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还有摄影》作者结合自己数十年从事摄影编辑工作和拍摄实践的经历,以优美的散文语言叙写了胶片摄影、数码摄影的方方面面。在简洁而亲切的行文中不乏深刻的哲理,饱含作者对摄影本质的思考。
对于一个已经有些年头、但拍摄热情总在起伏不定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急需的“稳定剂”。它没有过度鼓吹某种特定的风格,比如极简主义或者混乱的街拍,而是提供了一个非常稳固的技术底座,让你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自由发挥。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后期”问题的方式。他没有把后期描绘成弥补前期失误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为创作过程的自然延伸,是“显影”过程的数字模拟。他详细拆解了几个经典场景的修图流程,但核心始终是“尊重原片的情感基调”,而不是过度美化到失真。这种克制而专业的态度,让我对自己的后期软件不再感到畏惧,而是将其视为了手中的画笔。全书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从基础的曝光到复杂的构图和后期处理,层层递进,让人读起来有一种踏实感,仿佛有人在你身边,用清晰的路线图为你指引前路,而不是让你在迷雾中摸索。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同类的“如何拍出好照片”的书籍汗牛充栋,我买过不少,但大多读过一遍就束之高阁了。然而,这本作品我却时不时会翻开来看,每次都能发现新的启发点。它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作者似乎非常理解普通人在创作过程中会遇到的“心理障碍”。他没有高高在上地指导,而是坦诚地分享了自己早期作品的不足和如何克服瓶颈的经历。这种真诚感是建立信任的关键。比如,当讨论到如何培养自己的“影调感”时,他建议读者不必急于追求完美的清晰度和色彩饱和度,反而应该多去研究那些大师级的黑白照片,体会光影的纯粹力量。这对我这样一个总是在色彩上纠结的摄影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及时的提醒——那就是,减法往往比加法更有力量。全书的行文流畅自然,阅读体验极其舒适,让人感觉到作者是用心在与读者交流,而不是在敷衍了事地完成任务。
评分我一直以为,摄影是关于器材的堆砌和参数的精准控制,直到我读了这本让人耳目一新的著作。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观察”的强调。作者用非常哲学化的语言阐述了如何“看见”世界,而不是仅仅“看到”世界。他花了大量篇幅讨论如何慢下来,如何去捕捉那些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情绪和光影变化。书中有一个观点我深以为然:最好的相机永远是你带在身上的那台,而最重要的设置,是你内心的那份专注。这种对创作心境的探讨,远超出了普通摄影技巧书的范畴,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哲学的散文集。当我按照书中的建议,试着在清晨或黄昏时分,带着一种“等待”的心情去街角观察时,我发现我捕捉到的画面真的有了质的飞跃,那种充满生命力的瞬间,是任何后期软件都无法弥补的。书中的文字简洁有力,没有华而不实的辞藻,每一句话都像一颗精心打磨的宝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横跨技术与艺术之间的桥梁。很多摄影书要么过于技术化,读起来像教科书,让人昏昏欲睡;要么过于艺术化,充满抽象的比喻,让人抓不住重点。而这本书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它用非常平实的语言讨论了“美学原则”,例如黄金分割、三分法在不同场景下的灵活运用,但它总会立刻补充一句“但打破规则的前提是你必须先理解规则的价值”。我记得其中关于色彩搭配的部分,不仅讲解了互补色、邻近色的理论,还结合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色彩的心理感受进行分析,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读完之后,我不再是盲目地按下快门,而是开始有意识地去构建画面中的色彩语言。这种深度和广度兼具的内容,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一项技能,更是在参与一场关于视觉表达的深入对话。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摄影入门者的福音,我从来没想过那些高深的术语和复杂的曝光三角竟然能被讲解得如此生动有趣。作者并没有直接丢给你一堆参数表,而是像一个耐心的朋友,一步步引导你理解光线是如何塑造画面的。比如,在讲解景深的时候,他没有停留在光圈大小的物理概念上,而是通过描述不同焦段下背景虚化的“氛围感”,让我立刻明白了为什么在拍摄人像时需要大光圈。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作者自己拍摄的、富有故事性的案例照片,每张照片后面都附有详细的拍摄思路和技术解析,那种“原来是这样拍出来”的顿悟感非常强烈。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如何用光线讲故事”,那段文字至今仍在我脑海中回响,它让我意识到摄影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视觉叙事的方式。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用心,留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一点也不累,仿佛在翻阅一本精美的画册,而不是枯燥的技术手册。如果你正在为你的单反或微单感到困惑,觉得自己的照片总是“差了点意思”,这本书绝对能帮你找到方向。
评分直到今天,很多业内人士谈起苹果风靡世界的iPad产品,还会唏嘘不已地说,iPad从血缘上的确继承了GO当年开创的,用手写体验改变人机交互界面的做法。GO当年走的路不可谓不创新,也不可谓不正确,但GO选择的时机的确太早了。创业能否成功,说到底取决于能否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当技术、市场、环境、应用等因素还不成熟的时候,即便GO公司的战略理想再伟大,也难逃时运不济的命运。
评分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不爱听流行音乐,他们远离人群,却又渴望被关注。从某个角度上说他们是自私的,但又不完全是那样,因为他们心中随时有准备被点燃的欲望以及爱,他们的灵感来自电影,艺术,或者音乐,他们可能就是《香蕉哲学》的读者。”——飞机的坏品位
评分陈仲元是《大众摄影》和《中国摄影》杂志的领导,以前见过他出的关于摄影器材方面的书,还看过他在中央电视台《瞬间世界》栏目做过嘉宾。这次见到《至少还有摄影》的评价很高,就趁着京东满150减50的活动买了下来看一看。《至少还有摄影》作者结合自己数十年从事摄影编辑工作和拍摄实践的经历,以优美的散文语言叙写了胶片摄影、数码摄影的方方面面。在简洁而亲切的行文中不乏深刻的哲理,饱含作者对摄影本质的思考。《至少还有摄影》只是一部小书,但它的内容却深入到摄影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景深、曝光、构图、用光等摄影技巧,还是相机、镜头等器材知识,抑或是人像、风景、街拍等不同题材,甚至是摄影的分类、摄影的断代等。陈仲元,《中国摄影》杂志主编,专业摄影杂志资深编辑。1955年生于北京,17岁时进入一地方歌舞团。1985年考入山东大学学习法律。1988年开始在《中国摄影》杂志做编辑工作。1992年转入《大众摄影》杂志任责任编辑。2003年担任《大众摄影》杂志社副社长,2008年任《大众摄影》杂志主编。2002年开始曾应邀出任CCTV-3《瞬间世界》节目特邀佳宾,主持“器材导航”栏目。摄影著作包括《色影非凡》摄影画册、《中国摄影素材大系》、《中国国家地理摄影手册》、《实用照相机指南》、《实用摄影镜头指南》、《摄影问答》、《百年135》等。
评分挺好的,包装完好无损,还没开始看。
评分非常好看的书,支持一把
评分买来一打开就爱不释手,昨天一口气读了半本书。文字太棒了,把高深莫测的理论知识讲解的简单易懂,幽默风趣。
评分3 、最剧烈的方式:真动怒
评分陈老师的书写的很有深度
评分翻译书,准确第一,失去了“信”,再花哨再华丽,都是另一个东东! 经典如《百年孤独》者更是如此。 以我看来,翻译原则概括为一句话:不增不减,原意道来! 所有“多年以后”的话都是废话,拿到书的第一时间是翻看目录。 没有目录。 再打开第一章,没有“第一章”。 翻到第17页,也没“第二章”。 …… 手里有西文的2007纪念版,原文就没有章节号,开头就是正文,一“章”结束时就结束了,另一“章”重新开始。(不认识西文,但招子对有没有“章节”号还是看得出来。) 图书管里找到一个英文版,penguin社2007年版,查证后没有章节号。日版则是2004年版的,也是一开始就是正文。 只有我们中文以前各版自己加了“章节”。 一言以蔽之:原文就无“章节”,不增。 下面就我熟知的几个地方对了一下。 1.“第二章”砍头表演那段下面,何塞和吉卜赛女郎(范版29页),黄版删去脱衣一整句。 2.第30页,阿尔卡蒂奥和女嘿秋一段,黄版删掉了一半文字。范。 3.“第五章”范版第82页,阿尔卡蒂奥得如龙卷风那一段,黄版全部删去。 4.“第十章”黄版第180页阿卡第二和佩特拉一段,黄版删掉至少两句,范版169页“死在她身上,死在她身下”句,黄合为“死在一起。 …… 后面多“章”,简单鉴定下,凡是涉及到嘿秋的,黄版基本都有删节。 此多处,范版齐全。 文字太多,懒得写了,有耐心自己核对去。 总而言之,就这么点玩意,离扫-黄打非还远着呢,用得着删么? 再一言以蔽之:范晔为全译,不减。翻译书,准确第一,失去了“信”,再花哨再华丽,都是另一个东东! 经典如《百年孤独》者更是如此。 以我看来,翻译原则概括为一句话:不增不减,原意道来! 所有“多年以后”的话都是废话,拿到书的第一时间是翻看目录。 没有目录。 再打开第一章,没有“第一章”。 翻到第17页,也没“第二章”。 …… 手里有西文的2007纪念版,原文就没有章节号,开头就是正文,一“章”结束时就结束了,另一“章”重新开始。(不认识西文,但招子对有没有“章节”号还是看得出来。) 图书管里找到一个英文版,penguin社2007年版,查证后没有章节号。日版则是2004年版的,也是一开始就是正文。 只有我们中文以前各版自己加了“章节”。 一言以蔽之:原文就无“章节”,不增。 下面就我熟知的几个地方对了一下。 1.“第二章”砍头表演那段下面,何塞和吉卜赛女郎(范版29页),黄版删去脱衣一整句。 2.第30页,阿尔卡蒂奥和女嘿秋一段,黄版删掉了一半文字。范。 3.“第五章”范版第82页,阿尔卡蒂奥得如龙卷风那一段,黄版全部删去。 4.“第十章”黄版第180页阿卡第二和佩特拉一段,黄版删掉至少两句,范版169页“死在她身上,死在她身下”句,黄合为“死在一起。 …… 后面多“章”,简单鉴定下,凡是涉及到嘿秋的,黄版基本都有删节。 此多处,范版齐全。 文字太多,懒得写了,有耐心自己核对去。 总而言之,就这么点玩意,离扫-黄打非还远着呢,用得着删么? 再一言以蔽之:范晔为全译,不减。翻译书,准确第一,失去了“信”,再花哨再华丽,都是另一个东东! 经典如《百年孤独》者更是如此。 以我看来,翻译原则概括为一句话:不增不减,原意道来! 所有“多年以后”的话都是废话,拿到书的第一时间是翻看目录。 没有目录。 再打开第一章,没有“第一章”。 翻到第17页,也没“第二章”。 …… 手里有西文的2007纪念版,原文就没有章节号,开头就是正文,一“章”结束时就结束了,另一“章”重新开始。(不认识西文,但招子对有没有“章节”号还是看得出来。) 图书管里找到一个英文版,penguin社2007年版,查证后没有章节号。日版则是2004年版的,也是一开始就是正文。 只有我们中文以前各版自己加了“章节”。 一言以蔽之:原文就无“章节”,不增。 下面就我熟知的几个地方对了一下。 1.“第二章”砍头表演那段下面,何塞和吉卜赛女郎(范版29页),黄版删去脱衣一整句。 2.第30页,阿尔卡蒂奥和女嘿秋一段,黄版删掉了一半文字。范。 3.“第五章”范版第82页,阿尔卡蒂奥得如龙卷风那一段,黄版全部删去。 4.“第十章”黄版第180页阿卡第二和佩特拉一段,黄版删掉至少两句,范版169页“死在她身上,死在她身下”句,黄合为“死在一起。 …… 后面多“章”,简单鉴定下,凡是涉及到嘿秋的,黄版基本都有删节。 此多处,范版齐全。 文字太多,懒得写了,有耐心自己核对去。 总而言之,就这么点玩意,离扫-黄打非还远着呢,用得着删么? 再一言以蔽之:范晔为全译,不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