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堪輯《遺民詩》十二捲,凡收遺民三百餘人,詩二韆餘首,每捲捲首有作者小傳。其自定凡例雲:「人與詩並重,然人更重於詩,其有以人傳詩者,詩不過數首,雖有微瑕,亦所必録;紀忠、紀烈、紀事等詩,雖有小疵,未敢盡棄。」可見其選輯宗旨。硃彝尊有贈詩雲:「忠貞公後族蟬聯,一代遺民藉爾傳。」極讚其網羅散佚之功。爾堪雖生於新朝,而自附於遺民之列,以自作《近青堂詩》一捲載於全書之末。
評分學習用,見此類必收。
評分與駢文相對而言的,奇句單行、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魏晉以後的駢儷文已經盛行於世,其文講究對偶,句法整齊而文詞華麗。北朝後周蘇綽反對駢體浮華,仿《尚書》文體作《大誥》,以作為文章的標準體裁,時稱“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語言寫作文章。其後,至唐代韓愈﹑柳宗元等人,主張恢復先秦和漢代散文內容充實、長短自由、樸質流暢的傳統﹐即稱這樣的散體文為古文。韓愈《題歐陽生哀辭後》說:“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師說》說:“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都正式提齣瞭古文的名稱,並為後世所沿用。唐代優秀的古文傢﹐雖以復古為號召﹐卻富有革新精神。明代倡導“文必秦漢”的何景明說
評分 評分《遺民詩》康熙間付梓,乾隆中兩度列入禁燬書目,故流傳絶少。後不知誰何增補爲十六捲,移宋犖序於爾堪自序之前,遺民增至五百人,詩增至兩韆四百首,雖不可謂無所裨益,然目録與小傳均有更動,如「乙酉」多改爲「甲申」,按崇禎十七年甲申李自成破北京,順治二年乙酉南都覆亡,則甲申後不齣仕,是慟明之亡於流寇,不乾清忌;乙酉後隱居逃禪,則顯爲反對本朝。此類更改,雖迫於康熙後文網漸密之情勢,但一辭之易,關係遺民大節,實有違爾堪本意。十六捲本因忌諱較少,遂得行世,宣統二年(一九一〇)有正書局付諸影印,改題爲《明末四百傢遺民詩》,頗爲流行。一九六〇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據有正本斷句排印,改題爲《明遺民詩》。世人少見十二捲之元本,遂認十六捲本爲爾堪所手定者矣。所幸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尚藏有十二捲本《遺民詩》一部,一函十二冊,審爲康熙間原刊,《四庫禁燬書叢刊》影印行世,今爰據爲底本,標點校訂,以還原書之舊貌。
評分。。。。。。。
評分校對不給力啊,錯字略多,紙張也差。
評分很好 物美價廉 一直用
評分與駢文相對而言的,奇句單行、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魏晉以後的駢儷文已經盛行於世,其文講究對偶,句法整齊而文詞華麗。北朝後周蘇綽反對駢體浮華,仿《尚書》文體作《大誥》,以作為文章的標準體裁,時稱“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語言寫作文章。其後,至唐代韓愈﹑柳宗元等人,主張恢復先秦和漢代散文內容充實、長短自由、樸質流暢的傳統﹐即稱這樣的散體文為古文。韓愈《題歐陽生哀辭後》說:“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師說》說:“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都正式提齣瞭古文的名稱,並為後世所沿用。唐代優秀的古文傢﹐雖以復古為號召﹐卻富有革新精神。明代倡導“文必秦漢”的何景明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