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关系史(套装上中下册)

国共关系史(套装上中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修荣 著
图书标签:
  • 国共关系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历史
  • 政治
  • 中共历史
  • 国民党历史
  • 两党关系
  • 历史研究
  • 套装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06519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17814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2-12-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3
字数:2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中国政治舞台上起支配作用的两大政党,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对立,对当代中国历史的进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的革命,自从1924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因此,国共两党关系史,是中国近现代史领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国共关系史(套装上中下册)》用翔实的资料,通俗形象的语言向广大读者介绍了国共两党历史关系沉浮曲折的经历,全书场面恢宏,形象地再现了历史,使读者不忍释卷。

内容简介

  全面展现了国共关系的历史。《国共关系史(套装上中下册)》上卷从国共两党的建立写起,论述了国共一次合作的酝酿、建立、分化以及破裂等;中卷从“九一八”事变写起,论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背景、形成、成就以及谈判与斗争;下卷从全面内战的爆发写起,论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的原因、过程,国共隔海对峙局面的形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台湾政局的变化及其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影响等。该书通过翔实可靠的史料和缜密严谨的分析,多方位、全景式地再现了国共80多年的关系史。
  集中体现了国共关系研究中的丰硕成果。国共关系史一直是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后,国共关系史的研究非常活跃,大量文章、著作相继问世。作者长期从事国共关系史的研究,该书是作者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博采众长、去粗取精的结果,既吸取了史学工作者对国共关系史研究的多方面的成果,又补充了近年来新公布的重要文献资料。同时,作者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关系新变化中的国共两党关系进行了详尽研究,这也使该书颇具新意。
  充分论证了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损”的道理。该书通过无可辩驳的史料,论证了一次国共合作有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成功,第二次国共合作有抗日战争的胜利;一次国共破裂给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以可乘之机,第二次国共破裂导致两岸分裂,从而说明国共两党合作对于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祖国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作者简介

  黄修荣,1943年出生于福建省长汀县,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室务委员、第一研究部主任、研究员。长期从事国共关系史、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问题的研究。

目录

上卷
第一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与国共两党的建立
第一节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的创立及其早期活动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二章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酝酿
第一节 共产国际联合孙中山策略的形成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作中心从工人运动向国民革命的转变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党内合作”方针的形成
第四节 孙中山实行联俄、联共政策和改组中国国民党
第三章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建立与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
第一节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第二节 国共合作推动下革命运动的恢复和发展
第三节 国共第一次合作与国民革命风暴的兴起
第四节 国民革命兴起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
第四章 国共统一战线的分化与斗争
第一节 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反对右派势力的斗争
第二节 反共限共的信号——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
第三节 中共和国民党左派反对蒋介石军事独裁的斗争
第五章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破裂
第一节 蒋介石集团的反共“清党”
第二节 武汉国民政府的分化和汪精卫集团的“分共”
第六章 国共两个政权对立局面的出现
第一节 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建立和对中共镇压的加强
第二节 中共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第三节 国共两党的尖锐对立

中卷
第七章 迫在眉睫的民族危机与国共两党政策的转变
第一节 日本侵华的加剧与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
第二节 蒋介石“攘外安内”政策与中国共产党抗日反蒋策略
……
第八章 转变时局的枢纽——西安事变
第九章 干戈化玉帛——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
第十章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摩擦与谈判
第十一章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曲折发展与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十二章 战后初期国共两党的谈判和斗争

下卷
第十三章 国共第二次使用的破裂
第十四章 国共隔海对峙局面的形成
第十五章 中共“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与台湾当局大陆政策的调整
第十六章 20世纪90年代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
第十七章 中共反对“台独”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
第十八章 台湾政局的变化及其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影响
第十九章 祖国统一是不可阻拦的历史潮流
结束语
《风云百年:海峡两岸的恩怨与融合》 引言: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在中华大地上,有一段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篇章,那就是国共两党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爱恨情仇、分分合合。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中国现代史的核心脉络,更是塑造海峡两岸格局、影响中华民族走向的关键。本书,正是一部试图拨开历史迷雾,深入剖析这段复杂关系的史诗巨著,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力求从历史的纵深处,洞察两党恩怨的根源、斗争的逻辑,以及最终走向融合的必然与可能性。 第一部分:革命的起点与分裂的暗流 故事的开端,总是伴随着理想的光辉与现实的残酷。《风云百年》的第一卷,将读者带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萌芽与合作: 晚清的屈辱与辛亥革命的余温,催生了新的政治力量。国民党作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先行者,与初生的中国共产党,在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标下,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这一时期,党派之间的界限尚不清晰,理想的旗帜高高飘扬,共同致力于北伐统一大业。我们将详细描绘这一合作的背景、过程,以及双方在理念、组织、策略上的碰撞与融合,深入探讨当时各方力量的考量与互动。 分歧的显现与裂痕的加深: 革命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北伐战争的深入,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日益激化,对革命道路的理解也出现了分歧。而中国共产党,也在探索自身的发展道路,其激进的革命主张与国民党的既得利益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本书将深入分析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关键事件,如“中山舰事件”、“四一二政变”等,揭示导致两党关系从合作走向对抗的深层原因,包括阶级矛盾、政治野心、帝国主义势力的干预等。 土地革命的烽火与国共对峙: 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被迫走向独立武装斗争的道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一系列革命的火种被点燃,建立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根据地。与此同时,国民党在蒋介石的领导下,开始了对共产党的“围剿”。本书将生动再现这一时期的残酷斗争,既展现中国共产党在艰苦条件下建立红色政权的伟大成就,也客观呈现国民党作为执政党,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镇压“叛乱”方面的努力与策略。我们将聚焦于双方在军事、经济、社会等各个层面的较量,以及这场内战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民族危亡下的再携手与战略的博弈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华民族的命运在外部侵略面前,不得不重新审视内部的分歧。《风云百年》的第二卷,聚焦于抗日战争这一特殊时期。 民族矛盾的凸显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将中国推向了生死存亡的边缘。民族危亡面前,国共两党不得不放下前嫌,重新携手。本书将详细梳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分析双方在民族大义面前的妥协与合作,以及这一统一战线的形成对扭转抗战局势的重要意义。 合作中的摩擦与博弈: 尽管是统一战线,但国共两党在抗战时期的合作并非完全融洽。各自的战略目标、军事部署、政治诉求,在合作的大背景下依然存在着暗流涌动。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皖南事变……这些重要的历史节点,都反映了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复杂关系。本书将深入剖析双方在军事指挥、资源分配、战后政治格局等方面的博弈,力求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充满矛盾但又相互依存的合作局面。 抗战的胜利与内战的阴影: 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胜利。然而,胜利的曙光并未能彻底驱散内战的阴影。日本投降后,中国面临着重建与政治体制选择的重大关头。本书将着重描写战后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等一系列政治活动中的博弈,分析双方在和平建国问题上的立场与分歧,以及最终为何走向第二次国共内战。 第三部分:海峡两岸的对峙、交流与融合的曙光 第二次国共内战的结局,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命运,也开启了海峡两岸长期对峙的格局。《风云百年》的第三卷,将视野投向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 两岸的分裂与意识形态的对垒: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退守台湾,海峡两岸形成了军事对峙、政治隔绝、经济脱钩的局面。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一时期两岸的政治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双方意识形态上的激烈对抗。从“反攻大陆”到“巩固台湾”,再到“一个中国”原则的形成,两岸关系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经历了复杂曲折的演变。 和平统一的探索与“和平演变”的争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深入,两岸关系逐渐出现了缓和的迹象。接触、对话、交流成为可能。本书将详细梳理两岸关系从紧张对峙到逐步走向缓和的各个重要阶段,重点分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与发展,以及海峡两岸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层面的交流日益频繁的现象。同时,也将客观探讨“和平演变”等敏感议题,呈现不同立场下的观点与考量。 融合的趋势与未来的展望: 尽管仍存在诸多挑战,但海峡两岸的民间交流日益深化,经济联系愈加紧密,文化认同也逐渐加强。本书的最后一章,将着眼于当下,分析两岸关系发展的趋势,探讨在共同历史记忆、中华文化传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需求下,两岸关系走向融合的必然性与可能性。我们将审视影响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包括国际政治格局、台湾内部政治演变、大陆的发展战略等,并对海峡两岸未来的关系发展进行审慎的展望。 结语: 《风云百年:海峡两岸的恩怨与融合》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华民族命运的书写。它试图通过对国共两党关系的深入剖析,帮助读者理解中国现代史的复杂性,洞察海峡两岸关系的演变逻辑,以及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寻求统一与发展的永恒主题。本书力求以客观、严谨的态度,呈现历史的全貌,激发读者对民族未来深刻的思考。它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溯,更是一次对未来的探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真是没得说,拿到手就感觉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很好,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累眼睛。尤其是内页的字体大小和行距处理得非常舒服,细节之处见真章。我特地找了一个安静的下午,泡了一壶茶,准备沉浸其中。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不像有些历史书那样干巴巴的,而是像在听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娓娓道来,每一个事件的铺陈都恰到好处,让人欲罢不能。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重大历史节点时的那种克制而又不失力度的笔法,既尊重了历史的厚重感,又赋予了人物鲜活的生命力。这种阅读体验,真的不是随便一本大部头就能给予的,它让你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像是在穿越时空,亲身参与到那些波澜壮阔的年代之中。我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深度阅读、追求阅读质感的同好们。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考据非常挑剔的读者,过去读了不少关于近现代史的著作,总觉得在某些关键性的时间点或人物关系的处理上略显粗糙或有失偏颇。但这一套书,至少从我目前翻阅到的部分来看,其严谨性是令人信服的。作者似乎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核对档案、比对口述史料,使得书中的论证环环相扣,逻辑链条坚不可摧。特别是在处理那些敏感或争议性极大的事件时,作者的叙述既保持了足够的客观性,又巧妙地构建了一个自洽的分析框架,让人读起来既感到安心,又充满启发。我尤其喜欢它那种层层递进的结构安排,仿佛在解一个巨大的历史谜题,每揭开一小部分,后面的拼图就更清晰一分。对于真正想弄明白历史脉络的求知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平台。

评分

坦白讲,我最初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购入这套书的,毕竟“套装上中下册”听起来就让人望而生畏,担心读不完或者读不下去。但令人惊喜的是,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非常清晰,每一章的内容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给了读者极大的阅读自由度。你可以选择根据时间线顺序深入阅读,也可以随时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某一历史阶段进行重点研读,而不会感到阅读上的断裂感。这种设计非常人性化,尤其适合信息爆炸时代节奏较快的现代人。更难得的是,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生动的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使得那些教科书上冰冷的名字和事件,瞬间变得有血有肉,让人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产生更复杂、更 nuanced 的理解。这套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们得以跳出现有的标签,用更开阔的胸襟去重新审视那段深刻影响了我们所有人的历史进程。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晦涩难懂,反而有一种文学性的流畅。即便在描述那些高度专业化或政治化的历史场景时,作者也能运用精准而富有张力的词汇,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画面感和张力。我发现自己常常会被一些精妙的比喻或恰到好处的引语所吸引,忍不住要抄写下来。这套书的编排,也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那些关键性的历史地图和人物关系图谱,插配得恰到好处,它们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帮助理解复杂历史地理和权力结构的必备工具。老实说,对于我这种下班后需要放松但又渴望获取深度知识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简直是完美的选择,它在娱乐性和教育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

评分

读完第一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史料的取舍和观点的阐述上表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它没有陷入那种简单的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叙事窠臼,而是极其细腻地展现了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群体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复杂动机和艰难抉择。书中对某些关键历史人物的心理剖析尤为精彩,那种深入骨髓的矛盾和挣扎,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不得不为之动容。我常常在阅读时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段论述,思考它对于我们理解当代局势的启示意义。这种深度的反思空间,是衡量一本好历史著作的重要标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在于它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并引领读者去思考“未来会怎样”。绝对是书架上值得长期珍藏的一部作品,需要慢慢品味,常读常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