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下卷)》实在是太对我的胃口了!我一直对唐宋八大家散文的精妙之处心存向往,但总觉得有些晦涩难懂。这本书的编排真是太贴心了,它不仅仅是罗列篇目,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我尤其喜欢它对王安石和苏洵的一些名篇的解读,那种深入骨髓的剖析,让我看到了文字背后的时代风云和文人的心路历程。比如解析《伤仲永》,作者不光是讲了王安石的惋惜之情,还结合了当时的教育风气和社会背景进行了多维度阐释,让我对“泯然众人矣”这几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的文学爱好者来说,它用现代的语言和清晰的逻辑把复杂的文学理论和鉴赏要点一一拆解,简直是福音。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博学和对传统的敬畏,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架子,而是真诚地想把古人的智慧传递给我们。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文学素养像坐了火箭一样往上蹿,看古文时,那些曾经模糊的意象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了。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套书本来也没抱太大希望,市面上这类“鉴赏辞典”多得是,很多都是堆砌辞藻、空泛说教的货色。但《下卷》的这部分内容,尤其是对宋代词和元曲的梳理,简直是惊艳。它对苏轼的豪放和李清照的婉约,那种风格的对撞与融合,写得太有画面感了。特别是对辛弃疾那些充满家国情怀的词作的解析,那种磅礴的气势和深沉的忧愤,通过文字的梳理,仿佛能让我听到金戈铁马的声响。而且,它的选篇非常讲究,并非一味追求“名气大”,而是兼顾了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编者似乎对每一位作家的创作脉络都了如指掌,能精准地捕捉到他们的“神韵”。这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我觉得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工具书,而是一部经过时间沉淀的文学史的浓缩精华。我甚至开始把书里赏析的词句抄录下来,试图模仿那种韵味来写点自己的东西,虽然效果不佳,但这份感悟是实实在在的。
评分这本书的编撰者显然不是一个“书匠”,而是一个“匠人”。它对文体流变的考察,尤其是在《下卷》中对元杂剧的概述部分,逻辑清晰得令人赞叹。它没有把元曲当作孤立的艺术品来看待,而是将其置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的宏大背景下进行阐释,这使得我理解了为什么那时的文学会如此世俗化、通俗化,但同时又充满了生命力。在鉴赏具体剧目时,它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分析得入木三分,比如对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性命运的剖析,既有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又不失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同情。读来令人唏嘘,又让人对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本书的深度远远超出了一个“鉴赏辞典”应有的范畴,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充满洞见的文学评论集。
评分我对古代诗歌的研究一直停留在“会背”的层面,对于“为什么这么写好”则知之甚少,这本书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在处理唐代律诗和绝句的鉴赏时,展现出一种近乎科学的严谨性,同时又保持了文学的浪漫。举例来说,对杜甫的“沉郁顿挫”的分析,这本书没有简单地用几个形容词带过,而是结合了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的经历,详细分析了他在不同时期的用典习惯和句式结构的变化,如何一步步形成了那种厚重感。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方式,让我明白了艺术的形成绝非偶然。我特别欣赏它在排版上对原诗、注释和鉴赏的合理布局,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不会让人在寻找信息时感到混乱。对于我们这些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求精神滋养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安静的角落,让人可以慢下来,细细品味文字的力量。
评分我之前收藏过不少古代文学的书籍,但大部分都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是过于口水化,很少有能做到兼顾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的。这本《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下卷)》可以说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它在处理那些晦涩的典故和生僻的字词时,注释得当且精炼,不会像某些工具书那样冗长乏味。更让我称赞的是,它在鉴赏语中融入了一种审美情趣,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学作品本身的美感。比如对李白诗歌中“浪漫主义”的诠释,它没有用一堆高深的理论术语,而是通过具体的诗句分析,让我们直观感受到那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想象力是如何构建起来的。总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的书籍,每次重读,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养分,让枯燥的古典学习过程变得充满乐趣和启发。
评分参加本书撰写工作的都是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中卓有建树的专家教授。仅以先秦秦汉卷为例,即有以治先秦诗文享誉海内的黄岳洲、王达津等先生,以治賦学闻名的马积高先生,以研究神话蜚声学界的袁珂先生,以研究汉乐府硕果累累的王运熙先生等。其他各卷,莫不如此。正因为这些专家亲自撰写,他们多年研究的心得就在文章中得到体现,使每篇鉴赏既有髙超的识见,又能深入浅出,为读者理解原作提供方便。同时,为使读者在阅读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脉络,本书在部分文学史分段后附录了有关专家撰写的介绍文章,读者可以比照阅读。
评分本书还可作为学习中国文学史的参考书,而且所选作品都有很强的代表性,看完本书,读者意犹未尽,可以找原作来看,如清末四大谴责小说,本书选其二,读者有兴趣可以自己找原著阅读。
评分很喜欢,等了很久,终于有时间买了
评分很好,都是选自名篇佳作
评分明代很奇怪,一首词也不选,好像有失偏颇。总的来说,以现在的篇幅来说,涵盖的内容可以说是相当丰富了。
评分参加本书撰写工作的都是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中卓有建树的专家教授。仅以先秦秦汉卷为例,即有以治先秦诗文享誉海内的黄岳洲、王达津等先生,以治賦学闻名的马积高先生,以研究神话蜚声学界的袁珂先生,以研究汉乐府硕果累累的王运熙先生等。其他各卷,莫不如此。正因为这些专家亲自撰写,他们多年研究的心得就在文章中得到体现,使每篇鉴赏既有髙超的识见,又能深入浅出,为读者理解原作提供方便。同时,为使读者在阅读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脉络,本书在部分文学史分段后附录了有关专家撰写的介绍文章,读者可以比照阅读。
评分大约世间的女子,对容貌总有着某种不可言说的苛求。即使我一直都明白,人的一生中,还有很多更值得去追寻的东西,但执著又敏感的女儿心事,始终未能真正放开。 任凭我再有细腻婉转的心思、料事先机的智谋,在旁人的眼里,也不过是一个平凡无奇的寻常女子,过目即忘。 花圃中是我种满的各色鲜花。红的像远天晚霞,白的似剔透璞玉,还有那一丛蓝花,阳光直射之时仿似光华在花瓣上流转,惊艳而销魂。 我常常会看着华美盛放的它们忘掉了最初种植的意义。它们并不是为欣赏而生的,每一朵花都自有自己的性味。千草千味,用以入药或者炼毒。 隐藏在外表之下的实质,通常是出乎意料的,即使它们的美丽总是先声夺人。 就好像,容色娇似春花、心肠毒过蛇蝎的大有人在。 三 薛师姐也曾是一个容色绝艳的女子。 每年秋天,她都会织一条长长的围巾,我曾亲眼看见她给慕容师兄细致系上。这个使毒时毫不留情的女子,突然变得那样体贴。 他们站在树下,秋风过处寒意顿生。薛师姐看着慕容师兄,她的眼神温柔沉迷。我回过头来,就看见姜师兄站在另一棵树后面。他看着他们神色黯然,然后转身离开,只有长长的叹息远远地传来。 很多年了,从他们认识起,从我认识他们起,始终这样。 我见过慕容师嫂。 第一部分 第2节:飞狐外传·程灵素(2) 那是一个像水一样柔美的女子。眼神清澈婉转,看上去柔弱而单薄,她是一个需要疼惜的温柔女子。 那也是一个秋天,薛师姐的围巾已经织好。她用红线在那条洁白的围巾上绣好了自己的名字:鹊。她在把字绣上去的时候唇边含笑,面颊生春。 可是慕容师兄,他已经择妻另娶。那一天的喜筵上我没有看见薛师姐,后来只在她的房里看见了破碎的围巾上同样残碎的鲜红的"鹊"字。 她在师嫂的茶里下了鹤顶红。 四 那一年的冬天非常寒冷。 慕容师兄不辞而别,他什么也没有带走。他把所有的围巾都放在一个箱子里还给她,薛师姐打开箱盖的时候,满箱纯净崭新的洁白耀花了眼睛,如同门外未踏的雪。 其实,他几乎从来没有接受过她的围巾。他总是很快地把它们除下来,然后压在箱子里,最后还给她。 他恨她,所以连保存的价值都没有了。 慕容师兄再次回来的时候,他给薛师姐下了很重的毒。薛师姐被毁了原来的形貌,变成了驼背跛足。他们的毕生所学一直用来同门相残。 她独自到无人的荒地去焚毁那箱围巾,那些浓烟和火焰升腾着照亮了她的脸颊,她的脸色阴郁怨恨。 那天陪着薛师姐的,只有姜师兄。无论她变成了什么样子,他都一直安静地站在她的身后。 我从不去分辨他们谁是谁非。我只知道,后来薛师姐决定嫁给姜师兄,并不是因为她心意折转,而是因为她已再无条件选择。她得不到自己爱的男人,只剩下最后一条退路。 但那个爱她的男人,却以为自己苦尽甘来。 五 后来再次见到薛师姐,我却没有看见姜师兄,她也已经改嫁给了慕容师兄。 我想我知道发生了什么。即使姜师兄为她付出再多,薛师姐对他依然连半点情意都不曾有过。 她始终不肯拿出解药,就那样眼看着自己的丈夫和儿子毒发身亡。她要回到她爱的男人身边,这是她这么多年来心里唯一的愿望。谁挡在中间,她就要毁了谁,哪怕是与她血脉相连的亲人。 谁曾想过,曾经如花的容貌下,是这样一颗绝情而狠毒的心? 他们之间的纠缠如此混乱,早就违背了师父的教诲。 师父临终的时候只有我在身边,那部《药王神篇》可以郑重交付的,只有我。后来这部书被无数的人觊觎和谋夺,却没有人知道,这部师父倾尽了一生心力写就的奇书,并不是研制奇药、化解百毒的秘方,而是用来妙手回春、疗治百病的医书。 师父终生都与毒为伴,心却比谁都慈悲温软。 于是我愈加相信,所有浮于眼前的,都只是表象。所有的表象都不可尽信,因为它与实质往往天壤之别。就好像我种植的那些花草,越是色彩艳丽,越是剧毒难解。反倒是那些普通平凡的花草,清凉温和、可散积郁。 第一部分 第3节:飞狐外传·程灵素(3) 六 在没有见到袁紫衣之前,我曾怀着种种揣测来想象胡大哥心里的这个女子。她会是怎样一个女子,才值得一个这样好的男子倾心相待、念念不忘? 该是有着潇然出尘的气质罢,无须太多言语,顾盼之间即生秋水之姿;还要有蕙质玲珑的心思,善解人意、婉转有情。而这样美好的一个女子,必定也有着流风回雪般的清丽容貌,否则,该是怎样的缺憾呵。胡大哥所爱的女子,又怎会有缺憾? 但既然如此,为何我心中仍有着一丝并不真切的幻想…… 越是纠缠于这样的未知,越是在这样的揣测中不能自已。
评分不错的书,可信装订不是很精美,一分钱一分货啊很赞
评分“是的,驱物术只能发挥出灵器的部分威力,所以弟子斗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