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点金:文物知识系列(书法卷)

名家点金:文物知识系列(书法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文物
  • 艺术
  • 鉴赏
  • 历史
  • 文化
  • 名家
  • 收藏
  • 中国传统文化
  • 字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2863167
版次:1
商品编码:1124150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名家点金·文物知识系列:书法卷》汉字,不仅是中国语言文字的代表,还是艺术表现的重要题材。汉字从产生起,就有了书法艺术,经过了一个从自然到自觉的发展过程。从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开始,书法艺术随着汉字的不断演变而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主要书体,每种书体都有其书写的艺术规律和审美特点,其中秦篆、汉隶、魏碑、唐楷等,代表了不同时期书法艺术的特点,成为不同书体的楷模,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很大的影响。

内页插图

目录

一书体
1.陶文
2.甲骨文
3.金文
4.虢季子白盘
5.石鼓文
6.篆书
7.隶书
8.楷书
9.行书
10.“天下第一行书”《兰享序》
11.草书
12.台阁体
13.馆阁体
14.帛书
15.简牍
16.汉碑
17.魏碑
18.墓志
19.写经
20.摹拓本
21.亥帅占
二书法家与作品
1.钟繇
2.皇象
3.陆机
4.王羲之
5.王献之
6.王殉与《伯远帖》
7.智永
8.隋人《出师颂》
9.欧阳询
10.虞世南
11.褚遂良
12.薛稷
13.颜真鼦
14.柳公权
15.张旭
16.怀素
17.李邕
18.李阳冰
19.孙过庭
20.陆柬之
21.贺知章
22.李白
23.杜牧
24.杨凝式
25.徐铉
26.李建中
27.欧阳修
28.林逋
29.范仲淹
30.文彦博
31.蔡襄
32.苏軾
33.黄庭坚
34.米芾
35.薛绍彭
36.宋徽宗赵佶
37.宋高宗赵构
38.吴说
39.张即之
40.陆游
41.吴琚
42.朱熹
43.文天祥
44.葛长庚
45.王庭筠
46.赵秉文
47.赵孟頫
48.赵派书家
49.鲜于枢
50.邓文原
51.虞集
52.揭僎斯
53.康里巎
54.泰不华
55.张雨
56.吴镇
57.倪瓒
58.周伯琦
59.杨维桢
60.吴叡
61.明初三宋
62.松江二张
63.陈献章
64.沈周
65.李东阳
66.祝允明
67.文徵明
68.王宠
69.陈道复
70.徐渭
71.董其昌
72.黃道周
73.倪元璐
74.张瑞图
75.傅山
76.王铎
77.郑簠��
78.康熙四家
79.帖学诸家
80.碑学诸家
81.包世臣
82.遗民书家
83.扬州八怪
84.吴昌硕
书法简史
1.上古至两汉书法
2.魏晋南北朝书法
3.隋唐五代书法
4.两宋书法
5.辽、金、西夏书
6.元代书法
7.明代书法
8.清代书法

精彩书摘

  陶文
  陶器是原始社会重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也是原始艺术重要的载体。中国最早的文字就出现在陶器上。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河南等地发现大批仰韶文化遗址,在出土陶器上有许多刻画符号。尽管这些符号尚难确定其具体寓意,但从外在形式上看已经具有文字标示作用,因而有些学者已经将其认定为文字的萌芽。也有学者经过排比、分析研究,认为这些符号是用来表现数字的,甚至认为它们已经包含了十进制术数思想的萌芽。而2。世纪晚期发掘的双墩遗址,出土了距今七千多年的陶器上也有刻画符号,并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汉字起源的新的探索热潮。
  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件灰陶尊上有象形符号,作“日云山”或“日云火”组成的图像,历来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从表象意义来看,很像是太阳浮于云气之上,云气下面则是五峰并峙的山形,显然带有图画性文字的特征,因而有学者将其考释为“旦”字。尽管这种符号尚不能完全作为表意性文字,但它已经具有了某种记录语言的功能,因此可以称之为象形文字的雏形,远远早于商代的甲骨文。黄河下游地区。特别是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了不少带有文字符号的陶器,为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当然,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纹是否属于早期文字,目前尚无定论,但它与后来的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在形态上确有其相似性,某些笔划特征及其象形表意[生与古汉字已非常接近。
  ……


《墨韵千年:书法艺术精粹》 本书并非“名家点金:文物知识系列(书法卷)”,而是独立成册,专注于深度解析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美学特征及鉴赏之道。我们致力于呈现一场跨越时空的笔墨盛宴,引领读者领略汉字作为艺术载体所蕴含的无限魅力。 内容梗概: 本书以时间为轴,从甲骨文、金文等早期刻画符号开始,循序渐进地梳理汉字书体的演变。重点聚焦于篆、隶、楷、行、草五大书体的形成与发展,深入剖析每种书体独特的结体、用笔、章法特点。从秦统一文字的小篆,到汉代隶书的成熟,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的臻于完善,以及晋人尚韵、唐人尚法的行书与草书的巅峰,本书都将一一呈现。 艺术风格与美学解读: 我们不满足于仅仅罗列书体的历史进程,更着力于解读书法艺术背后蕴含的深刻美学理念。将结合不同时代、不同书家在创作中体现出的时代精神、个人情怀与哲学思考。例如,分析王羲之《兰亭序》中“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飘逸洒脱,颜真卿《祭侄文稿》中“雄强郁勃,惊心动魄”的悲愤激昂,苏轼《黄州寒食诗帖》中“愁绪与笔墨交织”的孤寂苍劲。从点、线、面的构成,笔势的起承转合,墨色的浓淡枯湿,到章法的疏密虚实,都将进行细致入微的审美剖析。 名家风采与风格溯源: 本书将精选中国书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名家进行深入解读。从“二王”父子的继承与创新,到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书典范,再到张旭、怀素的狂草恣意,以及宋代苏黄米蔡的尚意书风,至元明清的文人书法与碑学兴起,每一位大家的作品都将成为深入研究的切入点。我们会探讨他们的师承关系、艺术取法,以及他们如何将个人的学识、修养、情感融入笔墨,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书法风格。 笔墨技法与创作实践: 除了理论解读,本书还将提供详实的笔墨技法指导。从执笔、用腕、运笔的要领,到点画的形态、结构的处理,以及不同书体在创作中应注意的细节,都将以清晰的图文相结合的方式呈现。我们鼓励读者动手实践,通过临摹经典碑帖,体悟古人笔意,逐渐掌握书法的基本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 文化意蕴与时代价值: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本书将探讨书法与哲学、诗词、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内在联系,揭示汉字书写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文化角色。从文字的记录功能,到抒发情感、寄托情思的载体,再到作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书法艺术的文化价值将贯穿全书。 鉴赏指南与收藏入门: 对于对书法艺术感兴趣的读者,本书将提供基础的鉴赏方法。如何从作品的风格、时代特征、书家款识等方面入手,初步判断作品的优劣与真伪。对于有意于收藏的书法爱好者,本书也将提供一些基本的收藏理念与注意事项,帮助您更好地走进书法收藏的世界。 本书特色: 体系完整: 覆盖从古至今的书法发展史,梳理脉络清晰。 解读深入: 不仅介绍书体,更注重美学、文化及哲学层面的阐释。 名家荟萃: 精选最具代表性的书家,深入剖析其艺术成就。 技法实用: 提供可操作的笔墨技法指导,鼓励读者实践。 文化底蕴: 强调书法艺术的文化意义及其时代价值。 语言雅致: 采用专业又不失文学性的语言,带领读者沉浸于书法之美。 《墨韵千年:书法艺术精粹》是一本献给所有热爱汉字、钟情于笔墨、渴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读者的佳作。它将带领您穿越历史的长河,在黑白分明的墨迹中,感受中华民族千年不绝的艺术智慧与人文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玉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它承载着温润、高洁、祥瑞的美好寓意。这套《名家点金:文物知识系列》恰好有一本专门讲玉器的,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拿到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精美的图片,每一件玉器的照片都拍得非常细腻,光影效果恰到好处,能够充分展现玉器本身的温润光泽和精湛雕刻。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不同时期玉器风格演变的梳理,从新石器时代的简单琢磨,到商周的繁缛精细,再到汉代的写实写意,以及明清的巧夺天工,每一页都像是在欣赏一部玉器史的缩影。书中的文字讲解也非常到位,不仅仅是介绍玉器的基本信息,更深入地挖掘了玉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例如,书中对战国时期玉器上龙凤纹饰的解读,就结合了当时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念,让我明白了这些纹饰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古人对生命、自然和神灵的理解与寄托。我特别赞赏书中对玉器雕刻工艺的讲解,比如“子玉”技法、“巧雕”手法等等,这些专业术语在生动的案例中被解释得通俗易懂,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够欣赏到其中蕴含的匠心独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和田玉和岫岩玉的产地、特性以及工艺特点的介绍非常感兴趣,它让我能够更清晰地区分不同玉材的特点,并理解为何在历史上它们会受到如此珍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玉器鉴赏家,带领我走进了玉的世界,让我对这门古老的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欣赏。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和民间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觉得它们是中国人民最朴素、最生动的精神写照。因此,当看到《名家点金:文物知识系列》有专门讲述这些内容的卷册时,我毫不犹豫地将其收入囊中。这本书的设计风格非常鲜活,充满了民族特色,让人眼前一亮。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中国古代神话体系的梳理,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女娲造人补天,再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每一则故事都像是在展现中华民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书中的插图也十分精美,那些生动传神的描绘,将神话人物和场景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文字的讲解也十分深入,不仅仅是简单复述故事,更深入探讨了这些神话传说在古代社会中的起源、演变以及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哲学思想。例如,书中对山海经的解读,不仅展现了其奇幻瑰丽的想象,更结合了当时的地理认知、动植物知识以及宗教信仰,让我理解了这部奇书的深远影响。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中国各地民间艺术的介绍,如剪纸、年画、泥塑、戏曲脸谱等,这些生动鲜活的艺术形式,都饱含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本书就像一位充满智慧的民俗学家,带领我走进中国民间文化的奇妙世界,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最质朴、最生动的灵魂。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金石学和考古学研究非常着迷,觉得那些埋藏在地下的珍贵遗存,是连接我们与历史最直接的桥梁。当看到《名家点金:文物知识系列》包含有金石文字和考古的卷册时,我欣喜若狂。这本书的整体设计非常典雅,纸质厚实,印刷精美,拿在手里就有种珍贵感。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历代金石铭文的介绍,从甲骨文、金文的神秘,到石刻、碑志的演变,每一篇都像是在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书中对铭文的释读和分析也十分专业,结合了考古发现和文献考证,让我能够理解这些文字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意义。我特别赞赏书中对不同时期考古发掘的案例介绍,例如殷墟、三星堆、秦始皇陵等,通过这些生动的案例,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考古工作者是如何一点点揭开历史的面纱,还原先民的生活场景。文字的讲解也十分深入浅出,即使是对于一些专业术语,也能够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得到很好的解释。例如,书中对青铜器铭文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文字本身,更结合了青铜器的形制、纹饰以及出土地点,来推断其铸造年代、使用场合和历史价值。这本书就像一位渊博的金石学家和考古学家,带领我走进了中国古代的地下宝藏,让我领略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无限魅力。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觉得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衣物,更是历史、文化、社会等级和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所以,当看到《名家点金:文物知识系列》有专门讲述服饰的卷册时,我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这本书的设计非常精美,封面典雅,内页排版也十分考究。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历朝历代服饰演变的梳理,从先秦的古朴庄重,到汉代的宽袍大袖,再到唐代的开放华丽,宋代的简洁素雅,明代的端庄大气,以及清代的满汉融合,每一页都像是在展开一幅幅生动的古代生活画卷。书中的插图和复原图都非常精美,那些不同朝代的服装款式、色彩搭配、纹饰图案,都被清晰细致地展现出来,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每个时代的审美特色。文字的讲解也十分深入,不仅仅是简单介绍服饰的样式,更深入地探讨了服饰在当时的社会功能、礼仪制度以及所代表的身份象征。例如,书中对唐代官服的介绍,不仅展现了其华丽的色彩和精美的刺绣,还结合了当时的官僚体系和等级制度,让我明白了不同颜色的官袍代表着何种官职和权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场合服饰的分类介绍,比如祭祀、朝会、日常、婚丧等场合所穿着的不同服饰,这让我对古代社会的生活细节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本书就像一位资深的服饰史学家,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窗户,让我对这个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对中国古代的建筑一直充满好奇,觉得那些宏伟的宫殿、精美的园林、古朴的寺庙,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匠心。因此,当看到《名家点金:文物知识系列》有关于建筑的卷册时,我毫不犹豫地将其收入囊中。这本书的装帧非常精美,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起来更是爱不释手。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梳理,从先秦的夯土台基,到汉唐的木结构体系,再到宋代的斗拱精巧,元代的粗犷质朴,以及明清的规整严谨,每一章都像是在带领我走进一座座历史的殿堂。书中的图片和模型复原图都非常高清,那些宏伟的建筑细节,如斗拱、飞檐、梁柱、藻井,都被清晰地展现出来,让我能够近距离感受古人的建筑智慧。文字的讲解也十分专业且生动,不仅仅是简单介绍建筑的结构和布局,更深入地探讨了建筑的文化内涵、哲学思想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例如,书中对园林建筑的介绍,不仅展现了亭台楼阁的精美,更结合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和哲学思想,让我明白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追求。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建筑类型的分类介绍,如宫殿、坛庙、陵墓、民居、桥梁等,这让我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建筑学家,为我揭开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神秘面纱,让我领略到了中华文明在建筑领域的辉煌成就。

评分

刚拿到这套《名家点金:文物知识系列》,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典雅的书名吸引了。我平时对传统文化就颇有兴趣,尤其是书法,总觉得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意境和历史的载体。翻开这本《书法卷》,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醇厚而典雅的气息,仿佛能闻到纸张淡淡的墨香,看到那些古老的笔锋在指尖飞舞。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书体演变的梳理,从甲骨文、金文的古朴,到篆书、隶书的成熟,再到楷书、行书、草书的恣意挥洒,每一页都像在讲述一段穿越时空的传奇。那些高清复刻的碑帖拓片,细节丰富得令人惊叹,仿佛能近距离触摸到书写者留下的温度。文字的讲解也并非枯燥的说教,而是充满了故事性,会穿插一些关于书法家生平轶事、创作背景的介绍,让我对这些传世之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情感连接。例如,在讲到王羲之的《兰亭序》时,书中不仅分析了其书法艺术的精妙,还详细描绘了王羲之当时的心境,那种“临池学书”的忘我,那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欢愉,再到“死生亦大矣”的感慨,都通过文字跃然纸上,让我这个读者也仿佛置身于那曲水流觞的盛会之中,体会到了“痛饮快书”的淋漓尽致。而且,书中对于不同碑帖的鉴赏角度也是多维度的,不仅仅是从技法层面,还涉及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思潮,甚至书写者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书法的认知,让我不再仅仅停留在“好看”的层面,而是能更深入地去理解“为何好看”,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密码。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又像一位博学多识的朋友,带领我一步步走进书法的殿堂,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字最动人的生命力。

评分

我一直认为,钱币不仅是简单的交易媒介,更是承载着历史、经济、文化信息的“小信使”。当看到《名家点金:文物知识系列》中有关于钱币的卷册时,我便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本书的设计沉稳而典雅,充分体现了其内容的专业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中国历代钱币演变的梳理,从刀币、布币的古朴,到秦半两、汉五铢的统一,再到唐宋的开元通宝、宋元通宝的精美,以及明清的铜钱、银两的丰富,每一页都像是在翻阅一部浓缩的中国经济史。书中对钱币的图片呈现非常清晰,每一枚钱币的纹饰、文字、大小、厚度都得到了细致的展现,让我能够近距离观察这些历史的见证者。文字的讲解也十分严谨且富有启发性,不仅仅是介绍钱币的名称、年代和材质,更深入地挖掘了钱币上的文字、图案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如年号、官职、地名、吉祥语等等,这些都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制度、文化习俗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钱币材质、铸造工艺以及鉴定方法的介绍,这些内容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知识。例如,书中对不同时期铜币含铜量的分析,以及对银两成色的探讨,都让我对古代的货币政策和经济状况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钱币学家,为我揭示了这些“小信使”所承载的宏大历史叙事,让我对中国古代的经济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对陶瓷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觉得它们是中国古代文明中最具生命力的载体之一,从粗糙的陶器到精美的瓷器,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和创造力。当看到《名家点金:文物知识系列》中有关于陶瓷的卷册时,我立刻被吸引了。这套书的设计非常大气,拿在手里非常有分量,翻阅起来更是爱不释手。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中国陶瓷发展史的梳理,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灰陶,到商周的原始青瓷,再到汉唐的唐三彩、宋代的五大名窑,以及元明清的青花瓷、彩瓷,每一页都仿佛在讲述着一段精彩绝伦的陶瓷传奇。书中的图片质量极高,那些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的陶瓷器皿被清晰地呈现出来,色彩、釉色、造型都极具质感,让我能够近距离欣赏它们的精美。文字的讲解也十分专业且通俗易懂,不仅仅是简单介绍陶瓷的年代和产地,更深入地剖析了不同时期陶瓷的烧制技术、装饰手法以及文化内涵。例如,书中对宋代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的详细介绍,不仅展现了它们各自独特的釉色和胎质,还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审美趣味,解释了为何它们能够成为千古名窑。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陶瓷器皿的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结合的论述,比如一个瓷碗,它既是生活的必需品,也是艺术的载体,这种双重价值的体现,让我对陶瓷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陶瓷专家,引领我走进了中国陶瓷的璀璨世界,让我领略到了中华民族在这方面的卓越成就。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古代绘画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一直渴望能够系统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当看到《名家点金:文物知识系列》中包含《绘画卷》时,我毫不犹豫地购买了。拿到书后,就被其厚重而雅致的设计所吸引,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艺术气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各个时期绘画风格的梳理,从魏晋的风神秀逸,到唐代的雍容华贵,再到宋代的精工细描,以及元明清的文人画兴盛,每一章都像是在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书中的图片质量非常高,那些著名画作被高清复刻,细节处清晰可见,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画家的创作现场,感受他们的笔墨韵味。文字的讲解也十分生动,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画家和作品,更深入地分析了作品的构图、色彩、笔法以及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例如,书中对顾恺之《洛神赋图》的解读,就结合了当时的文学背景和美学思想,让我理解了画中人物的神情姿态是如何呼应文本的,以及“以形写神”的艺术手法是如何被巧妙运用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流派绘画的对比分析,比如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的演变与发展,以及文人画和院体画的异同,这些都为我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绘画知识体系。此外,书中还对绘画材料、工具以及创作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让我对古代绘画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传承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艺术导师,不仅教授我绘画知识,更点燃了我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热情。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情有独钟,特别是那些能够代表一个时代辉煌的器物。这次偶然间购入的《名家点金:文物知识系列》(其中就有一册我特别关注的关于青铜器的部分),着实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这套书在装帧设计上就显得非常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起来很有质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青铜器纹饰的解读,那些精美绝伦的饕餮纹、夔龙纹、蟠螭纹,在书本上被清晰地呈现出来,配以详尽的文字描述,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非凡的想象力。书中不仅仅罗列了器物的名称和年代,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纹饰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等级制度。比如,书中对商周时期青铜器上饕餮纹的分析,就不仅仅停留在“凶猛怪兽”的形象,而是结合当时的社会崇拜和祭祀习俗,解释了它作为一种神圣符号,在表达威严、祈求庇佑方面的作用。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亲眼目睹了这些青铜器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此外,书中对青铜器铸造工艺的介绍也十分细致,从选材、熔炼到雕刻、范铸,每一步都充满智慧和挑战,让我对古代先民的创造力有了更深的敬意。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几件著名青铜器的详细介绍,例如司母戊鼎,书中不仅展示了其宏伟的体量和繁复的纹饰,还通过考古发现和文献考证,推测了它可能的使用场合和意义,这使得这件国之重器不再只是一个冰冷的文物,而是一个鲜活的历史见证。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