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西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主導著世界潮流,而真正要深入認識西方文化,就不能繞過居於其核心地位的西方哲學。哲學與宗教深入西方人生活與思想之中,品讀西方哲學也就是品味西方心靈。
內容簡介
《西方哲學與人生》(第2捲)》共介紹瞭包括盧梭、席勒、柏格森、德日進、斯賓諾莎、康德、黑格爾、雅斯貝爾斯、剋爾凱郭爾、馬塞爾、海德格爾、加繆等十二位西方哲學大傢。作者將哲學傢歸類融閤,劃為自然的魅力、理性的莊嚴、自我的意義三大部分,由大哲學傢的思想、時代背景介紹起,兼有學術的細緻品評及深入淺齣的人物經曆敘述。讀起來猶如親自聆聽傅教授循循善誘的精彩講解。
作者簡介
傅佩榮,1951年生,祖籍上海。畢業於颱灣輔仁大學哲學係,先後獲颱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和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任颱灣大學哲學係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荷蘭萊頓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客座教授。現為颱灣大學哲學係教授。
目錄
總序 品味西方心靈
自然的魅力
緒論
人生的價值由自己決定——盧梭
引言
人的本性
社會契約
人生實況
人在遊戲時,纔完全是人——席勒
引言
審美教育
審美與遊戲
人生實踐
附錄——《審美教育書簡》內容摘要
生命的本質在於創新——柏格森
引言
突破既定思潮的框架
創造與演化
道德與宗教
人類應該自問要走嚮何方——德日進
引言
人的現象
神的氛圍
人生取嚮
理性的莊嚴
緒論
理性之愛可以涵蓋一切——斯賓諾莎
引言
在永恒的形象下觀看
人生實踐
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康德
引言
純粹理性的限製
實踐理性的要求
人生實踐
人是靠思想站立起來的——黑格爾
引言
凡實在的都是閤理的
個人與社會
藝術·宗教·哲學
人的提升與超越——雅斯貝爾斯
引言
哲學三重任務
人的躍升
具體參與
《為何選擇這四大聖哲》(譯)
自我的意義
緒論
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曆程——剋爾凱郭爾
引言
存在與抉擇
人生三階段
有力的影響
我與世界結婚——馬塞爾
引言
從體驗中誕生
哲學的基本觀點
存在就是存在得更多
結論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海德格爾
引言
存在與時間
人的真相
人的未來
我反抗,所以我們存在——加繆
引言
從荒謬感受齣發
開展新視野
現代良知的代言人
《藝術傢與時代》(譯)
……
精彩書摘
盧梭於1712年生於日內瓦,父親是鍾錶匠。他十三歲時學習雕刻,不久放棄。後來結識迪瓦倫男爵夫人,受她的影響於十五歲時皈依天主教,四年後,他與男爵夫人又再度重逢。他們在一起的生活,日後被盧梭美化為一首田園之歌,他也在此期間,以閱讀努力彌補他早期缺乏係統教育的遺憾。他在三十歲時到巴黎,翌年前往威尼斯擔任新任法國大使的秘書。一年之後盧梭即因傲慢而被解職,再迴到巴黎。1745年,認識瞭法國啓濛運動的代錶伏爾泰(Voltaire)。1749年狄德羅(Diderot)邀請他為百科全書撰寫有關音樂的文章。隨後數年,盧梭專心寫瞭幾篇論文,參加角逐第戎學院的奬金,結果都因為論點不閤潮流而失敗。他的論點是批判文明帶來的罪惡,強調人類的善良本性。
1754年,盧梭迴到日內瓦,他也隨之改信瞭加爾文教派。這個改變並不意味任何宗教上的改變,因為正如他自己觀察到的,如果他在巴黎的哲學朋友沒有為他做彆的事,那麼他們至少是逐漸破壞瞭他對天主教教義任何可能的信仰。他改信新教的主要理由,是像他自己所承認的,為瞭再獲得日內瓦的公民身份。1761年,他齣版《新愛洛伊絲》,1762年齣版他最著名的作品《社會契約論》與《愛彌兒》,這兩本書使他必須前往瑞士避難。1766年,他與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傢休謨(Hume)前往英國,但是兩人相處並不融洽。在此之前,盧梭苦於被害妄想癥,敏感而多疑,現在則懷疑休謨與他的敵人串通,兩人因而決裂。1766年他迴到法國,並於1778年逝世。他的另一部名著《懺悔錄》到1782年纔問世。
盧梭是法國啓濛運動的代錶之一。西方近代的啓濛運動,是在18世紀發展起來的,主要有兩方麵的錶現:一是消極方麵,批判過去的宗教信仰,要擺脫它對人類所造成的束縛。我們可以如此理解:宗教信仰的重要性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久而久之,這種信仰使人的理性不再運作,最好少思想,隻要服從就好。因此,人們容易生活在習慣之中,對於社會的種種不義,或人群間的不平等,以及不閤理的現象都習以為常瞭。這些都是宗教促使人順服世界現狀可能産生的結果。這樣的結果當然大有問題。
所以,啓濛運動就“啓濛”一詞來說,代錶過去的人是濛上眼睛、濛上理智的,啓濛就是要把眼罩揭開。如果就外文“Enlightenment”來說,就是要照亮人類實際的生存處境,展現光明。於是,啓濛運動的重點之一,是要解脫宗教對人們的束縛。結果一路發展下來,變成反對宗教瞭。我們知道,宗教本身和宗教的影響或效果應該分彆開來。宗教有一種很特彆的領域,但是宗教的運作在現實上往往和欲望、權力結閤,造成各種不理想的情況,這些是要批判的。
然而,啓濛運動為瞭批判,竟然連宗教也一起排斥瞭,以至於發展齣無神論和唯物論。當時許多哲學傢的基本立場是主張:人要設法解決自己的問題,不要凡事訴諸超越的信仰,譬如,祈求神明的支持。所以,啓濛運動的第一種錶現是消極的,要解除人心的束縛,尤其宗教方麵所帶來的約束,要盡量予以減低。
二是積極方麵。啓濛運動的思想傢認為,人既然活在世界上,接受瞭這個世界,那麼下一步就得看人自己的錶現,人的責任感因而大幅增加。既然如此,那麼人生的幸福何在?現在麵對這個問題,就不能很單純地把答案放在宗教信仰上瞭。從前我們可以說,人的幸福是死瞭之後可以升天堂,而現在的人生幸福呢?就在這個世界上。那麼,人要如何改善這個世界呢?隻有設法研究什麼是好的政治製度,找齣這個社會需要什麼樣的製度。我們沒有另外一個世界可以“逃避”或“投靠”,因此,我們隻有麵對現實並加以改善。那麼,人有沒有自由?這自由有沒有限製?自由的目的何在?又該怎麼運作?這一連串屬於現實人生的問題,都需要重新加以討論。討論的結果齣來瞭,改善後的世界真的進步瞭,認為世界的將來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上,而有“明天會更好”的信念,這叫作“進步主義”(Progressivism)。
西方的啓濛運動有很多代錶人物,盧梭是裏麵相當特彆的一位,我們可以進一步看看他的思想背景。
思想背景
首先,啓濛運動很明顯地采取瞭理性主義(Rationalism),亦即重視人的理性與人的責任。但是,理性主義走過頭時,很容易在規劃這個世界時,得到閤理的結果,卻忽略瞭人的情感成分。譬如,我們辦教育時,當然要根據社會的需要來安排教育的內容,但是這樣教齣來的學生可能抹煞瞭個彆差異,久而久之,在情感上的培育也會齣問題。人難道可以忘記他在情感上的天性及欲望上的需要嗎?所以,理性主義講得太過火,就會覺得這個社會很容易外錶化,變得非常虛僞。盧梭就明白反對這種傾嚮,因此和當時的啓濛運動者劃清界綫,壁壘分明。
其次,啓濛運動者也開始探討人性的本質問題。何以如此?因為,人如果有信仰,就不必為人性的本質煩惱。譬如,你信佛教,就會接受“緣起性空”,然後活在世界上不要執著就行瞭;如果你信基督教,就會認定人有原罪,要信耶穌纔可得救。這種人性觀點是接受來的,無法作經驗上的考察。但是當你擺脫宗教之後,必須用理性思考,麵對經驗及人生作反省時,就不得不問什麼是人性瞭。結果答案往往是:人性是一片空白。經驗主義(Empiricism)就認為“人性是一張白紙”,人在齣生之後看到什麼,就在紙上印上什麼。這樣一來,人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然後教育與政治就要扮演積極的角色瞭。
在這個題材上,盧梭獨樹一幟,認為人性本來是善良的,壞的行為是受社會的影響纔造成的,如此,就把責任推嚮後天的發展上。但是他所謂人性本來是善的,這個善與中國儒傢所講的善並不一樣。這些都是當時對人性所作的各種有趣的思考。
盧梭的社會調適一直不大成功。雖然他有深刻的情感與執著,但是他太敏感、多疑,並且沒有耐心去保持長期的友誼。他是一位哲學傢,卻具有高度情緒化的性格。感情與理性之間的緊張關係一直在壓迫著他。他浪漫、易感、具有某種宗教的情操,同時卻又是自我中心的,心理無法平衡。他曾說過:“我隻有離開群眾,我纔會喜歡群眾。”同樣的道理,也許我們從遠距離來觀察盧梭,會比較能夠欣賞他。無論如何,他是一位富於原創性的哲學傢,他的著作缺乏係統,觀念也未必清晰,但是在當時與在現代,都還是深具啓發性的。
……
前言/序言
西方哲學與人生(第2捲)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西方哲學與人生(第2捲)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