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种种:对意识的探索(第2版)

心灵种种:对意识的探索(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丹尼尔·丹尼特 著,罗军 译
图书标签:
  • 意识
  • 心灵哲学
  • 认知科学
  • 心理学
  • 神经科学
  • 自由意志
  • 主观体验
  • 自我
  • 存在主义
  • 思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15984
版次:2
商品编码:1116629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心灵种种:对意识的探索(第2版)》从这个最常见的问题出发,综合哲学、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的思想,带领读者走过一段扣人心弦的探寻之旅,思索一些引人入胜的问题:我们有谁真能知道他人的心愿?人的心灵与动物的心灵有何区别?假如这些动物神奇地获得了语言能力,它们会进化出像我们那样能够明察秋毫的智力吗?本书语言流畅,文笔优美,既通俗易懂,又富含哲理,实为一本不可多得的科普佳作。

作者简介

  丹尼尔·丹尼特,哲学家、认知科学家,1942年生于美国波士顿,1963年哈佛大学学士,师从W.V.Qtline,1965年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师从G11bert Ryle。1971年开始任教于Tufts大学,创立认知科学研究中心并任主任一职。首部著作《内容与意识》出版于1969年,随后出版《大脑风暴》(1978),《行动余地》(1984),《意向立场》(1987),《意识的解释》(1991,中译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达尔文的危险观念》(1995,中译本,上海科技出版社,即出),《心智种种》(1996,中译本,《心灵种种》,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大脑儿童:1984—1996论文集》,《自由之演化》(2003)和《打破魔咒:宗教作为自然现象》(2006)。另与Douglas Hofstadter共同编辑《心智之我》(1981,部分内容中译为《心我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目录

第一章 心灵的种类
了解你自己的心灵
我们有心者,我们用心者
话与心
无言之心的问题

第二章 意向性:意向系统方法
质朴的开端:能动性的诞生
采取意向姿态
目标迷失的命题精确性
原初的和衍生的意向性

第三章 身体及其心灵
从敏感性到感知?
媒体与讯息
“我这身体有它自己的心思了!”

第四章 意向性如何进入焦点
生成检验之塔
寻找感知:一份进度报告
从向光性到形而上

第五章 思想的创生
不思想的自然心理学家
制造用于思维之物
自言自语

第六章 我们之心与他者之心
我们的意识,它们的心灵
疼痛与受苦:要紧的是什么

前言/序言


心灵种种:对意识的探索(第2版) 这是一部对人类最神秘、最深刻的领域——意识——进行深度挖掘的著作。 在浩瀚的思想星河中,意识如同永恒的谜题,吸引着无数求知者去探索其深邃的本质。它赋予我们感知世界、体验情感、形成思想、规划未来,构成我们之所以为“我”的核心。然而,意识究竟是什么?它源自何处?如何运作?以及在宇宙的宏大叙事中,它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心灵种种:对意识的探索(第2版)》正是为了回应这些根本性的追问而诞生,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跨学科的视野和引人入胜的叙事,引领读者踏上一场波澜壮阔的心灵之旅。 全新修订,内容更为精炼与深入: 作为第二版,《心灵种种》在保留第一版核心精华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更新与完善。作者吸纳了近年来意识研究领域最新的科学发现、哲学论辩以及神经科学的突破性进展,对原有的论述进行了精炼和深化。理论框架更加扎实,案例分析更加丰富,对复杂概念的阐释也更加清晰透彻。无论是对物理主义、二元论等经典哲学观点的梳理,还是对整合信息论、全局工作空间理论等前沿意识模型的热烈探讨,都经过了更为审慎的考量与 aggiornamento(更新)。读者将能够接触到当前学术界关于意识最前沿、最权威的讨论。 跨越学科界限,构建 holistic(整体的)理解: 意识的研究并非单一学科所能完全涵盖。它触及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甚至物理学和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心灵 এমন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打破了学科壁垒,巧妙地将来自不同领域的智慧融会贯通。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各种观点,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 holistic(整体的)框架,揭示不同学科视角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互补性。 在哲学层面,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讨意识的“难题”(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即主观体验(qualia)的产生机制。我们将审视笛卡尔的二元论,探讨其对意识理解的影响;也会深入分析唯物主义的各种变体,如同一论(monism)、同一性理论(identity theory),以及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如何试图将意识还原为物质过程。作者不会回避这些理论的争议与局限,而是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在神经科学领域,《心灵种种》将深入剖析大脑是如何产生意识的。书中会详细介绍与意识密切相关的脑区和神经网络,例如前额叶皮层、丘脑、海马体等。通过对脑损伤患者的研究、神经成像技术(如fMRI、EEG)的应用,以及对神经递质和突触可塑性的探讨,本书将揭示大脑活动的电生理和生化基础与主观意识体验之间的微妙关联。读者将了解到,意识并非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意识中心”,而是一种分布式、动态的神经网络活动的结果。 认知科学的视角则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意识在信息处理中的作用。本书将探讨注意力、记忆、感知、决策等认知功能如何与意识交织。我们如何选择性地接收信息?如何将瞬息万变的感官输入整合成连贯的现实?如何进行抽象思维和创造?这些认知过程的背后,意识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作者将通过分析各种心理实验和模型,阐释意识在认知系统中的协调者、整合者和优化器作用。 深入剖析意识的“为何”与“如何”: 《心灵种种》并非止步于描绘意识的现象,更着力于探究其发生的机制和演化的意义。 意识的产生机制: 书中将详细阐释各种主要的意识理论模型。例如,整合信息论(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 IIT),该理论试图量化意识的程度,并提出意识与系统内信息整合的复杂性成正比。本书将深入分析IIT的数学形式,并探讨其在解释不同意识状态(如清醒、睡眠、麻醉)方面的潜力和局限。全局工作空间理论(Global Workspace Theory, GWT)则将意识比作一个“舞台”,信息在这个舞台上被广播给整个大脑,从而实现全局可及和协调。本书将剖析GWT如何解释注意力的选择性、信息的整合以及有意识行为的产生。此外,还将触及预测编码(Predictive Coding)等新兴理论,探讨意识在不断预测和修正模型以理解世界中的作用。 意识的神经基础: 对大脑进行细致的解剖,探究与意识相关的神经结构,如丘脑-皮层系统(thalamocortical system),以及皮层下结构(subcortical structures)的作用。讨论同步振荡(synchronous oscillations)和神经元放电模式(neuronal firing patterns)在意识生成中的作用。对无意识处理(unconscious processing)与有意识感知(conscious perception)的界限进行深入探讨,分析“潜意识”和“次意识”的运作机制。 意识的演化意义: 为什么在漫长的生命演化过程中,意识会产生?它为生物体带来了哪些生存优势?本书将探讨意识在适应环境、复杂社交互动、学习能力和策略规划等方面的潜在演化功能。从单细胞生物的简单反应,到哺乳动物的复杂情感,再到人类的抽象思维和自我意识,我们将看到意识演化发展的脉络。 意识的异常与病理: 对意识的异常状态,如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包括植物人状态、微意识状态,以及幻觉(hallucinations)、妄想(delusions)等精神病性症状进行详细的分析。从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解读这些异常状态下大脑活动的改变,以及意识体验的扭曲。 意识的未来探索: 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关于人工智能是否能拥有意识(artificial consciousness)的讨论日益激烈。本书将探讨当前AI技术与意识的差距,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将触及意识的测量、跨物种意识等前沿议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广阔的视野。 引人入胜的叙事与深刻的洞见: 《心灵种种》并非枯燥的说教,而是以流畅的笔触、生动的案例和清晰的逻辑,将复杂的概念娓娓道来。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现象、历史故事、文学艺术作品中汲取灵感,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使得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中,逐渐领悟意识的奥秘。书中穿插着对著名科学家、哲学家思想的解读,以及对经典实验的回顾,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思想的殿堂,与先贤们一同进行思维的碰撞。 本书将带领你思考: 当我们“看见”一朵红花时,大脑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我们能感知到“红色”的主观感受? 梦境是如何产生的?它们是否也包含了某种形式的意识? 自由意志是否存在?我们的决定真的是我们自己做出的吗? 如果某一天人工智能能够完全模拟人类的行为,它是否就拥有了意识? 意识是否是宇宙基本属性的一部分? 献给每一个对自我和世界充满好奇的探索者: 《心灵种种:对意识的探索(第2版)》适合所有对人类内心世界、对我们作为“人”的本质感到好奇的读者。无论您是哲学爱好者、心理学学生、神经科学研究者,还是仅仅希望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和收获。 这本书是一次邀请,邀请您加入这场对意识的终极探索。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您提出更深刻的问题,鼓励您进行独立的思考,最终帮助您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关于意识的理解。在这趟旅程中,您将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是思想的同行者。 翻开《心灵种种》,开启一场关于你我的,关于存在的,最深刻的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毕竟“意识”这个话题本身就充满了哲学和神经科学的交叉领域,常人难以窥其堂奥。然而,作者的叙述方式却出乎我的意料。他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抽象到几乎触摸不到的概念,用日常生活中极富画面感的比喻和案例来阐释。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描述“自我感”那一段,引用了一个关于“河流的同一性”的经典悖论,但接着他就将这个悖论延伸到我们日常决策中的微小犹豫和最终选择的连贯性上,一下子就让那个高悬的理论落到了实地。这种叙事技巧,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啊哈!”的顿悟时刻,而不是枯燥地去啃那些复杂的术语定义。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深度思考感兴趣,但又缺乏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搭建了一座坚实而又优雅的桥梁,让我得以跨越鸿沟,直抵核心洞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深邃的色调,仿佛在诉说着它所蕴含的智慧。我拿到手时,指尖触碰到封面的纹理,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知道自己即将踏入一段非同寻常的阅读旅程。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的选择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视觉上营造出一种庄严而又引人入胜的氛围。特别是那些引用和插图的布局,看得出设计者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倾注了心血,使得复杂的理论不再显得枯燥乏味,反而更具层次感和可读性。初读时,我就被这种精美的外在所吸引,它成功地将一本探讨深奥主题的书籍,打造成了一件可以细细品味的艺术品。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和用心,在当下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随时翻阅,享受指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结构安排得极具匠心,它并非简单地堆砌知识点,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开篇的铺陈,如同慢板的引子,缓缓引入主题,为后续的深入探讨打下坚实的基础,情绪的积蓄是渐进的。然后,中段的部分节奏明显加快,引入了诸多相互碰撞的观点和实验证据,读起来颇有些紧张刺激的感觉,仿佛在跟随作者进行一场思维的探险。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尾声的处理,作者没有急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将所有探讨过的线索巧妙地收拢,指向一个更加开放和充满可能性的未来展望。这种结构上的张弛有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和满足感。我发现自己会不由自主地想去猜测下一章会如何展开,这种被故事性牵引的学术阅读体验,实在难得。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问题时的那种平衡感和审慎态度。在探讨意识的本质——究竟是物质基础的涌现,还是某种更高维度的现象时,书中并没有偏袒任何一方的观点,而是详尽地梳理了正反双方的论据、实验限制以及哲学上的根基。他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邀请读者自己去权衡、去思辨。这种尊重读者的做法,让我感觉自己更像是一个共同的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在阅读某些极端理论时,我甚至会停下来,在脑海中模拟那些思想实验,并试图找到它们逻辑上的薄弱点。这种主动的、批判性的参与,让阅读不再是一种被动的吸收信息,而变成了一种高强度的脑力体操,读完后,感觉整个思维的弹性都得到了拉伸和强化。

评分

这本书真正带来的价值,在于它对我日常认知框架的重塑。读完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待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比如做梦时的逻辑断裂,或者在高度专注工作时“时间停止”的感受——我的视角已经彻底改变了。原本那些只是“感觉”层面的体验,现在似乎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可以被审视的结构。它没有直接告诉我“你是谁”或者“世界是什么”,但它提供了一套极其强大的工具箱,用来拆解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前提假设。这种“后遗症”是持续的,我发现自己在与人交流时,也会不自觉地去探究对方陈述背后的认知基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对自身心智的深度校准,它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合上封面的那一刻。

评分

看起来不错 , 好评!

评分

挺好的六一儿童节礼物

评分

值得推荐

评分

是正品,质量很好,快递也很快,很棒的一次购物  2

评分

不错不粗 我还要看,优惠卷多给点吧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好书好价送货快,现在基本上都在京东买书了

评分

看起来不错 , 好评!

评分

很不错的书!超喜欢!好好科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