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国藩·黑雨》既写曾国藩的文韬武略,也写他的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既写他的困厄与成功,也写他的得宠与失宠。曾国藩制胜的兵法、治军行政的方针,他独特的人生观、处世哲学,他的文化素养和人格品位等等,都在书中得到精彩的体现。
2.语言文字通俗易懂、将适当虚构的情节与史料结合,有利于生动立体地展示曾国藩波澜壮阔的一生的性格。
3. 市面上版本较多,本书对前几版的一些错误进行了修订,并将史料出处插入书中相应部位,对比其他书,更易读,更易懂。
《曾国藩三部曲(血祭+野焚+黑雨)(套装共3册)(新版)》还有:《野焚》《血祭》。
唐浩明,1946年出生于湖南衡阳,1970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工作,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部,同年任湖南岳麓书社编审。他长期致力于近代文献的整理出版和历史小说创作,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张之洞》、《杨度》,多次获国家级大奖,并著有随笔《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等,个人先后被评选为:全国首届中青年优秀编辑、中国书业界十大新闻人物、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南省首届优秀出版专家等
《黑雨》
第一章 裁撤湘军
一 养心殿后阁里的叔嫂密谋
二 官文亲到江宁追查哥老会
三 男爵的座船在九江被查封
四 江湖窃贼泄露了僧格林沁的军事部署
五 借韦俊之头强行撤军
六 英雄不可自剪羽翼
七 恭亲王东山再起
第二章 整饬两江
一 甲子科江南乡试终于正常举行
二 落选士子薛福成上了一道治理两江万言书
三 上治理两江条陈的美少年原来是故人之子
四 践诺开办金陵书局
五 两张告示,三四万两银子就进了海州运判的腰包
六 侯门娇姑爷被裕家派人绑了票
七 看到另一本帐簿,曾国藩不得不让步了
八 彭玉麟焦山还愿
九 慧明法师的启示
十 联合七省总督支持长江水师改制
第三章 三辞江督
一 北上征捻前夕,为家中妇女订下功课表
二 炮声为北征大壮行色,却惊死了统帅唯一的小外孙
三 国宝被陈国瑞抢去
四 软硬兼施制服了骄兵悍将
五 把捻战胜负押在河防之策上
六 叩谒嘉祥宗圣祖庙
七 武昌城里,巡抚和总督大开内战
八 若许当初亲骑射,河淮处处是高楼
第四章 名毁津门
一 灵谷寺内,曾国藩传授古文秘诀
二 堂堂大清王朝,竟好比一座百年贾府
三 初次陛见太后皇上,曾国藩大失所望
四 终生荣耀到达极点的一天
五 火烧望海楼教堂
六 给儿子留下了遗嘱
七 轿队被拦在天津城外
八 老朽眩晕病发作了,恕不能奉陪
九 关帝庙忽然闹起鬼来
十 委曲求全
十一 外惭清议,内疚神明
十二 萃六州之铁,不能铸此一错
第五章 马案疑云
一 慈禧太后对马案的态度微妙
二 张文祥校场刺马
三 江宁市民嘴里的马案离奇古怪
四 曾国藩审张文祥,用的是另一种方法
五 张文祥招供
六 马案又起迷雾
第六章 东下巡视
一 水师守备栽在扬州媒婆的手里
二 英国传教士傅兰雅送了一件时髦礼物
三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四 一个划时代的建议
第七章 黑雨滂沱
一 欧阳夫人择婿的标准与丈夫不同
二 一个苦甜参半的怪梦
三 看看我们湖南的湘妃竹吧
四 艺篁馆里,曾国藩纵论天下人物
五 曾国荃他乡遇旧部
六 前湘军哨长与前太平军师帅成了异姓兄弟
七 康福隐居东梁山
八 左季高是真君子
九 最后一局围棋
十 不信书,信运气
十一 陈广敷三见曾国藩
十二 遗嘱念完后,黑雨倾盆而下
《野焚》
《血祭》
《黑雨》
儿子的江山保住了,她的圣母皇太后的地位也保住了。虽然如此,作为一个年轻的女人,没有丈夫的岁月毕竟是孤苦的,尤其是在这个一日将至的清晨,人间所有的夫妻都在鸳鸯被中拥抱的时候,她却一人孤零零地躺着。她最怕这时醒过来,但偏偏每天这时她又都要醒过来。回忆以往的甜蜜日子,能够暂时给她以温馨,但很快,寡妇的烦恼郁闷便会占着上风。她想起这一辈子就要永远这样孤孤单单地生活下去的时候,龙凤绣被所象征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权力,便再也不能填补她内心深处的寂寞空虚。每当这时,她甚至后悔当初不该费尽心思去招惹皇上的注意,去讨得他的欢心。咸丰元年冬天,初登皇位的咸丰帝向全国下达选秀女的诏命:凡四品以上满蒙文武官员家中十五岁至十八岁之间的女孩子,全部人京候选。慈禧太后那拉氏那年十七岁,父亲惠征官居安徽皖南道员,正四品衔,各方面都在条件之内,家里只得打点行装,准备送她进京。正在这时,惠征得急病死了。那拉氏上无兄长,下无弟弟,仅仅有一个十三岁的妹妹,寡妇孤女哭得死去活来。当时官场的风气是,太太死了,吊丧的压断街;老爷死了,无人理睬。惠征居官还算清廉,家中并无多少积蓄,徽州城又无亲戚好友,一切都要靠太太出面,四处花钱张罗。待到把灵柩搬到回京的船上时,身上的银子已所剩无几了。这天傍晚,灵舟停在江苏清江浦。正当暮冬,寒风怒号,江面冷清至极。舟中那拉氏母女三人眼看家道如此不幸,瞻视前途,更加艰难,遂一齐抚棺痛哭。凄惨的哭声在寒夜江面上传播开去,远远近近的人听了无不悯恻。突然,一个穿着整齐的男子站在岸上,对着灵舟高喊:“这是运灵柩去京师的船吗?” “是的。”船老大忙答话。那人踏过跳板,对着身穿重孝的惠征太太鞠了一躬,说:“我家老爷是你家过世老爷的故人,今夜因有要客在府上,不能亲来吊唁,特为打发我送赙银三百两,以表故人之情,并请太太节哀。” 从徽州到清江浦,沿途数百里无任何人过问,不料在此遇到这样一个古道热肠的好人,惠征太太感激得不知如何答谢才是,忙拖过两个女儿,说 : “跪下,给这位大爷磕头!” 那拉氏姊妹正要下跪,那人赶紧先弯腰,连声说:“不敢当,不敢当! 我这就回去复命,请太太给我一张收据。” 惠征太太这时才想起,还不知丈夫生前的这个仗义之友是个什么人哩, 遂问:“请问贵府老爷尊姓大名,官居何职?” 那人答:“我家老爷姓吴名棠字仲宣,现官居两淮盐运使司山阳分司 运判。” 惠征太太心里纳闷:从没有听见丈夫说起过这个人。她一边道谢,一边提笔写字:“谨收吴老爷赙银三百两。大恩大德,容日后报答。惠征遗孀叩谢。” 那人收下字据回府复命。吴棠一见字据,大怒道:“混账东西,这赙 银是送到殷老爷家里的,怎么冒出一个惠征来了!这惠征是谁?” 听差慌了:“老爷不是说送到运灵柩去京师的那只船上吗?我听到哭 声,又问是不是到京师去,说是的,我就送去了,她们也收了。” 吴棠冷笑道:“好个糊涂的东西,天下哪有不爱银子的人!你送她 三百两白花花的银子,她还会不收吗?你问过她的姓没有?” 听差辩道:“小人想,世上哪有这等凑巧的事,都死了人,都运到京师 , 又都在这时停在清江浦。所以小人想,这不要问的,必定是殷家无疑。” 吴棠发火了,拍着桌子嚷道:“你这个没用的家伙,还敢这样狡辩? 你赶快到江边去,把三百两银子追回来,再送到殷家的船上去!” “去就是了!”听差答应着,心里仍不大服气。 “慢点!”侧门边走出一个师爷来,向听差招了招手,然后对吴棠说, “老爷,我刚从江边来,知道些情况。” “你说吧。” “收到银子的这一家是满人,主人原是安徽的一个道员。这次进京,一是运灵柩回籍安葬,一是送女儿进宫选秀女。老爷,”师爷凑到吴棠的耳边,小声说,“这进宫的秀女,日后的前途谁能料定得了?倘若被皇上看中,那就是贵妃娘娘了。到那时,只怕老爷想巴结都巴结不上哩!三百两银子,对老爷来说算不上一回事,但对这时的寡妇孤女来说,则是一个天大的人情。既然银子已经送了,老爷不如干脆做个全人情,以惠征故人的身份亲到船上去看望一下,为今后预留一个地步。”
……
这部《曾国藩三部曲(血祭+野焚+黑雨)(套装共3册)(新版)》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眼球,那种沉郁的色调和烫金的字体搭配,隐约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我最近刚好沉迷于晚清历史题材的小说,尤其对湘军的崛起和曾国藩这个复杂的人物充满好奇。坦白说,我对这类以历史人物为核心的叙事一直抱有期待,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在大历史的背景下,细腻地描摹出个体的挣扎与抉择。阅读之前,我特意去查阅了一些关于曾国藩生平的背景资料,主要是想对他的早期心路历程有个基础的了解,这样在阅读小说时,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的深度。我期待这部作品不仅仅是简单地复述史实,而是能深入挖掘他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比如传统儒家思想与残酷的现实政治之间的拉扯,那种“立德、立功、立言”的巨大压力,是如何塑造他那铁血手腕的。如果作者能在战争场面的描写上做到既宏大又兼顾个体士兵的视角,那就更完美了,毕竟,任何伟大的事业背后,都离不开无数普通人的汗水与牺牲。希望这三本书能带给我一次酣畅淋漓的精神洗礼,让我真正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我通常会带着一种审视的眼光去阅读晚清题材,因为那个时代充满了未竟的遗憾和巨大的历史转折。这套《曾国藩三部曲》对我来说,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在绝境中重建秩序”的教科书。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处理曾国藩与太平天国运动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的。这不是简单的正邪对立,而是一场旧秩序的维护者与新思潮(无论其形态如何)的碰撞。我期待的不是对曾国藩道德上的绝对肯定,而是对他“历史担当”的深度挖掘——他是在维护一个腐朽的清廷,还是在为中华文明的延续争取时间?这种宏大的时代命题,需要作者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洞察力才能驾驭。如果能将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感,通过生动的细节刻画出来,哪怕只是寥寥数笔,都足以让整部作品的格调提升一个档次。我希望读完后,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共鸣,理解“担当”二字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真正重量。
评分从装帧上看,这套书的纸张质感非常不错,阅读起来久了眼睛也不会太累,这点对于动辄几十万字的鸿篇巨制来说,绝对是加分项。不过,我更关心的还是内容结构上,这三本书是如何划分曾国藩人生的不同阶段的。《血祭》、《野焚》、《黑雨》这三个名字本身就极具象征意义,预示着不同阶段的磨难与洗礼。我猜测《血祭》可能聚焦于他早年组建湘军,从一个书生到将军的残酷适应期;而《野焚》和《黑雨》也许会涉及到权力巅峰的隐忧,以及如何应对朝廷的猜忌与内部的背叛。我希望作者在处理“人际关系网”的处理上,能有独到的见解。曾国藩能够驾驭李鸿章、左宗棠这些同样性格鲜明的人物,绝非易事。如果能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他如何平衡“情分”与“公义”,如何用人唯才而不为其所困,那将是比描写大规模会战更精彩的部分。我期待看到一个在复杂人情世故中保持清醒的智者形象。
评分说实话,我平时看书比较挑剔,尤其对于历史演义类的作品,最怕的就是那种为了戏剧效果而过度“魔改”历史,把人物塑造成扁平化的“完人”或“罪人”。我更欣赏那些能将人物的局限性和时代性展现得淋漓尽致的作品。这次入手这套书,主要是冲着它“新版”的名头去的,希望能看到作者在叙事节奏和语言锤炼上有所精进。我希望看到曾国藩在面对湘军内部派系斗争、与朝廷间微妙的权力平衡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老辣的政治手腕,而不是一味地强调他如何“圣人”。比如,关于他处理太平天国战事中的一些重大决策失误或争议点,如果能有基于史实的、合理的艺术解读,而不是一味地美化,那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体验。我尤其关注作者在描绘战争残酷性时的笔力,希望那种血与火的洗礼,能让人物的成长显得更为坚实可信,而不是轻飘飘地就完成了蜕变。希望这套书能提供一种既有史料支撑,又不失文学感染力的叙事范本。
评分我刚刚翻阅了第一册的几章引子,初步的感觉是,作者的文笔颇具一股老派的沉稳,没有时下流行小说那种浮躁的叙事腔调。他似乎很擅长营造一种浓厚的历史氛围,读起来让人感觉时间仿佛真的慢了下来,进入到那个需要躬身自省的时代。我个人对这种缓慢而扎实的铺陈很受用,它要求读者放下急躁,去细品那些关于“修身”与“治世”的论述。尤其对曾国藩早年科举失意,回家后开始深思“做人”根本的那些描写,简直是触动内心。现代人常说“内耗”,但曾国藩那一代人面对的是如何构建自己的道德体系以应对外部世界的崩塌,这种内在的张力是现代文学中很少见到的深度。我期待后续的情节发展中,作者能将这种“内在修炼”与“外部征战”这条双线并行得更加紧密,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他的每一个军事部署,都是其内心哲学思想的外化体现。这才是真正引人入胜的传记式小说。
评分东西不错,物流较快,物有所值,下次继续!五星
评分不错的书,送货速度也快,谢谢!
评分很好的书 物流及时 赞赞赞
评分书很好,包装不错
评分这是第三次买这套书,原来是一册,现在分上中下本,价格贵了。。。不过这套书读过2次 ,非常耐人寻味
评分手感非常哈皮,质量也很不错。
评分是正版 送货快
评分帮同事买的,不错,包装不错,送货也快,很好,喜欢~
评分非常不错,无论印刷质量还是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