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二: 我必须说,这是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慢书”。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励志读物,读完就忘。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对“实相”这个概念的拆解,它不是那种空泛的哲学探讨,而是落实在每一个当下念头和感官体验上。我特别喜欢作者对“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关系的阐述,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总是在扮演一个评判者而不是一个单纯的体验者。书中的案例分析很到位,总能在我以为自己理解了的时候,又抛出一个更深的层次。比如,它如何解释“无常”如何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中上演,而我们却浑然不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心境平和了许多,不再那么容易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世界的运作规律,是一种内化的觉醒,而不是外在的改变。
评分评价四: 这本书的文字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读起来让人沉浸其中,仿佛被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包裹着。我以前读过很多关于正念的书,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更具穿透力和洞察力。它没有回避人性的弱点和局限,反而直面了那些我们试图逃避的阴影,并展示了如何在这些“不完美”中找到安宁的入口。作者对“当下”的定义非常宽泛,它不仅包括我们的呼吸和身体感受,还包括我们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想象,是如何在“此刻”以一种特定的能量形式存在的。这种全面的视角让我对“时间”的概念有了更宏大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教你做什么,而在于它让你成为什么样的人——一个更清醒、更有觉知的人。
评分评价一: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读完之后,我感觉对“活在当下”有了全新的认识。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用非常贴近生活、充满智慧的方式,引导你去观察自己的内心和周围的世界。书中的叙述就像一位老朋友在耳边轻声细语,娓娓道来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生命细节。特别是关于如何处理那些突如其来的负面情绪,书里给出的方法非常实用,不是让你去压抑,而是教你如何以一种更开放、更接纳的态度去面对它们。我尝试着在日常琐事中运用这些理念,比如洗碗、走路,甚至只是安静地坐着喝茶,惊喜地发现,原来这些平凡的瞬间也能散发出不一样的光芒。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很扎实,读起来流畅自然,仿佛能感受到作者的呼吸和节奏。对于那些总是在追逐未来、懊悔过去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能帮你把焦点拉回到此刻,真正地去体验生命。
评分评价三: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像是一座层层递进的迷宫,引导着读者从表层的意识活动深入到更深的觉知层面。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行文中那种不动声色的幽默感,它让那些原本可能显得沉重的议题变得轻松起来,易于消化。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次与自我的深度对话。它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工具和框架,让你自己去构建属于自己的“当下实相”。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在于对“评判”的觉察力提高了。以前总是不自觉地对人对事进行二元对立的判断,看完这本书后,我开始学习放下那些标签,纯粹地去看待事物本来的面目。这种“放下”的过程是痛苦的,但书中的引导让我感到了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
评分评价五: 我非常推荐这本书给所有觉得生活有点“卡住”的人。它像是一把钥匙,能帮你打开一扇通往内心自由的门。我喜欢它语言的精准性,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恰到好处,没有丝毫多余的赘述,却又饱含深意。它不像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份用心绘制的地图,指引着我们如何穿越内在的迷雾。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自己的生活场景中进行对照和实践。比如,当工作压力来临时,我不再是本能地逃避,而是试着用书中的方法去“观照”那份焦虑的能量。这种内在的调整,带来的变化是潜移默化的,但非常持久。它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让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日常生活的土壤之中。
评分我们一直都认为,万事万物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就产生了唯物的观点;有些人又认为精神是存在的,所以又产生了唯心的观点。
评分帮朋友买的,很好的书,值得一看
评分上次讲到一切众生的本心本性,悟了道的,它的体与用。其中“菩萨修之称六度行,海慧变之为水,龙女献之为珠,天女散之为无著华,善友求之为如意宝”,每一句都有一段佛经上的典故,而每一个典故都与修法、修证的工夫有关,都代表了实际的修持。这些上次都提过,再提醒大家注意。
评分“躺着可以休息,坐着不可以休息啊”!
评分20多年来,于学院担任教学重任,培育出为数众多的僧才。20世纪90年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等地弘法。近年来,又深入各藏区,宣导环保、素食、教育、戒杀护生等理念,同时讲授基础佛学正见,深化信教群众对佛法的认知。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又积极于藏区建立图书馆、创办学校,并邀请五省藏区专家学者编纂汉藏英新词辞典,负责主编工作。历时五年,目前已出版了《汉藏英常用新词语图解词典》和《汉藏英常用新词语词典》。
评分古人到达这个情形,他不在乎的,只管修道不管别的。现在的人医学常识发达,三天没有大便,哎呀!该要大便中毒了;又一样,哎哟,该是有病了。你看现代人修道,对于这个身体看得比什么都贵重,什么叫做“生死以之”?根本没有这个精神。尤其是医学发达了,半吊子的医学知识大家都会一点点,也不是真医生,多少都看了报纸,懂了一点医学常识,那个报纸有些宣传的理论,他就把它真当医学理论。嗨!他顾虑身体不得了喽!没有那个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其实真正懂医学的常识,这又蛮好,尤其学医的,这个可以帮助他一下。在这个阶段,有各种各样的现象。或者是大便秘结了,或者是肚子泻了,各种各样,百病丛生,有冤报冤,有仇报仇,有病报病,就是这个样子。
评分“盘腿”
评分这些文字都懂了,只有一句“尘沙劫内”年轻同学要注意!这是引用佛经文字变为中国文学化,佛经经常说“劫数”,宇宙生成到现在究竟经过多少年?当代科学家有很多的推算方法与结果,但都还不是最后的定论。就古代人来说,真是不可知、不可数。佛说经过“尘沙劫”,乃形容时间之极其久远;佛经常以恒河沙来比方。其实用印度的恒河、中国的黄河比方都太大了;就以台中大肚溪两岸的沙子来说,究竟有多少颗?谁知道?活一百年,天天昼夜的数,不晓得数不数得完?一粒沙子代表一百年或一年,一沙一个数字,宇宙开始到现在如恒河沙数,无量无边,数目算不清,所以叫“尘沙劫”。
评分至于现量境界,比如大家念佛,念到念而无念,心理很清明,一个思想都没有,看起来是意识的现量,其实,这还不是真正意识的现量,只能说是相似的意识不起分别,相似的现量。在这相似的现量当中,还有妙观察智哪!心念不起,什么都不动,很宁静的在那里。如果什么都不知道,那是无知,那是昏沉,昏沉也是意识呈现的。假定说这里头我知道,前一个思想过去了,后一个念头未来,中间空空洞洞,都不起分别,一切来我也知道,过去就过去了,而不昏沉,清清明明,可是你知道清明自在,没有障碍,这是第六意识现量,能够起妙观察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