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記憶(1995-2000)

冷記憶(1995-200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法] 讓·波德裏亞 著,張新木,陳淩娟 譯
圖書標籤:
  • 迴憶
  • 青春
  • 校園
  • 時代
  • 90年代
  • 成長
  • 愛情
  • 傷感
  • 文學
  • 散文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5111778
版次:1
商品編碼:11257536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棱鏡精裝人文譯叢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3-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7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讓·波德裏亞的係列格言式日記體迴憶錄《冷記憶(1995-2000)》是一本關於女性、福柯、阿爾法·羅密歐、白血病、天主教、柏林牆、洛朗·法比尤斯、讓·保羅二世、玫瑰、南極洲、列赫·瓦文薩、泥地摔跤、季諾維也夫、色情電影、雪、女權主義、雅剋·拉康、史蒂維·旺德、邁剋爾·傑剋遜、帕勒莫、DNA和恐怖主義的書。《冷記憶》具有一種憂鬱的氣質,而憂鬱正是事物的特定狀態。《冷記憶(1995-2000)》是第四部,時間跨度為1995-2000年。

作者簡介

  讓·波德裏亞(Jean Baudrillard,1929—2007),法國哲學傢、社會學傢、後現代理論傢。先後任教於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撰寫瞭一係列分析當代社會文化現象、批判當代資本主義的著作,産生瞭廣泛的世界性影響。其代錶作主要有《消費社會》、《物體係》、《生産之鏡》、《象徵交換與死亡》、《冷記憶》、《美國》、《完美的罪行》等。《論誘惑》是其中晚期的思想代錶作。張新木,江蘇高淳人。南京大學法語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教育處一等秘書。1985年起從事符號學研究,發錶相關論文30餘篇,翻譯齣版法國文學與社科名著《巴黎聖母院》、《遊蕩的影子》、《冷記憶》1-5等30餘部,編寫齣版法語教材及參與編寫中外母語研究專著10餘部,主持和參與國傢、教育部及江蘇省社科項目5項,主持建設國傢精品課程“法語閱讀”。2006年獲法國政府棕櫚教育勛章(騎士),2008年獲江蘇省第三屆紫金文學奬翻譯奬。

精彩書摘

  剋林特·伊斯特伍德和《廊橋遺夢》。
  開始是一位抽象的、沒有血肉的、無性彆的西 部英雄。接著是一位都市的審判者,既非常嚴峻又 疾惡如仇,但是麵對女性意誌卻有些薄弱。最終他 成瞭攝影師,雖然仍然是個局外人,但是這次在鄉 村世界的私下親密中找到瞭愛情。美麗的懷舊性 諧調,這個男人來自彆處,他又迴到彆處,但經曆瞭 他那個時代以及電影本身的所有神話變體。其他 的大腕(白蘭度,尼剋爾森)是一些怪物,他們在每 部電影中都帶著不同的麵具進行錶演,並在人物的 誇張錶演中自行解體。奇形怪狀的怪物,由某種瘋 狂帶嚮其組閤角色的彼處,但是他們並沒有勾畫齣特 彆的人生軌跡(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機會像詹姆斯· 迪恩那樣,在一張紙牌上演繹自己的命運)。剋林 特·伊斯特伍德是唯一忠實於其神話形象的人。
  罷工日的輕巧的空想——步行,步行,終於被 剝奪瞭交通工具,終於被剝奪一種生活的便捷,一 種不需補償的生活的便捷。一個減法的瞬間—— 一個完美的瞬間。
  在演變成全麵罷工之前,乘上沒有(或幾乎沒 有)乘客、沒有查票員、也許沒有駕駛員的高速火 車。理想社會的圖像,保障最低限度服務和自動駕 駛的社會,由規約的條件反射和看不見的控製構成 的社會——一個夢想! 以高度的關注去探索人們,迫使他們說齣一切。
  以極端的粗心去注視人們,迫使他們保持沉默。
  永遠不要在今天做隻能明天做的事情。因為 隻能明天做的事情,今天你就不能做。永遠不要在 今生做你能夠在來世做的事情。想想所有那些失 去瞭魅力的事情,那是因為你在前世已經做過瞭! 為煉獄中的靈魂祈禱,這個想法並不壞。但是 說到底,究竟為誰祈禱呢?因為顯而易見,我們就 在煉獄中,我們在這裏贖罪,即使基督用他的死為 我們贖瞭罪,我們還要永遠做牛做馬去支付利息。
  說實話,這些煉獄中的靈魂,更應該祈禱讓它們留 在那兒,因為人們知道地獄是怎麼迴事,還有那些 在地獄中被火煎熬著的人們,因為地獄就是隻能永 遠作惡——那麼那些在天堂的人,那些對惡沒有任 何概念的人又怎樣呢?隻有上帝知道是什麼在等 待著他們。
  無論如何,地獄在今天是無法想象的。惡的永 久性也是無法想象的。所有的一切,遺傳、環境、無 意識等都與之對抗。甚至過去的罪行也是可減輕 的情節。由於罪犯和受害者之間的互動,基因和意 誌的互動,因與果的互動,一切都變成瞭可減輕的 情節。
  無論哪種形式的思想都要求通過清空來做準 備。必須清空纍積性膿皰,因為在所有事情上我們 都知道得太多。沒有比愚蠢的排解更好的方法瞭, 以便能戰勝壓垮思想的巨大質量。沒有比強迫性 的智力體操更好的方法瞭,以便排除已有的成見。
  思想的準備和憤怒的準備一樣,都非常神秘。
  思辨性愚蠢的統治,統計性愚蠢的統治:“大部 分法國人認為……”,“66%的人認為剋林頓在道德 上沒有罪過”。用專傢的語言:“在今後20年中,加 利福尼亞預計會齣現大地震”,“專傢們認為,鞦季 將會齣現經濟復蘇”。用不容置辯的反信息:“一次 恐怖行動的假設已經被排除”。明顯的原因:“溫和 的天氣增加瞭雪崩的危險”。整個信息都是一種對 輕信和愚蠢的思辨。
  每天都會齣現血液液化的奇跡。事件中凝固 的血液通過信息的破裂傷口往外流淌。每日,我們 的血液在經過毛細管特性裝配到所有網絡中後,便 自我液化在報紙中,流淌在屏幕上,如同在確定日 期中聖雅納略的血液。
  ……

前言/序言


用戶評價

評分

鮑德裏亞思想中的吉光片羽,雖短小,但其內涵尤為豐富

評分

偉大的波德裏亞。大學時候就很喜歡他。

評分

  三、

評分

  在失業又失戀的寒冷鼕天,她坐在古舊平房裏孤獨地發呆,但在陽光的鼓勵下她很快站瞭起來,穿上高跟鞋去菜市場買菜。她說:“高跟鞋是另外一種鼓勵,我新買瞭尖利的黑色細跟長靴和溫柔的寶藍色粗跟裸靴,踩在石闆路上得小心滑倒,但徒然增加的八厘米好像帶來瞭不同的空氣,整整一個晚上加一個上午沉睡的身體開始蘇醒,我開始重新留意自己皮膚是否光滑、腰上是否有贅肉,小腿有沒有被拉成美麗的麯綫,高跟鞋正在呼喚我對人生的殘餘鬥誌。”一拿到新書我就迫不及待地直接翻到瞭《高跟鞋上》這一章,大概是因著自己對高跟鞋的迷戀和執迷不悟吧,“鞋跟叮當作響地敲在路麵上,是一切生活裏百聽不厭的伴奏”,我相信每一個高跟鞋上都有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姑娘,不管是穿著達芙妮細高跟的都市麗人,還是穿著白色仿皮高跟的小城姑娘。我的大學從一雙寶藍色的魚嘴高跟鞋開始,以兩雙寶藍色的平底單鞋結束,怎麼聽都有點灰溜溜的味道,於是我決定重啓我的高跟鞋人生,來重新喚醒我對人生的雄心壯誌。

評分

很不錯啊????

評分

不錯

評分

好書正在讀 內頁封麵設計的質感很喜歡

評分

到1948年,張君勱以美國在第二次世 界大戰中對和學技術的依靠為例,強調“現在國傢之安全、人民 之生存無不靠科學,沒有科學便不能立國。有瞭科學雖為窮國 可以變為富國,雖為病國可以變為健康之國,雖為衰落之國也 可以變成強盛之國”。隻要“在科學上用大工夫,我們大傢就不 怕沒有好日子過,不怕沒有飯吃,不怕政治不走上正軌”。張君 勱的立論基礎在於:“我們經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知道科學研 究的重要。新武器的發明,就是這種重要性的一個鐵證”。這裏 的“新武器”大概即指核炸彈。當年嚴復、梁啓超等人在第一次 世界大戰後對“科學”的失望正基於反思“新武器”所起的作用, 而張君勱此時因武器而生的觀感與他們當年的感覺已完全不 同,他看到的是科學那無所不在的力量。 張君勱發錶此說一年後,中國政局就已發生絕大變化。雖 然中國共産黨與國民黨在戰場上的勝負與武器的新舊恰成反 比,但作為新中國經濟和教育榜樣的蘇聯正是戰後最為強調 “技術”的代錶之一(另一代錶是日本);結果,清季形成的注重 物質的傾嚮在新文化運動後期開始復興,並因抗戰而得到鼓 勵,此後得到進一步的強化。“科學”逐步由“精神”轉嚮“技術”, 在人們的常規錶述之中“科學”甚至多被“科技”所取代。 反觀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發展道路,可以看到注重物質的 特點所形成的影響。 清季張之洞設計全國學製時,曾明定小學堂“以養成國 民忠國傢尊聖教之心為主,各科學均以漢文講授,一概毋庸 另習洋文,以免拋荒中學根柢。必俟中國文義通順、理解明 白,考取入中學堂後,始準兼習洋文”。不過,對於設在通商口 岸附近的高等小學堂,尤其“學生中亦有資敏傢寒,將來意在 改習農工商實業,不擬入中學堂以上各學堂者,其人係為急 於謀生起見,在高等小學時自可於學堂課程時刻之外兼教洋 文”。換言之,學堂主要是培養“國傢人纔”,但對“急於謀生” 的貧寒子弟則網開一麵。這自然是考慮得相當周到,不過其 分彆高下之心亦昭然若揭。 然而,從清季開始的功利主義已使得社會風氣發生變 化。汪德淵曾指齣,中國自古以儉為德,以侈為惡,“沿及後 世,宗風未改”,讀書人好“談仁義而不言利”。就是到講究富 強的晚清,“士大夫之謀利封殖,猶為清議所不許。凡仕而兼 商者,亦尚畏清議而不敢公然為之,隱匿托名以避眾謗”。二 十世紀二十年代初,社會風氣已大變,“昔人以市井為小人, 今日以市井為聖人。聖之則拜之,拜之則效法之。於是舉國上 下,皆以市道行之”(楊蔭杭語)。所謂“市道”,也就是商賈之 道。按照這種標準,當年張之洞予以特彆關照的貧寒子弟此 時已多半接近“聖人”,幾十年間的社會轉變不可謂不劇烈。 蔣百裏在1921年談及民初世風時說:“天下方競言文化 事業,而社會之風尚,猶有足以為學術之大障者,則受外界經 濟之影響,實利主義興,多金為上,位尊次之,而對於學者之 態度,則含有迂遠不適用之意味。”這裏當然明顯可見傳統士 人欲“澄清天下”並輕視商人的精英意識,但也說明一旦“功 利”成為主要目標,社會對“精英”的認知也改變瞭。 針對社會功利化、物質化的傾嚮,部分讀書人試圖加以糾 正的努力也貫穿於整個二十世紀。當年多數新文化人曾擔心 太強調“文質文明”將妨礙學習西方,但也看齣過分注重物質會 導緻全社會的功利化,從而造成對“學術”本身的忽視,最後是 “民德”的墮落。北大學生傅斯年在1919年說:“群眾對於學術 無愛好心,其結果不特學術銷沉而已,墮落民德為尤巨。不曾 研詣學問之人恒昧於因果之關係,審理不瞭而後有苟且之 行。”今日“中國群德墮落, 苟且之行遍於國中”,皆因 “群眾對於學術無愛好 心”。 特彆值得注意的是, 生理學傢盧於道在1936 年強調:“我民族欲求生 存,豈僅盡在沙場之上?凡 整個國傢之文化,皆為國力之所係。”他認為中國學者“數十年 前之談維新,及近數年來之提倡科學”,皆是努力於文化革新, 也就是文化的“現代化”。蓋“近代文化之特徵,即在科學”。近百 年來,科學已“與人類日常生活不可須臾離,幾為文化事業之全 部。凡藝術文學宗教,亦莫不受科學進步之重大影響”。所以, “欲中國強盛,必革新文化,欲革新文化,必須發達科學”,也就 是“樹立科學文化”。正因為“文化也是國力”,故“敵國無道,橫 加摧殘”實亦因“國既孱弱,文化落後”使然。 盧氏知道肉搏無以對坦剋,麵對強敵,徒靠“精神”而“捨 身取義”也解決不瞭問題;但沒有科學文化基礎的“技術”是 無法維持的,曆史已有前證:“鴉片戰爭後,晚清亦曾大購軍 艦,中日一戰,乃悉為敵有。當時亦曾大興兵工廠造船廠,不 數十年乃齣品不濟,機器陳舊,是即因無科學文化基礎以維 持其生命也”。

評分

可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