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位于故宫边的有四个园子的小房子;这是两位年轻的建筑师在尝试解答如何用建筑想象一种可能的生活;这是一套记录了设计和建造全过程的书:册一《九方宅》讲述了设计的概念与思想,从现代主义谈到中国园林;册二《工地散记》是建筑师三年设计建造过程中的一百多篇建造手记,配以各个阶段的现场照片,详细记录了“九方宅”的诞生过程。同时,随书还附赠两套明信片及一套图纸。
册一《宅在故宫边:九方宅》
引言,想象一种可能的生活。
营造的起点——物质的作诗法
何以传神——此以巧历不能差其品也
何俗世中的诗意时刻——驾霄亭与牡丹会
唤醒梦中台榭——驾霄亭下的雅集
想象一种可能的生活
设计,九方宅。
内城里的乡野梦
五幢房子
四方庭院
楔入文明
后记,故事始末。
册二《宅在故宫边:工地散记》
九方宅历时三年的建造过程日记与笔记,共121篇
被赋予的诗可能是什么范畴,何种样貌,来自哪里?人们试图从各种草蛇灰线般的线索里去寻找。而诗的范畴,既指向阳光下烫手的石头,也容纳着传统对季节更替中劳作人们的关怀;既包含不断进步的技术,也包括与技术并行不悖的感知和想象。
如何用建筑想象一种可能的生活?我们认为应该是来自于技与意的并行,交错着现实与幻想,并且始终保持对世俗生活细致入微的关注。
幻想之“虚”多过建筑体之“实”,热衷于情节灵活之“用”多过关注建筑表象之“物”。张镃对驾霄亭的想象,仿佛直接将神仙楼阁从云山雾罩的画里搬出来,用最直接的方法,挂在四棵古松之间。架空与悬浮,代表着离开地面、御风而行的愿望。而牡丹会的描述,就像任务书般详尽,凭着帘的卷起和垂下,使宾客和歌姬所处的空间隔而不断,时而融为一处,时而独立两分,推进节目依次展开。
当我们回顾传统,会发现诗意常常隐匿在“日用而不知”的生活之道里,这一过程里呈现着从抽象诗意向具象生活的渗透与转化。可资参考的例子,首先是文人精炼的审美观里,那些被反复提炼推向极致的素材。从这些铺陈累积的素材中,可以一窥传统的诗与物之间相辅相成的逻辑。
自文人园林诞生伊始,便有为数不少的园主人,以剔透匠心赋予假山、池水、游廊、花木以壶中天地般的秩序,从“车马喧”的“人境”里,隔绝外界嘈杂,造出一个属己的世界。
如张岱所说,“屋如手卷,段段选胜,开门见山,开牖见水”,当我们再度审视这幢有着四方庭院的房子,在中厅朝向八方观望,四方庭院次第展开,五个实体空间相互串联,也有着手卷图画般的观感。
……
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在面对现代生活需求与传统形制之间,所展现出的那种令人佩服的平衡能力。如何在新旧交替之间找到一个和谐的点,既能满足当代居住的舒适性,又不失传统建筑的神韵和精气,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书中详细记录了作者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两难”抉择,以及他如何通过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来化解这些矛盾。这种“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的态度,非常值得学习。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僵化的模仿,而是活态的、与时俱进的演绎。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本,展示了如何将传统美学融入现代生活。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我的精神食粮,翻开它就像走进了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匠心独运的秘密花园。作者对于传统建筑的理解之深刻,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书中对于材料的选择、结构的搭建,乃至每一块砖瓦的摆放,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对传统工艺的敬畏。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亲手触摸到那些古老的木材,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工匠精神的传承。尤其是对一些复杂工艺的描述,细致入微,让人在惊叹之余,也对传统营造智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如何与土地、与历史对话的生活哲学。那种慢工出细活的耐心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在如今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采用了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从选址到竣工的每一个重要节点,真实感极强。你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团队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焦虑、在取得突破时的喜悦,以及在面对自然环境时的谦卑。这种第一视角的记录,让冰冷的建筑过程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情味。尤其是关于与当地工匠们磨合沟通的片段,真实地反映了跨代际、跨专业交流的困难与乐趣。它让我深切体会到,一个成功的建筑项目,背后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和汗水,绝非仅仅是图纸上的线条那么简单。这种对“人”的关注,让整本书的厚度大大增加。
评分这套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如何建造一个传统风格的住宅”这一层面。它实际上是一部关于如何建立“家”的概念的深度探讨。作者在构建物理空间的同时,也在构建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他对于院落空间的处理,对于内外景色的渗透融合,体现了中国人对“藏风聚气”的理解。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想象自己身处那样的环境中,感受那里的光影变化和四季更迭。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现有的居住环境,并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居所”真正成为心灵可以栖息的“家园”。这本书的启发性是全方位的,对任何对居住环境有更高追求的人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指引。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建筑技术读物,但没想到,它竟然让我体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文字中充满了对故宫周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他不仅仅记录了“宅”的建造过程,更穿插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文化背景知识,使得整个阅读体验丰富多彩。每次阅读,都像是在跟一位睿智的长者聊天,他不仅教你如何盖房子,更教你如何安放自己的身心。那些关于风水、采光、庭院布局的考量,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智慧。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非常考究,看得出出版方也是用了心的,处处透露着一股雅致的气息,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时代精神与历史继承/纯粹对复杂/简单对折衷/从复杂到折衷/非传统的使用传统/文脉的复杂与隐喻的杂乱/装饰性符号/模仿与集仿/经典与方言/大招牌与小建筑/消费时代的建筑周期/反动与创新
评分第十一讲 当代建筑的奇观:消费时代的奇观倾向
评分上帝建筑师的奇观/建筑理论的超级杂交/混杂都市里的建筑奇观/机器时代的机器表皮/消费时代的表皮奇观/消费时代的结构奇观/消费时代的独特性追求/独特物体的独特质疑/超级市场的超级创造/历史城市的建筑奇观/当代建筑的迪斯尼奇观/城市纪念物
评分对建筑的设计到建造,写了很详细
评分群友推荐,值得一看
评分有机装饰/节点构成/分离与细部/分离与连结/片段性与整体感/体量与转角/斯卡帕的三种装饰语言/锯齿形线脚与建筑轮廓/基督鱼与马赛克/桥与拱/建筑与装饰/工艺与文脉
评分在《从家具建筑到半宅半园》一书的书名中,“从……到”的状语有多重含义。首先,它从时间上涵盖了作者从初涉建筑至今的10余年的研究时光;其次,它从范围上对作者研究建筑的视野进行了限定——从家具到建筑、从半宅到半园;最后,时间的叠加所导致的研究范围的转变,也在这本书里以专业视角得到了尽可能清晰的陈述。适合建筑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建筑师及建筑理论研究者阅读及收藏。
评分很有参考价值
评分建筑的发端/建筑的象征/建筑的风格/大建筑的辉煌/作为特殊时空的《巴黎圣母院》/建筑是凝固的史诗/作为巴别塔的建筑术/圣经会摧毁宗教/印刷术将杀死建筑术/这些会摧毁那些/文学将杀死建筑/小将杀死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