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历代名家技法集萃 山水卷 石法
:98.00元
作者:吴宪生,王经春
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533036379
字数:
页码:25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8开
商品重量:1.54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历代名家技法集萃(山水卷石法)》由吴宪生和王经春主编,张伟平和林海钟选编,对山水卷石的绘画技法的特征作了剖析研究,并选名家杰作为例,其中不乏稀世精品。书中图解深入浅出,图例以全图与局部相结合,而以局部为主,编者这样处理,意在使作品的表现方法及其表现特点更容易显见于细部中。本书不只是给读者以浏览,并给读者提供了一流的学习临本,既有欣赏价值,也有重要的实用价信。
目录
序山水画法简述历代山水的临摹与画法赏析选编说明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对于我这样一位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有着浓厚兴趣,但又缺乏系统学习机会的读者而言,《中国历代名家技法集萃 山水卷 石法》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它“详尽”的特点。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几种技法,而是对每一种技法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阐释。从技法的起源、发展,到具体的用笔用墨方法,再到它所能表现出的不同山石形态和画面意境,书中都给出了详尽的解答。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力感”和“墨韵”的强调,这在中国山水画的石法表现中是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例如,在讲解“斧劈皴”时,书中就非常强调如何通过遒劲的笔力来表现石头的坚硬与挺拔,以及如何利用墨色的浓淡变化来塑造石头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书中还引用了大量名家的作品作为实例,并对这些作品中的技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让我们能够直观地学习和借鉴。而且,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关于笔墨心理的探讨,这让我明白,绘画技法不仅仅是手的技巧,更是心的表达。这种“知行合一”的讲解方式,让我感到这本书不仅能提升我的绘画技能,更能深化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
评分拿到《中国历代名家技法集萃 山水卷 石法》后,我立刻被它所呈现出的“系统性”所震撼。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学习者,我深知要全面掌握石法技艺,需要涉猎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艺术作品。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高度集成的学习平台。它将中国历代山水画中与石法相关的技艺,按照一种科学的、有逻辑的体系进行梳理和呈现。从早期的勾勒填色,到后来发展出的各种皴法,再到近现代画家在传统技法基础上的创新,书中都有涉及。我特别喜欢它对于“皴法”的分类,不仅区分了不同的皴法名称,还深入分析了每一种皴法在笔墨运用、线条变化、结构处理等方面的具体特点。例如,对于“披麻皴”,书中就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笔的侧锋、中锋、行笔的快慢、墨色的浓淡干湿来表现出山石的纹理和走向。而且,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古画作为范例,并对范例中的技法进行了细致的标注和分析,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技法是如何在实际创作中运用的。这种“条分缕析”的处理方式,使得原本可能复杂晦涩的绘画技法,变得清晰易懂。
评分读完《中国历代名家技法集萃 山水卷 石法》,我最大的感受是“实用”。作为一名致力于将传统山水画技法融入现代创作的画家,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提供扎实基础和创新灵感的书籍。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极大的满足。它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经典的石法技法,如斧劈皴、披麻皴、折带皴等,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这些技法在当代创作中的应用可能性。书中引用了大量古代名家的作品,并对这些作品中的技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让我们能够从中学习到大师们是如何处理石头的体积、质感、光影和空间关系的。而且,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关于如何将传统技法进行“再创造”的探讨,比如如何通过调整笔墨的力度、速度和方向,来赋予画面新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留白”的运用讲解,这在中国山水画中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让画面产生呼吸感和意境。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不仅巩固了基础的石法技巧,更获得了很多创新的思路,让我对未来的创作充满了信心。
评分拿到这本《中国历代名家技法集萃 山水卷 石法》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厚重与珍贵。书的装帧精美,纸张也很有质感,翻开来,扑面而来的就是一种对传统的敬意。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石法技法的梳理,比如从唐代李思训、王洽的斧劈皴,到宋代范宽、郭熙的钉头皴、卷云皴,再到元代黄公望、倪瓒的披麻皴、折带皴,每一类皴法都配有极其清晰的范例图,并且详细讲解了这种技法的起源、发展脉络、表现特点以及在不同山石形态上的运用。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里不仅介绍了这些经典的皴法,还深入剖析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追求。例如,谈到斧劈皴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技巧的描述,而是将其与唐代雄浑壮阔的山水画风相联系,探讨了这种技法如何体现出力量感、立体感和坚硬质感;而说到披麻皴,则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文人画“逸笔草草”的写意精神,以及对山水“温润”、“柔和”之美的追求。这种由技法到意境、由形到神的层层递进的解读,让读者在学习技法的同时,更能深刻理解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所在。我花了很多时间去临摹那些范例图,尝试着去感受每一种皴法在纸上留下的痕迹,以及它所能唤起的情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法教程,更像是一本山水画的百科全书,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严谨”与“全面”。在研究中国山水画的石法技艺时,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真正做到“面面俱到”的参考书。《中国历代名家技法集萃 山水卷 石法》在这方面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它不仅仅包含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各种经典皴法,比如斧劈皴、披麻皴、折带皴、解索皴等等,还对一些相对冷门但同样重要的技法进行了介绍。更重要的是,书中对每一种技法的阐述都非常细致,从笔墨的运用、线条的走向,到如何表现石头的体积感、质感、层次感,都有详尽的讲解。我尤其赞赏书中对“变化”的强调,它告诉我们,即使是同一种皴法,在不同的画家手中、在不同的山石形态上,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变化。书中的许多范例图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能够充分地展示出这些变化。例如,在讲解“雨点皴”时,书中就引用了郭熙、米芾等人的作品,并分析了他们在点染的轻重、疏密、方向上所做出的不同处理。这让我明白,学习技法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理解其内在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灵活的运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能教你“怎么画”,更能让你明白“为什么这么画”,从而培养出真正的绘画思维。
评分作为一名在山水画道路上摸索了多年的业余爱好者,我常常感到技法的瓶颈。《中国历代名家技法集萃 山水卷 石法》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集萃”二字,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几种技法,而是将中国历代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在表现石法方面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影响力的技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汇集。从古至今,从北派到南派,从工笔到写意,书中都给出了非常详尽的阐述。我尤其喜欢它对几种代表性皴法的细致划分和对比分析。比如,对于“披麻皴”,它不仅仅介绍了“直披麻”和“横披麻”,还进一步区分了“涨墨披麻”、“淡墨披麻”等变化,并且引用了不同名家的作品进行实例佐证,让我们能直观地感受到同一皴法在不同画家笔下的独特韵味。书中还包含了一些非常前沿的研究成果,比如对一些古代画论的重新解读,以及对不同画派石法演变的逻辑性分析。这让我感觉不只是在学习绘画技巧,更是在学习中国绘画史,学习古代画家是如何观察自然、理解自然,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笔墨之中。虽然有些理论性的分析我还需要反复琢磨,但整体上,这本书的实用性和理论深度是相当出色的,它满足了我对“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的双重需求。
评分我最欣赏《中国历代名家技法集萃 山水卷 石法》的一点,就是它能够将高深的艺术理论与实用的绘画技巧巧妙地结合起来。许多关于中国画的技法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让初学者望而却步;要么过于注重技巧的演示,而忽略了技法背后的文化内涵。而这本书,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在讲解每一种石法技法时,书中都会引用大量的古代画论和名家题跋,并对其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例如,在介绍“解索皴”时,书中不仅详细讲解了如何用笔,还引述了古人关于“如解索”、“如盘肠”的比喻,让我们能够更形象地理解这种皴法的特点,以及它在表现山石盘结、缠绕形态上的独特优势。此外,书中还对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山水画风格进行了简要的梳理,让我们能够将具体的石法技法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这种“融会贯通”的讲解方式,让我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绘画的“术”,更领悟了绘画的“道”。每次阅读,都感觉像是在与古代的艺术大师们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坦白说,最初被这本书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名家”二字,我一直对那些流传千古的山水画大师的作品心怀景仰,总想着能够窥探到他们笔下的秘密。《中国历代名家技法集萃 山水卷 石法》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精选了大量的古代名家的经典画作,并从中提炼出他们表现石法的关键技法。而且,书中并没有简单地把这些技法放在一起,而是将它们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归类,比如按照朝代、按照风格、按照所表现的山石类型等等。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皴法”的讲解,不仅仅是介绍“是什么”,更是深入探讨“为什么”。比如,为什么宋代画家喜欢用“钉头皴”来表现北方山石的坚硬与粗犷?为什么元代画家更倾向于用“披麻皴”来表现江南山水的秀润与温婉?这种“因材施技”、“因景生情”的解读,让我对传统绘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还附带了大量的局部放大图,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大师们的笔触痕迹,感受到墨色的浓淡干湿在纸上的微妙变化。对于我这种“细节控”来说,这些都是无价之宝。我常常对着这些图片,尝试着去模仿,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意”。虽然我知道模仿只是第一步,但这本书提供了如此丰富的素材和如此深入的解析,让我觉得离大师们又近了一步。
评分《中国历代名家技法集萃 山水卷 石法》带给我的,是一种“启发”而非“束缚”。它并非简单地教你如何模仿古人的画法,而是通过对历代名家石法技艺的精妙梳理,引导读者去理解每一种技法背后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追求。书中对不同“皴法”的讲解,不仅仅停留在笔墨的层面,更是深入到对山石形态的观察和理解。例如,在介绍“解索皴”时,书中不仅分析了如何通过层层叠叠的线条来表现山石的扭曲和缠绕,还探讨了这种技法如何契合文人画追求“写意”的精神,以及如何在画面中营造出一种内在的张力和节奏感。书中引用的范例图都极具代表性,能够清晰地展现出不同技法在表现不同山石时的特点。而且,书中还鼓励读者在学习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进行个性的发挥和创新。这让我感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我的创作潜能,让我能够跳出传统的窠臼,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灵感和思考。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触类旁通”,理解不同技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中国历代名家技法集萃 山水卷 石法》并没有将各种石法技法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置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脉络中进行考察。它清晰地梳理了各种皴法是如何从简单的勾勒、点染演变而来,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例如,在介绍“披麻皴”时,书中就提到了它与“横皴”、“竖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它如何进一步发展出“涨墨披麻”、“淡墨披麻”等多种变化。这种“追本溯源”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每一种技法的独特性,以及它们在中国山水画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而且,书中还对一些技法的“地域性”和“风格化”进行了探讨,比如北方山水与江南山水在表现石法上的不同侧重点。这让我明白,技法的使用需要与所描绘的对象和所追求的风格相契合。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感觉自己的绘画思路更加开阔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技法,而是能够根据不同的创作需求,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最合适的表现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