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並行或先後釋放齣的人口紅利、製度變革紅利、全球化紅利,都將並行或先後麵臨見頂迴落的趨勢,因循這些發展機遇時期形成的分析框架來思考未來的增長,難免會陷入慣性與定式,從而齣現較大的偏差。彭文生編寫的這本《漸行漸遠的紅利:尋找中國新平衡》力圖建構適應“後紅利時代”的宏觀經濟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相應地、分主題地分析中國宏觀經濟領域若乾重要議題;最終,帶領讀者去探索中國經濟新平衡的路徑。
遵循製度變革和人口結構這兩條主綫,《漸行漸遠的紅利:尋找中國新平衡》的基本結論有三點。
一,經濟增長進入趨勢性放緩的階段。主要體現在傳統意義的人口紅利消退,加上農村富餘勞動力減少,製度變革尤其是參加世貿組織以來帶來的紅利的釋放,以及高地價/房價對實體經濟的擠壓。
第二,結構不平衡有多方麵,但根本的失衡是貧富差距。後者降低瞭消費率,提高瞭儲蓄率和投資率;消費弱/投資強的需求結構導緻我國産業結構中的工業占比高、服務業落後;工業過重的産業結構進而帶來環境汙染與資源壓力。財富差距擴大有人口結構的原因,大量的勞動力供給壓低瞭工資;更有政策扭麯的因素,包括行業壟斷、不閤理的財稅機製(稅收過度依賴流轉稅、財産稅比重低以及政府支齣重投資、輕公共服務和轉移支付)、金融壓抑(存款利率管製和資本賬戶管製)、房地産價格過快上漲等。
第三,高儲蓄、房地産泡沫和信用擴張聯係在一起,形成我國的貨幣信用周期,是未來5~10年大的宏觀風險。高儲蓄率意味著很強的投資需求,貨幣擴張受CPI通脹的限製較小;而信用擴張和房地産糾結在一起,有著很強的順周期特徵。其他國傢的經驗顯示在貨幣信用周期的上半場,房地産泡沫吹得越大,信用(包括影子銀行)擴張越快,下半場的調整就越痛苦。
經濟轉型需要平衡公平和效率、政府和市場、上一代與下一代、金融與實體、需求與供給。隨著人們稟賦差異的擴大,公平問題凸現,在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時,需要同時糾正“越位”與“缺位”,轉變政府職能,進行深度的財稅改革,放鬆計劃生育政策。在放鬆金融管製尤其是利率市場化的同時,更要控製房地産泡沫,加強對影子銀行的監管。
彭文生,1966年齣生於安徽省。1986年獲得天津南開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1988年和1993午分彆獲得英國伯明翰大學經濟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86午曾就讀於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2010年9月加入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任首席經濟學傢、董事總經理。此前,2008年加入巴剋采資本,任中國經濟研究主管、董事總經理。1998年至2008午,任職於香港金融管理局,先後擔任經濟研究處和中國內地事務處主管。1993午至1998午,在華盛頓擔任國際貴乾基金組織(IMF)經濟學傢,主要負責亞洲新共市場經濟研究、政策分析和谘詢。2012午受聘為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兼職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是宏觀經濟和金融。在《銀行和金融期刊》《牛津經濟與統計評論》《太平洋經濟評論》《中國經濟評論》等國際學術期刊發錶多篇論文。齣版英文著作“Business Cycles: Theory and Evidence”, co-authored with Andy Mullineux and David Dickinson, Blackwell Publishers,1993(《經濟周期:理論與實證》,閤著);”Currency Internationalization: Global Experience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Renminbi“, co-edited with Chang Shu,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這本書的書名“尋找中國新平衡”給我一種探索和希望的感覺。我想,經濟發展就像一個蹺蹺闆,過去可能在某個階段因為某些因素(比如人口紅利、改革開放的巨大空間)而長期偏嚮一側,現在隨著這些因素的變化,需要重新找到那個更穩定、更可持續的支點。這種“新平衡”可能意味著産業結構的優化,意味著從要素驅動轉嚮創新驅動,意味著打破一些既有的壟斷,引入更多公平競爭的機製,也可能意味著更加關注民生和環境保護,實現更全麵的發展。我特彆好奇,書中會如何具體地勾勒齣這種“新平衡”的輪廓?它會是哪些具體的經濟政策、製度改革,或者技術突破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作為一名在職場中摸爬滾打多年的普通人,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關於行業發展趨勢的啓示,瞭解哪些領域在走嚮“新平衡”的過程中會更具活力,哪些領域又可能麵臨更嚴峻的挑戰。這樣,我纔能更清晰地判斷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嚮,以及如何為自己的傢庭財富增值做齣更明智的決策。
評分“漸行漸遠的紅利”這個詞組,讓我聯想到很多關於人口結構變化、資源環境約束、全球競爭加劇的討論。過去那種“人多就是力量”的時代似乎正在遠去,而過去的土地、能源等粗放式增長的代價也逐漸顯現。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分析這些“紅利”消失的根本原因,是技術迭代太快,還是全球經濟格局重塑?它是否會觸及到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體係對經濟活力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能否為我們揭示,在這些傳統紅利消退之後,中國經濟新的增長引擎可能在哪裏?是數字經濟的顛覆式創新?是綠色能源的轉型升級?還是更加開放的市場和更優化的營商環境?作為一個對社會發展充滿好奇心的讀者,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一些關於中國經濟內在動力的深度剖析,理解當下經濟運行的邏輯,從而對未來的經濟走嚮有一個更理性、更前瞻的認識,而不是被一些碎片化的信息所左右。
評分讀到“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書係”這個前綴,就知道這本書的基調和深度應該不一般。我想,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血脈”,它的健康與否,運行是否順暢,直接關係到整個經濟體能否找到並維持“新平衡”。這本書是否會從金融的角度,解讀資本市場改革、人民幣國際化、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等方麵的內容?我特彆關心,它是否會討論到當前房地産市場的挑戰、地方政府債務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如何影響到整體經濟的穩定和增長。對於我這樣一位對金融領域不是專傢但又非常關注的讀者來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相對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釋一些復雜的金融概念和政策,幫助我理解金融體係是如何在新的經濟環境下進行自我調整和演變的。特彆是書中對於“尋找新平衡”的探討,是不是也包含著金融監管的思路、貨幣政策的取嚮,以及如何引導資金流嚮更具創新性和可持續性的領域。
評分剛收到這本書,封麵上“漸行漸遠的紅利”幾個字就讓我心頭一震,觸碰到瞭一些現實的敏感點。最近幾年,身邊總聽到關於經濟增速放緩、結構性問題增多的討論,很多過去我們習以為常的增長模式似乎正在失靈。這本書的名字恰恰捕捉到瞭這種時代的脈搏,讓我迫切想知道,那些曾經支撐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紅利”,究竟去瞭哪裏?是真的在“漸行漸遠”,還是隻是以一種新的形態隱藏起來,等待我們去發掘?作為普通讀者,我關心的不僅是宏觀數據的變化,更是這些變化背後對我們生活、工作、未來規劃的實際影響。比如,過去我們可能覺得隻要努力工作就能不斷提升生活水平,現在是不是需要更精明的理財和更長遠的職業規劃?創新創業的門檻是不是更高瞭?傳統行業的轉型又意味著什麼?這本書是否能從更深層次,用一種更宏觀的視角,來解讀這些我個人和身邊人都在感受的迷茫和焦慮?我期待它能帶來一些撥開迷霧的洞見,幫助我們理解當前經濟的“新平衡”,從而更好地適應和把握未來的機遇。
評分“漸行漸遠的紅利:尋找中國新平衡”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當下社會上普遍存在的關於“內捲”、“躺平”等話題。似乎很多年輕人覺得,過去的努力與迴報不成正比,成功的路徑變得更加狹窄。這本書會不會從更宏觀的視角,分析這種社會情緒背後的經濟動因?它是否會探討,當過去的增長紅利不再,新的增長點又尚未完全形成時,社會資源和機會的分配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我期望書中能夠深入分析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可能齣現的結構性失業、收入差距拉大等問題,以及政府和社會將如何應對這些挑戰。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能否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尋找中國新平衡”的建設性思路,不僅僅是政策層麵的,也包括個人和社會層麵的。比如,如何鼓勵創新創業,如何構建更公平的競爭環境,如何在新的經濟格局下,讓更多人有機會分享到發展的成果,而不是隻看到“紅利漸行漸遠”。
評分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
評分理論性強
評分好好好好好
評分有優惠,買買書,京東上的書越來越全瞭。
評分內容乾活多,很不錯
評分不錯,很便宜不錯,很便宜不錯,很便宜。
評分很好的書,質量很好包裝嚴實完好無損
評分好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