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考古学

夏商周考古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井中伟,王立新 著
图书标签:
  • 考古学
  • 夏商周
  • 中国古代史
  • 历史
  • 文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
  • 青铜时代
  • 史前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74455
版次:1
商品编码:1125121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76
字数:85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夏商周考古学》为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商周考古课程的教材,分为绪论、二里头文化、二里冈文化、殷墟文化、西周文化、东周洛邑与列国文化、周边地区青铜时代文化,共计七章,系统介绍了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主要时空框架和部分有代表性的专题研究,展示了夏商周考古的知识主脉及其在史学研究领域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目录

目录
序 林法(三)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夏商周考古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特点 (1)
一、夏商周考古涉及的时空范围 (1)
二、夏商周时期在技术发展史中的位置 (2)
三、夏商周考古与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关系 (5)
(一)传统史观与“五四”以来的新思潮 (6)
(二)关于奴隶制的问题 (6)
(三)关于夏商周三代国家形式的问题 (7)
第二节 夏商周考古研究简史 (8)
一、夏商周考古学与金石学 (8)
二、解放前的夏商周考古学(1921~1949年) (9)
(一)安阳殷墟的发掘 (9)
(二)易县燕下都遗址的调查发掘 (10)
(三)浚县辛村卫国墓地的发掘 (10)
(四)宝鸡斗鸡台墓地的发掘 (10)
(五)汲县山彪镇与辉县琉璃阁墓地的发掘 (10)
三、解放后的夏商周考古学(1950年至今) (11)
(一)20世纪50~70年代初 (12)
(二)20世纪70~90年代前期 (14)
(三)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 (15)
第三节 夏商周考古研究成果与展望 (17)
一、研究成果概览 (17)
二、未来工作展望 (18)
第二章 二里头文化 (20)
第一节 文化命名、分期与年代 (20)
一、文化命名 (20)
二、分期与年代 (21)
第二节 都邑与重镇 (25)
一、偃师二里头遗址 (25)
(一)宫殿区 (25)
(二)贵族聚居区 (30)
(三)手工业作坊区 (30)
(四)祭祀遗存区 (31)
二、郑州大师姑城址 (31)
三、新郑望京楼二里头文化城址 (32)
第三节 文化分布与区域类型 (33)
一、文化分布 (33)
二、区域类型 (34)
(一)二里头类型 (34)
(二)牛角岗类型 (35)
(三)杨庄类型 (35)
(四)下王岗类型 (35)
(五)东龙山类型 (35)
第四节 墓葬与宗教信仰 (37)
一、墓葬 (37)
(一)墓葬类型 (38)
(二)随葬品组合 (39)
二、宗教信仰 (41)
第五节 生产与经济 (43)
一、农业、家畜饲养与渔猎业 (43)
二、青铜器冶铸业 (44)
三、玉石器加工业 (45)
四、漆木器制造业 (47)
五、陶器烧造业 (48)
六、骨器制作业 (48)
七、制车业 (49)
第六节 文化成分与形成机制 (49)
一、文化成分分析 (49)
(一)基本陶器组合 (50)
(二)外来文化因素 (51)
(三)周边地区所见二里头文化因素 (53)
二、文化形成机制 (55)
第七节 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 (59)
一、夏文化探索历程 (59)
(一)第一阶段(20世纪20~40年代) (60)
(二)第二阶段(20世纪50~80年代初期) (60)
(三)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62)
二、夏商分界问题 (63)
三、“早期夏文化”与新砦期遗存 (64)
附:关于东下冯文化 (66)
一、发现与命名 (66)
二、分期、年代与分布 (67)
三、主要文化特征 (67)
四、源流与性质 (68)
第三章 二里因文化 (71)
第一节 文化命名、分期与年代 (71)
一、文化命名 (71)
二、分期与年代 (71)
第二节 都邑与重镇 (74)
一、郑州商城 (74)
(一)城墙 (74)
(二)宫殿区 (76)
(三)供水系统 (77)
(四)其他重要发现 (78)
(五)年代与性质 (79)
二、偃师商城 (80)
(一)官城 (80)
(二)小城 (87)
(三)大城 (87)
(四)其他重要发现 (88)
(五)年代与性质 (89)
三、郑州小双桥遗址 (90)
四、夏县东下冯商城 (91)
五、垣曲商城 (93)
六、黄陂盘龙城商城 (95)
七、焦作府城商城 (97)
八、新郑望京楼商城 (98)
第三节 文化分布与区域类型 (102)
一、文化分布 (102)
二、区域类型 (105)
(一)二里因类型 (105)
(二)北村类型 (107)
(三)东下冯类型 (108)
(四)盘龙城类型 (109)
(五)大城墩类型 (109)
(六)台西类型 (110)
(七)大辛庄类型 (111)
第四节 墓葬、宗教信仰与文字符号 (112)
一、墓葬 (112)
(一)墓葬分布 (112)
(二)墓葬形制 (113)
(三)墓室结构 (114)
(四)随葬品组合 (117)
二、宗教信仰 (118)
(一)郑州商城祭祀遗迹 (118)
(二)偃师商城祭祀遗迹 (120)
(三)郑州小双桥祭祀遗迹 (121)
(四)占卜 (122)
三、文字符号 (124)
第五节 生产与经济 (125)
一、农业、家畜饲养与渔猎业 (125)
二、青铜器冶铸业 (127)
(一)铸铜遗址 (127)
(二)采冶铸造工艺 (129)
三、玉石器加工业 (131)
四、漆木器制造业 (132)
五、陶瓷器烧造业 (133)
六、骨角蚌牙器制作业 (134)
七、制车业 (135)
八、商业 (135)
第六节 二里因文化源流与先商文化 (136)
一、渊源与流向 (136)
二、先商文化探索历程 (137)
三、下七垣文化 (138)
第四章 殷墟文化 (143)
第一节 文化命名、分期与年代 (143)
一、文化命名 (143)
二、分期与年代 (144)
第二节 殷墟的范围与布局 (147)
一、宫殿宗庙区 (148)
二、王陵区 (154)
三、族邑居址 (159)
四、手工业作坊 (161)
五、族墓地 (161)
第三节 文化分布与区域类型 (164)
一、文化分布 (164)
二、区域类型 (165)
(一)殷墟类型 (165)
(二)苏埠屯类型 (167)
(三)前掌大类型 (168)
(四)天湖类型 (169)
(五)老牛坡类型 (170)
(六)旌介类型 (173)
(七)北庄子类型 (174)
第四节 墓葬、宗教信仰与文字 (176)
一、墓葬 (176)
(一)墓葬分布 (176)
(二)墓葬形制 (177)
(三)墓室结构 (177)
(四)随葬品组合 (179)
二、宗教信仰 (179)
三、文字 (180)
(一)甲骨文 (180)
(二)金文 (181)
第五节 生产与经济 (183)
一、农业、畜牧业与渔猎业 (183)
二、青铜器冶铸业 (185)
(一)铸铜遗址 (185)
(二)铸造工艺 (185)
三、玉石器加工业 (187)
四、漆木器制造业 (189)
五、骨角蚌牙器制作业 (190)
六、编织与纺织业 (191)
七、制车业 (193)
(一)车马坑的埋葬方式 (193)
(二)马车的结构与用途 (195)
八、商业 (195)
第六节 殷墟文化与二里因文化的关系 (196)
一、殷墟文化与二里因文化之问的缺环 (196)
二、缺环中的重要考古发现 (197)
(一)邢台商代遗址群 (197)
(二)安阳洹北商城 (199)
三、商文化的考古编年序列 (203)
第五章 西周文化 (207)
第一节 分期、年代与文化分布 (207)
一、分期与年代 (207)
二、文化分布 (210)
第二节 西周都邑遗址 (211)
一、周原 (211)
(一)大型夯土建筑基址 (212)
(二)青铜器窖藏 (216)
(三)周公庙遗址 (219)
二、丰镐 (220)
(一)大型夯土建筑基址 (221)
(二)青铜器窖藏 (224)
三、洛邑 (225)
第三节 地方封国重要发现 (228)
一、姬姓地方封国 (228)
(一)天马-曲村晋国遗址 (228)
(二)黎城西关楷(黎)国墓地 (231)
(三)房山琉璃河燕国遗址 (234)
(四)邢合南小汪-葛家庄邢国遗址 (236)
(五)浚县辛村卫国墓地 (239)
(六)平顶山*阳岭应国墓地 (239)
(七)三门峡李家窑-上村岭虢国遗址 (242)
(八)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 (244)
(九)曲阜鲁国故城遗址 (246)
(十)滕州滕国故城遗址 (248)
二、异姓地方封国 (249)
(一)灵台白草坡墓地 (249)
(二)宝鸡*国墓地 (251)
(三)泾阳高家堡戈国墓地 (253)
(四)洪洞坊堆-永凝堡杨围遗址 (254)
(五)绛县横水倗国墓地 (256)
(六)翼城大河口霸国墓地 (258)
(七)鹿邑太清官长子口墓 (260)
(八)济阳刘台子年国墓地 (261)
(九)长清仙人台郝国墓地 (262)
(十)高青陈庄丰国遗址 (264)
(十一)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地 (266)
(十二)随州羊子山噩国墓地 (268)
第四节 墓葬、礼乐与文字 (270)
一、墓葬 (270)
(一)墓葬分布 (270)
(二)墓葬形制 (273)
(三)墓室结构 (276)
(四)随葬品组合 (277)
(五)特殊葬俗 (278)
(六)族葬制 (278)
二、礼乐 (279)
三、文字 (281)
(一)甲骨文 (281)
(二)金文 (282)
第五节 生产与经济 (282)
一、农业 (282)
二、青铜器冶铸业 (284)
三、玉石器加工业 (286)
四、漆木器制造业 (287)
五、陶瓷器烧造业 (289)
六、骨角蚌牙器制作业 (289)
七、纺织业 (290)
八、制车业 (291)
(一)马车的埋葬方式 (291)
(二)马车的结构 (292)
九、商业 (292)
第六节 西周文化的渊源与先周文化 (294)
一、西周文化的渊源 (294)
二、关于先周文化 (296)
(一)先周文化的概念 (296)
(二)先周文化探索的主流观点 (296)
第六章 东周洛邑与列国文化 (299)
第一节 洛邑地区的东周文化 (299)
一、东周王城 (299)
(一)城垣 (299)
(二)宫殿区 (301)
(三)手工业作坊 (304)
(四)粮仓区 (305)
(五)陵墓区 (305)
二、东周墓葬特征 (308)
(一)墓葬分类 (309)
(二)墓葬分期 (309)
第二节 东周晋与三晋文化 (312)
一、晋都新田 (313)
(一)城址与建筑 (313)

前言/序言


《中华文明的黎明: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光辉》 这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国早期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宏大史诗,我们将视角拉回到遥远的史前时代,追溯中华文明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孕育、萌芽,直至绽放出璀璨的青铜之光。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朝代,而是以时间为轴线,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展现了中华文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演进历程。 第一章:大地苏醒——新石器时代的文明曙光 在文字尚未诞生的遥远年代,黄河、长江等流域的先民们,凭借智慧与勤劳,开始了对土地的耕耘与对生活的创造。本章将带领读者走进丰富多彩的新石器时代,探寻那些遗落在沃土中的珍贵遗迹。我们将深入了解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文化,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细致描绘它们在农业生产、制陶工艺、建筑技术、丧葬习俗以及早期社会组织形态上的独特成就。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探究粟、黍、稻等主要农作物的驯化历程,分析不同地区农业模式的差异,以及农业发展对人口增长和社会分工的影响。 陶器的革命: 细致考察彩陶、黑陶、白陶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陶器风格,分析其在生活、祭祀等方面的功能,以及制陶技术进步所折射出的社会发展水平。 早期聚落的形态: 通过对半坡遗址、大汶口遗址、河姆渡遗址等典型聚落的考古发现,展示早期人类的居住模式、房屋建筑、村落布局,以及从中窥见的早期社会结构。 精神世界的初探: 挖掘史前时期的玉器、陶塑、壁画等艺术品,解读其中蕴含的原始信仰、宗教观念和审美情趣。我们将尝试理解先民们如何面对自然,如何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如何构建早期精神世界。 社会组织的雏形: 通过对墓葬的考察,如单人墓、合葬墓、大型墓地以及其中随葬品的差异,推测早期社会是否存在贫富分化、氏族部落的组织形式以及可能的首领制度。 第二章:古国初建——早期国家形态的探索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积累,一些区域开始显露出更为复杂的社会组织和政治形态,为后来的国家奠定了基础。本章将聚焦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早期青铜时代出现的“古国”或“方国”遗址,分析它们在规模、权力集中、礼制建设等方面的特征。 城址的出现与演变: 考察如二里头遗址、陶寺遗址等大型遗址的城墙、宫殿、祭祀场所等遗迹,分析其作为早期城市和政治中心的地位,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意义。 青铜器的初露锋芒: 探索中国青铜器的早期起源,重点关注在中原地区出现的青铜礼器、兵器等,分析其铸造技术、器物形制及其在社会等级中的象征意义。 文字的萌芽与传播: 即使没有成系统的文字,但我们仍能从陶器上的刻符、骨器上的符号中,探寻文字产生的前兆。本章将探讨这些符号的可能含义,以及它们在早期信息交流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礼制的确立与强化: 分析早期遗址中发现的大型祭祀建筑、贵族墓葬以及随葬品的等级差异,探讨早期统治者如何通过祭祀、礼仪等方式来巩固权力,确立社会秩序。 第三章:文明的熔炉——青铜时代的辉煌与变革 本书的第三章,我们将进入中国古代青铜时代的核心区域,深入剖析那段充满神秘与辉煌的岁月。然而,我们并非仅仅聚焦于某一个朝代的历史文献记载,而是将目光投向考古学所揭示的更广阔的图景,包括那些可能属于早期王权萌芽,但又不完全符合后世“夏商周”既定框架的区域文化。 早期王朝的曙光: 结合考古发现,探讨关于早期王朝(如被誉为“古夏”的遗址群)的物质证据,分析其在都城建设、青铜器铸造、手工业发展以及对外联系等方面的特征。我们将审视这些发现如何丰富我们对王朝起源的认知,以及它们与传说时代之间的复杂联系。 王权的扩张与影响: 考察不同区域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青铜礼器、兵器及其分布情况,分析青铜文明的传播范围和影响,以及早期王权如何通过控制青铜资源和技术,实现对周边区域的整合与统治。 社会结构的演进: 通过对贵族墓葬、普通墓葬以及手工业作坊遗址的对比分析,深入探讨青铜时代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统治阶级、贵族、平民、奴隶等不同群体的生活状态和地位。 贸易与文化交流: 关注出土的各类物品,如玉器、海贝、特定矿石等,分析它们并非本土产物,揭示了早期区域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理解文明如何在这个过程中相互碰撞与融合。 信仰与祭祀的深化: 细致解读青铜器上的纹饰、铭文(如果发现),以及与祭祀相关的建筑遗迹,探讨早期宗教信仰体系的成熟,如对自然神、祖先神的崇拜,以及神权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 结语:文明的基因,永恒的传承 《中华文明的黎明》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探索之旅。我们借助考古学的最新成果,以严谨的态度,尝试拨开历史的迷雾,去理解中华文明是如何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凝聚成独特的文化基因,并在此后的岁月中不断传承与发展。本书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感受早期先民们不懈的创造力与智慧,并从中汲取宝贵的启示。我们关注的是文明的整体脉络,是“早于”夏商周的那些奠基性的力量,是孕育辉煌的沃土,而非仅仅局限于某些既定的历史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夏商周考古学》,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宝藏。作者在学术研究上非常扎实,而且将复杂的考古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让我这个对考古学一知半解的人也能读得津津有味。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殷墟的研究部分情有独钟。作者通过对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青铜器、陶器等文物的深入分析,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鲜活的商朝社会。我仿佛看到了商朝的王室生活、祭祀活动、战争场面,甚至还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作者还特别强调了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的相互印证,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书中对商周之际的交替时期,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让我对这两个朝代的历史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夏商周的考古发现,更是关于考古学方法论的探讨。我非常佩服作者的学识和才华,他能够将如此宏大的历史题材,写得如此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评分

我最近在读《夏商周考古学》,这本书的质量实在是太高了,让我不得不写点什么来表达我的赞叹。作者的功力深厚,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做得非常扎实,而且在写作上也非常有天赋。他能将一些非常专业的考古概念,用非常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让像我这样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书中关于周朝早期,特别是周公旦的那些章节,令我印象深刻。我一直对周朝的礼乐制度很感兴趣,这本书就详细地介绍了周公是如何通过建立和完善礼乐制度,来巩固周朝的统治,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对西周青铜器铭文的解读,更是让我看到了周朝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贵族的生活到日常的农业生产,都包含在其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不同遗址之间相互印证的阐述。比如,他将二里头文化、殷墟遗址、周原遗址等地的考古发现,巧妙地联系起来,勾勒出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脉络。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还提到了很多考古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让我了解到这个领域正在不断发展和进步。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夏商周历史的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关于考古学方法的介绍。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考古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对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充满了自豪感。

评分

《夏商周考古学》这本书,真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古老文明充满好奇,而这本书,则将我带回了那遥远的夏商周时代。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直接抛出枯燥的结论,而是通过一件件出土的文物,一个个考古遗址,为我们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夏朝早期遗址的介绍。那些看似不起眼的陶器、玉器,在作者的解读下,都变成了讲述那个时代人们生活、信仰的生动证据。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先民,是如何在黄河流域辛勤耕耘,如何创造出最早的文明火花。书中对商朝青铜器的描述,更是让我惊叹不已。那些造型奇特、纹饰精美的青铜器,不仅仅是工艺的杰作,更是那个时代权力、宗教和社会等级的象征。我至今还记得书中对司母戊鼎的详细介绍,那巨大的体量和精湛的工艺,无不彰显着商朝的强大国力。作者还通过对殷墟遗址的深入挖掘,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可信的商朝王都。那些甲骨文,不再是神秘的符号,而是讲述着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考古学不仅仅是挖掘,更是对历史的解读和还原。它让我们能够跨越时空的阻隔,与古人进行对话,了解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思想。

评分

《夏商周考古学》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太多惊喜。我一直以为考古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充满了冰冷的器物和晦涩的文字,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能够将遥远的夏商周时期,描绘得栩栩如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商朝晚期的描述,比如对妇好墓的介绍。那一个个精美的青铜器、玉器,不仅仅是艺术品的展示,更是那个时代女性地位、军事实力以及工艺水平的生动体现。我仿佛看到了那位传奇的女将军,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在祭祀中虔诚祈祷。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殷墟的发现过程,那些考古学家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一点点地挖掘出了一个辉煌的文明,这种精神让我非常感动。而且,作者还提到了商朝与周边部族的交流,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并非孤立发展,而是在与其他文化的互动中逐渐成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古代史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那些教科书上简略的文字,在书里都变得鲜活起来。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朋友,这本书绝对会让你爱不释手。

评分

我最近刚刚翻完了《夏商周考古学》这本书,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考古学这个领域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往往是晦涩难懂的,充满了各种专业术语和考证。但没想到,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遥远而神秘的夏商周时期展现在我眼前。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殷墟的章节所吸引。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我真的踏上了甲骨文的故乡,亲眼目睹了商朝的辉煌与衰落。书中对甲骨文的解读,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记录,而是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战争场面,甚至还有他们对生死的思考。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发现,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每一件出土文物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比如,一件看似普通的青铜鼎,在作者的笔下,就变成了讲述王权、祭祀、社会等级的活教材。更让我惊叹的是,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遗址的对比分析,让我清晰地看到了夏朝的萌芽、商朝的鼎盛以及周朝的演变。那些三星堆、二里头等地的神秘遗址,不再是只能在纪录片里匆匆一瞥的画面,而是被作者通过考古证据,一点点地剥开了它们的面纱,让我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并非是尘封在书本里的故事,而是就埋藏在我们脚下的土地里,等待着有心人去发掘、去解读。通过这本书,我不再是那个对夏商周只有模糊印象的读者,而是仿佛亲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对我的祖先充满了敬意和好奇。

评分

《夏商周考古学》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体验最好的一本书。作者的文笔流畅而优美,仿佛带着我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我一直对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很感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周朝分封制的论述。作者通过对西周青铜器铭文、墓葬以及文献资料的综合研究,详细阐述了周朝是如何通过分封制来巩固其统治,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对周公旦的评价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认为周公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对周朝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周朝礼乐制度的研究,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夏商周历史的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的深度解读。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它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评分

我最近读了《夏商周考古学》,这本书让我大开眼界。作者的专业知识非常渊博,而且善于将复杂的学术内容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我之前对夏商周时期的了解仅限于一些模糊的印象,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书中对二里头遗址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对该遗址出土的宫殿基址、墓葬、青铜器等考古证据的分析,有力地证明了二里头文化与夏朝的密切关联,这对于中国考古学界长期存在的关于夏朝是否存在以及其具体面貌的争论,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视角。我非常欣赏作者的严谨态度,他不会轻易下结论,而是基于扎实的考古证据,进行审慎的推论。书中对殷墟的研究也让我受益匪浅。那些甲骨文的解读,不仅揭示了商朝的历史事件,更让我看到了商朝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以及思想观念。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商朝祭祀活动的描写所吸引,那些繁复的仪式和虔诚的信仰,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宗教氛围。这本书让我明白,考古发现是还原历史真相的基石,而考古学家的解读则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中国古代文明感兴趣的读者,它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评分

《夏商周考古学》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之情。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那些沉睡在地下的文物,重新唤醒,并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三星堆文明的介绍。那些造型奇特、充满神秘色彩的青铜器,让我对那个时期的古蜀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以为,中华文明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还存在着如此多元而辉煌的古代文明。作者在书中对三星堆文明的解读,虽然没有给出最终的定论,但却通过严谨的考古证据,提出了各种可能性,让我感受到了考古学的魅力——它是在不断探索和发现中前进的。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古代祭祀的描写,那些繁复的仪式和虔诚的信仰,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宗教氛围。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亲身感受了夏商周时期灿烂的文明。

评分

《夏商周考古学》这本书,真的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我一直觉得,考古学应该是那种非常严谨、枯燥的学术研究,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丝毫没有说教的味道,更像是老朋友在给我讲故事。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商朝晚期的情况,特别是书中对武丁时期的描述。那些关于甲骨卜辞的解读,不再是冷冰冰的字句,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如何通过占卜来决定国家大事,如何祭祀祖先,如何进行战争。作者对青铜器的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青铜器只是漂亮的器皿,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它们是那个时代技术、艺术和社会制度的集中体现。比如,那些精美的饕餮纹,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还承载着神秘的宗教含义。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殷墟的发现过程,那些考古学家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一点点地挖掘出了一个辉煌的文明。这种精神让我非常感动。而且,作者还提到了商朝和周边部族的交流,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并非孤立发展,而是在与其他文化的互动中逐渐成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古代史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那些教科书上简略的文字,在书里都变得鲜活起来。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朋友,这本书绝对会让你爱不释手。

评分

我最近刚刚读完《夏商周考古学》,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非常震撼。作者在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夏、商、周三个朝代的考古发现,还对这些发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古代世界。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周朝分封制度的论述所吸引。作者通过对西周青铜器铭文、墓葬以及文献资料的综合研究,详细阐述了周朝是如何通过分封制来巩固其统治,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对周公旦的评价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认为周公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对周朝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周朝礼乐制度的研究,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考古学的入门读物,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百科全书。我非常佩服作者的学术功底和写作能力,他能够将如此宏大的历史题材,写得如此清晰、流畅、引人入胜。

评分

书是好书,作为教材来讲,蛮不错的。但是东北地区讲的好多。。。

评分

这个商品不错!

评分

價格太貴,書還是教科書,不過很適合非專業讀者閱讀了解

评分

买!!!!!!买!!!!!!买!!!!!!买!!!!!!买!!!!!!买!!!!!!买!!!!!!买!!!!!!买!!!!!!买!!!!!!买!!!!!!买!!!!!!买!!!!!!买!!!!!!买!!!!!!买!!!!!!买!!!!!!

评分

最初发来本旧书,不过京东售后非常快,立马就换货了,希望以后不要再出现此情况!

评分

吉林大学几代学术人的教育结晶,确实很好~所有的重点基本都点到了,同样考古四卷本中的夏商卷也是不可多的的好书。

评分

通过对商周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明确了商文化序列和西周、东周文化分期。简言之,商代文化可分为早、中、晚3期,通常以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和安阳殷墟的文化为三者的代表,但也有人认为二里头文化自1~4期均属于夏文化。西周文化据丰镐遗址分为早、晚两期;据西周青铜器则分为早、中、晚三期,分属于武王至穆王、恭王至夷王、厉王至幽王3个阶段。东周文化,春秋自公元前770~前476年,分作3期,每期约100年;战国自前475~前221年,也分作3期,每期约85年。

评分

《夏商周考古学》为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商周考古课程的教材,分为绪论、二里头文化、二里冈文化、殷墟文化、西周文化、东周洛邑与列国文化、周边地区青铜时代文化,共计七章,系统介绍了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主要时空框架和部分有代表性的专题研究,展示了夏商周考古的知识主脉及其在史学研究领域所占有

评分

不错的书籍,以后多买多看还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