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曾經輝煌的日不落帝國,英國依靠強大的皇傢海軍控製著整個海洋。進入鐵甲蒸汽時代之後,擁有大口徑主炮、厚重裝甲和高功率發動機的戰列艦成為英國海上力量的象徵。在戰列艦建造領域,英國不斷推齣具有跨時代意義的作品,其中包括“君權”級、“無畏”號、“伊麗莎白女王”級等,這些強大的戰艦成為*領世界海軍發展的風嚮標。盡管如此有名,但是國內還沒有係統完整介紹英國戰列艦的著作,而本書在這方麵做瞭嘗試。從“勇士”號到“前衛”號,本書收錄並詳細介紹瞭曾經在英國皇傢海軍中服役的每一艘戰列艦,甚至還包括瞭沒有成行的N3戰列艦計劃等。本書將成為國內讀者係統瞭解英國戰列艦和英國近現代海權的一手資料。
江泓,男,1984年生,博物館學及考古學碩士,現就業於煙颱市博物館。自幼對於軍事曆史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二戰時期的武器裝備、戰史、戰略思想等。自2012年開始編寫軍事類書籍,現已齣版多部作品。
第一章 鋼鐵與力量——跨入蒸汽時代的英國戰列艦
進入鐵甲艦時代
炮郭與炮塔之爭
強化中央防禦
第二章 前無畏艦時代(上)
“君權”級
1889年海軍防衛法案
“百人隊長”級
“聲望”級
“尊嚴”級
“卡諾珀斯”級
第三章 前無畏艦時代(下)
“可畏”級
“倫敦”級
“鄧肯”級
“敏捷”級
“英王愛德華七世”級
威廉·懷特爵士小傳
“納爾遜勛爵”級
前無畏艦時代的12英寸艦炮
皇傢海軍艦隊重組
《1889年海軍防衛法案》源自1888年夏天英國皇傢海軍舉行的年度演習,在這次演習中英國海軍重演瞭之前百年間對法國海軍的近岸封鎖戰術,但是演習中扮演法國艦隊的艦艇卻突破瞭英國海軍的封鎖,並對英國東南部沿海的工業城市進行瞭“炮擊”。1888年演習齣人意料的結果引起瞭英國上下的軒然大波,從平民到國會紛紛懷疑曾經多次救英國於危亡的皇傢海軍是否還有保衛國傢的能力。
1888年的演習從某種程度上已經暴露瞭皇傢海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一步加強海軍力量對英國來說刻不容緩。盡管麵臨這樣的現實,但是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英國議會最初反對增加海軍軍費。1888年12月至1889年2月,皇傢海軍錶現齣瞭欠佳和不穩定的狀態,而此時法國和俄國海軍力量的增長又進一步增加瞭英國海軍的壓力。麵對英國民眾越來越大的壓力,議會最終於1889年5月31日通過瞭《1889年海軍防衛法案》(NavalDefence Act 1889)。
《1889年海軍防衛法案》為皇傢海軍提供瞭額外的2150萬英鎊,用於皇傢海軍艦隊的擴張。海軍計劃在5年內建造10艘新型戰列艦、42艘巡洋艦、18艘魚雷艇和4艘高速炮艇,其中又將戰列艦作為重中之重。《1889年海軍防衛法案》通過之後,8艘“君權”級戰列艦和2艘“百人隊長”級二級戰列艦開工建造,其中的“君權”級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戰列艦,遠超過法國和俄國海軍裝備的戰列艦。作為巡洋作戰和保護海外殖民地及航綫安全的巡洋艦也得到重視,共有9艘一級巡洋艦、29艘二級巡洋艦和4艘三級巡洋艦開始建造。除瞭戰列艦和巡洋艦,新建的魚雷艇任務是掩護艦隊作戰。
《1889年海軍防衛法案》背後具有深遠的軍事和經濟原因。在軍事上,當時的第一海軍大臣喬治·漢密爾頓(George Hamilton)指齣新的造艦計劃要壓製其他國傢發展海軍力量的野心,抑製這些國傢海軍力量的增長,這樣英國在未來就無需將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造艦項目中;在經濟上,大規模造艦計劃得以順利實施完全得益於議會通過的法案,根據法案大量的資金在短時間內及時到位。充足的資金使得各造船廠可以開足馬力建造軍艦,5年周期中每一年的剩餘經費都可以纍積到下一年的造艦項目之中,相對於之前因為資金不足而長期無法竣工的造艦項目,持續的建造其實大大降低瞭成本。戰艦建造周期的縮短也使得英國擁有比對手更快的海軍擴張速度。
《1889年海軍防衛法案》規定英國皇傢海軍所擁有的主力艦數量不得少於世界第二(法國)和第三(俄國)海軍強國主力艦數量之和,這就是著名的“兩強標準”(Two-Power-Standard)。其實在《1889年海軍防衛法案》通過之前,英國已經保持這個傳統70年瞭(盡管一直沒有達到),在1850年前後其曾經短暫地達到瞭這個標準。盡管英國已經擁有瞭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力量,但是“兩強標準”第一次通過法案被確定下來,這也標誌著英國這個海上霸主將自己的目標提高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
這部作品以其宏大的敘事和精湛的筆觸,將我帶入瞭一個波瀾壯闊的海上爭霸時代。《英國戰列艦全史(1860-1906)》並非那種枯燥乏味的流水賬式史料堆砌,而是將技術、戰略、政治和經濟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展現瞭一幅生動而詳實的英國海軍發展圖景。我尤其喜歡作者對不同時期海軍政策製定者和艦船設計師們所麵臨的挑戰的細緻描繪。例如,書中詳細闡述瞭當時英國如何在全球航運和殖民擴張的背景下,認識到建立一支強大海軍的迫切性,並為此不惜投入巨額資金和人力。作者對於“海權論”的萌芽和演變,以及它如何指導瞭戰列艦的設計理念,有著獨到而深刻的見解。我記得書中有一段關於“無畏艦”齣現前夕,各國海軍都在努力突破現有技術瓶頸的描述,那種緊張的軍備競賽氛圍躍然紙上,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瞭火藥味十足的國際關係。此外,作者對不同國傢在戰列艦發展上的技術路綫差異,以及英國如何通過持續的創新和對新技術的快速采納,始終保持其海上霸權的地位,進行瞭令人信服的分析。他對於戰列艦在不同海戰中的實戰錶現,以及從中總結齣的教訓,也進行瞭深入淺齣的講解,讓我對戰列艦的設計理念如何受到實戰檢驗和改進有瞭更直觀的理解。這本書無疑是理解十九世紀末期國際關係和軍事科技發展史的絕佳窗口。
評分這本書簡直就是打開瞭我對十九世紀末期海軍發展曆程的一扇新大門。《英國戰列艦全史(1860-1906)》所提供的知識密度和分析深度,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我一直以為自己對戰列艦的曆史有一定瞭解,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對於戰列艦設計演變中那些微妙而關鍵的轉摺點的梳理,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他並沒有局限於描述技術本身的進步,而是深入挖掘瞭技術進步背後的社會、經濟和戰略動因。我特彆欣賞他對英國海軍在當時全球格局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以及這種角色如何反過來影響瞭戰列艦的設計和部署。書中對早期蒸汽戰列艦的木質船體內部結構的改進,以及逐步引入鐵甲防護的過程,描繪得細緻入微。而當進入全裝甲時代後,不同國傢在裝甲材料、厚度以及布局上的差異,以及由此産生的戰術影響,也被作者進行瞭詳實的對比和分析。他對於“火力、防護、速度”這三大要素在戰列艦設計中的權衡與取捨,進行瞭深入的探討,讓我理解瞭為什麼有些艦船設計看起來“保守”,而有些則顯得“激進”。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戰列艦本身,更是關於一個國傢如何通過軍事技術創新來鞏固其國際地位的精彩案例。它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科技力量有瞭更深的敬畏。
評分對我而言,《英國戰列艦全史(1860-1906)》是一次充滿驚喜的閱讀體驗。我一直對那個蒸汽與鋼鐵交織的時代的海軍力量感到著迷,而這本書恰好填補瞭我對這段特定時期戰列艦發展的認知空白。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他能夠將枯燥的技術細節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我尤其喜歡他對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戰列艦的設計理念和建造過程的詳細介紹,仿佛讓我置身於當時的造船廠,親眼見證那些巨物的誕生。書中對戰列艦從早期裝備滑膛炮到綫膛炮,再到最終大口徑前裝炮和後裝炮時代的演變過程,梳理得非常清晰。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艦船,而是深入分析瞭每一項技術創新所帶來的影響,例如,當他描述第一批裝備瞭鐵甲的戰列艦齣現時,整個海軍界所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各國如何爭相效仿,形成瞭新一輪的軍備競賽。他對當時海軍戰略思想的演變,以及這種思想如何驅動瞭戰列艦的設計,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書中關於艦船尺寸、噸位、火炮配置以及防護能力的不斷升級,以及這種升級背後所反映的國力競爭,都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讓我對“巨艦時代”的到來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本曆史書,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智慧和工程奇跡的贊歌。
評分可以說,閱讀《英國戰列艦全史(1860-1906)》是一次極其令人振奮的智力冒險。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僅僅滿足瞭我對艦船模型和技術參數的好奇,更深入地挖掘瞭每一艘戰列艦背後所蘊含的時代精神和曆史意義。作者以一種非常嚴謹又不失趣味的方式,梳理瞭從蒸汽動力初現到巨炮時代來臨之前,英國海軍戰列艦設計理念的每一次重要飛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裝甲防護和主炮口徑之間相互製約、共同發展的論述。他詳細剖析瞭不同時期炮彈穿透力的增強如何迫使裝甲不斷加厚,而新式火炮的研發又如何推動瞭對更大口徑、更遠射程武器的追求,這種螺鏇式上升的技術競賽,被作者描繪得引人入勝。書中的插圖和圖錶也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以直觀的方式展示瞭戰列艦船體結構、武器布局和防護體係的演變,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那些復雜的文字描述。作者對於早期戰列艦的設計缺陷和經驗教訓的探討,也讓我認識到技術進步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滿瞭試錯和修正的過程。尤其是對一些設計上頗具爭議的艦船型號的分析,更是展現瞭作者客觀而深入的評價能力,讓我能夠從多角度理解那個時代的造艦思想。這是一本能夠激發思考、拓展視野的優秀作品,讓我對“工業革命”這個詞匯在軍事領域的具象化有瞭深刻的體會。
評分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閱讀體驗中的一匹黑馬!作為一個對海軍曆史,尤其是鋼鐵巨艦誕生與演變過程情有獨鍾的愛好者,我一直苦苦尋找能深入剖析那個關鍵時期戰列艦發展的著作。而《英國戰列艦全史(1860-1906)》正是滿足瞭我所有的期待。從書名就能看齣,它精準地聚焦瞭那個劃時代的三十多年,正是從木質風帆戰列艦嚮全金屬、蒸汽動力、擁有強大火炮的新型戰列艦過渡的決定性階段。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這一漫長而復雜的演變過程中所展現齣的條理性和深度。他並沒有簡單地羅列艦船型號,而是深入探討瞭技術革新背後的驅動力,比如炮彈威力的提升對裝甲厚度的需求,蒸汽機的功率進步如何影響航速和艦船設計,以及海軍戰略思想的演變如何塑造艦船的噸位、布局和武器配置。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穿越迴瞭那個艦船設計圖紙堆疊、新概念層齣不窮的時代,親曆瞭那些偉大工程師和海軍將領們的智慧碰撞和艱難決策。作者對細節的把握令人驚嘆,從早期艦船的木質船體逐漸被鐵甲取代,到後來鐵甲被更先進的鋼裝甲覆蓋,再到艏炮塔和艉炮塔的齣現如何徹底改變瞭火力投射方式,每一個轉變都解釋得鞭闢入裏。他對於“鐵甲艦”這一過渡期稱謂的演變,以及其背後技術邏輯的梳理,更是讓我豁然開朗。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記錄,更是一次對工業革命浪潮下軍事技術變革的深刻解讀,它讓我對“戰列艦”這個詞匯有瞭全新的、更立體的認識,絕對是軍史愛好者的必讀之作。
評分內容詳細,全銅闆,值得收藏。
評分放在書櫃裏顯得有學問
評分圖鑒類的圖書,資料已經不知道是多少手瞭。
評分我等船模愛好者重要的參考資料!
評分物流配送速度快,圖書全新正版,字跡清晰,裝訂牢固,以後還會繼續購買。
評分好書,孩子非常喜歡看,圖也不錯
評分內容比較簡略,隻能算是入門級讀物吧。
評分貌似這一係列的書,越齣越薄,指文要給力呀。
評分圖鑒類的圖書,資料已經不知道是多少手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