下的海床”,在现今的学医者、为医者心中还烙下多少?
这些,实际都归结到中医的“元神”上!
然而中医的“元神”在哪?在中华文化中!在中国人-中医人应有的思维方式中!
毋庸讳言,近现代的教育,在引入西方科学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对中华传统主流文化采取了“浮云”化的态度。今人之所以更易认同西医之理,皆因我们所受教育中的数、理、化、生物等科目之设已为接受西医做好了知识上的充分准备及思维方式上顺习。但中医有这样的文化铺垫吗?试想,如果有,又如何?难道阳虚、气虚、血瘀、湿阻这些名词真比“血卟啉病”、“嗜铬细胞瘤”等更难理解?
我泱泱文明古国难道就没有自己的文化与文明可教?《周易》、《道德经》、《孙子兵法》、《论语》这些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柱我们接触过多少?“精华”、“糟粕”之议时有所闻,但见贬时多来誉时少,以致天干地支不懂,乾坤天地不知,中国古代文化基础知识几乎为零。如果说,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母体文化,则扪心自问,除了认识中文,我们真的会用母体文化的方式来思考吗?
中医在现代有一个罪名,就是现代人看不懂。这成了中医需要现代化、科学化的理由之一。这是中医之错还是教育之误?下板子时是否要先弄清楚?
在这样一个缺少中国文化的文化环境中,中医学几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作为本国文化有机部分的中医,在学习的时候居然会让人产生文化隔阂感,实在令人困惑。在毫无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学中医,用中医,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再努力也仅能得其形而失其神。
今人对“知”的理解,常常局限在“知识”范畴,这实是西式的理解。“知”的本意应是“知性”,包含了智慧与知识,即道与理并举。中医与西医的区别要点就在于:西医本质上没有求道的欲望,故为说理之医学;中医是以理证道,以道统理,道理合一的医学。因此,借鉴西方思维无妨,但崇拜就大可不必!以此来全面取代东方思维就更行不通。因为中医不纯粹是知识之学,它更接近智慧之学。
中医并非“医学”、“医术”或“医技”所能涵盖,这些仅是露出水面的知识部分;中医更大的气象在其“医道”,这才是“深海下的海床”。
回顾中医近些年在这样“化”、那样“化”中走过的路,大多追求的是致小知的“理”,而忽视了充满灵气的全体上致大知的“道”。活生生的天人之道仅仅被理解为格式化的知识体系或供熟练操作的术、技。以浅评深、以今审古、以西范中、以物观人、舍证就病逐成业界时尚。其中不少操作实际是以西医之理,生吞中医的道与理。或弃中道,从西理。这类方法能否在不失中医内涵的前提下求得真知?应是简单的逻辑问题。
须知“研究中医”不等于“中医研究”!
近现代,随着科学的巨大进步,人们眼界大开,越来越感受到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与复杂变化。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人们已从最初对还原论方式取得炫目成功的惊讶中逐渐冷静下来,并不断反思。线性、简单性、分割性、静态性思维难以完全解决复杂性系统问题也渐成共识。既然还原论思维不可能完全认识复杂世界的所有层面,因此,以之作为判断一个学科或一种思维方式是否科学的标准,其不合理性就显而易见。
若从还原论视角看,中医的确存在不少“问题”;但若从“中医研究”角度看,就不见得是什么大问题。因为,中医体系理论自洽,逻辑顺达,临床实用,且经数千年检验。在倡导多元价值的今天,科学也应有多元解读。中医,难道就不可能是主流科学之外的另一种科学形态?一门以古贯今的复杂性科学?
现今“失中道”、“循西理”的运作已导致中医自身理论某种程度的异化,这种异化又导致中医临床一定程度的弱化与西化。中医的躯干虽在运作,但元神渐已失落。不少有识之士指出,现时的中医是“表面辉煌,内涵萎缩”,国医大师邓铁涛把这种现象称作“泡沫中医”,因为“在五颜六色的表象下面,已经没有了中医的内涵。”一针见血。
我们常听到:中医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或代表。但如果中医本身的文化含金量在不断地减少或被减少,它还如何代表?
中医学一个最可怕的可能结局是什么?-邯郸学步!不伦不类的异化才真真可使本来包含科学内核的中医变得不那么科学了。因为,其内部都不能自圆其说,还谈何能令人信服?
近现代中医出现“学术心灵”的六神无主而处百年困惑之中,实源于本土文化上的断根及对外来文化的过度膜拜上。
因此,中医要复兴,中医人要真正把握中医的精髓,就须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
笔者多年来常对海内外不同对象以易、道、象、数、时、神、和等范畴的观念或原理诠医,较之纯就教材而教得心应手得多,习者也非常受落。他们的体会是:图文并举,就图理明,理虽深可浅出,道似远而实近,至繁之见可成至简之括,阐道说理必附实例,理透则行明,所阐所发,多有古著为本,并非杜撰。
好玩的是,当笔者一用太极图、河图、洛书、干支、卦象来阐述医理时,习者的表情往往变化甚丰:初为错愕—惊讶—不解—一脸无辜,潜意识当然是:这不是迷信的东西吗?为什么与中医有关?但当以之将医理简明、形象、意蕴无穷又精到地解释完后,他们的表情往往转为感慨、兴奋、叹服!转而发问:如此理简味原的思维方式为什么教材少见?越是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听完后往往越有感慨—为什么我们感觉这才是真正的中医,以前学的东西大多似乎只在皮肉而未及内里精髓?
虽然笔者对教学有些自信,但我想触动听者,尤其是有临床实践者的绝不仅仅是口才,而主要是其中原生态的中医精神内核,这易使习者有一种学问寻回根的踏实感。
由是笔者不断得到建议或受到催促,何不将所言所论形成文字?
但说时容易做时难,以上每一范畴,有哪一个不是见仁见智,话题多多,是非不断,甚至地雷满布的?
然感当代的医书多优于对知识的筛选、充实与系统化,却往往弱于与“深海下的海床”接气。而中医要走出误区,把握本真,开拓视野,则中医人本身素质的提高,自信的建立就十分重要。这些均需古文化知识的充实,思维方式的引导,原味中医的体悟,中医元神的寻回。
既自以为略窥接气门径,前又有刘力红博士《思考中医》的开路,重校《圆运动的古医学》的启示??????人们开始寻找中医的真谛,中医再见复兴之浪。则何不放下荣辱之心,不揣浅陋,随本心所指,以心证道,冀所书所写能在中医复兴浪潮中再推波助澜?恰逢出版社来约稿,一拍即合!
现以《易》、《道》、《象》、《数》、《时》、《神》、《和》等一气相牵又可各自发挥的范畴来下笔,不但利于内容的铺陈与展开,亦方便旁及百家之学以频接中华地气。更可形成开放式结构,便于在听取读者意见后不断补充、更正、修改、完善。甚至可随时补充讨论的范畴。
是次先出版《易》、《道》、《象》三篇,余篇在思考、整理之中。
……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与动力源头,基于中医的现状与发展之需,在传统主干上挖掘自身内蕴,不断自我完善实应是目前中医研究之最需。《易》、《道》内涵的重新审视与透彻理解,《象》思维的外拓与深化、细化、净化应是一条可行之路。中医人应拨开迷雾,以清风明月胸襟,开拓出学科未来发展的海阔天空气象。
阅读《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学术之旅。作者以其深邃的智慧和独到的见解,将中医“象”的哲学概念进行了全新的阐释。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医的“天人合一”思想深感兴趣,但总觉得有些飘渺,难以把握。而这本书,通过“象”这个具象化的载体,将这种思想具象化,让我真正地理解了其中的精髓。作者在书中细致地分析了“象”是如何体现在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中的,以及医者如何通过“象”来辨别疾病、制定治疗方案。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书中对“象”与“证”的区分,他指出“象”是客观存在的,而“证”是根据“象”得出的结论,只有准确地把握了“象”,才能得出正确的“证”。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很多时候,同样的症状,不同的医者会有不同的诊断,原来这背后,是对“象”的理解程度不同。作者的论述严谨而富有启发性,他用大量的案例和类比,将那些复杂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让我读起来既感到轻松,又充满启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医背后那份智慧的光芒,也让我对中医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阅读《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的过程,绝对是一次思维的拓展。我之前一直以为中医理论都是成体系、有定论的,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中医背后那份开放性和包容性。“象”这个概念,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中医理解的另一扇门。作者在书中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阐述“象”的演变和发展,从古代先贤的朴素认知,到历代医家对其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脉络清晰,引人入胜。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将“象”与中医的“气”、“血”、“精”、“神”等核心概念巧妙地结合起来,解释了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例如,他用“形”的变化来比喻“气”的盛衰,用“色”的改变来反映“血”的淤滞,这些都让我对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之前读过一些中医的书籍,总是觉得有些理论难以理解,而这本书通过“象”这个载体,将这些复杂的理论变得易于消化。作者的文字功底也非常扎实,他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描述最深刻的道理,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智识上的愉悦。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中医的,更像是关于如何观察世界、理解生命的一本哲学书。
评分《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中医的固有认知。我之前一直以为中医是一套僵化的、经验主义的治疗体系,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医背后那份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作者在书中对于“象”的阐释,不仅仅是对医学理论的探讨,更是对生命本质的追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将“象”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易经等紧密结合,展现了中医作为一种文化瑰宝的独特魅力。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易于理解,例如,他用“水往低处流”来比喻“阳气”的升降,用“春夏秋冬”的更迭来比喻人体的生理周期,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医的“象”,不仅仅是对外在现象的观察,更是对内在规律的把握。它是一种整体的、动态的、发展的思维方式,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医学知识,更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人生有了更积极的看法。
评分《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将中医“象”的哲学概念进行了全新的阐释。我之前对中医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治疗疾病的层面,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医更深层的智慧,那就是对生命规律的深刻理解。作者在书中细致地分析了“象”是如何体现在人体的生长、衰老、疾病等各个环节的,以及医者如何通过“象”来指导临床实践。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对“象”与“位”的关联,他指出“象”在不同的“位”上,会有不同的表现,这让我明白,中医的辨证论治,正是基于对这种“位”的把握。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让我读起来既感到振奋,又充满了求知的欲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坦白说,拿到《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这本书时,我内心是抱着一种探索的心态。我一直对中医的“象”这个概念感到好奇,但总觉得它有些神秘,难以捉摸。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其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力,将“象”这个概念剖析得淋漓尽致。他并没有直接给出“象”的定义,而是通过对大量古籍的梳理和解读,以及结合现代科学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而立体的“象”的世界。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书中对“象”与“意”的区分,他指出“象”是客观存在的,而“意”是主观的解读,只有准确地把握了“象”,才能得出正确的“意”。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很多时候,同样的症状,不同的医者会有不同的诊断,原来这背后,是对“象”的理解程度不同。作者的论述深入浅出,他用大量的比喻和类比,将那些复杂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让我读起来既感到轻松,又充满启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医背后那份智慧的光芒,也让我对中医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它所探讨的“象”,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更是一种认识世界、认识生命的方法论。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书中对“象”的细致剖析,他通过对不同“象”的辨识,揭示了事物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比如,他将人体的不同生理状态,如面色、舌苔、声音等,都视为一种“象”,而这些“象”的细微变化,都能够反映出身体内部的健康状况。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经常说的“望闻问切”,原来这四诊的背后,都蕴含着对“象”的深刻理解。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此,他还深入探讨了“象”与“数”之间的关系,以及“象”如何在临床实践中指导我们辨证论治。我记得其中有一段,作者用四季的寒热变化来类比人体的阴阳盛衰,生动形象地阐释了“象”如何帮助我们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这种将宏观的自然规律与微观的个体生命联系起来的视角,让我豁然开朗。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疾病,往往只看到表面的症状,却忽略了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而这本书,恰恰教会我们如何去“象”,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捕捉到事物的本质。这不仅仅是医学的智慧,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宏观、更整体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一切。
评分拿到《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这本书,说实话,一开始是有些忐忑的。毕竟“失落的元神”听起来就有点玄妙,而“象之篇”更是让我联想到古老的图腾和符号,担心会是一本晦涩难懂、脱离实际的理论著作。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那流畅而充满力量的文字便立刻吸引了我。作者并非生硬地堆砌概念,而是循循善诱,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你耳边娓娓道来那些失传已久的智慧。他并没有直接抛出“象”的定义,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入手,比如日升月落、四季更迭,甚至是身体里气血的流动,都巧妙地与“象”的概念联系起来。我记得其中有一段,作者将人体的脉搏比作潮水的涨落,将呼吸的深浅看作风的起伏,一下子就点醒了我。我曾以为中医讲究的是精准的剂量和药方,却忽略了它更深层的哲学思考,那些关于天地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整体观念。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医并非僵化的医学体系,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哲学智慧的宝库。尤其是“象”这个概念,它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象化的、可感知的自然规律在人体中的投射。作者通过大量的比喻和类比,将这些深奥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甚至充满了诗意。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与身体的关系,也让我对中医的认识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不再是简单的治病救人,而是升华到了生命本身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带给我的震撼,是难以用简单的言语来形容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视角,将中医“象”的哲学概念进行了全新的阐释。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医的“天人合一”思想深感兴趣,但总觉得有些飘渺,难以把握。而这本书,通过“象”这个具象化的载体,将这种思想具象化,让我真正地理解了其中的精髓。作者在书中细致地分析了“象”是如何体现在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中的,以及医者如何通过“象”来辨别疾病、制定治疗方案。我特别喜欢作者对“象”与“形”的区分,他指出“象”是事物内在的规律,而“形”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只有把握了“象”,才能真正地理解“形”的变化。这让我想起了中医常说的“治标不如治本”,原来“象”就是那个“本”。作者的论述严谨而富有启发性,他用大量的案例和类比,将那些复杂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让我读起来既感到振奋,又充满了求知的欲望。这本书让我对中医的认识,从“术”的层面,上升到了“道”的层面。
评分《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医学著作,更是一本关于认识生命、理解世界的哲学著作。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将中医“象”的哲学概念进行了全新的阐释。我之前对中医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治疗疾病的层面,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医更深层的智慧,那就是对生命规律的深刻理解。作者在书中细致地分析了“象”是如何体现在人体的生长、衰老、疾病等各个环节的,以及医者如何通过“象”来指导临床实践。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对“象”与“变”的关联,他指出“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和环境而不断变化的,这让我明白,中医的辨证论治,正是基于对这种“变”的把握。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让我读起来既感到振奋,又充满了求知的欲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医的“象”之哲学。我原以为“象”只是古代的一种象征符号,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它原来是中医认识自然、认识人体、认识疾病的根本方法。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象”的定义,而是通过对大量古代经典文献的解读,以及结合现代医学的视角,为我们层层剥开“象”的神秘面纱。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对“象”的分类和梳理,他将“象”分为天地之象、万物之象、人体之象等等,并详细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让我明白,中医的“象”,并非孤立的观察,而是将人体视为一个开放的、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生命体。作者在书中引用了许多生动的例子,比如将人体的经络比作河流,将脏腑比作器官,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我的理解。我记得有一段,作者将“水”的特性与人体的“肾”联系起来,阐述了“肾”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这让我对“象”的认识不再局限于表面,而是深入到了事物的本质。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中医的知识,更让我学会了一种全新的观察和思考世界的方式。
评分现在唯一能消费的起的也就只有书了
评分物流迅速,服务周到,真快!
评分不错,速度也快,必须赞一个!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京东速度没得说,快递员也很负责
评分非常好,很喜欢,非常不错的希望大家都购买。产品来
评分这本书绝对值得一看,是研究易经的快速入门法门
评分比书店价格便宜,京东送货方便快捷,有需要再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