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360·大字繁体竖排本(第2册)》采用大字、竖排、正体字排版,真正的中国特色,回归经典阅读!
★适合9-99岁的人阅读
本书节录自《群书治要》,堪称净化中的精华!
★每个人都能够看得懂!
本书有详细的注释,难字注音,白话翻译,通俗易懂。
★这部书不仅能当今各级领导者提供珍贵借鉴,对于不同领域、不同身份的社会大众,此书亦如同智慧源泉般,能使身心安乐,家庭幸福,事业永续。
中华文化以儒释道三家文化为主流,其根是孝,其本是敬。落实在孝亲尊师。中华传统文化,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也。文化是民族之灵魂,教育是文化之生机。古人有云: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又云: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好事还是读书。
以弘扬中华文化、净化社会人心为宗旨的“中华文化讲堂”系列丛书,旨在劝人断恶修善、净化社会人心。自2010年出版钟茂森博士“中华文化的三个根本”开始,四年多来,先后出版《群书治要》《国学治要》等国学经典和净空老法师、王凤仪老善人、钟茂森博士、蔡礼旭老师等古今大德的大量著作。其中不少图书被赠送给多位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日本、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国家元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各国代表等,并流通到加拿大、印尼、德国、马来西亚等地和台湾、香港等地,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几年来,“中华文化讲堂”系列图书累计发行数百万册,让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到千家万户,利益了大量人群。
“中华文化讲堂”系列丛书已经成为传统文化领域众所周知的图书品牌,许多寺庙、道观、传统文化机构将其列为必备藏书,许多读者不仅自己收藏阅读,更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文化礼品。
《群书治要360·大字繁体竖排本(第2册)》中的嘉言按君道、臣、德、政、敬慎、明辨六大目整理成。每大中,又了若干目,代人的德行、修、工作、、生活等都有着的指和借。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令官魏徵及虞世南等,自上始五帝,下迄晋代,一四千多部、八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剪截淫放”,整理代帝王治政史料,取六、四史、子百家中有修身、家、治、平天下之精要,於五年(631年)成,六十五部五十言,取名《群治要》。“治要”,即治必遵循的要、理方法。不是魏徵向唐太宗的重要理依,也是唐太宗“之治”的思想源泉和施政考。
《群书治要》齐家治国之智慧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太宗十六岁随父从军,起义平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偬十余年。二十七岁继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别留心于治平之道,休生养民。
太宗英武善辩,遗憾早年从军,读书不多。鉴于前隋灭亡之失,深知创业不易,守成维艰,在位期间,鼓励群臣进谏,批评其决策过失。令谏官魏徵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
书成,如魏徵于序文中所说,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太宗喜其广博而切要,日日手不释卷。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卿等力也”。由是而知,贞观之治的太平盛况,此书贡献大矣!诚为从政者必读之宝典。
然因当时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达,此书至宋初已失传,《宋史》亦不见记载。所幸者,日本金泽文库藏有镰仓时代(一一九二一三三〇年)日本僧人手写《群书治要》的全帙。并于清乾隆六十年,由日人送回中国本土。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和台湾分别以此版为底本影印出版。二〇一〇年岁末,我们幸得此书,反复翻阅,欢喜无量,深刻体会古圣先贤之文化教育,的确能为全世界带来永恒之安定和平。最极关键者,即国人本身,必须真正认识传统文化,断疑启信。圣贤传统文化实为一切众生自性流露,超越时空,亘古弥新。学习关键,端在“诚敬”二字。《曲礼》曰:“毋不敬。”清康熙曰:“临民以主敬为本”;“诚与敬,千古相传之学,不越乎此”。程子曰:“敬胜百邪。”说明修身进德、利世济民,唯“诚敬”二字,方能圆成。若对古圣先王之教育毫无诚敬,纵遍览群籍,亦难获实益。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也。
过去孙中山先生于《三民主义》讲演中(民族主义第四讲)曾云:“欧洲的科学发达、物质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来二百多年的事。……至于讲到政治哲学的真谛,欧洲人还要求之于中国。诸君都知道世界上学问最好的是德国,但是现在德国研究学问的人,还要研究中国的哲学,甚至于研究印度的佛理,去补救他们科学之偏。”
英人汤恩比博士更云:“欲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静观今日世界乱象纷呈,欲救世界、救中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所能起到的作用举足轻重。老祖宗留传至今的治国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与成效,均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宝藏结晶。《群书治要》至珍至贵!果能深解落实,天下太平,个人幸福,自然可得。我们深知今日《群书治要》之重现,实有其神圣使命,若大家共同学习,则和谐社会、大同之治的世界指日可待。
……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分量”。无论是从物理上的重量,还是从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上来说,都让人觉得厚重而扎实。我之前对《群书治要360》有所耳闻,一直想找一个合适的版本来深入了解。这次看到是“大字繁体竖排本”,并且是“第2册”,就毫不犹豫地入手了。大字的设计,极大地减轻了阅读的负担,尤其是对于我这样时常需要长时间阅读的读者而言,这简直是贴心的设计。繁体字和竖排的版式,更是让我感受到一种回归传统的亲切感,仿佛每一笔每一画都充满了历史的温度。虽然我尚未深入阅读具体内容,但仅从其呈现出的整体风貌,我就能感受到编纂者和出版方的用心良苦。这样的书籍,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文化的传承者,能够带给我一种沉静的力量和深厚的文化滋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印象深刻,从拿在手上的沉甸甸的质感,到那古朴典雅的封面,都透露着一股不凡的气息。我一直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流传千古的经典著作。而《群书治要360》这本书,光是名字就让人感受到其深厚的底蕴和博大的精深。这次拿到的是大字繁体竖排本,这对我这样的眼睛不算特别好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清晰的字体,恰到好处的行间距,让阅读体验变得格外舒适,再也不用费力地眯着眼睛去辨认那些细小的字迹了。竖排的阅读方式,更是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书斋,手捧线装书,沉浸在古人的智慧海洋中。每一页翻动之间,都能感受到一种仪式感,一种对传统的尊重。书中的内容虽未展开细述,但从其装帧的考究程度,就能推测其编纂之用心。我想,这样一本精心制作的书,其内涵也必然是值得细细品味的。我对于其内容充满了期待,相信它能带给我一场知识的盛宴,一次精神的洗礼。
评分这本书的触感和视觉冲击力都非常棒。当我捧起它时,就感受到了它的扎实分量,这让我对它所包含的内容更加充满了敬意。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群书治要》更是其中的瑰宝。这次选择的是大字繁体竖排本,这个版本的选择就足以说明我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大字的设计,让长时间阅读不再成为负担,繁体字和竖排的版式,则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原汁原味的古典韵味。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可以细细品味的艺术品,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智慧,能够给我带来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提升。我对书中即将展现的治世之道,充满着深深的期盼。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群书治要360·大字繁体竖排本(第2册)》,我的目光便被其精美的装帧所吸引。质感绝佳的书页,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仿佛带着历史的沉淀。大字和繁体字的组合,配以传统的竖排格式,不仅在视觉上给予我极大的舒适感,更在阅读时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让我能够更加专注于文字本身所传递的智慧。我一直认为,阅读经典,尤其是一些流传千年的著作,其呈现方式是影响阅读体验的关键因素之一。而这本书,无疑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注重细节、崇尚雅致的时代,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中,感受古圣先贤的深刻洞见。这本书的出现,满足了我对一本经典著作的所有美好想象,我对它所蕴含的宝贵内容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评分拿到这本《群书治要360》(第2册)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其选材的精良。厚实的纸张,温润的触感,与那些仓促印刷、粗糙纸张的书籍截然不同,瞬间提升了阅读的品质感。繁体字和竖排版更是充满了文化韵味,让人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沉淀下来,去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古老智慧。我一直认为,阅读经典,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与古人对话,传承文化的方式。而一本优秀的经典著作,除了内容本身,其载体也至关重要。这本大字繁体竖排本,无疑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珍藏的艺术品。我想象着,当我在书房中,泡上一壶热茶,伴着窗外淅沥的雨声,翻开这本厚重的典籍,在竖排的文字中寻找那些穿越时空的治世之道,那将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的体验。这本书的出现,满足了我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
评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学而后用,受益无尽
评分实在是很好的一部书,强烈建议朋友们速买。
评分包装精美 印刷优良 推荐
评分这套《群书治要译注》很喜欢,无论是装帧设计还是纸张印刷都都很好。厚厚的十大本,活动很给力。送货快,包装完整。赞!
评分包装精美 印刷优良 推荐
评分实在是很好的一部书,强烈建议朋友们速买。
评分《群书治要译注》精装本的好处在于习惯竖排繁体模式,616打折下来212.5收入,沉甸甸的宝藏之书,值得细细揣摩,同时装帧精美霸气,有收藏价值!
评分非常霸气,正版,包装精美
评分《群书治要译注》精装本的好处在于习惯竖排繁体模式,616打折下来212.5收入,沉甸甸的宝藏之书,值得细细揣摩,同时装帧精美霸气,有收藏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