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健康

环境与健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崔宝秋 编
图书标签:
  • 环境科学
  • 公共卫生
  • 健康
  • 环境污染
  • 生态学
  • 疾病预防
  • 环境医学
  • 可持续发展
  • 健康风险
  • 环境保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550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16360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页数:23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环境与健康》为高职高专、成人教育、中职学生的公选素质课教材,也可供广大读者作为爱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和关心人体健康的科普读物。

内容简介

  《环境与健康》以普及环境教育为出发点,立足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首先简要概括环境问题以及各种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然后分别从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居室环境、食品安全、生活用品等方面来论述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怎样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来增进人体健康和控制不利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从而保证人群健康。最后介绍了绿色化学与低碳生活等方面的相关知识。《环境与健康》在广泛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几年的教学研究,通过情景案例引入相关知识,强化了教材的可读性和实用性。使读者在学习环境知识的同时,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了健康观念。

目录

环境与环境污染
【案例导入】
环境与宜居
环境污染影响寿命
【讨论】
1.1 环境
1.1.1 环境组成
1.1.2 环境因素
1.1.3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1.1.4 环境问题
1.2 环境污染
1.2.1 环境污染物
1.2.2 环境污染物影响健康因素
1.2.3 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阅读材料】
世界环境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标准

环境因素与健康
【案例导入】
硒元素与寿命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大爆炸
2009年陕西凤翔铅超标事件
【讨论】
2.1 物理因素与人体健康
2.1.1 噪声
2.1.2 电磁辐射
2.1.3 光污染
2.1.4 温度
2.1.5 湿度
2.1.6 气压
2.2 化学因素与人体健康
2.2.1 元素与疾病
2.2.2 化学污染物与健康
2.3 生物因素与人体健康
2.3.1 细菌
2.3.2 真菌
2.3.3 病毒
2.3.4 寄生虫
2.3.5 其他生物因素
【阅读材料】
社会因素与人体健康
家电辐射排行榜
手机与辐射

大气环境与健康
【案例导入】
美国多诺拉烟雾
雅典“紧急状态事件”
【讨论】
3.1 大气组成及垂直结构
3.1.1 大气组成
3.1.2 大气垂直结构
3.1.3 大气层作用
3.2 大气污染物
3.2.1 大气污染物来源
3.2.2 大气污染物种类
3.3 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
3.3.1 光化学烟雾
3.3.2 酸雨
3.3.3 温室效应
3.3.4 臭氧洞
3.3.5 沙尘暴
3.3.6 灰霾
3.3.7 汽车尾气
3.4 大气环境治理
3.4.1 大气环境标准
3.4.2 综合防治大气污染
【阅读材料】
硫酸型烟雾
热岛效应

水体环境与健康
【案例导入】
饮水机内的“健康杀手”
吉林石化公司水污染事件
美国饮用水中铅中毒
【讨论】
4.1 水组成与水质指标
4.1.1 水组成与水资源
4.1.2 水质与水质指标
4.1.3 人体内水的功能
4.2 水体污染物
4.2.1 水体污染源
4.2.2 水体污染物种类
4.2.3 水体优先控制污染物
4.3 水体污染与人体健康
4.3.1 饮用水标准
4.3.2 水体污染影响身体健康
4.3.3 科学饮水
4.4 治理水污染
4.4.1 污水排放标准
4.4.2 预防与治理水污染
【阅读材料】
赤潮
游泳池水与人体健康

土壤环境与健康
【案例导入】
黑龙江省鸡西市梨树区有毒化工废渣污染事件
广东IT行业重金属污染土壤
【讨论】
5.1 土壤组成和性质
5.1.1 土壤组成
5.1.2 土壤性质
5.1.3 土壤功能
5.2 土壤污染物
5.2.1 土壤污染源
5.2.2 土壤污染物种类
5.3 土壤污染与人体健康
5.3.1 土壤污染特点
5.3.2 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5.4 治理土壤污染
5.4.1 土壤污染现状
5.4.2 土壤污染治理方法
【阅读材料】
电子垃圾
农村生活垃圾
治理垃圾污染
治理白色污染

居室环境与健康
【案例导入】
陈先生起诉装修公司案件
某小区癌症元凶调查
【讨论】
6.1 居室环境污染概述
6.1.1 居室污染源
6.1.2 居室污染特点
6.2 居室化学性污染
6.2.1 有机污染物与人体健康
6.2.2 无机污染物与人体健康
6.2.3 吸烟与人体健康
6.2.4 厨房油烟与人体健康
6.3 居室物理性污染
6.3.1 居室放射性污染与人体健康
6.3.2 居室电磁辐射污染与人体健康
6.3.3 居室噪声污染与人体健康
6.3.4 居室光污染与人体健康
6.4 居室生物性污染
6.4.1 居室生物性污染危害
6.4.2 典型居室生物性污染
6.4.3 预防居室生物性污染方法
6.5 室内空气监测与净化
6.5.1 监测目的与内容
6.5.2 监测要求与时间
6.5.3 室内环境检测标准
6.5.4 室内空气污染的自我识别
6.5.5 预防与减少室内空气污染
【阅读材料】
电脑与人体健康
复印机与人体健康
开放式办公与健康
现代住宅的五条卫生标准
汽车内污染物与人体健康
歌舞厅内污染物与人体健康

食品安全与健康
【案例导入】
2007年“枞阳饭店” 亚硝酸盐中毒事件
2011年“地沟油”事件
2011年某品牌“瘦肉精”事件
【讨论】
7.1 食品质量安全概述
7.1.1 食品安全内容
7.1.2 食品安全问题
7.2 食品污染与健康
7.2.1 食品污染分类
7.2.2 食品污染原因
7.2.3 食品污染影响人体健康
7.3 食品添加剂与健康
7.3.1 食品添加剂分类与功能
7.3.2 食品添加剂存在隐患
7.3.3 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
7.4 饮料与健康
7.4.1 饮料种类
7.4.2 碳酸饮料与人体健康
7.4.3 功能饮料与人体健康
7.4.4 茶饮料与人体健康
7.4.5 乳饮料与人体健康
7.4.6 酒精饮料与人体健康
7.5 食品安全管理
7.5.1 食品安全管理内容
7.5.2 预防食品污染措施
7.5.3 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阅读材料】
转基因食品
油炸食品、烧烤食品及膨化食品
葡萄酒和啤酒
儿童喝饮料注意事项

生活用品与健康
【案例导入】
1989年株洲美容霜事件
2004年武汉染发猝死事件
【讨论】
8.1 生活用品与健康概述
8.1.1 生活用品种类
8.1.2 生活用品存在的健康问题
8.2 化妆品与人体健康
8.2.1 化妆品中有害物质
8.2.2 化妆品中有害物质危害人体健康
8.2.3 正确使用化妆品
8.3 洗涤剂与人体健康
8.3.1 洗涤剂中有害物质
8.3.2 洗涤剂中有害物质危害人体健康
8.3.3 正确使用洗涤剂
8.4 杀虫剂与人体健康
8.4.1 杀虫剂种类
8.4.2 杀虫剂影响人体健康
8.4.3 正确使用杀虫剂
8.5 塑料制品与人体健康
8.5.1 塑料组成与性能
8.5.2 塑料制品中有害物质危害人体健康
8.5.3 正确使用塑料制品
8.6 服装与人体健康
8.6.1 服装中的污染物
8.6.2 服装中的污染物危害人体健康
8.6.3 预防与减少服装中的污染
8.7 饰品与人体健康
8.7.1 饰品中的化学物质
8.7.2 饰品与人体健康
8.7.3 正确使用饰品
【阅读材料】
口红与健康
指甲油与健康
染发剂与健康
塑料制品中的数字标识

绿色化学与低碳生活
【案例导入】
绿色化学挑战奖
“世界无车日”
【讨论】
9.1 绿色化学
9.1.1 化学工业带来环境污染
9.1.2 绿色化学的产生
9.1.3 绿色化学的核心与原则
9.1.4 绿色化学的任务与技术
9.2 低碳经济
9.2.1 低碳经济的提出
9.2.2 低碳经济的特点
9.2.3 低碳经济与绿色化学
9.3 低碳生活
9.3.1 低碳生活的提出
9.3.2 低碳生活从身边事做起
【阅读材料】
环境教育
环境保护的先行者-大学生
附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环境教育被誉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从高层决策人物到普通百姓,从各行各业到日常生活,无一例外都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环境问题不仅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许多院校在各专业、各学科中相继开展了环境教育。本书以高等教育普及环境教育为出发点,立足日常的生活与工作,内容不仅涉及环境因素与健康,而且从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居室环境、食品安全、生活用品等方面来论述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探讨怎样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增进人体健康和控制不利因素的影响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从而保证人群健康。最后介绍了绿色化学与低碳生活以及环境污染事件的紧急处理方面的相关知识。本书在广泛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几年的教学研究,通过情景案例引入相关知识,强化了教材的可读性和实用性。使读者在学习环境知识的同时,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了健康观念。本书既可作为高职高专、成人教育、中职学生的公选素质课教材,也可作为广大读者爱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和关心人体健康的科普读物。
  在本书编写的过程中,辽宁医学院胡晓光,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秦俭、王莹、孙萍等参与了部分章节的修改工作。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毛玖学教授、陶丽英教授审阅了书稿,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在此谨致谢忱。
  鉴于作者水平有限,本书在章节体系安排、资料取舍以及对书中所涉及到的专业术语的了解程度,难免会出现疏漏和不足。编者真诚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和环保爱好者提出宝贵建议。
  崔宝秋
  2012年5月
探寻宇宙的宏大叙事:当代天体物理学前沿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度剖析当代天体物理学前沿发现与理论构建的学术著作。它并非对既有学科知识的简单梳理,而是聚焦于过去二十年间,人类观测能力飞跃式提升和理论模型革新所带来的深刻变革。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宇宙学、高能天体物理、引力波天文学以及系外行星宜居性研究等多个核心领域,旨在为专业研究人员、高年级本科生及对宇宙深层奥秘充满好奇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尽而富有洞察力的导览。 第一部分:宇宙学新纪元——暗物质与暗能量的精确刻画 本部分致力于解读当前宇宙学研究的基石——$Lambda$CDM(Lambda Cold Dark Matter)模型的最新修正与挑战。我们不再满足于对哈勃常数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传统测量,而是深入探讨了来自下一代巡天项目(如DESI, Euclid)的最新数据如何重塑我们对暗物质分布形态和暗能量本质的理解。 暗物质的非标准模型探索: 传统的弱相互作用重粒子(WIMP)模型正面临来自直接和间接探测实验的日益严格的限制。本书将重点分析“轴子”(Axions)理论的复兴及其在星系尺度上对结构形成的微妙影响。我们详细梳理了射电望远镜阵列(如SKA的早期数据)如何尝试捕捉极低质量暗物质粒子引起的微引力透镜效应,以及这些观测结果如何约束了暗物质的最小质量阈值。 暗能量的动力学演化: 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提供的极早期星系数据,挑战了宇宙加速膨胀的恒定性假设。本书探讨了“第五种力”理论——如标量-张量理论(Scalar-Tensor Theories)——如何通过修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来解释高红移区域的星系形成速率异常。我们引入了“哈勃张力”(Hubble Tension)的最新进展,并评估了早期宇宙模型(如早期暗能量)在解决这一核心矛盾中的潜力与局限。 原初引力波背景的搜寻: 脉冲星计时阵列(PTA,包括NANOGrav、PPTA等)对超大质量黑洞并合产生的低频引力波背景的探测,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宇宙早期暴胀(Inflation)阶段的新窗口。本书详细分析了这些时序残差信号的特性,并将其与大爆炸核合成(BBN)的丰度预测进行了交叉验证,探讨了暴胀模型中势能景观的细节。 第二部分:高能天体物理的极限观测 高能辐射源是宇宙中最极端物理过程的实验室。本部分聚焦于黑洞、中子星以及超新星爆发等现象的最新研究成果。 事件视界望远镜(EHT)的深入解析: 在M87和人马座A(Sgr A)的成功成像之后,本书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偏振光信息来重建吸积盘的磁场结构。我们分析了吸积流湍流模型(MAD和SANE模型)在解释观测到的光变曲线和喷流形成机制方面的优劣。此外,本书还对未来EHT升级,特别是太赫兹频段观测对测试强引力场下光线偏折的精确度进行了展望。 引力波天文学:从双黑洞到多信使天文学的融合: LIGO/Virgo/KAGRA 合作组织已探测到数百例黑洞和中子星并合事件。本书的重点在于对“中等质量黑洞”(IMBH)并合信号的甄别,这些信号对于理解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路径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详尽阐述了GW170817事件之后,引力波与电磁波多信使观测如何协同作用,以精确测定宇宙的膨胀率,并验证了引力传播速度与光速相等的前提。 快速射电暴(FRBs)的起源之谜: FRBs的物理机制依然是天体物理学的热点。本书系统地评估了当前主要的候选机制,包括磁星(Magnetars)的磁层活动、中子星的震荡以及白矮星并合。我们重点分析了FRB 20201124A等具有明显色散的事件,它们所携带的星际和星系际介质(IGM)信息,如何被用来绘制银河系外物质的分布图谱。 第三部分:系外行星的宜居性与生命探索 从系外行星的发现阶段转向对其大气成分和潜在生物信号的表征,是当代天体物理学的下一个里程碑。 JWST对系外行星大气的“化学指纹”分析: 本书详细介绍了透射光谱法和直接成像光谱法在分析系外行星大气构成上的技术突破。我们深入探讨了如何区分岩石行星、气态巨行星以及“迷你海王星”的界限。对于类地行星,本书着重分析了对水蒸气、甲烷、二氧化碳,以及潜在的生物指示剂(如Ozone或磷化氢)的检测标准和排除伪阳性的复杂流程。 宜居带的重新定义与“活行星”概念: 传统的宜居带(Habitable Zone, HZ)概念正被修正,以纳入潮汐锁定、行星地质活动(如板块构造)和恒星耀斑活动对行星长期气候稳定性的影响。我们探讨了“潮汐加热”在冰封卫星(如木卫二或土卫二)地下海洋维持液态水的可能性,以及这些次级天体作为生命载体的潜力。 太阳系内冰冷世界的深层探测: 毅力号(Perseverance)在火星采集的样本返回计划,以及欧罗巴快帆(JUICE)和姿态轨迹(Europa Clipper)任务的科学目标,构成了对太阳系内生命摇篮的直接探索。本书分析了这些任务将如何通过同位素分析和有机物识别,来探寻太阳系早期生命起源的线索,从而为地外生命存在的概率提供实证基础。 本书以批判性的视角,整合了最新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模型,旨在引导读者超越既有知识框架,迎接天体物理学未来十年可能出现的颠覆性发现。全书配有大量前沿观测数据的图表和最新的数值模拟结果,是理解我们宇宙位置的必备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务实且带有启发性的方式,探讨了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到不再是单纯地被动接受信息,而是被鼓励去思考和参与。作者在书中列举了许多成功的环保实践案例,从社区层面的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到城市层面的绿色出行和能源转型,再到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和国际合作,都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和可行的路径。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公民科学”和“社区参与”的章节,它让我了解到,即使是普通人,通过参与到环境监测、信息传播以及政策倡导中,也能发挥出巨大的能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希望,让我相信,面对严峻的环境挑战,我们并非束手无菌,而是可以通过集体的智慧和行动,找到应对之道。它鼓励我去关注身边的环保议题,去了解地方政府在环保方面的政策,甚至去参与一些环保组织发起的活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潜在的行动者,对接下来的环保工作充满了期待和动力。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让我意识到我们周围的环境与我们的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多么深刻而复杂的联系。在阅读之前,我总是习惯性地将环境问题仅仅视为一些宏观的、与我个人生活关系不大的议题,比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等。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贴近生活的方式,揭示了空气污染如何影响我的呼吸系统,饮用水质量的下降如何潜移默化地威胁我的消化系统,甚至我们日常接触的塑料制品和化学物质,都可能在不经意间对我们的内分泌系统造成干扰。作者用大量生动具体的案例,例如城市居民因长期暴露在汽车尾气中而增加患哮喘的几率,或者农村地区因农药残留而导致的健康问题,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更让我警醒的是,书中所提到的许多环境因素,并非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就存在于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食用的食物,甚至我们使用的家居用品中。它迫使我去思考,作为个体,我所能做的改变,以及这些改变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环境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爱护自己、守护健康的实用指南,让我对“健康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户。读完之后,我才真正明白,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很多生活方式,可能正在无形中伤害着我们的地球,而地球的“伤痛”,最终也会反噬到我们自身。作者在书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工业化生产、过度消费以及不可持续的农业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我之前对“可持续发展”这个词只停留在概念层面,这本书却通过具体的工业废水排放对河流生态造成的毁灭性影响,以及大规模畜牧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让我对其紧迫性有了切身的体会。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塑料污染”的描述,从微塑料进入食物链,到海洋生物因误食塑料而死亡,这些画面感极强的例子,让我感到既震惊又内疚。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累积起来的影响,比如一次性餐具的使用,过度包装的商品购买等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告知”我环境的现状,更是在“引导”我思考,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我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以及如何通过改变个人行为,为地球的健康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是一次充满冲击力和反思的阅读体验。作者在书中通过大量的数据和研究,揭示了环境退化对人类健康造成的深远影响,甚至触及了一些我从未考虑过的领域。比如,书中关于“心理健康”与环境污染之间联系的论述,让我感到非常新颖。它指出,长期的噪音污染、光污染以及自然环境的缺失,都可能导致人们的压力增加、焦虑情绪加剧,甚至影响睡眠质量。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对环境的感知,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和情感上的。此外,书中对“新兴污染物”的探讨,也让我大开眼界。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但可能并不被广泛关注的化学物质,例如某些药物的代谢产物,化妆品中的成分,甚至电子产品产生的电磁辐射,都可能对我们的健康产生潜在的风险。这种“未知”的威胁,比那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更让人感到不安,但也正是这种不安,促使我更加警惕和审慎地对待我所使用的产品和所处的环境。这本书让我对“健康”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它不仅仅是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更包含了与外部环境的和谐互动以及内心的平和宁静。

评分

这是一部充满哲思和人文关怀的作品,它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的论证,更触及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层议题。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观点,让我对“环境”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物理空间,而是包含了一种更广阔的生态智慧和文化传承。他通过对一些原住民社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模式的描绘,展示了一种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古老智慧,这与现代社会那种征服自然、索取自然的逻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生态系统服务”的论述,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享受的清洁空气、水源,甚至美丽的风景,都不是理所当然的,而是生态系统在默默地为我们提供着无价的服务。当这些服务因为环境的破坏而衰减时,我们付出的代价将是巨大的,甚至可能是无法弥补的。这本书引导我思考,我们应该如何重新定位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从“主人翁”转变为“守护者”,从“利用者”转变为“共生者”。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这一代人,更是为了子孙后代能够继续享有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延续人类文明的火种。

评分

书很好,能够运用到实际,很好

评分

发货速度慢的要死

评分

大约是最后一本了,书不仅灰多,而且皱皱巴巴的

评分

大约是最后一本了,书不仅灰多,而且皱皱巴巴的

评分

书很好,书很好,书很好,书很好,

评分

书很不错,下次继续买。

评分

作者写的太多了,很心细,写了很多对健康好处的东西,作者是个很善良的人。支持作者长寿健康,幸福平安快乐

评分

作者写的太多了,很心细,写了很多对健康好处的东西,作者是个很善良的人。支持作者长寿健康,幸福平安快乐

评分

大约是最后一本了,书不仅灰多,而且皱皱巴巴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