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这本书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它装帧朴实,但内容却出奇地扎实。我原本以为“掌故”这个词意味着是一些零散的轶事拼凑,但没想到作者构建了一个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的叙事体系。它巧妙地将地理变迁与社会风貌变迁相结合,读起来一点也不散乱。例如,书中对嘉陵江畔几条著名老街的变迁史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最初的码头工人聚集地,如何一步步演变成今天的商业中心或文化街区,每一步的演变都伴随着社会阶层的流动和生活方式的革新。作者显然花了大功夫去查阅档案,很多数据和细节的引用都非常严谨,完全不是信口开河的“民间传说”。这种严谨性,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文史杂谈,具备了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但阅读体验却丝毫没有降低,反而因为有了坚实的史料支撑,让那些动人的故事更具说服力。特别是关于重庆特定时期手工业和传统行业的兴衰描写,读来令人唏嘘,感叹时代浪潮的无情冲刷。这本书就像一个上了发条的精巧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恰到好处,推动着重庆这座城市的历史走向清晰可见。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亲切和惊喜的地方,是它对那些已经被城市更新浪潮淹没的“小确丧”记忆的抢救性记录。那些消失的防空洞群落、被填平的湖泊、还有那些专为特定职业人群修建的独特居住单元(比如纤夫歇脚的吊脚楼群),在书中都被赋予了生命和故事。我记得书中有一段描述了解放前夕,某处老街区里一家理发店的日常,从刮脸的工具到顾客间的谈资,细致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这些细节的堆砌,使得宏大的历史叙事不再冰冷,而是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它没有过度美化过去,而是忠实地呈现了那个时代重庆人生活的艰辛与乐趣。读到某个段落时,我甚至能想象出那种热带季风气候带来的潮湿闷热感,以及人们在狭窄巷道中讨价还价的声音。这完全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那些老建筑和老街巷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和“守护欲”,甚至促使我拿起手机去搜索那些即将消失的角落,希望能在它们彻底消失前,亲自去“朝圣”一次。
评分这本《重庆掌故》简直是为我这种骨子里流淌着川渝血液的人量身定制的宝典!初翻开扉页,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年代感紧紧抓住。它不像那些枯燥的历史教科书,而是像一位慈祥又健谈的老茶馆老板,娓娓道来山城那些光怪陆离的往事。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抗战时期陪都的一些细节描述印象深刻,那些关于地下党活动、文化名人的隐秘足迹,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能嗅到胜利曙光来临前,空气中弥漫的紧张与希望。比如,书中对“大轰炸”后民间自发的互助场景的刻画,没有宏大的叙事,全是家长里短里透出的坚韧,那种个体生命在巨大历史洪流中的微光,特别触动人心。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常常停下来,对着书页上的老照片——那些模糊却充满故事感的影像——陷入沉思,想起了我爷爷奶奶口中依稀提起的旧时光。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历史,它是在用一种非常“重庆”的方式,让你“活”在那个时间里,感受那份码头文化特有的耿直和江湖气。如果你想了解重庆的灵魂深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那些热门景点,这本书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它对城市记忆的挖掘,细致入微,连一些老重庆人才知道的“坎子话”(方言俚语)的来龙去脉都进行了考证,可见作者是用情至深。
评分坦白讲,我原本对这种地方志类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会过于地方保护主义,视角略窄。然而,《重庆掌故》完全打破了我的偏见。它的视野之开阔,令人侧目。作者在叙述重庆的抗战工业内迁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重庆作为后方”的角色定位上,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突如其来的工业涌入,如何与原有的长江文化、码头文化产生了剧烈的化学反应,进而催生出一种全新的、融合的“山城文化”。书中对不同地域内迁企业之间的竞争、协作,甚至劳资矛盾的描写,都显得极为客观和冷静,充满了社会学的洞察力。它不回避矛盾,也不盲目歌颂,只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梳理出历史的脉络。更厉害的是,它还联系到了当代重庆的城市精神塑造,比如对“耿直”这一标签的文化溯源。这本书让我明白,要真正理解一个城市,就必须理解它如何消化和整合外部冲击,并最终形成自我认同。这是一部有深度、有温度,且具有极高思辨性的历史力作,绝非泛泛之辈所能比拟。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有点吃力,因为它涉及的年代跨度实在太大了,从巴渝古国时期一直拉到近现代。但这恰恰是这本书的妙处所在——它提供了一个极其宏大的背景框架,让你明白今天重庆的魔幻立体主义(指其独特的城市结构和发展速度)绝非偶然,而是历史脉络层层叠加的结果。读到关于古代盐道、茶马古道在重庆的交汇点时,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重庆人性格中总有一种“过江龙”的闯劲和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力。作者在论述古代交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时,采用了非常现代的比较分析方法,把不同历史时期的贸易路线图和今天的城市规划图进行对比,这种跨时代的对话感非常新颖。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对地方宗教和民间信仰的梳理,那些关于江神、山神祭祀的仪式描述,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让我这个长期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对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厚重感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这本书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就扔的快餐读物,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需要反复翻阅,每次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联系和感悟。
评分书可以,之前2月27日没买的时候说的是第二日送到,结果付完钱之后就变成3月1日到,问客服,客服居然说不管她的事,结果书3月2日下午才到,害学生被骂了一顿郁闷
评分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我国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比重越来越大。然而,不论是从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上看,中小企业都存在很大资金缺口。中小企业通过股权和债券进行直接融资的很少,绝大多数只能在间接融资方面寻找突破。由于目前中小企业与银行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现实,使金融机构存在较大的放贷风险。而金融机构为防止道德风险和逆选择引起信贷风险的发生,便采取“慎贷”甚至“拒贷”的做法,从而产生信贷市场的两难选择。一方面,中小企业急需资金进行经营却无处寻觅;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又积压大量存款贷不出。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单靠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将难以奏效,必须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以解决因信贷双方信息不对称而诱发的两难选择。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虽走过了10年的里程,但从总体上看还处在初始阶段。为了找到适合我国实际的运行模式,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
评分书挺好,不错
评分从传统的担保来看,担保机构自身经营也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由于银行的优先权,对于符合要求的企业,其可直接采取信用、抵押、质押等措施向企业放贷,而真正寻求担保的,往往是那些经营状况不尽理想、资信程度低的企业,这就决定了担保机构承担着比银行更大的风险。二是担保筛选机制和担保模式存在严重缺陷。理想的担保机构应该是由大批专业人士组成,可以实现信息完全对称,而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不管是政府性质的担保机构还是商业性担保机构,都不是纯粹的信用担保,而必须设立严格的反担保措施。但担保机构对风险的调查有限,并且不具有银行所具有的天然优势。所以,他们为了控制自身的风险,只有通过要求企业提供足额的抵押品等措施来补偿担保的风险,且抵押标的一般是厂房、土地、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而这些恰好是大量中小企业的软肋。因此,这种经营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担保机构存在的本来价值。
评分朋友很喜欢
评分简介还挺有意思
评分写得很好,好书,能充分了解重庆的历史。
评分帮人买的哈。他说还可以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