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推荐性标准: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2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推荐性标准: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201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交路桥技术有限公司 编
图书标签:
  • 公路排水
  • 排水设计
  • 行业标准
  • 规范
  • 公路工程
  • 交通工程
  • 设计规范
  • JTG/TD33-2012
  • 道路工程
  • 水利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ISBN:97871141033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19732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1
字数:9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推荐性标准: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2012)》(JTJ018—97)(以下简称原规范)自颁布实施以来,对减少路基路面及公路构造物水损害,提高公路耐久性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公路排水技术水平的提高、新材料的出现以及工程经验的积累,规范部分内容需修订完善,以更好地满足工程建设需要。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下达2009年度公路工程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交公路发[2009]190号)要求,由中交路桥技术有限公司作为主编单位,对原规范进行修订。
  编写组在总结近年来的工程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调研,充分吸收了近年来排水工程的建设经验,广泛征求了业内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完成了《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2012)(以下简称本规范)的编制工作。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2012)》由九章、三个附录构成,主要内容包括总体要求、路界地表排水、路面内部排水、路界地下排水、公路构造物、下穿道路及沿线设施排水、特殊地区及特殊路段排水、水文与水力计算等。较原规范主要变化有:
  (1)增加了“总体要求”一章,对公路排水设计的总体要求和设计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规定;
  (2)将原规范中水文计算与水力计算的内容合并为一章,补充了地下排水设施的流量计算和水力计算方面的内容;
  (3)细化了对路界地表排水设计和路面内部排水设计的规定;
  (4)增加了对隧道、沿线设施及水环境敏感路段等排水设计的规定;
  (5)增加了对部分特殊地区和特殊路段排水设计的规定。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则
术语和符号
术语
符号
总体要求
路界地表排水
一般规定
路面表面排水
中央分隔带排水
超高段排水
坡面排水
路面内部排水
一般规定
路面边缘排水系统
排水基层
排水垫层
路界地下排水
一般规定
地下水勘察
地下排水设施
公路构造物、下穿道路及沿线设施排水
桥面排水
桥(涵)台和支挡构造物排水
隧道排水
下穿道路排水
沿线设施排水
特殊地区及特殊路段排水
多年冻土地区
膨胀土地区
黄土地区
盐渍土地区
滑坡路段
水环境敏感路段
水文与水力计算
水文计算
沟和管的水力计算
泄水口水力计算
地下排水设施水力计算
附录A各种排水构造物用圬工材料强度要求
附录B各种沟管的水力半径和过水断面面积计算表
附录C开口式泄水口截流率计算诺谟图
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

精彩书摘

  4 路界地表排水
  4.1 一般规定
  4.1 工路界地表排水可包括路(桥)面表面、中央分隔带、坡面和由公路毗邻地带或交叉道路流人路界内的表面水的排除。
  4.1.2 路界地表排水应采取防、排、截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并应做好与桥涵、隧道等排水系统的衔接。路界地表水不宜流人桥面、隧道内。不宜利用隧道内部排水系统排除路界地表水。
  4.1.3 路界地表排水设施的布设应充分利用地形和天然水系,做好进出口位置的选择和处理;避免出现堵塞、溢流、渗漏、淤积、冲刷等现象,危害路基、路面和毗邻地带。
  4.1.4 路界地表排水设施的地基应密实稳定,结构形式应与地基条件相匹配。必要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地基变形引起的排水设施破坏。
  4.1.5 路界地表排水设计应与坡面防护工程设计综合考虑。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坡面岩土由于冲刷导致失稳。
  4.1.6 路界地表排水设施的设计流量及沟管、泄水口的泄水能力应按第9章确定,沟管与泄水口的断面形状、尺寸、间距应根据设计流量确定。
  4.1.7 路界地表排水设施所用材料的强度应不低于附录A的要求。
  4.2 路面表面排水
  4.2 工路面表面排水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1 路堑地段路面表面水应通过横向排流的方式汇集于边沟内。
  2 路堤较高且边坡坡面未作防护,或坡面虽有防护措施但仍有可能受到冲刷的路段,应采用路面集中排水系统排除路表水。
  ……

前言/序言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系列丛书 道路工程专辑 系列总序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工程建设发展历程中,标准化工作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技术进步的助推器,更是质量控制的压舱石,是国家竞争力提升的基石。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作为我国工程建设领域重要的学术性、行业性社会团体,始终致力于推动工程建设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标准支撑。 本系列丛书,旨在汇集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优秀标准、行业规范以及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应用成果,以期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科研工作者、管理人员以及相关院校师生提供权威、系统、前沿的学习与参考平台。我们深信,通过对这些珍贵标准的梳理、解读与传播,能够进一步激发行业创新活力,提升工程建设的整体水平,为建设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工程项目贡献智慧与力量。 本专辑聚焦于我国道路工程领域,这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交通基础设施。从宏伟的高速公路网到纵横交错的城市道路,从便捷的农村公路到联通世界的港口连接线,道路工程的每一次进步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然而,道路工程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同样不容忽视,它要求我们在设计、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都必须遵循科学、严谨、高效的原则。 本专辑将重点收录并深入探讨一系列在道路工程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指导意义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相关技术指南。这些标准凝聚了我国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结晶,反映了当前我国道路工程建设的最高水平和发展趋势。我们期望通过对这些标准的系统介绍,能够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我国道路工程设计、施工、材料、检测等方面的最新要求和技术规范,掌握解决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此外,本专辑还将包含对一些关键技术问题的深入分析,例如新型材料的应用、绿色环保技术的推广、智能化建造的探索等,旨在引导读者关注行业前沿动态,培养创新思维,为应对未来工程建设的挑战做好准备。我们相信,通过本专辑的学习,读者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专业技能,更能为我国道路工程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衷心希望本系列丛书能够成为广大工程建设从业者手中的宝贵工具,成为理论与实践的有力桥梁,为我国工程建设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系列丛书 道路工程专辑 编委会 前言 道路,是连接区域、沟通城乡、促进发展的重要动脉。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道路工程建设在数量、规模和技术水平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道路工程的建设和维护并非一蹴而就,尤其是在复杂多变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下,科学合理的设计和精细化的施工显得尤为关键。其中,对道路上的降雨、融雪等积水进行有效管理,即道路排水设计,是保障道路使用性能、延长道路寿命、提高行车安全性的核心环节之一。 积水不仅会严重影响路面结构层的强度和稳定性,导致路面早期损坏,还会引发水膜效应,降低轮胎与路面之间的附着力,增加行车风险。在一些极端天气条件下,严重的积水甚至可能导致道路中断,对交通运输造成重大影响。因此,一套科学、系统、可行的道路排水设计规范,是指导工程实践、确保工程质量、提升道路整体服务水平的基石。 本书正是基于这一重要需求而编写的。它汇集了我国在道路排水设计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丰富的设计经验和成熟的技术方法,旨在为道路工程的设计人员、研究人员、管理者以及相关领域的学生提供一套权威、实用、具有指导意义的参考。本书在内容上,力求全面、深入,覆盖道路排水设计中的各个关键要素,从理论基础到具体参数,从一般原则到特殊情况,都进行了详实的阐述。 本书的编写遵循了科学、严谨、实用的原则。我们深入研究了国内外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技术文献,并结合我国实际的工程建设情况和气候特点,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排水设计要求。在内容编排上,我们力求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方便读者理解和应用。同时,我们注重案例的引用和工程实践经验的总结,以期更好地指导工程实践。 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我国道路排水设计领域现有技术水平的一次系统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积极探索。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传播,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道路工程的整体设计水平,促进相关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我国建设更多高质量、高效率、高安全性的道路工程贡献力量。 我们深知,工程建设领域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标准规范的更新换代也必将持续进行。本书的完成,离不开众多行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辛勤付出和宝贵建议。在此,我们向所有为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做出贡献的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期待本书能够成为广大道路工程从业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难题,为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1.1 总 述 1.1.1 本规范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规范,并结合我国道路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制定。 1.1.2 本规范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公路排水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内容、设计标准、设计方法和设计要求。 1.1.3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级公路工程的排水设计。 1.1.4 公路排水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综合考虑、经济合理、技术可行、与环境协调的原则。 1.1.5 公路排水设计应与路线设计、路基设计、路面设计、桥梁涵洞设计、景观设计等相互协调。 1.1.6 公路排水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1.2 术语 1.2.1 排水设计 指根据道路的交通功能、地理条件、气候特点、降水量、地表径流、地下水等因素,确定排水系统的组成、规模、布置、结构形式及施工要求等的设计过程。 1.2.2 地表排水 指对道路区域内的降雨、融雪、地表径流等进行收集、排放的排水系统。 1.2.3 地下排水 指对路基、路面及周边地带的地下水进行控制、降低地下水位,以保证路基稳定和路面正常使用功能的排水系统。 1.2.4 路面排水 指对路面上的积水进行收集、排放,防止水损害的排水系统,主要包括路面横坡、纵坡、排水沟、雨水斗、排水管等。 1.2.5 路基排水 指对路基填挖方边坡、坡面、路床以及路基两侧的积水进行排除,防止水土流失和路基失稳的排水系统,主要包括边沟、截水沟、排水沟、盲沟、排水涵等。 1.2.6 集水井 指用于收集、汇集地下水或地表水的构筑物,常与排水管配套使用。 1.2.7 盲沟 一种埋在地下的排水构筑物,由碎石、砂层和多孔管道组成,用于就地消纳和疏导地下水。 1.2.8 截水沟 设置在路堤坡面或挖方坡面上的沟槽,用于拦截坡面径流,防止其流入路基。 1.2.9 排水沟 设置在路肩外侧或边坡脚部的沟槽,用于收集和排放路面及边坡径流。 1.2.10 雨水斗 设置在路面上,用于将路面雨水引入排水管的构筑物。 1.2.11 排水管 用于输送和排放雨水的管道。 1.2.12 渗沟 设置在路面或路基内部,允许水通过材料渗透的沟槽。 1.2.13 集水井 为疏导地下水或地表水而设置的、能将收集的水引入排水管道或进行自然排泄的竖井。 1.2.14 常年积水区 指由于地形、地质、气候条件等原因,导致道路局部区域常年存在积水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 1.2.15 暴雨强度公式 指根据当地气象资料,用于计算一定重现期内降雨强度与历时之间关系的经验公式。 1.2.16 重现期 指某一设计标准下的降雨量或洪水流量,在相等时间内,平均出现一次的概率对应的周期。 1.2.17 径流系数 指在一定降雨量下,转化为地表径流量的比例系数。 1.2.18 路面排水能力 指路面在一定降雨强度下,能够有效排出积水的能力。 1.2.19 排水系统 指由各种排水构筑物和构件组成的,为排除和控制水而设置的整体系统。 1.2.20 横坡 指路面或路基坡面相对于道路中线的倾斜度。 1.2.21 纵坡 指道路中心线或路面坡面在行车方向上的倾斜度。 1.2.22 涵洞 用于跨越道路的河流、沟渠或排除路基范围内地下水的通道。 1.3 符号与代号 1.3.1 符号 Q——设计流量(L/s) q——设计秒流量(L/s) P——降雨重现期(a) t——降雨历时(min) i——设计暴雨强度(mm/min) A——汇水面积(hm²) ψ——径流系数 L——排水沟或管道长度(m) H——水力坡度 v——设计流速(m/s) A——过流断面面积(m²) R——水力半径(m) n——曼宁粗糙系数 S——坡度 h——水深(m) b——排水沟或管道上口宽(m) h₁——排水沟或管道底宽(m) h₂——排水沟或管道内壁高(m) α——边坡坡度系数 K——渗透系数 W——地下水位降低量(m) E——渗透补给量(L/s) D——集水井直径(m) M——每小时降水量(mm) 1.3.2 代号 HJ——地面横坡排水 HX——地面纵坡排水 JJ——集水井 JG——截水沟 PG——坡面排水沟 YG——雨水斗 GJ——给水管 GS——给水井 GSJ——管井 MG——盲沟 PT——排水管 TX——天沟 XC——泄水孔 ZC——纵向排水沟 第二章 设计依据与参数 2.1 气候与降雨资料 2.1.1 公路排水设计应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气象资料,选择相应的降雨参数。 2.1.2 降雨参数的选取应考虑工程的重要性、交通流量、所在区域的降雨特征以及水文资料的可靠程度。 2.1.3 设计暴雨强度应根据工程所在地多年气象观测资料,通过暴雨强度公式计算确定。暴雨强度公式的选取应遵循可靠性高、适用性广的原则。 当已有成熟的当地暴雨强度公式时,应优先采用。 当无成熟的当地暴雨强度公式时,可采用国家或区域性的通用暴雨强度公式,但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修正。 暴雨强度公式的选用应明确其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 2.1.4 降雨重现期的选择,应根据公路等级、功能、重要性、交通量以及经济技术条件综合确定。 国家高速公路、重要国道主干线等重要公路,以及穿越城市、人口密集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区域,降雨重现期可选择 50 a ~ 100 a。 普通国道、省道等,降雨重现期可选择 20 a ~ 50 a。 县道、乡道、专用公路等,降雨重现期可选择 10 a ~ 20 a。 对于桥梁、涵洞等关键构筑物,在选择降雨重现期时,应予提高。 2.1.5 径流系数的选取,应考虑汇水面积的土地利用类型、地表覆盖状况、坡度、降雨强度等因素。 对于不同地表的径流系数,应根据实际情况取值,并注明取值依据。 当汇水面积内存在多种地表覆盖时,应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综合径流系数。 2.1.6 降雨历时的取值,应与汇水面积大小、道路坡度、地表径流流速等因素相匹配。通常,降雨历时应取为地表径流从汇水区边缘流至排水构筑物入口所需的时间。 2.2 地形地貌与地质条件 2.2.1 公路排水设计应充分考虑沿线地形地貌特征,如山体、丘陵、平原、洼地、河流、湖泊、沼泽等,以及汇水区域的范围和形状。 2.2.2 挖方路段的排水设计,应重点考虑坡面径流的拦截、收集和排放,防止水土流失和边坡滑塌。 2.2.3 填方路段的排水设计,应重点考虑路基两侧的排水,防止路基被水浸泡而降低强度和稳定性。 2.2.4 低洼易涝地区的排水设计,应采取更为严格和有效的排水措施,必要时应考虑设置抽水站。 2.2.5 工程地质勘察成果是进行地下排水设计的重要依据。应根据地质报告,了解沿线地下水的类型、水位、补给条件、渗透性等。 2.2.6 当存在地下水出露、高地下水位或对路基稳定性有影响的地下水时,应采取有效的地下排水措施。 2.3 水文条件 2.3.1 公路沿线的水文条件,包括河流、溪沟的流量、水位、洪水频率、洪水演进规律等,是桥梁、涵洞排水设计的重要依据。 2.3.2 穿越河流、沟谷的路线,应根据水文调查和计算确定的洪水流量,选择合适的桥梁或涵洞的泄洪能力。 2.3.3 对于可能受洪水影响的路线,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修建防洪堤、加高路基等。 2.3.4 当存在地下水补给源时,应分析地下水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排水或防渗措施。 2.4 道路设计参数 2.4.1 公路等级、设计速度、交通量等是确定排水设施规模的重要因素。 2.4.2 路线设计中的平纵断面指标,如坡度、曲线半径等,直接影响地表径流的流速和汇集方式。 2.4.3 路基设计中的路基宽度、路肩宽度、边坡坡度、排水边坡等,是确定排水构筑物布置和尺寸的关键依据。 2.4.4 路面设计中的路面类型、横坡度、路面排水能力等,是路面排水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第三章 地表排水设计 3.1 地表径流的计算 3.1.1 地表径流的计算是确定排水构筑物规模的基础。 3.1.2 计算地表径流的公式通常采用“合理公式”或其变种,即: Q = C × I × A 式中: Q——设计流量(L/s); C——径流系数; I——设计暴雨强度(mm/min); A——汇水面积(hm²)。 3.1.3 汇水面积的确定,应根据地形图,沿水流方向,结合等高线和地表径流的流向,划定合理的汇水范围。 3.1.4 当汇水面积较大时,可将其划分为若干个较小的子汇水区,分别计算径流,然后累加。 3.1.5 对于公路路面,其汇水面积主要包括路面本身和路肩的范围。 3.1.6 对于路基边坡,其汇水面积应根据坡面形态、坡长、坡度以及上部汇水区域范围进行确定。 3.1.7 当公路穿越集雨盆地或有外来径流时,应将外来径流纳入计算范围。 3.2 路面排水设计 3.2.1 路面排水的主要目的是及时排除路面上的雨水,防止路面水损害,保证行车安全。 3.2.2 路面横坡是路面排水的基本措施。横坡度应根据路面类型、设计速度、交通量、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硬路面(如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横坡度一般不小于 1.5%。 半刚性路面、柔性路面的横坡度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3.2.3 路面纵坡应与路线纵坡保持一致,并应满足排水要求。当路线纵坡过缓时,应采取措施增加路面排水能力。 3.2.4 当路面横坡和纵坡无法有效排出积水时,应设置排水沟、雨水斗、排水管等排水构筑物。 3.2.5 雨水斗的设置,应根据路面宽度、降雨强度、路面坡度等因素确定其间距和尺寸。雨水斗应设置在低洼处,并能有效收集路面径流。 3.2.6 排水沟的设计,应根据路面排水流量、坡度、流速等因素确定其尺寸和坡度。排水沟的内壁应光滑,便于水流。 3.2.7 排水管的设计,应根据排水流量、坡度、流速等因素确定其管径和坡度。排水管应有足够的泄洪能力,并防止堵塞。 3.2.8 对于长直线、大面积的硬路面,可考虑设置纵向排水沟或排水槽。 3.2.9 对路面进行防排水设计时,还应考虑路面结构层内部的排水问题,如设置透水层、排水层等。 3.3 路基排水设计 3.3.1 路基排水的主要目的是排除路基范围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保持路基稳定,防止冻胀和沉陷。 3.3.2 挖方路段的边坡排水,应设置截水沟、排水沟,用于拦截和排除坡面径流。 截水沟应设置在挖方边坡坡顶,用于拦截来自上部的汇水,防止其流入路基。 排水沟应设置在挖方边坡脚部,用于收集和排放路基坡面和上部截水沟汇集的径流。 3.3.3 填方路段的边坡排水,应设置排水沟,用于收集和排放路基边坡的径流。 3.3.4 路肩排水,应设置路肩排水沟或利用路肩横坡将水排至边沟。 3.3.5 对于路基填挖结合部、斜坡上填筑路堤等特殊地段,应采取专门的排水措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侧向渗透。 3.3.6 当路基处于常年积水区域或地下水位较高时,应采取地下排水措施,如设置盲沟、集水井等。 3.3.7 路基排水构筑物的尺寸和坡度,应根据汇水面积、设计流量、设计流速、土壤渗透性等因素确定。 3.4 桥梁与涵洞排水设计 3.4.1 桥梁排水设计应考虑桥面上的雨水收集和排放。 桥面横坡应保证雨水顺利排向桥侧排水沟或排水管。 桥头搭板处应采取防排水措施,防止路面水流入桥下或桥台背后。 当桥面较宽或降雨量较大时,应设置桥面排水沟和雨水斗。 3.4.2 涵洞的排水设计,主要在于保证涵洞自身的泄洪能力,以及防止涵洞两侧路基被水淹没。 涵洞的进出口应进行适当的设计,以利于水流进入和排出。 当涵洞进出口高程较低,可能受洪水影响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4.3 对桥梁和涵洞的排水设计,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水文资料和洪水情况。 第四章 地下排水设计 4.1 地下排水的必要性与原则 4.1.1 当路基、路面及周边区域存在影响工程稳定性的地下水时,应采取地下排水措施。 4.1.2 地下排水的目的在于降低地下水位,减少路基被水浸泡,防止冻胀和沉陷,保持路基、路面的正常使用功能。 4.1.3 地下排水设计应遵循“疏导为主,控制为辅”的原则。 4.1.4 地下排水设计应根据地质勘察报告,详细了解地下水的分布、水位、渗透性、补给与排泄条件。 4.2 地下排水的常用方法 4.2.1 盲沟 盲沟是一种常用的地下排水构筑物,适用于排除路基、路面下的地下水。 盲沟通常由碎石、砂层和多孔管道组成,能够有效拦截和疏导地下水。 盲沟的设置位置、尺寸、坡度、材料选择应根据地下水条件和路基结构进行设计。 4.2.2 集水井 集水井用于收集地下水或地表水,并将其输送至排水管或天然水体。 集水井的设置位置、直径、深度、井壁材料、过滤层设计等应根据汇水流量和地下水位确定。 集水井常与盲沟、排水管配套使用。 4.2.3 排水涵(沟) 设置在路基底部的排水涵或排水沟,用于排除路基底部的地下水。 其尺寸和坡度应能满足设计流量和流速的要求。 4.2.4 渗沟 设置在路基或路面内部,允许水通过渗透进入的沟槽。 适用于渗透性较差的土质,用于将水渗透到下部排水层或盲沟。 4.3 地下排水流量的计算 4.3.1 地下排水流量的计算,应根据地下水的补给条件、渗透系数、渗透面积、地下水位等参数进行。 4.3.2 常用的地下排水流量计算方法包括: 基于达西定律的计算方法。 经验公式法。 数值模拟法。 4.3.3 地下排水流量的计算应考虑最不利情况,并留有适当的余量。 4.4 地下排水系统的布置与设计 4.4.1 地下排水系统的布置应根据地下水流向、集水区域、地形条件等进行合理规划。 4.4.2 地下排水系统的设计应确保地下水能被有效收集和排出,避免形成新的积水区域。 4.4.3 地下排水构筑物的材料选择,应考虑其耐久性、抗侵蚀性以及与周围土壤的相容性。 4.4.4 地下排水系统的维护和检查应作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章 排水构筑物的形式与设计要求 5.1 排水沟 5.1.1 排水沟的形式包括:边沟、截水沟、排水沟、坡面排水沟、路肩排水沟等。 5.1.2 排水沟的横断面形式可为梯形、三角形、矩形等,应根据流量、流速、施工条件、土壤性质等选择。 5.1.3 排水沟的设计坡度应保证设计流速,同时避免过大的流速导致冲刷。 硬质材料(如混凝土)的排水沟,设计流速一般不超过 3.0 m/s。 土质排水沟,设计流速不宜超过 1.5 m/s。 5.1.4 排水沟的尺寸应根据设计流量、设计流速、坡度、水力半径等计算确定。 5.1.5 排水沟的内壁应进行防渗处理,必要时应进行砌筑或浇筑混凝土。 5.1.6 排水沟的长度和间距应根据汇水面积、地形条件等合理布置。 5.2 雨水斗 5.2.1 雨水斗是连接路面和排水管的构筑物,用于收集路面雨水。 5.2.2 雨水斗的设计应保证足够的进水能力和泄流能力。 5.2.3 雨水斗的尺寸、形状、间距应根据路面排水流量、路面坡度、设计标准等确定。 5.2.4 雨水斗应设置在路面低洼处,并有可靠的连接,防止漏水。 5.2.5 雨水斗应具备防堵塞的功能,如设置格栅等。 5.3 排水管 5.3.1 排水管的材料可选用混凝土管、塑料管、钢管等。 5.3.2 排水管的管径应根据设计流量、坡度、流速等进行计算。 5.3.3 排水管的坡度应保证设计流速,并避免水流过缓导致淤积。 5.3.4 排水管的接口应严密,防止漏水和泥沙渗入。 5.3.5 排水管的埋深应根据当地冻土层厚度、交通荷载、地下管线等因素确定。 5.3.6 排水管的设置应考虑便于清通和检查。 5.4 集水井 5.4.1 集水井的井壁应坚固,具有良好的抗渗性。 5.4.2 集水井的井底应有渗透层或过滤层,以利于地下水的收集。 5.4.3 集水井的进出水管应设置合理,保证水流顺畅。 5.4.4 集水井应设置检修孔或爬梯,便于维护。 5.4.5 集水井的周边应进行加固,防止塌陷。 5.5 盲沟 5.5.1 盲沟的沟槽尺寸、填料(碎石、砂)的级配、多孔管道的孔隙率等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 5.5.2 盲沟的设置间距和深度应根据地下水条件和路基结构确定。 5.5.3 盲沟的连接应顺畅,并与集水井或排水管连接。 5.6 其他排水构筑物 5.6.1 截水墙、挡水墙等应根据需要设置,以阻挡或引导水流。 5.6.2 排水涵、排水斜管等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设计。 5.6.3 对于特殊的排水需求,可采用其他创新性的排水设施。 第六章 排水系统的组合与整体设计 6.1 排水系统的总体规划 6.1.1 公路排水系统的设计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将地表排水、地下排水、路面排水、路基排水等有机结合。 6.1.2 排水系统的布置应与道路的纵断面、横断面、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相协调。 6.1.3 应根据公路的等级、功能、重要性,以及沿线的环境条件,确定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 6.1.4 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排水系统的经济性、可靠性、耐久性、可维护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6.2 排水系统的组合应用 6.2.1 在一个完整的公路工程中,可能需要多种排水方式的组合。例如,路面雨水通过雨水斗、排水管排入边沟,边沟再将水排至设计好的出水口;挖方路段的坡面径流被截水沟拦截,然后通过排水沟排走。 6.2.2 地下排水系统与地表排水系统应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例如,盲沟收集的地下水可排入集水井,集水井再通过排水管将水排至地表排水沟。 6.2.3 在设计时,应明确各排水构筑物之间的连接关系,确保水流的顺畅。 6.3 排水系统的设计计算与校核 6.3.1 排水系统的设计计算应基于准确的流量计算和可靠的参数选取。 6.3.2 应根据计算结果,选择合适的排水构筑物形式、尺寸和材料。 6.3.3 设计完成后,应对排水系统进行校核,确保其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尤其是在极端天气条件下。 6.3.4 校核应包括:流量校核、流速校核、尺寸校核、坡度校核等。 6.4 排水系统的保护与维护 6.4.1 排水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其使用寿命和维护的便捷性。 6.4.2 应预留检查井、清通口等,便于日常的检查和维护。 6.4.3 在施工过程中,应保证排水构筑物的质量,防止因施工不当而影响排水效果。 6.4.4 竣工后,应制定完善的排水系统维护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检查和清理,确保排水系统的长期有效运行。 第七章 特殊条件下的排水设计 7.1 高原、高寒地区公路排水设计 7.1.1 高原、高寒地区公路排水设计应重点考虑冻胀、融雪、低压、强紫外线等特殊因素。 7.1.2 融雪径流的排放是重点,应设置充足的排水设施。 7.1.3 路基排水设计应采取措施防止冻胀,如采用抗冻胀材料、设置排水层等。 7.1.4 选择材料时,应考虑其耐低温性能和抗冻融循环能力。 7.2 沙漠、戈壁地区公路排水设计 7.2.1 沙漠、戈壁地区公路排水设计主要考虑降雨量稀少但强度可能较大的特点,以及风沙侵蚀的影响。 7.2.2 应根据当地降雨特征,合理确定排水设施的规模。 7.2.3 应注意防范风沙对排水构筑物的侵蚀和堵塞。 7.2.4 在可能发生季节性洪水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洪措施。 7.3 沿海、河口地区公路排水设计 7.3.1 沿海、河口地区公路排水设计应重点考虑潮汐、海水侵蚀、地下水位变化等因素。 7.3.2 排水系统的出水口应根据潮汐规律设计,避免出现倒灌现象。 7.3.3 材料选择应考虑抗海水腐蚀性。 7.3.4 当公路穿越盐碱地带时,应采取相应的防盐碱措施。 7.4 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排水设计 7.4.1 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排水设计应着重于控制地下水位,防止黄土发生湿陷。 7.4.2 应采取有效的地下排水措施,如设置盲沟、集水井,降低地下水位。 7.4.3 路基材料的选择和压实度应符合相关要求。 7.4.4 应采取防渗措施,防止地表水渗透到黄土中。 7.5 特殊地形地貌下的排水设计 7.5.1 山岭地区公路排水设计,应充分考虑坡面径流、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排水系统的影响。 7.5.2 山区公路应设置大量的截水沟、排水沟,有效拦截和排放坡面径流。 7.5.3 高填方、深挖方路段的排水设计应特别重视。 附录 附录 A 各地常用暴雨强度公式示例 附录 B 常见地表覆盖物的径流系数取值表 附录 C 排水沟、排水管设计参数参考表 附录 D 集水井、盲沟设计参数参考表 附录 E 公路排水设计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作为一名对工程美学抱有兴趣的观察者,我发现这本《JTG/TD33-2012》在追求功能性的同时,也暗含着一种对自然环境的敬畏。规范中对于“生态排水”和“柔性过渡”的提法,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再是简单粗暴地把水流集中然后快速排走,而是开始思考如何让公路排水系统与周围的自然水文循环相协调。例如,在山区或生态敏感区域,对渗滤沟、植草排水沟的设计标准,体现了现代工程理念正在从“征服自然”转向“顺应自然”。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调整,更是一种行业价值观的进化。阅读这些章节时,我仿佛能感受到标准制定者们在权衡防洪需求、交通安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微妙平衡。这套规范的先进性,正是体现在它能与时俱进地吸收最新的环境科学成果,确保我们建设的道路在满足百年工程目标的同时,不对地球造成过度的负担。这种深思熟虑的周全性,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从技术查阅升华为对现代基础设施哲学的一次深刻领悟。

评分

我对这本行业标准最深刻的印象,来自于它对“不确定性”的处理方式。公路设计,尤其是在气候变化日益显著的今天,面对的挑战越来越难以预测。规范没有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而是构建了一套基于风险评估和安全系数的决策体系。例如,在关于特殊地段(如长隧道或高填方路段)的排水设计中,它引入了更严格的审查流程和更高的设计标准,这显示出制定者对极端事件发生概率的清醒认知。这种“预留余量”的设计哲学,是工业文明成熟的标志。它承认我们无法完全消除风险,但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书中的各种计算表格和流程图,看似复杂,实则是在为工程师提供一个结构化的思维框架,让他们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够依据既定的逻辑链条,做出最稳健的判断。它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导师,用无数案例的经验总结,提前告诉后学者:“当遇到这种情况,请按此步骤操作,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最优解。”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体现了极强的逻辑性和实用导向。从总则到总论,再到具体的结构形式和施工要求,条理清晰得如同精密仪器的装配说明书。我特别欣赏其在附录部分提供的各类计算示例和图例,这对于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常,技术标准晦涩难懂,但《JTG/TD33-2012》通过大量详尽的图示说明,大大降低了跨专业理解的门槛。它不是一本供人欣赏的文学作品,而是一部亟待被“使用”的工具书。每一条规范后的注释和条文解释,都像是为读者预设的“疑惑解答站”,确保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无误。我体会到,这本规范的编写团队一定是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不仅要确保内容的科学性,还要考虑全球范围内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这本书的最终价值,不在于它被放在书架上积灰,而在于它被打印、被引用、被实际应用在每一条正在修建或维护的公路上,成为驱动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前行的无声引擎。

评分

我这次翻阅这本厚重的《公路排水设计规范》,最大的感受是它在“宏观战略”与“微观执行”之间搭建了一座无比坚实的桥梁。它不仅仅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更深入地剖析了“为什么必须这么做”。比如,在阐述桥涵洞口设计时,规范对汇水面积的计算、水流速度的控制,乃至泥沙淤积的预防措施,都做了细致入微的规定。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联想到建筑大师密斯·凡德德所说的“魔鬼在细节中”,而在这本规范里,安全和耐久的“天使”也恰恰藏匿于此。当我看到关于边沟、截水沟的横断面形式选择时,它清晰地划分了不同流量等级下的适用范围,简直就是一份精密的“工具箱选择手册”。如果说建筑设计是艺术,那么这本规范就是确保艺术品能屹立百年的工程力学基础。它很少使用情绪化的语言,一切都围绕着“标准、优化、可重复性”展开。对于初涉公路行业的新人来说,这本书可能枯燥到令人望而却步,但对于有经验的工程师而言,它无疑是解决实际工程难题、避免低级错误的“定海神针”。它所建立的行业共识,极大地降低了因设计理解偏差导致的工程风险,其作用远超了一本技术手册的范畴,更像是一种行业文化的沉淀。

评分

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推荐性标准: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2012)》简直是公路建设领域的一部“圣经”,光是翻开目录就让人对其中蕴含的专业深度肃然起敬。我一个非专业人士,纯粹是出于对身边宏伟工程背后逻辑的好奇心来触碰这本书的。它不像我们平时读到的那些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而是充满了严谨的术语、复杂的计算公式和对各种工况下水流行为的精妙预测。我看到其中关于不同地质条件下路基排水系统的设计要求时,那种震撼感难以言喻——原来我们日常行驶在平坦路面上,背后隐藏着如此复杂、精密的“地下水管理系统”。想象一下,工程师们必须考虑降雨强度、土壤渗透性、坡度变化,然后用一套近乎完美的数学模型来确保雨水不会侵蚀路基,不让积水成为行车安全的隐患。这本书的严苛之处在于,它要求设计不仅要满足当前的规范,更要具备长远的抗灾能力。虽然许多技术细节我只能囫囵吞枣,但那种对“安全冗余”和“耐久性”的极致追求,已经通过文字传递了出来,让人深刻理解到,好的基础设施从来都不是凭感觉建成的,而是靠着这样一套套冰冷的、但极其可靠的规范支撑起来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实践中的无数次失败教训,凝练成了指导未来的金科玉律,这才是行业标准的真正力量所在。

评分

宝贝很好 收到一段时间了正在使用不错啊

评分

还不错 是正版

评分

挺好的 快递给力

评分

应该可以,书嘛搞得看看就好

评分

很不错的书。

评分

可以的,这很正版。有发票。

评分

正版规范 最新排水设计规范 发货超快

评分

价格算是便宜了,质量也不错!

评分

很不错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