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高等教育社會學》詳盡闡述瞭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美國高等教育社會學的發展脈絡,介紹瞭高等教育不平等、學術職業、大學組織、高等教育製度及政策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高等教育社會學》還探討瞭高等教育社會學未來的發展方嚮,包括知識生産、課程變革、科學技術影響、國際閤作與全球化等前沿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狀況。
《高等教育社會學》可以作為高等教育專業研究生教材使用,也適閤對高等教育感興趣的社會科學研究者、高等教育管理者與決策者以及普通讀者參考閱讀。
作者簡介
帕翠西亞·岡伯特(Patricia J. Gumport),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斯坦福大學副教務長、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
硃誌勇,香港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領域為教育社會學、學校教育與社區發展、教育管理、族群教育、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等。
範曉慧,現任河海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領域為翻譯理論與實踐、影視翻譯研究、課程與教學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編 高等教育社會學起點及發展
第一章 高等教育社會學的發展曆程
過去與現在
發展前景
第二章 高等教育社會學:一個逐步發展的領域
Clark早期的研究視角
情境因素
社會影響
組織情境
變化輪廓
第二編 高等教育社會學研究的四個領域
第三章 不平等之研究
期刊評論
大學入學研究綜述
不足之處
結論
第四章 大學的影響研究
學科框架中的社會學前提
環境的結構特點及其對大學生的影響
大學影響的社會學研究展望
第五章 學術職業研究
學術職業研究的發展概況
Clark對學術職業研究的貢獻
被管理的職業人員
管理職業人員
逾越界限
總結
第六章 大學:組織研究視角
組織研究綜述
組織模式與環境:一種權變視角
傳統高等教育發展到大眾高等教育:1950-1972年間
從穩定到擴張
新興的高中後教育産業:1972-1995年間的
機構變化時期
中學後知識産業:1995年及其後的轉型期
權變視角:形塑組織的模式
一些演變的啓示
第三編 研究的新興領域
第七章 作為一種製度的高等教育
社會學製度主義理論
高等教育中製度的闡釋
總結與啓示
第八章 學術係科的社會學研究
學術工作的構成
學係內部的競爭、衝突和變化
資源依賴與權力關係
學科差異的組織含意
……
第四編 展望未來
精彩書摘
質量指人們加強瞭對學術評估的要求,更強調對學生學習、教學設計、課程設計、教師生産力、課程以及機構績效等的問責問題。這影響瞭我們教與學的傳遞過程,也影響瞭我們鑒定組織的模式。於是,齣現瞭特殊的學校部門執行這一功能,改變瞭國傢政府與公立大學之間的關係,人們常常用質量好壞來安排計劃,決定如何分配資源。這個壓力程度絲毫沒有減低。
新的學習市場指人們愈來愈要求為年長學生提供中學後學習機遇,為那些尋求高級文憑的人、尋求職業提高以及職業培訓的人提供繼續教育。這些市場主要包括非傳統性的學生,他們有著特殊的課程興趣、新的學習需求,這就常常需要新的傳授模式來實現。這是一個規模巨大的市場,吸引著許多私有機構、培訓與發展公司、商業與政府組織中的培訓項目。提供這些服務的,可能是以機構為基礎的繼續教育、職業教育的競爭者,也可能是潛在的客戶或者閤作者。
經濟生産力指人們要求學校培訓學生,以便他們能夠獲取收入頗豐的職業,嚮其他院校提供研究結果以供使用,同時又要藉助科研和服務更直接地促進地區、州乃至國傢的經濟富裕。這種需求已經迫使學校和教師將教學和科研更緊密地與産業的生産需求結閤起來,於是産生瞭科學研究園(research parks).這種科學研究園是機構進一步地擴展,科技傳授能力增強,甚至醞釀齣瞭新的企業。它刺激瞭各種中學後院校中新的閤作關係的齣現,也促成瞭學校與政府機構、私營公司之間新的閤作關係。這樣的活動成瞭更多創業型院校的資金來源。
全球化現象不隻是指交換留學生、交換教師、關注國際與全球問題上的教學與研究,也指日趨增多的一係列跨國、國際安排。一些教育機構已經發展到瞭國外,另一些與國外高等教育機構建立瞭友好閤作關係。遠程信息處理技術的運用,使得教育資料的傳遞成為可能,教師甚至不用離開自己的學校,就可以建立國際性研究型機構。此外,也齣現瞭研究者所謂的“公民社會”(civil societies)這種逐漸發展的模式。這些研究型機構通過網絡將大學教師、政府政策製定者、商業代錶匯聚在一起,解決全球問題,討論全球議題。
……
前言/序言
《現代大學的演進:從精英殿堂到社會引擎》 前言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大學始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知識的搖籃,更是社會進步的催化劑。然而,大學並非一成不變的存在,它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社會語境下,其形態、功能和定位都經曆瞭深刻的變革。本書旨在深入剖析現代大學的演進曆程,探究其如何從少數精英的象牙塔,逐漸演變成驅動社會發展、承擔多元社會功能的現代社會引擎。我們將追溯大學起源的脈絡,審視其在近代社會轉型中的角色,並著重分析當代大學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以及其在知識經濟時代、全球化浪潮中的獨特價值與發展方嚮。 第一章:知識的火種——大學的起源與早期形態 本書的第一部分將帶領讀者迴到大學的黎明時期。我們將探討古希臘哲學學院、古羅馬的文法學校等早期教育機構對西方大學形成的孕育作用。隨後,重點將聚焦於中世紀歐洲大學的誕生。巴黎大學、博洛尼亞大學、牛津大學等早期大學是如何在教會和王權的庇護下,確立其學術自治和自由的原則?它們的學科設置、教學模式、學術研究和社會功能又呈現齣怎樣的特點?我們將詳細考察這些早期機構如何孕育齣獨特的學術傳統,並為後來的大學發展奠定基石。 我們將深入分析中世紀大學的社會結構,瞭解當時教師和學生的身份、權利與義務,以及大學在社會階層固化背景下的有限的流動性作用。同時,也會審視大學與宗教、政治、經濟的復雜關係,揭示其在當時社會中扮演的獨特角色。例如,大學如何成為神學、法律等專業人纔的培養基地,又如何通過其研究和教育活動,間接或直接地影響當時的社會秩序和文化發展。 第二章:啓濛的光芒與科學的崛起——近代大學的轉型 隨著文藝復興和啓濛運動的興起,大學的麵貌開始發生顯著變化。本章將重點關注近代早期大學的轉型,特彆是德國洪堡大學模式的齣現。洪堡大學所倡導的“教學與研究相結閤”的理念,以及其對科學研究的重視,如何顛覆瞭傳統大學的教學模式?科學研究如何逐漸成為大學的核心功能之一,並深刻影響大學的學科設置和學術評價體係? 我們將詳細分析近代科學革命對大學發展的推動作用。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新興學科如何在大學中紮根,並催生齣新的研究機構和實驗室?我們將探討大學如何從一個主要以傳授經典知識為主的機構,轉變為一個積極生産和創造新知識的中心。此外,本章還會審視近代民族國傢的興起對大學的影響。國傢如何開始介入大學的管理和資助,大學又如何為國傢提供技術、人纔支持,並成為培養國傢精英的重要場所? 第三章:民主的潮湧與大眾化的步伐——20世紀大學的擴張 20世紀是大學發生顛覆性變革的世紀。本章將聚焦於大學的大眾化進程。隨著民主思潮的普及和經濟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的需求如何爆炸式增長?各國政府又如何通過擴大高等教育規模、降低入學門檻等方式,迴應社會對教育公平的呼聲?我們將分析不同國傢在推動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中的策略與挑戰。 本章還將探討20世紀大學在社會功能上的多元化。除瞭傳統的知識傳承與研究,大學如何開始承擔起社會服務、技術推廣、文化傳播等更廣泛的社會責任?技術進步,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又如何改變瞭大學的教學方式和研究手段?我們將審視20世紀末期,高等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投資”的觀念如何逐漸形成,以及大學如何成為社會流動和機會均等的重要途徑。 第四章:知識經濟的浪潮與大學的再定位 進入21世紀,全球經濟格局發生瞭深刻變化,知識經濟成為主導。本章將深入探討知識經濟對現代大學提齣的新要求與挑戰。知識、信息、技術如何成為核心生産要素,大學又如何成為知識創新、技術研發和人纔培養的關鍵驅動力?我們將分析大學如何從“人纔培養工廠”的角色,嚮“創新引擎”和“知識生産中心”轉型。 本章還將重點關注大學在創新創業生態係統中的作用。大學如何與企業、政府、研究機構形成協同效應,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産業升級?我們將探討知識産權保護、産學研閤作等議題,以及大學在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纔方麵的重要貢獻。此外,全球化浪潮下,大學也麵臨著國際化競爭與閤作的挑戰。跨國教育、學術交流、國際閤作研究等又將如何重塑大學的全球圖景? 第五章:當代大學的挑戰與未來展望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聚焦於當代大學所麵臨的嚴峻挑戰,並展望其未來發展方嚮。教育公平與精英化的張力如何持續存在?高等教育的成本不斷攀升,學生債務問題如何影響大學的可及性和社會公平?學術自由的邊界在哪裏?大學在意識形態、社會議題等方麵的獨立性如何得到保障? 我們將深入分析技術革命對大學教學模式的重塑。在綫教育、混閤式學習、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應用,將如何改變傳統的課堂模式和師生關係?大學的評價體係如何改革,以適應知識生産和傳播方式的改變?同時,我們也將探討大學在應對全球性挑戰,如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危機、社會不平等加劇等方麵的責任與能力。 最後,本書將探討大學在構建學習型社會中的關鍵作用。終身學習、繼續教育、職業培訓等需求如何被大學滿足?大學如何更好地服務於社會,促進公民素養的提升和民主社會的鞏固?我們將對大學未來的發展模式、功能定位和社會價值進行深刻的反思與展望,以期勾勒齣現代大學在未來社會發展中更清晰、更具指導意義的圖景。 結語 《現代大學的演進:從精英殿堂到社會引擎》是一部關於大學曆史、功能與未來發展的深度探索。它不僅僅是對一個教育機構的考察,更是對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知識生産與傳播模式、以及人纔培養理念變遷的宏大敘事。本書希望通過對現代大學曆史演進的梳理與分析,引發讀者對大學當前狀況的深刻反思,並對大學未來的發展方嚮進行有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