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学人亲历中研院、史语所七十年兴衰、人事更迭
畅谈平生经历及学术生涯
翔实报告殷代建筑物基址墓葬群灰坑,对中国古建筑研究发前人未发之高论
于河南、陕西、甘肃等地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对台湾古代文化遗址发掘,成果颇丰
更多精品图书请点击图片链接:
作者畅谈平生经历及学术生涯,中研院、史语所七十年兴衰变迁;翔实报告殷代建筑物基址墓葬群灰坑;对中国古建筑研究发前人未发之高论;详述于河南、陕西、甘肃等地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对台湾古代文化遗址发掘之丰硕成果。
弁 言
前 言
一、我的家乡
(一)故乡的山区胜迹
(二)家乡的用水
(三)家乡的住居
(四)家乡的农耕
(五)家乡的民间信仰与社会经济组织
(六)故乡的集市与贸易
(七)个人家世
(八)家中的经济与农耕情况
(九)故乡的医疗
(十)故乡的地方治安
二、求学生涯
(一)私塾与小学
(二)就读洛阳中学
(三)工作贴补家计
(四)短暂的军队生活
(五)军事化管理的河南大学
(六)河南大学史学系课程、师资与校园生活
(七)因实习而加入安阳发掘
三、安阳殷墟发掘(一)
(一)第五、六次安阳考古
(二)第七次安阳考古
(三)辛村第三次发掘
(四)第八次安阳考古
(五)谈陶片文物的整理分类
(六)签订冠带巷租约
(七)第九次安阳考古
四、安阳殷墟发掘(二)
(一)第十次安阳发掘
(二)“一○一二事件”与后续
(三)“一一一五事件”
(四)发现 1022墓
(五)第十一次安阳发掘
(六)初离河南
(七)第十二次安阳考古
(八)第十三次安阳发掘
(九)YH127的甲骨灰土柱出土
(十)第十四次安阳发掘
(十一)洹水学校
(十二)第十五次安阳发掘
(十三)特殊的技术与发掘方法
(十四)洹水杂志
五、抗战前期的调查与研究
(一)绥远调查
(二)中研院南迁长沙
(三)宝鸡、醴泉调查
(四)昆明归队与工作
(五)史语所迁至龙泉镇龙头村
(六)天工学社的手工业调查
(七)有关长沙的古物撤退
(八)在龙头村的工作、生活
(九)我的研究工作
(十)云南农村社会、建筑调查
(十一)云南民俗
(十二)云南的田野调查
(十三)蔡院长过世、甲骨整理
(十四)长路迢迢到四川
(十五)分配房舍、化解与地方的误会
(十六)同仁的研究工作
(十七)在李庄的生活
六、抗战后期的调查与研究
(一)西北史地考察团之组织
(二)历史考察团抵达敦煌
(三)调查玉门关
(四)调查阳关
(五)黑水流域调查
(六)泾水流域遗迹调查
(七)龙门调查
(八)渭水、雍水周都城调查
(九)李庄讲论会报告
(十)追记《六同别录》
七、抗战复员及来台
(一)参与接收南京各文化机关
(二)在上海进行文物接收
(三)良渚调查
(四)史语所复员及同仁研究情况
(五)史语所播迁桃园杨梅
(六)杨梅的逸事
(七)中研院定居南港
(八)在台结婚
八、台湾考古与教学工作
(一)瑞岩调查
(二)大马璘发掘
(三)唭里岸、江头遗址调查
(四)第一次圆山发掘
(五)个人进行的各行业调查
(六)我的研究情形
(七)任教台大考古人类学系
(八)尖山实习、首次环岛调查
(九)大甲、圆山实习
(十)树林狗蹄山实习
(十一)东海岸调查
(十二)大甲调查
(十三)大坌坑与十三行遗址发掘
(十四)隘寮调查
(十五)授课方式的更动
九、对中研院、史语所重要活动的回忆
(一)中国历史学会成立
(二)第二次院士会议
(三)朱院长离职、胡适先生接任经纬
(四)一九五八至一九五九年间所内动态
(五)中研院动态(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二年)
(六)促进中日学术交流
(七)胡适院长过世及其丧事
(八)王世杰先生接长中研院
(九)第二届亚洲历史学家会议
(十)史语所文物出国展览
(十一)史语所交谊厅开幕
(十二)石虎出国展览
(十三)石虎、汉简回国经纬
(十四)清点汉简经纬
(十五)故宫借展经验
(十六)参与院内房舍工程协商
(十七)史语所订定所庆始末
(十八)筹备史语所四十周年所庆及成果展
(十九)史语所四十周年所庆活动
十、出国研究与参与的国际会议
(一)出席第九次太平洋科学会议
(二)赴日本京都访问经纬
(三)京都人文科学研究所概况
(四)京都生活
(五)参加亚洲第一届史学会议
(六)日本的宗教
(七)参观过的日本大学
(八)殷周青铜器在日本
(九)第三届亚洲史学会议
(十)参与迪阳博物馆研讨会
(十一)参访美国各大学
(十二)再游京都
十一、学术研究活动杂忆
(一)获颁“教育部”学术奖
(二)担任论文口试委员
(三)报告“武王伐纣的路线”
(四)获选长科会讲座教授、儿子完婚
(五)朱家骅、董同龢、董作宾先后过世
(六)同人乐林社
(七)欢迎茶会、平冈访台
(八)求医记
(九)讲论会报告“殷代车器”
(十)殷车研究、复原
(十一)个人研究(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二年)
(十二)随李济所长视察台东八仙洞
(十三)为电视节目介绍殷墟
(十四)当选中研院十二届院士
(十五)担任考古组主任
(十六)史语所开办汉学会议
(十七)史语所为年长同仁举办的祝寿活动
(十八)参与学术活动不辍
(十九)一生不断的探索
附录一石璋如先生调查诸遗址之位置(195处)
附录二石璋如先生所参加之考古发掘(25处)
附录三石璋如先生主要著作目录
石先生曾经概述他在史语所的工作,将之分为“挖”、“整”、“调”、“接”、“教”、“告”、“研”这七个字。
考古是逐渐从碎屑中点点滴滴累积,直到发现完整的器物时才呈现全貌的学问。
我当时主张车、马、步兵的武器不同,空说无凭,实物摆出来之后就很明显地看出差异,车的笨重、马的较小、步兵的较轻,同时彼此的纹饰也不同。相信我的推论与否则自在人心,但是实物是明显呈现差异的。所以做学问还是有实物为证比较好。
有人说,蒋总统对朱家骅在民国三十七、八年跟代总统李宗仁合作的往事还在记仇。朱先生辞职之后,中研院召开评议会提出三个人选,“总统”就圈选胡适先生。胡适先生,抗战时帮了中国不少忙,一九五几年大陆清算胡先生,台湾眼见大陆批胡,于是就捧胡,使台湾与胡先生合拍。若非大陆清算胡先生,以他的自由派立场,“总统”也不太放心的。
一九五八年四月十日,胡院长的就职典礼在考古馆举行。“总统”当天也到场致词,讲了很久,对胡院长提倡的五四价值、自由主义在褒中有挖苦之词,胡院长一发言就说“总统你错了”,台下立即鼓掌,没有几个人敢说这句话的。
……
当我拿起这本书时,内心深处涌起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好奇、期待,还有一丝丝的敬畏。石璋如先生,作为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他的口述史无疑是这座宏伟大厦中不可或缺的基石。我一直对那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年代充满兴趣,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将我带入了那个时代的中心。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先生是如何在那个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坚持自己的学术理想,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成就。从书的序言和目录中,我大致了解了先生一生经历的几个重要时期,从早年的求学,到中年投身学术研究,再到晚年梳理总结,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挑战与机遇。我特别关注他对于学术研究方法的论述,以及他对几位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我想了解,在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人物故事和个人情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从一个亲历者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历史,而不是仅仅依靠冰冷的史料。阅读这本书,更像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中汲取智慧,获得启迪。
评分拿到《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系列:石璋如先生口述历史》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这不仅仅是纸张的重量,更是历史的重量,是石璋如先生一生学术与人生经历的重量。我一直认为,口述历史是理解真实历史的最佳途径之一,因为它能够捕捉到那些官方史料中难以呈现的个人感受、微观细节和决策过程。石璋如先生,作为近代史研究领域的一位巨匠,他的回忆录无疑会为我们揭示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我尤其对他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人物的交往和互动感到好奇。他如何看待当时的政治格局?他对那些风云人物有着怎样的评价?他的学术思想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形成和发展的?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看似平铺直叙,实则暗藏玄机,我期待在字里行间,寻找到那些连接历史事件与个人命运的线索。通过阅读,我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以及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世界的关键力量。
评分手捧这本书,我仿佛触碰到了历史的脉搏。石璋如先生的名字,在近代史研究领域早已如雷贯耳,他的学术成就令人钦佩。而这本书,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将他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思想娓娓道来,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的全新视角。我一直对那个变革与挑战并存的年代充满了好奇,而先生的亲身经历,将是解开历史谜团的一把金钥匙。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他学术生涯的细节,包括他的治学方法、研究思路,以及他对一些重要历史问题的判断。我想知道,在那些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他是如何坚守学术的纯粹,又是如何对历史保持着敬畏之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记录了历史事实,更传递了一种精神:那就是对真相的追求,对学术的执着。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理解那个时代人物的命运,并从中汲取力量,启迪智慧。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书,我便被它独特的气质所吸引。书名本身就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感,“口述历史”的字样,预示着这是一部充满温情与智慧的记录。石璋如先生,在我脑海中一直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历史学者,而这本口述史,则让我有机会“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以及他所经历的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这位史坛巨匠是如何看待历史变迁的?他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亲身经历和独到见解,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发?我尤其关注书中可能涉及的学术争论和思想碰撞,因为这往往是历史发展的最直接体现。我想看看,他是如何在这种环境中,形成自己的学术体系,又如何影响了后来的研究。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传记,更是关于一段历史的活态呈现。我期待着,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体会到智者的思考,并从中获得对人生和历史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就被那泛黄的纸张和古朴的排版所吸引,仿佛一下子穿越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石璋如先生的名字,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遥远而又敬畏的存在,他的一生,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紧密相连,见证了太多历史的关键时刻。这本书的口述历史形式,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聆听这位史学大家的回忆,感受他作为一名历史亲历者,对那些波澜壮阔的事件的独特视角和深刻体悟。从文字中,我仿佛看到了他当年在烽火连天中奔波的身影,听到了他在学术殿堂中激昂的辩论。每一页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每一句话都凝聚着智慧的光芒。我尤其期待他对于那些在史书中语焉不详的细节的补充,那些鲜活的人物故事,那些不为人知的决策过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历史的肌理,感受时代的脉搏。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想象着先生当年所处的环境,他内心的挣扎与抉择,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是任何干巴巴的史料都无法给予的。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在于它所传递的,一种对历史负责、对真相不懈追求的精神。
评分期待阅读。
评分京东好书,正版,值得推荐!
评分很好 很不错 是正版的
评分好书,服务好,很好,非常好,服务好,好好好!
评分品赏析 【注释】:轩,即轩辕黄帝;羲,即伏羲氏,皆为传说中的占古圣王。愬武古通:指随裴度出征的大将军李愬、韩公武、李道古、李文通。尧典舜典:《尧典》和《舜典》皆系《尚书》篇名。清庙生民:《清庙》和《生民》为《诗经篇名。汤盘:传为商汤沐浴之器;孔鼎,指孔子祖先正考父之鼎,二者上面的铭文分别在《礼记》和《左传》中有记载。玉检:古代宣扬帝王功业封禅祭祀仪式中《封禅书》的封套。 【简析】:这首诗是一则历史。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宰相裴度率兵平定淮西,但首先破蔡州生擒叛者吴元济的是大将李愬。宪宗命韩愈撰《平淮西碑》时,韩主要是突出了裴度在执行宪宗旨意后的运筹帷幄,引起李愬不满。愬妻(唐安公主之女)进宫诉说碑文不实,宪宗就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文勒石,观点迥然不同。李商隐是完全赞同韩愈观点的,诗中强烈地表达以对《韩碑》被磨去的愤慨,更热情地歌颂了这篇碑文。本诗基本上是叙述性的,但笔力矫健,很有感情,诗中一些名句也一直为人传诵。 ------------------------------------------------ 【赏析】 韩愈的《平淮西碑》,歌颂了平叛战争,突出宰相裴度的战略决策之功,着眼于宣扬唐朝廷削平藩镇割据的战略方针,表现出独特的政治卓见。段文昌重撰的碑文,对李愬的功绩叙述充分,但在大处方面逊于韩碑。李商隐在这首诗中极力推崇韩碑,一再强调裴度的决策、统帅首功,功不可灭,体现出他将国家治乱归于中枢是否得人的一贯主张,强烈的向往对宪宗和裴度在伐叛战争中的明断果决和相互信任,而对宪宗后来信谗推碑之举不无微词。 本诗叙议相兼,而以叙事为主。描写了裴度奉命任统帅讨平淮西叛镇,韩愈奉命撰碑及推碑的过程。诗的开头以平叛战争的缘起;最后一段,是对韩碑的热烈赞颂。 这首诗气势磅礴。诗一开始,就渲染宪宗的“神武”和平叛的决心,显示出一种雄健的气势。“誓将上雪列圣耻”一句,将眼前的平叛战争和安史之乱以来国家多灾多难的历史联系起来,表明此役关系到国家的中兴。接下来写淮西藩镇长期反抗朝廷,突出其嚣张跋扈的气焰,以反衬下面裴度平淮西之功的不同寻常。 第二段开头四句,承接开篇四句,先点出宰相裴度,暗示“上雪列圣耻”的关键在于“得圣相”。随即直入本题,叙述裴度统兵出征,简明直率,毫不拖泥带水。接下“愬武”四句,从麾下武将文僚一直叙述到勇猛的士兵,表现裴度的最高统帅形象和猛将精兵如云的宏大声势。 第三段开头两句,承上启下,从平蔡过渡到撰碑,是全篇的枢纽。奉命撰碑的过程,不但写了宪宗的明确指示,韩愈的当仁不让,而且写出宪宗的颔首称许,韩愈的稽首拜舞,韩愈受命之后,作者再用详笔铺写撰碑、献碑、树碑的过程。“点窜”二句,用奇警的语言写出韩碑高古典重的风格,“句奇语重”四字,言简意赅,揭出韩碑用意之深刻。紧接着又写推碑和诗人对这件事的感慨。写推碑,直言“谗之天子”;抒感慨,盛赞“公之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认为韩碑自有公正评价,推碑磨字也不能消除它在人们心中留下的深刻影响。 最后一段,描绘韩碑关系到国家中兴统一事业,赞美它的不朽。开头四句将“圣皇及圣相”的功业与“公之斯文”紧密联系起来,强调韩碑具有记述歌颂统一大业功勋。最后以“传之七十有三代,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收束全篇,说明韩碑流传千古的不朽价值。 这首诗既表现了不入律的七古笔力雄健的特点,又吸收了韩诗以文为诗,多用“赋”的经验,形成一种既具健举气势,又有条不理地叙事、议论的体制。显得既雄健高古而又清新明快。
评分不错的书不错的书不错的书不错的书不错的书
评分内容充实,时常翻翻对了解学术史很有帮助
评分很好 很不错 是正版的
评分难得的好书,可以作为史料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