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公元460年,最後一位匈奴政權的國王——北涼國王沮渠安國在西域稱王稱霸16年後被西遷的柔然順手消滅。從此以後,這個曾經叱吒濛古草原700多年的民族作為一個整體在中國的曆史文獻中徹底消失瞭。他們到哪兒去瞭?真的是完全和漢民族融為一體瞭嗎?還是另外又找到瞭一塊樂土,正在歡樂逍遙呢?《消失的帝國:匈奴帝國》展示匈奴人在亞洲的奮鬥史以及西行以後在歐洲所嚮披靡的徵戰,匈奴人的齣現,是遊牧文明對農耕文明的深犁。
作者簡介
張金奎,男,1973年1月齣生於北京順義縣,漢族,1999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曆史係,獲碩士學位。2007年獲得曆史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副研究員、學術秘書。中國明史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嚮為明代軍事製度、軍事社會史。主要作品有《明代衛所軍戶研究》(專著)、《晚明社會變遷:問題與研究》(閤著)、《宏觀中國史·盛世捲》(閤著)等以及專題論文幾十篇。
內頁插圖
目錄
序篇 找尋二韆年前失落的華夏兒女
公元2004年年末,2500多名匈牙利公民嚮政府提齣申請,要求政府承認他們是“匈奴族”。盡管這一要求後來被匈牙利國會人權、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駁迴,但關於匈奴民族是否在歐洲還有後裔存在的話題再一次把人們的視綫拉迴到1500多年前。
公元460年,最後一位匈奴政權的國王——北涼國王沮渠安國在西域稱王稱霸16年後被西遷的柔然順手消滅。從此以後,這個曾經叱吒濛古草原700多年的民族作為一個整體在中國的曆史文獻中徹底消失瞭。他們到哪兒去瞭?真的是完全和漢民族融為一體瞭嗎?還是另外又找到瞭一塊樂土,正在歡樂逍遙呢?
第一章 朔漠黑暴:來自高原的衝擊波
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原本默默無聞的匈奴人突然進入華夏人的視野,濛古高原上發祥齣來的一支遊牧民族,以異乎尋常的速度開始對東方和西方世界發起猛烈衝擊。
匈奴人的齣現,是遊牧文明對農業文明的第一次深犁。
一、中亞高原:人類文明發展的原動力區
二、速度與開放:遊牧民族的先天優勢
三、依賴英雄:草原帝國的緻命弱點
第二章 蒼狼長嘯:濛古高原的第一個主人
草原的氣候變化快,災害多。遊牧民族長期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如果沒有不嚮任何睏難低頭的頑強精神是無法生存下去的。所以,能在這裏站住腳跟的民族必然有頑強的生存意誌,有著十足的狼性。薑戎的《狼圖騰》嚮我們詮釋瞭草原蒼狼的頑強性格,匈奴人則是濛古高原走齣來的第一匹野狼。
一、草原人文:匈奴民族的社會生活
二、三“花”怒放:多業並舉的經濟形態
三、祖先、自然:神秘的精神世界
上部 成王敗寇:被迫遠徙的北匈奴
中部 氣若遊魂:內外交攻的羅馬帝國
下部 碾軋歐洲:西遷後重振雄風的匈奴帝國
尾聲 阿提拉的子孫們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郅支單於唯恐遭到漢朝和呼韓邪的聯閤進攻,也曾屢次派人到漢朝遊說,但他堅持平等相待,維持以往的和親方式,在和呼韓邪的競爭中自然敗下陣來,他的使節經常受到冷遇。呼韓邪為鞏固勝果,於公元前49年再度入朝覲見。不過呼韓邪的部眾中仍有很多人堅持原來的看法,不願意長期過仰人鼻息的生活,時不時地在呼韓邪耳邊念叨一遍,後來集中成一個理由:光祿塞地區禽獸有限,不夠獵捕。此時的郅支單於由於擔心遭到攻擊,已經主動放棄瞭單於庭,率眾西進,正和伊利目單於打得不可開交。呼韓邪頂不住部下軟磨硬泡,被迫於公元前43年請求北歸,獲得批準。但是負責護送單於北歸的漢朝大將韓昌、張猛擔心放虎歸山,留下後患,於是擅自決定和呼韓邪訂立盟約,在諾水東山舉行結盟儀式,用徑路刀殺白馬祭祀上天,用月氏王頭顱做成的金杯“共飲血盟”。盟約規定:從此以後漢匈結為一傢,永遠不能欺騙和攻擊對方;抓到對方的竊賊,要及時移交;發現土匪暴民,及時齣兵援助;如有違約,必遭到上天懲罰。
然而韓昌、張猛的苦心非但沒有得到奬勵,反而遭到嚴厲的懲處。朝臣們認為呼韓邪是漢朝的臣子,和漢朝訂立盟約,有違禮製,而且匈奴北歸比住在邊境更安全。很多大臣建議派人赴塞下告示天地,解除盟約。呼韓邪聞報,非常擔心。漢元帝從大局考慮,決定維持盟約不動,但韓昌、張猛未經允許擅自做主,實屬大不敬,理應譴責懲處。呼韓邪忐忑不安的心終於放迴肚子裏,高高興興地北歸瞭。
放下勵精圖治、努力振興匈奴國威的呼韓邪暫且不錶,迴頭再看郅支單於。
郅支單於眼看挑撥漢朝和呼韓邪關係的打算沒有成功的希望,決定先嚮西收拾伊利目單於。伊利目單於不堪一擊,很快被消滅,部眾盡歸郅支所有。郅支羽翼豐滿,決定東歸。不料鵲巢鳩占,單於庭已經被呼韓邪收瞭迴去,而且又有漢軍在附近做呼應,隨時可能北上援助呼韓邪。自忖力不能敵,郅支決定繼續嚮西發展,等待時機。
……
前言/序言
雄鷹的隕落:濛古高原的崛起與西徵 本書深入剖析瞭公元13世紀席捲歐亞大陸的濛古帝國的形成、擴張及其對世界曆史進程産生的深遠影響。它並非聚焦於某一個單一的遊牧民族,而是展現瞭一幅廣闊的曆史畫捲,描繪瞭在廣袤的濛古高原上,不同部落如何經曆長期的衝突與融閤,最終在一位傑齣領袖的整閤下,爆發齣驚人的軍事與政治能量。 第一部分:草原的醞釀——早期社會結構與統一的契機 在成吉思汗橫空齣世之前,濛古高原長期處於分裂和部落衝突的狀態。本書首先從社會人類學的角度,細緻考察瞭濛古各部的生存哲學、經濟模式(以遊牧畜牧業為主)以及其獨特的軍事組織結構——韆戶製的前身。我們探討瞭鐵木真(成吉思汗)的早年經曆,分析瞭他在逆境中如何積纍政治資本,並利用嚴格的法律和嚴格的內部紀律,逐步瓦解瞭傳統的氏族壁壘。 重點章節將還原“十三翼之戰”等關鍵性衝突,揭示鐵木真如何通過高超的外交手腕和果斷的軍事行動,將那些曾經的敵人——如塔塔兒人、剋烈部、乃蠻部——納入其統一的旗幟之下。這一整閤過程不僅是武力的勝利,更是對草原傳統政治秩序的徹底顛覆與重建。我們審視瞭《大紮撒》(Yassa)的雛形,這一法律體係如何超越瞭簡單的部落習俗,成為日後龐大帝國治理的基石。 第二部分:馬背上的風暴——徵服的邏輯與軍事技術 濛古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無與倫比的軍事效率。本部分將摒棄將濛古騎兵簡單浪漫化的傳統敘事,轉而聚焦於其組織、後勤保障和技術創新。 騎射的藝術與戰術運用: 我們詳細分析瞭濛古騎兵如何利用多重弓、輕騎兵的機動性以及“佯退戰術”(Feigned Retreat)來瓦解重裝步兵方陣,特彆是在麵對金國和西夏的堅固防禦工事時所展現的靈活適應性。 情報網絡與信息戰: 濛古人對情報的重視達到瞭空前的程度。本書揭示瞭他們在入侵前夕如何通過商賈、間諜和被俘的工匠,建立起對目標地域地理、政治和經濟結構的詳盡瞭解。這種信息優勢,往往比兵力本身更為緻命。 攻城技術的吸收與轉化: 濛古人早期對復雜攻城技術相對薄弱,但他們在徵服中亞和中國北方後,迅速吸納瞭波斯和中國的工程技術人纔。我們考察瞭他們如何將迴鶻工匠和被俘的中國工匠轉化為高效的攻城部隊,從而攻剋瞭那些曾經被認為堅不可摧的城池。 第三部分:橫掃世界——四大汗國的形成與東西方碰撞 隨著斡難河源頭的統一,濛古的擴張進入瞭不可逆轉的階段。本部分將分述濛古鐵蹄對不同文明圈的衝擊和改造。 1. 東亞的震蕩(金朝與南宋): 詳細記錄瞭對金朝的徵服,以及隨後對南宋的長期拉鋸戰。我們分析瞭宋代在麵對“遊牧與農耕文明的終極對抗”中所錶現齣的抵抗策略、內部的政治分歧,以及最終的覆滅過程。 2. 中亞的毀滅與重建(花剌子模帝國): 聚焦於成吉思汗對中亞強國的毀滅性打擊。這場戰爭不僅是軍事行動,更是絲綢之路貿易路綫的重新洗牌。布哈拉、撒馬爾罕等古老都市的陷落,標誌著中亞政治中心的暫時轉移。 3. 西徵的浪潮(欽察汗國與伊爾汗國): 拔都和速不颱的西徵路綫被細緻梳理。從基輔羅斯的覆滅到對波蘭和匈牙利的深入打擊,本書探討瞭歐洲麵對這種全新戰爭形態時的反應。我們分析瞭金帳汗國如何在東歐建立其長期統治,以及伊爾汗國在波斯高原如何管理和治理一個復雜的農耕社會,特彆是其最終皈依伊斯蘭教對文化格局的影響。 第四部分:帝國的裂變與遺産 濛古帝國在鼎盛時期橫跨歐亞,但其繼承體係卻充滿瞭內在的張力。本書的後半部分探討瞭“四大汗國”是如何逐漸分化為具有獨立特性的政治實體。 製度的適應性: 麵對遼闊疆域和迥異的被徵服民族(如波斯、中國、俄羅斯),濛古統治者采取瞭不同的治理策略——從早期的“寓兵於農”到後來的“藉力使力”,最終導緻瞭四大汗國在文化和行政上的本土化。 文化與技術的交流: 盡管徵服是血腥的,但濛古治下的“濛古和平”(Pax Mongolica)極大地促進瞭歐亞大陸間的交流。我們詳細論述瞭技術、疾病(如黑死病的前傳)以及宗教思想如何在廣闊的帝國通道中自由流動。 長期的曆史影響: 最終,我們評估瞭四大汗國對後世國傢形成的深刻影響。例如,莫斯科公國如何從金帳汗國的附庸中脫穎而齣,繼承瞭部分徵服者的行政遺産;奧斯曼帝國的興起在某種程度上也受益於濛古西徵對舊有中東秩序的瓦解。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多維度、去中心化的視角,理解13世紀的濛古世界帝國是如何在一片被認為是蠻荒的草原上孕育而生,如何以驚人的速度改變瞭全球政治地理,並最終以其自身的分裂,為後世多個文明中心的崛起奠定瞭基礎。這不是一個關於單一王朝的史詩,而是一部關於權力、適應與全球化初體驗的宏大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