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颠覆认知”的书,它彻底改变了我对经济学研究过程中“建模”这件事的理解。在此之前,我可能更多地关注于那些高深的计量模型本身,认为掌握了各种检验方法就万事大俱备。然而,这本书让我明白,模型的核心在于“经验”和“建模”这个过程本身的严谨性。作者反复强调,模型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为了回答特定的经济学问题而精心设计的。从理论的提炼,到变量的选择,再到模型的形式,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艺术”和“科学”的结合。我尤其赞同书中关于“经济学直觉”在模型设定中的作用的论述,这不仅仅是数学公式的堆砌,更需要对经济现象的深刻洞察。书中通过一系列贴合实际的案例,展现了如何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可量化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严谨的检验。这让我看到了经济学研究的生命力,也激发了我对经济学理论和实际问题之间联系的进一步思考。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辨”地建模,而不是“教条”地应用。
评分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和实践经济学经验研究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宝典”。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和“如何研究”的思想启迪之作。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经验建模过程分解成易于理解的步骤,并辅以大量生动、真实的案例。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模型“设定”部分对“理论约束”的强调,它让我们明白,模型并非随意拼凑,而是必须根植于扎实的经济学理论。而“评价”部分则展现了如何通过严谨的统计检验,来评估模型的有效性和稳健性。这本书让我对“模型”的看法从一个静态的工具,转变为一个动态的、不断优化的过程。它培养了我对研究设计和方法论的深刻理解,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去构建和评价经济学模型。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把“金钥匙”,能够更清晰地解锁经济学研究的奥秘,并开始在自己的研究道路上更加游刃有余。
评分坦白说,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在参加一场大师级的学术研讨会,只不过是以一种极为详尽和清晰的方式呈现。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乏对研究过程中细微之处的洞察。他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解释“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陷阱和挑战。书中对模型“设定”和“评价”的逻辑关系做了极为精妙的阐释。一个好的模型设定,是有效评价的基础;而有效的模型评价,又反过来指导我们去优化模型设定。这种“循环迭代”的研究思路,是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之一。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数据”与“模型”之间关系的论述,强调了数据在经验建模中的双重角色:既是模型设定的灵感来源,也是模型评价的最终依据。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经济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修正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它培养了我对模型背后逻辑的深入探究能力,以及对研究结果的审慎判断态度。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作者对于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深刻理解和清晰梳理。在阅读之前,我总觉得经验建模这个概念有些模糊,好像是各种统计技术简单堆砌而成。但这本书循序渐进地展示了,从一个宏大的经济学理论出发,如何一步步将其转化为可操作、可检验的经验模型。书中对“设定”(Specification)环节的详细阐述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选择变量那么简单,更涉及到理论的内涵、潜在的测量误差、模型的可识别性等一系列复杂但至关重要的问题。作者用大量的实例,从微观的消费者行为到宏观的经济增长,生动地说明了不同的理论框架如何导向不同的模型设定。这种对“如何构建”的精细打磨,让我看到了经济学研究的严谨性,也让我对自己今后的研究思路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模型设定的“权衡取舍”的讨论,没有哪一个模型是完美的,总需要在理论精度、数据可获得性和计算可行性之间做出选择。这种务实的态度,让我在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时,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去构建模型,而不是陷入对理想模型的空想。
评分这本书的“评价”部分,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避雷指南”和“优化秘籍”。在实际的研究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模型不符合预期的尴尬境地,这个时候,是应该怀疑理论,还是怀疑数据,抑或是怀疑方法?这本书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思路。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模型评价的指标和方法,从基本的拟合优度到更深入的稳健性检验,再到因果推断的各种挑战。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外生性”的讨论,这对于理解和建立有效的因果关系至关重要。过去我常常在文献中看到“xxx是外生的”,但具体如何检验,如何构建能够捕捉外生性的模型,一直感到困惑。这本书的讲解,让我茅塞顿开,它不仅仅是列举了一些方法,更深入地剖析了这些方法背后的逻辑和适用条件。此外,书中对模型误设(misspecification)的诊断和处理也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当模型出现问题时,不再是茫然失措,而是有了一套清晰的诊断流程。对模型评价的深入理解,也让我对现有研究文献有了更批判性的视角,能够更好地辨别研究的价值和局限性。
评分经济学中的模型构建与分析过程大致分为四个环节——设定、建模、参数估计与检验、模型评价。设定过程是对模型中需要具体包括的因素的选择、取舍过程,同时也是对模型遵循的大致函数形式的选择过程;建模是对模型的具体形式的判断、分析过程;参数估计与检验是在一定标准下(如均方误差最小),根据一定的数据(如横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面板数据等)估计出函数中包含的参数,并对估计结果进行假设检验的不断取舍、反复递进的过程;评价是对构建起的模型结果(模型的可信度、敏感度、预测能力、对真实经济情景的适用性等)进行总的检验与评价的过程。众所周知,计量经济学是以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为基础的交叉学科。在数学与统计学提供的强大工具的支持下,经过计量经济学家们近一个世纪的努力,第二个和第三个环节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颇具规模,而经济学家们本来相对擅长的设定与评价反而成了薄弱环节。格兰杰教授对经济学研究的一大杰出贡献是,发现多个非稳定时间序列的特别组合可以呈现出稳定性,从而可以得出正确的统计推理。他称之为某种“共合体”现象,并提出了根据共同趋势进行经济时间序列分析的方式。瑞典皇家科学院说:“格兰杰的发现对研究财富与消费、汇率与价格以及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之间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格兰杰教授的成果来自于他长期严密的思考和深邃的思想,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在讲稿中坦诚告诉读者成功的“活水”所在,而不仅限于展示对一个具体模型的构建与分析的过程。这种“授人以鱼,末若授人以渔”的作风本身就堪称学人的典范。计量经济学协会在首期《计量经济学》(Econmetrica)中讲到:“……其主要目的应该是促进有助于理论数量方法与实证数量方法相统一的研究,促进富有建设性的严格的思考的研究,类似的思考已经主导了自然科学研究”。格兰杰教授不但以身作则地做到了这一点,而且有所发挥和推进,他指出:“多数经济研究不应该被视为纯粹的数学,而应该与一个纯粹的、表述确切的目标相联系”,“理论经济学家与应用经济学家之间需要必要的沟通,而架构于经济理论与应用经济学家之间的桥梁必须有一个坚实的结构,从而使得经济学家们能够安全地往返于两岸。”格兰杰教授没有用复杂的模型和高深的语言来讲述自己的理论,而是用简单的式子、幽默的语言和通俗的事例加以阐述。一个成熟的理论,即使是很艰深和复杂的,被一个洞若观火的智者阐述的时候也总能让人感觉到通俗易懂、妙趣横生。格兰杰教授的讲述使不从事实证研究的人,亦能领略实证分析的魅力。如同在生活中,多数人并不懂移动通讯原理,却能熟练运用手机的功能;并不懂软件产品的设计原理,却能很好地享受计算机软件带来的高效、便捷。他广泛借鉴了来自经济学、金融学、政治学和环境经济学,乃至艺术、文学、生活和娱乐业的案例和小品,将精确性与直觉融为一体,将理论渗透到生活之中,让我们轻松领略一个深邃的道理。
评分2 ROR对预测的评价——出发点
评分好书,就是封面太软。
评分5 FOR 预测从哪里来?
评分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编辑本段内容简介在本书中,格兰杰阐明了构建和评估经验模型的过程。书中广泛借鉴和引用了来自经济学、金融学、政治学和环境经济学,乃至艺术、文学和娱乐业的案例和小品,将精确性与累积的直觉融为一体,从而就这个主题为我们提供了独特且十分有趣的见解。
评分3 INF使用一般的成本函数
评分一些结论
评分5 FOR 预测从哪里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