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中共:图文见证八路军抗战史

抗战中的中共:图文见证八路军抗战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林迈可(Lindsay M.) 著,杨重光,郝平 译
图书标签:
  • 抗战
  • 八路军
  • 中共
  • 历史
  • 图文
  • 军事
  • 战争
  • 中国近代史
  • 抗日战争
  • 红色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03324017
版次:2
商品编码:1118193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6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林迈可先生是英国人,一个无线电专家,他当年被聘为燕京大学教师时,对中国还知之甚少。到燕京大学任教后,他非常同情中国人民,支持中国的抗日斗争。1941年6月25日,林迈可与燕京大学爱国学生李效黎结婚,之后夫妇俩在沦陷后的北平秘密为八路军做过一些事。珍珠港事件后双双逃离北平,由八路军帮助进入晋察冀边区,在晋察冀和延安工作到抗战胜利。林迈可作为一个外籍人土,始终与抗日军民共患难、同甘苦,为共同的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从1937年来中国到1945年返回英国,林迈可先生在中国工作生活了整整8年。《抗战中的中共:图文见证八路军抗战史》是林迈可先生对其不平凡的经历的记述,连同他拍摄的许多珍贵照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在当时物质匮乏的条件下拍照已很不易,而在战争环境下能长期保存下来更为难得,这是林迈可先生留给中国人民的一笔巨大财富。

作者简介

  林迈可先生(Michael Lindsay—Lord of Birker),出生于英国的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他的祖父是一位历史学家,在苏格兰格拉斯哥的神学院任院长多年。他的父亲是一位哲学家,在牛津大学的贝里奥学院(Balliol Coilege,Oxford University)任院长25年,直到退休为止;1945年起为英国上议院议员并被英皇封为男爵。
  林迈可自己起先在牛津大学学自然科学,后又学经济学、哲学及政治学。大学毕业后,他从事成人教育,担任南威尔士州工业调查所的所长助理,「937年受北平燕京大学之聘为经济学导师,并领导创办牛津大学式的导师制。
  那时北平是在日本侵略者的盘踞之下,他曾利用数次假期之便,到华北的抗日游击区,目睹根据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1940年,他曾在重庆任英国使馆新闻参赞六个月,后受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博士之召,复返燕京大学执教。
  1941年12月8日,日本侵略军突然袭击珍珠港,日美正式开战。燕京大学因为是美国教会办的大学,立即被日本宪兵队看管。林迈可与其妻李效黎女士匆忙出走,经八路军帮助进入了八路军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在晋察冀和延安参加抗日工作,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林迈可夫妇方携一女一子回英国。
  1994年2月13日,林迈可在美国病逝,享年85岁。

内页插图

精彩书摘

  以后我们受到了多处的招待,发觉地方上的行政机关里似乎总是有比较好的厨师。还有一回在平西司令部吃饭,有一盘肉炖得非常香嫩,仿佛像是小羊肉,但谁也说不出到底是什么肉。后来效黎碰到了厨师,他看到我们猜不出来,很有几分得意,最后告诉她,那是狗肉,就是那条一直养在伙房的肥狗被杀掉了。
  我们住在平西时,还来了三个从北平逃出来的外国人。先来的两个人,一个是在北京电器公司工作的荷兰工程师布郎杰斯特(Brond geest)先生,另一个是海关署一位法国官员的儿子,叫当舒(D'Anjou)。平西司令部为他们的到来举行了欢迎宴会,菜中有炸鸡蛋上撒白糖,这两样东西在当时都是匮乏物品。厨师极想知道外国朋友们是否欣赏他的手艺,我妻子告诉他,除了鸡蛋撒糖外,其他菜他们都非常喜欢。这使他大惑不解,因为他知道外国人很喜欢吃鸡蛋,又比中国人爱吃甜食,所以他原来断定炸鸡蛋撒白糖一定会大受欢迎的。可爱的好心厨师,可是不了解外国人的习惯!
  第三个来客是从天津一家医院来的奥地利人傅莱大夫,他身高六英尺三英寸,有一双大脚。当他跋山涉水多日,终于到了晓峰口时,他的靴子开绽了,参谋长要了他的鞋子的尺寸,让后勤部找老乡为他做几双中式鞋。不想地方供应站的妇女们不相信有人可能长这么大的脚,拒绝给他做鞋。后来,当我们到达第一军分区时,大家决心为他搞双大鞋,并围着他的靴子边画了样,结果竟做了一双近18英寸长的大鞋。最后第三次想方设法,才使他有了可穿的鞋。抗日战争时,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部队,一般穿的鞋都是完全用布制成的,农村的妇女救国会主要负责动员妇女供应部队布鞋,她们把旧衣服用来做鞋底,即用糨糊把许多层布粘在一起,再用麻绳密密麻麻地缝上,有半英寸厚,鞋帮则完全用新布,棉鞋则在内里絮些棉花防寒。这样的鞋子根本不防水,但除了在夏季,其他时候这是无关紧要的。布鞋穿起来极舒服,行军更是轻便。
  ……
红色旗帜下的钢铁洪流:一部鲜为人知的基层抗战史 本书并非描绘宏大叙事,也非聚焦党史研究的晦涩细节,而是以一种更加贴近泥土、贴近血肉的方式,深入挖掘那些埋藏在历史深处的基层部队的抗战故事。它是一部关于普通战士的史诗,一群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用血肉之躯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脊梁的中国人。 我们常常在教科书或宏大纪录片中看到八路军英勇抗敌的画面,那些闪耀着英雄主义光辉的战役,那些熠熠生辉的领导者,构成了我们对那段历史的主流认知。然而,在这些高屋建瓴的叙述之下,隐藏着无数默默无闻的个体,他们的声音被淹没,他们的牺牲被淡忘。本书正是试图拾起那些散落在历史洪流中的点滴,将那些被忽略的基层战士的生命轨迹,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恐惧与勇气,他们的信仰与坚持,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 想象一下,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支由农民、工人、学生、知识分子组成的部队,在日寇的铁蹄下,在国民党的严密监视中,如何在枪林弹雨中生存,如何在饥寒交迫中战斗,如何在人心惶惶中坚持。他们没有先进的武器,没有充足的补给,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证。他们有的来自贫苦的农村,对土地有着深沉的眷恋,却不得不拿起武器,保卫家园;有的来自城市,受过教育,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却毅然投身战场;有的原本只是普通劳动者,却在民族危亡之际,展现出惊人的勇气和坚韧。 本书的叙事,将从这些普通人的视角出发。我们将跟随一个来自延安贫困山村的青年,如何因为一句“抗日救国”的口号,告别了世代耕种的土地,踏上了充满未知的战场;我们将看到一个怀揣爱国热情的大学生,如何在上海沦陷后,辗转来到根据地,从一个养尊处优的书生,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战士;我们将跟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农民,如何因为对侵略者的仇恨,将自家仅有的粮食贡献出来,又如何在家园被毁后,拿起土枪,加入抗日队伍。 这些个体并非孤例,他们汇聚在一起,构成了八路军基层部队的生动图景。本书将通过详实的史料,包括但不限于当事人的回忆录、日记、家书、部队的战斗报告、地方志的零散记载,以及一些近年才被发掘或解密的档案,力求还原那个时代基层部队最真实的面貌。我们不会回避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包括物资的匮乏、训练的艰苦、思想上的斗争,甚至是一些内部的摩擦和误解。这些真实的存在,恰恰能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依然能够前仆后继,与强大的敌人殊死搏斗。 本书还将特别关注基层部队的日常生活。抗日战争并非只有冲锋陷阵的激昂时刻,更多的是漫长而艰苦的拉锯战,是与饥饿、疾病、严寒、酷暑搏斗的日常。我们将描绘战士们在简陋的窑洞或帐篷里,如何在寒冷的夜晚依偎取暖;如何用野菜充饥,却依然保持着乐观的精神;如何在战火纷飞的间隙,写下给家人的信,寄托无尽的思念;如何在收到家书时,流下激动的泪水,又如何在收到噩耗时,强忍悲痛,继续战斗。 我们将深入探讨基层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在那个信息闭塞、物质匮乏的年代,如何让一群来自不同背景的普通人,团结在共同的理想之下,将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本书将展现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如何通过学习、讨论、文艺活动等多种形式,凝聚人心,坚定信仰。我们将看到,正是这种深入人心的思想工作,使得这些普通的中国人在面对生死考验时,能够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试图展现基层部队在敌后根据地开展的各项工作。他们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战士,更是根据地建设的骨干。他们如何与当地群众建立深厚的联系,如何组织生产,如何开展教育,如何进行医疗卫生工作,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并壮大自身力量。这些艰苦卓绝的努力,构成了抗战胜利的坚实后盾。 本书的叙事并非以枯燥的史实堆砌,而是力求用生动、细腻的笔触,将那些被淹没的个体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们或许无法找到所有人的名字,但我们可以通过对无数个体的描绘,来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缩影。他们的眼神中,有对侵略者的仇恨,有对家园的眷恋,有对未来的憧憬,更有对国家民族的深沉责任感。 我们将避免宏大叙事的煽情,而是聚焦于那些最真切的情感,最朴素的语言,最动人的瞬间。当一个战士在临终前,依然念念不忘的是家乡的麦子熟了;当一个炊事员在缺粮的日子里,用尽心思为大家寻找一点点可以填肚子的东西;当一个通信员在敌人的炮火中,用身体掩护住最后一份绝密情报……这些细节,或许不如战场上的英雄事迹那样振聋发聩,但它们却更加真实,更加触动人心。 本书希望达到的目标,是让读者不仅仅停留在对八路军“战斗英雄”的符号化认知,而是能够走近这些真实的个体,理解他们的艰辛,感受他们的付出,体会他们身上所蕴含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他们是构成八路军整体的基石,是支撑起整个抗战力量的血肉之躯。他们的故事,是中华民族血脉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在这本书中,你不会看到被过度神化的领袖,也不会看到经过精心包装的口号,你看到的是一群普通人,在国家危难之际,选择了最艰难的道路,用他们的生命、他们的汗水、他们的鲜血,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谱写了一曲悲壮而辉煌的篇章。这是一部关于坚持,关于信仰,关于牺牲,关于无数个平凡而伟大的灵魂,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锻造出不朽传奇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倾听他们的声音,感受他们的温度,记住他们的名字,记住那段不容遗忘的基层抗战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扇穿越历史的窗户,让我得以窥探那个充满硝烟与鲜血的年代,特别是八路军那段不平凡的抗战岁月。我一直对那些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的英雄们心怀景仰,而八路军的抗战史,更是中华民族伟大斗争中的一个重要篇章。我期待这本书能用最直观、最真实的方式,为我呈现八路军的英勇事迹。我渴望看到那些尘封已久的影像,它们或许记录了战士们在恶劣环境下的行军,或许捕捉了他们浴血奋战的瞬间,又或许展现了他们在艰苦条件下乐观生活的场景。这些图片,不仅仅是历史的留痕,更是精神的传承。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八路军的战略战术,比如他们是如何巧妙地运用游击战,如何在敌后开展广泛的统一战线,以及他们是如何在人民的支持下不断壮大。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八路军的政治工作,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思想教育来凝聚人心,激发斗志。这本书的“图文见证”形式,对我而言,是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它能够让冰冷的文字变得鲜活,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从而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那段历史,并从中汲取力量。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审视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我一直认为,历史的细节往往隐藏在宏大的叙事之中,而那些微观的、个体化的经历,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让我们理解历史的真实面貌。这本书以“图文见证”为切入点,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八路军形象。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如何通过图片来展现八路军的组织、训练、生活以及他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的。是那些战士们朴素的军容?是他们眼神中透露出的坚毅?抑或是他们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共同抗敌的场景?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我希望它能展现八路军是如何在敌后战场上开展广泛的统一战线,如何动员民众,如何建立根据地,从而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同时,我也想了解,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八路军战士们是如何克服困难,保持战斗意志的。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历史事件,更在于通过视觉语言,去传递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永不屈服的民族脊梁。它应该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八路军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评分

翻开这本书,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一直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深感好奇,也充满了敬意。这本书以“图文见证”为名,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够通过丰富的历史图片,生动地再现八路军战士们在抗战前线所经历的一切。我渴望看到那些照片背后的故事,它们或许记录了战士们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场面,或许展现了他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又或许揭示了他们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的感人瞬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更直观地理解八路军是如何在敌后战场上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如何建立抗日根据地,以及如何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我更希望能从这些图片中,感受到八路军战士们身上那种坚定的信仰、顽强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本书的图文结合,无疑能够让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立体,也更能打动人心,让我深刻地理解八路军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

评分

这部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渴望了解真实历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特别是八路军在民族危难之际所扮演的角色,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以“图文见证”为特色,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更加生动的历史画卷。我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将八路军战士们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的点点滴滴,生动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我渴望看到他们如何在简陋的装备下,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与强大的敌人进行殊死搏斗;我希望了解他们是如何在敌后战场上开辟新的局面,如何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我也想看到他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他们在艰苦条件下乐观生活的画面。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简单陈述,更是一种视觉的冲击,一种情感的共鸣。我希望它能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八路军的战略战术,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通过这些珍贵的影像,我希望能够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那个时代英雄们的脉搏,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

评分

这本书刚到手,就被厚重的封面和其中蕴含的历史气息吸引了。我一直对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以及在这其中奋起反抗的中国人充满敬意,尤其对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中国共产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有着浓厚的兴趣。拿到这本书,我最期待的就是能够通过那些珍贵的历史图片,身临其境地感受八路军战士们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所经历的一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能用画面说话,让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那些充满力量的场景,从泛黄的纸张中穿越时空,再次展现在我的眼前。我渴望看到他们是如何在简陋的装备下,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与强大的敌人进行殊死搏斗。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到游击战的运用,再到那些令人热血沸腾的战役,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最直接、最生动的视觉证据,去理解他们为何能够成为中华民族不屈脊梁的一部分。我对那些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尤其好奇,每一张照片背后可能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英勇事迹,或者是一份沉甸甸的牺牲。这本书的图文并茂,正是我所寻求的,它能够填补我对于这段历史感知的空白,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有血肉的真实存在。

评分

《景泰蓝之夜》是作者谈文玩、以及人物交往的随笔集,作者与沈尹默、张充和、沈从文、台静农、朱家溍、王世襄……那些风华绝代的人们的交往,那典雅无比的乾隆掐丝珐琅套盒,那娟秀的小楷,那淡雅的墨梅,那细致的工尺谱,那余香袅袅的香炉,无不充满意趣和韵味。书中包括《墨梅枝谭》、《芦塘鸳鸯》、《黄溶书扇小注》、《毛姆书录与藏画》、《盖斯凯尔夫人》、《沉香钩沉》、《沈尹默蜀中小品》、《吉庆栈遗闻》、《沈尹默的小手卷》等篇。

评分

《景泰蓝之夜》是作者谈文玩、以及人物交往的随笔集,作者与沈尹默、张充和、沈从文、台静农、朱家溍、王世襄……那些风华绝代的人们的交往,那典雅无比的乾隆掐丝珐琅套盒,那娟秀的小楷,那淡雅的墨梅,那细致的工尺谱,那余香袅袅的香炉,无不充满意趣和韵味。书中包括《墨梅枝谭》、《芦塘鸳鸯》、《黄溶书扇小注》、《毛姆书录与藏画》、《盖斯凯尔夫人》、《沉香钩沉》、《沈尹默蜀中小品》、《吉庆栈遗闻》、《沈尹默的小手卷》等篇。

评分

董桥的文字承起了民国文人的格致,细腻,清雅。他藏书,藏画,玩扇面,玩文房之物,把玩的是中国浩瀚渊深的文化体统,珍藏的是一泓文字的清泉。他如民国留洋的文人一样,愈留洋愈反衬出其血液之中流淌的民族韵味,将中西文化并致,把古今风景合一。董桥的文字是诗情画意,是岁月光阴,是淡淡一抹清愁,是悠悠一瓣心香。

评分

买了第二次的了很好的哦

评分

抗战中的中共,多看历史。不忘本

评分

买了第二次的了很好的哦

评分

求生求真

评分

买了第二次的了很好的哦

评分

我想说这是盗版书,不知都大家认不认同。我承认书中的内容很生活化,很丰富,在教科书上看不到,长见识了,但是这印刷质量真的不敢恭维,图片基本看不清。想起来高中时期买的一本《罗斯福传》,5块,跟这18块的就差不多。图片不清晰,纸张质量也糟,将就看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