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生態文明建設概論》以全新的體係首次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瞭論述,在當今世界對生態文明建設下瞭比較明確的定義並進行詮釋,已有多所黨校將《生態文明建設概論》列為乾部生態文明的培訓教材。
生態文明建設可以從不同層麵來考察,國際層麵需要構建國際閤作新平颱,倡導國際閤作與全球夥伴關係,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加強溝通和協調;政府層麵主要是管理區域生態環境,製訂相應的“遊戲規則”;企業層麵是嚴格貫徹執行相關的法律、法規,履行社會責任;公眾層麵主要是踐行低碳生活,實現環境保護的公眾參與。
生態公正——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
生態安全——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
新能源革命——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石
一本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乾部職工必讀的書,一本已被多所黨校指定為黨員、乾部教材的書。
內容簡介
經濟建設——加快生態産業建設的步伐
政治建設——總結、概括發展的經驗教訓,形成社會全體成員必須共同遵守的法規、條例、規則等製度,指導社會成員的生活,規範人們行為,保證社會可持續發展。
文化建設——在傳統工業文明觀的基礎上,使人類在經濟、科技、法律、倫理以及政治等領域建立起一種追求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和諧的對環境友好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並以生態規律來改革人類的生産和生活方式。
社會建設——和諧地發展各項社會事業
環境建設——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並使其得到閤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汙染和破壞,同時做好對環境汙染綜閤治理,建設適閤於人類生活和工作的環境,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概論》以全新的體係首次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瞭論述,在當今世界對生態文明建設下瞭比較明確的定義並進行詮釋。已有數傢黨校采用《生態文明建設概論》作為乾部生態文明的培訓教材。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論
一、生態文明産生的背景
一、生態文明研究的內容
三、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
第一章 生態公正
第一節 生態公正的提齣和特徵
一、生態公正概念的提齣
二、生態公正的基本特徵
第二節 生態公正的內容和原則
一、生態公正的基本理念
二、生態公正的內容
三、生態公正的基本原則
第三節 實現生態公正的意義和路徑
一、實現生態公正的現實意義
二、實現生態公正的基本路徑
第二章 生態安全
第一節 生態安全的意義
一、生態安全的概念
二、生態安全的分類和地位
第二節 中國麵臨的主要生態安全問題
一、中國麵臨的全球性生態安全問題
二、中國麵臨的區域性生態安全問題
第三節 應對全球性生態安全的對策
一、正視全球氣候變暖的現狀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二、重視地緣政治將發生的變化
三、提高警惕,嚴防綠色恐怖主義
四、關注全球性生態環境類公約及可能達成“全球生態安全公約
第四節 應對區域性生態安全的基本對策
一、建立強有力的生態安全協調機構
二、注重GNP的增長,利用境外資源增加國民財富
三、關注周邊相鄰國傢的生態安全問題
第三章 新能源革命
第一節 新能源革命的曆史機遇
一、世界能源發展曆程
二、傳統能源開發利用帶來的問題
第二節 新能源發展的狀況與趨勢
一、對新能源的基本認識
二、新能源的發展狀況
三、新能源的對比分析
四、新能源發展的趨勢
第三節 發展新能源的意義和措施
一、發展新能源的意義
二、發展新能源的措施
……
第四章 生態文明的經濟建設
第五章 生態文明的政治建設
第六章 生態文明的文化建設
第七章 生態文明的社會建設
第八章 生態文明的環境建設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不同層次的生態安全問題,需要不同層次的解決框架,低層次、小範圍製度建設隻能解決局部問題,全球問題的解決需要全球性的製度建設,很遺憾,人類經曆瞭幾十萬年乃至幾百萬年的進化,又經曆瞭數萬年的采獵文明、數韆年的農耕文明和數百年的工業文明整閤,已初步顯現齣瞭全球一體化的錶象,但實質上,人類尚未擺脫狹隘的國傢主義的桎梏,尚未進化成全球意義上的生態文明人類。因此,全球性生態安全問題的徹底解決隻有期待於全球性的生態文明製度建設,這也許是一個特彆漫長的過程。
韆裏之行,始於足下。全球性生態安全問題的齣現,成為整個人類嚮生態文明進化的轉摺點,好在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全球生態文明的製度建設提供瞭足夠容量和速度的“超級大腦”,從互聯網到互感網的信息範型轉變也為全球生態文明製度建設提供瞭全新的管理手段,能夠完成全人類的溝通,能夠形成共同的生態價值觀,能夠高效熟練地掌握符閤全球運行規律的協調管理配置全球資源的“超級工具”。盡管人類已經踏上月球,人類的飛行器甚至已經飛齣太陽係,人類的射電天文望遠鏡已經能夠觀察到距我們數億光年的星雲,但我們對於地球的瞭解很少,地球是一個復雜的巨係統,也許永遠是一個不解之謎,讓我們多存點敬畏,讓我們人類在地球的懷抱中多待一些時日,地球是復雜的,地球上的生態係統迎來送往瞭多少過客,有多少植物滅絕瞭,有多少動物滅絕瞭,難道人類就不會滅絕嗎?好在人類擁有文化,有能力建設一個生態文明的地球,但願人類不辜負地球的恩賜,能與地球在宇宙間共舞、共存、共生。
從工業革命以來,生産和消費無節製的增長成瞭社會文明和國傢先進的主流模式,這種文明的擴張,在數百年間消滅瞭規模較小的其他文明模式,這些所謂的“落後民族”在設計人類社會的實踐中所形成有利於人類長期生存和令人幸福的文化習俗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強勢國傢和社會因軍事和經濟上的成就而推行的追求消費、浪費資源、以鄰為壑、汙染環境的政策和文化。
……
前言/序言
工業革命以來,給人類社會相繼帶來瞭能源和資源瀕臨枯竭、臭氧層耗損與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酸雨蔓延、森林銳減、草地退化、濕地減少、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大氣汙染、水汙染、噪聲汙染、重金屬汙染、持久性有機汙染物汙染、土壤汙染、危險廢物和化學品汙染、垃圾泛濫和固體廢物汙染、輻射汙染、城市熱島效應等嚴重的環境問題,由此引發的能源危機、資源危機和生態危機對人類的生存産生瞭巨大的影響。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首要問題,我們的工作需要創新理念、創新思路,人類未來的發展模式需要重新構建,這樣纔能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從深層意義上說,文化是經濟運行方式的潛在背景,人類中心主義的文化是全球危機和地球錶層退化的根源。20世紀下半葉以來,反思工業文明所帶來人口、環境與發展的矛盾,係統研究全球經濟發展、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社會進步,緻力於生態文明理論研究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已成為眾多有識之士為之奮鬥的目標。黨的十七大報告指齣:“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産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汙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製,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這是中國共産黨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理念的一次升華,充分體現瞭生態文明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意義,同時也是中國環保戰略的曆史性轉變,宣示瞭國傢對於環境保護的強烈政治意誌;黨的十八大報告提齣:“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麵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係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齣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麵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明確瞭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關係,將對生態文明建設起到正確的引導作用。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生態文明建設概論 [Towar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一書的詳細圖書簡介,其中不包含該書的具體內容,旨在全麵介紹其可能的背景、主題範疇及意義,並以專業的圖書介紹口吻撰寫。 --- 圖書簡介: 邁嚮生態文明的時代命題與實踐探索 書名: 《生態文明建設概論 [Towar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一、 時代背景與核心議題 在二十一世紀全球社會麵臨資源約束日益緊張、氣候變化加劇、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嚴峻挑戰的背景下,“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人類社會不可逆轉的時代主題。傳統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發展範式,其對自然環境的過度索取和對生態係統的潛在破壞性,正促使人類社會進行深刻的反思與範式轉換。 《生態文明建設概論》正是在這一宏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一部綜閤性理論與實踐著作。它不僅是對現有環境治理模式的審視,更是對未來人類社會與自然關係重塑的宏偉藍圖的勾勒。本書旨在係統闡釋“生態文明”這一核心概念的內涵、理論基礎、曆史演進及其在當代社會轉型中的戰略定位。 二、 理論框架與知識體係的構建 本書的結構設計力求嚴謹而全麵,試圖構建一個多維度、跨學科的理論框架,以支撐生態文明建設的係統推進。 1. 概念辨析與哲學基礎: 導論部分將對“生態文明”進行精確的界定,將其與工業文明、後工業文明等進行對比分析。核心議題將探討生態倫理學、環境哲學中的關鍵思想,如整體論、內在價值論等,為構建新的價值觀體係奠定哲學基石。它著重探討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本體論關係,摒棄將自然視為單純資源或客體的傳統觀念。 2. 曆史維度與演進路徑: 書籍將追溯人類環境意識的覺醒曆程,從早期對自然災害的敬畏,到啓濛運動後的徵服自然思想,再到現代環境運動的興起。通過對不同曆史階段發展模式的分析,揭示當前文明形態的內在矛盾,從而論證嚮生態文明轉型的曆史必然性與緊迫性。 3. 經濟轉型與綠色發展: 生態文明的實現,必然要求經濟發展模式的根本性變革。本書將深入探討綠色經濟學的基本原則,分析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共享經濟等新型經濟形態的內在邏輯。重點將放在如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公平與生態效益”三者之間的協同增效,探討資源利用效率的提升路徑、環境成本的內部化機製,以及如何構建適應生態約束的産業結構。 4. 製度保障與治理體係: 一部成功的文明轉型,離不開強有力的製度支撐。本書將分析生態文明建設所需的法治框架、政策工具和管理體係。這包括環境監管體製的改革方嚮、生態補償機製的設計、環境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的製度保障,以及跨區域、跨國界的生態治理閤作模式研究。 三、 實踐領域與應用探索 本書不僅停留於宏觀理論探討,更注重將理念轉化為可操作的實踐方案,覆蓋社會生活的多個關鍵領域。 1. 城鄉生態規劃與人居環境優化: 探討如何將生態學原理融入城市規劃和鄉村建設。內容可能涉及城市“海綿體”建設、生態廊道的設計、綠色基礎設施的布局,以及提升鄉村生態承載力與宜居性的具體策略。目標在於構建和諧、韌性的新型人居環境。 2. 資源節約與汙染防治: 聚焦於水資源、土地資源、能源的精細化管理,強調全生命周期的資源效率。在汙染防治方麵,將係統梳理大氣、水體和土壤汙染的綜閤治理技術與管理策略,關注新型汙染物和突發環境事件的風險防控。 3. 科技創新與生態賦能: 強調科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驅動作用,分析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在環境監測、汙染溯源、生態修復等領域的應用潛力,探討如何通過創新驅動,實現生産力的綠色升級。 4. 社會參與和文化重塑: 生態文明的建設,歸根結底是全社會價值觀念的轉變。本書將闡述環境教育、公民意識培養、生態文化塑造的重要性,探討如何通過文化的力量,引導社會形成節約、綠色、負責任的生活方式。 四、 結論與展望 《生態文明建設概論》是一部麵嚮決策者、研究人員、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關注未來發展方嚮的讀者的重要參考書。它試圖清晰地描繪齣一條從“高消耗、高汙染”的傳統模式,轉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未來發展道路。本書不僅是對當前環境挑戰的係統迴應,更是一部引領未來社會結構、經濟形態和價值取嚮的綱領性著作。它提供的分析工具和實踐路徑,旨在幫助讀者全麵理解和積極投身於這場深刻而必要的文明轉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