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本《毛泽东正值神州有事时》从历史研究者和亲历者两种视角,凭借珍贵的文字档案、独到的分析评述、精美的曝光影像,展现了"文化革命"爆发前两年及爆发后四年毛泽东的个人活动以及共和国的重大事件。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
它不单单为读者还原了浩劫中最为动荡的年代,更在展开细节的同时,悄无声息地用理性客观的方式,解析了历史表象背后潜藏的深层矛盾和动因;既不文过饰非,也不一味苛责。相信每一个读者读罢此书,都会对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个人的生活处境产生深深的思索,都会增添一份智慧和厚重。
内容简介
《毛泽东正值神州有事时》时间跨度从1964至1969年。主要讲述了"文化大革命"最为动荡时期毛泽东的重大政治活动和个人生活。作者参阅大量史料,以细致入微的笔触,在生动翔实地还原 "文革"发生、发展整个过程的同时,也探究了动乱发生、发展的原委和过程。
书中载入的一百余幅毛泽东"文革"岁月珍贵照片,分为彩色黑白两种,百分之九十属于首度曝光面世。
整部书稿集资料性、可读性于一体,集收藏价值、欣赏价值于一身,弥足珍贵。
作者简介
顾保孜,1957年生,系江苏兴化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第二炮兵政治部正师职创作员,国家一级作家。著有《红墙里的瞬间》、《样板戏出台内幕》、《铁血N4A》、《纳粹集中营的中国女孩》、《我的父亲朱德》、《红镜头》、《伟人凡影》、《超越血缘之爱》、《知情者说》、《跨出中南海》、《实话实说红舞台》、《中南海人物春秋》、《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等纪实文学著作;并创作有多部电影、电视剧作品。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奖、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当代军人最喜爱军版图书一等奖、"五个一"图书工程奖、中国图书奖、解放军图书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编剧奖、"五个一"电影工程奖等全国性的奖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独有豪情
赫鲁晓夫骨子里对中国的蔑视,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毛泽东亲自捉刀,公开发表九篇针对苏共反华“大合唱”的反击文章。这是建国后毛泽东又一段“激扬文字”的岁月。与此同时,对“现代修正主义”的问题,他开始了深入的思索和探究。
第二章犹记烽火
1964年与1965年交替之际,毛泽东与刘少奇的分歧逐渐凸显,最终激化至无法调和。从“十七条”到“二十三条”,毛、刘分歧公开化。毛泽东带着沉重的思索,重新登上“犹记烽火”的井冈。在这片成全了斗志,铸就了意志的土地上,他开始酝酿一场新的运动。
第三章 山雨欲来
一篇批判《海瑞罢官》的文章引起毛泽东极大的重视,他希望就此打破沉寂。毛泽东于西方的一个山洞闭关,十一天后神清气爽地“出山”,随后在武汉的长江一番畅游。浩荡的江水,洗去了他一年多背负的沉重思考。他将忧患意识化为行动决心,决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新的“长征”。他要在和平年代里迎接暴风骤雨的到来……
第四章 满街红绿
从具有强烈“革命造反精神”的红卫兵身上,毛泽东看到了开创新局面的希望。他在欢声雷动、一片沸腾的天安门广场,一次又一次亮出自己信赖人民自发革命的姿态。然而此时,许多党政军高级领导人和民主人士的脸上挂满了愁容与困惑。“文革”初期,令人始料不及、难以理解的事件接连发生,逐渐超出人力所能约束的范畴。
第五章 摧枯拉朽
进入1967年,“一月风暴”在各地产生连锁反应,大夺权和派性武斗争端迭起,干线运输几近瘫痪。大乱之际,党内、军内元老派对“文化大革命”的做法已从最初的“很不理解”发展到强烈不满。“七二○”事件迫使毛泽东仓促飞离武汉,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通过处理王力、关锋、戚本禹的问题,他发出了控制“文革”局面的信号。
第六章 峰谷之间
“文革”派性冲突愈演愈烈,一个四处武斗的中国超出了毛泽东的预料。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断然采取强硬手段,以图控制乱局。“九大”之后,刘少奇被彻底打入地狱,而林彪却如日中天,一跃成为“第二号人物”。一场中苏边境冲突,林彪统帅三军,紧急下发“一号令”;他的举措,引起了毛泽东的警觉,由此也埋下了两人分道扬镳的伏笔。
精彩书摘
进入上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与刘少奇之间矛盾逐渐凸显,在对三年困难成因及其解决途径的看法上产生了严重分歧。“包产到户”打碎了毛泽东的“理想”。
钱嗣杰成为毛泽东专职摄影记者后,在拍摄毛泽东各种活动时,进入他镜头最多的除毛泽东、周恩来之外便是刘少奇了。刘少奇给钱嗣杰的印象是话不多,表情比较严肃。在摄影记者镜头中,他只有在节日与群众联欢的一些场合才会露出有说有笑的表情。平时开会,他不是埋头看材料,就是讲话,而且一讲时间都比较长。钱嗣杰作为摄影记者,在领导人活动时注意力都集中在每一个画面的捕捉,每一种情绪的提炼;即使会议进程期间,他也很少去关心领导人在说些什么,很长时间,他都没有察觉毛泽东与刘少奇之间有什么隔膜。从照片上看,两人表情都还不错。“文革”爆发后,钱嗣杰发现刘少奇的表情十分沉重,脸部浮肿,好像生了大病一般,那时距离刘被彻底打倒仅一步之遥了。
今天的钱嗣杰再次回忆起毛泽东与刘少奇时,也无法准确说出他们矛盾公开化的具体场景。但事实上,当他1964年夏天来到毛泽东身边时,毛刘已经有了很深的芥蒂,两人之间至少出现过两次以上的“交锋”。
第一次发生在1961年八届九中全会之后。
八届九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刘少奇便积极响应。他回到湖南老家宁乡县炭子冲搞调研,这次调研可以说是他们之间产生分歧的开端,也是长期潜伏的各种问题的集中暴露。
众所周知,自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后,几年里,因为总路线的要求而制定了一系列经济发展的高指标,这些似乎难以完成的高指标,成为六亿人民摩拳擦掌的追求,一时间出现了人山人海“参战”的大跃进局面。人民公社是1958年提出的,“人民公社”--这种社会主义新型的集体经济形式得到毛泽东的赞扬。截至1962年,全国农村基本实行了人民公社化。“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这三项内容在同一时期内存在,它们被称为“三面红旗”。当时在党内,一致认为“三面红旗”代表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三面红旗”由此也被看做是对马列主义的创造性发展,完全正确,无人对此提出异议。
也正是这高高飘扬的“三面红旗”,不仅令全国人民热血沸腾,也让毛泽东看到了一条高速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所有的中国人都恨不得大干几年一起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刘少奇就是在这种热腾腾的情况下走出去的,他要看看热腾腾的下面“煮”的都是些什么?
刘少奇的老家湖南省宁乡县是他便于调查真实情况的地方。
这次接触农村,使他的心灵受到了很大震撼。他看到的是荒凉的田野、饥饿的人群……这与在北京中南海里听到的汇报差之甚远。作为国家主席,他的内心经受着煎熬。他因老乡依旧在过苦日子而难过,更感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和蒙蔽,在心里对“三面红旗”打起了问号--这样搞社会主义建设到底行不行?对不对?
心里有了疑问,必然会反映在言行中。刘少奇返回北京不久,就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严厉批评党的工作问题。平时不苟言笑,说话办事都很严肃的他,如果遇到批评人,更是口气严厉。“这几年党成为执政党是好事情,是成绩,乱指挥人家也听你的。但是,继续这样搞下去要跌下台的,再不能这样搞了。”
“跌下台”从刘少奇口中说出,勾起了毛泽东内心敏感的神经。
1962年1月21日至27日的“七千人大会”(中央扩大会议,因有近七千人参加,故名)上,刘少奇更进一步指出:全国有一部分地区错误是主要的,成绩不是主要的,提出了“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判断,认为错误原因是经验不足,但也有不少领导同志不够谦虚谨慎有骄傲自满情绪,违反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中央应该对这些错误负主要责任。
……
前言/序言
《光耀九州:历史的风云变幻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引言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总有那么一些时刻,民族的命运如同洪流般被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浪尖,决定着未来航向的巨变。中华民族,这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古老国度,也曾经历过无数次这样的“有事时”。《光耀九州:历史的风云变幻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书,并非聚焦于单一的历史人物或某个特定事件,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穿越时空的迷雾,深入剖析那些在关键时刻塑造了中华民族命运走向的时代洪流。它旨在揭示,正是在国家危难之际、民族存亡之秋,无数的抉择、无数的奋斗、无数的牺牲,汇聚成了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最终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了民族复兴的辉煌大道。 第一部分:千年积淀下的危机暗流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回到近代中国那段屈辱而又抗争的岁月。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之后,古老帝国面对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显露出了深刻的衰败。外患与内忧交织,旧有的社会结构摇摇欲坠,传统文化在冲击下显得力不从心。从鸦片战争的屈辱,到太平天国运动的血雨腥风,再到义和团的愤怒呐喊,作者将层层剥茧,呈现出当时中国社会是如何被推向了内外交困的绝境。《光耀九州》并不满足于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着力于探究这些危机背后深层的历史根源。它将审视帝制晚期的政治腐败,官僚体系的僵化,以及社会阶层固化的弊端,是如何一步步消耗着国家的元气。同时,书中也会对当时思想界的涌动进行细致的描绘,从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戊戌变法的“变法图强”,再到辛亥革命的“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这些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探索与实践,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黑暗中寻找出路的艰难与执着。 作者将重点分析,正是这些历史的积淀,这些长期的积累,使得中国在进入二十世纪时,已经站在了不得不变革的十字路口。民族的危机感日益强烈,救亡图存的呼声此起彼伏。在这个背景下,本书将深入探讨各种救国方案的提出与尝试,分析它们各自的局限性与历史意义。例如,书中会对清末新政的改革措施进行客观评价,分析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但也未能触及根本,最终无法挽救摇摇欲坠的王朝。接着,我们将进入民国初年的动荡时期,从军阀混战的混乱局面,到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再到国民革命的兴衰,本书将展现中华民族在追求独立与统一的道路上所经历的曲折与反复。 第二部分:思想的巨浪与民族的觉醒 当旧的道路被证明行不通时,思想的解放和新思潮的涌入便成为民族觉醒的催化剂。《光耀九州》将聚焦于二十世纪初中国思想领域的空前活跃,分析各种先进思想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并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从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本书将详细梳理这些思想解放运动的脉络。作者将深入研究,为何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些来自异域的思想能够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 书中会重点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冲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体系,打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为国民思想的启蒙奠定了基础。同时,它也将审视五四运动的爆发,分析这场由学生运动引发的伟大爱国浪潮,是如何将民族主义精神推向新的高度,并深刻影响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发展方向。接着,本书将详细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分析其如何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并最终成为指导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作者将深入剖析,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引下,从一个早期的小型组织,逐渐发展壮大,并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中,成为引领中国人民走向解放和复兴的中坚力量。 《光耀九州》还会关注当时社会各界对于国家前途的不同思考。从知识分子的苦苦探索,到农民阶级的朴素反抗,再到工人阶级的觉醒与组织,本书将展现一个多元而又充满活力的思想图景。我们将看到,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无数仁人志士,无论其阶级出身、思想信仰,都在为国家的命运而奔走呼号,为民族的未来而慷慨激昂。这种思想的激荡与碰撞,最终孕育了中国革命的勃勃生机,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三部分:变革的熔炉与新生的力量 历史的转折点,往往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变革。《光耀九州》将重点描绘二十世纪中国所经历的那些深刻的社会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如何锻造出新生的中国力量。本书将从辛亥革命拉开的序幕开始,审视共和制度的建立与巩固过程中的艰难与挑战。我们将看到,从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割据的混乱,到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曲折探索,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复杂而艰巨的斗争。 书中将详细剖析,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从土地革命战争的艰辛,到抗日战争的民族团结,再到解放战争的全国胜利,每一个阶段都凝聚了无数中国人民的血汗与智慧。作者将着重展现,在革命的熔炉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依靠人民,发动人民,最终凝聚起磅礴的革命力量,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光耀九州》还将深入探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如何在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基础上,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从新中国的初步建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再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本书将展现中国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它也并非回避历史上的曲折与挑战,而是以史为鉴,客观分析在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教训,展现中国人民在克服困难、不断前进中的坚韧与不屈。 第四部分:复兴的曙光与未来的展望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光耀九州》将以更加宏大的视野,审视中国如何在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格局中,重新找回自信,走向繁荣。本书将聚焦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从农村改革的突破,到城市经济体制的转型,再到对外开放的稳步推进,作者将呈现中国经济如何实现腾飞,人民生活水平如何大幅提高。 《光耀九州》将着力分析,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书中会详细阐述,中国如何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作者将分析当前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中国如何在全球化时代,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它将展望中国在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生态文明等领域的发展潜力,并强调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的重要性。 结语 《光耀九州:历史的风云变幻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它不是对某个特定历史人物或事件的简单回顾,而是通过对中国近代以来一系列重要历史进程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中华民族在经历了无数次艰难险阻之后,如何最终走向伟大复兴的壮丽史诗。这本书旨在让读者深刻理解,正是那些在“有事时”挺身而出的坚韧意志、不懈奋斗和伟大牺牲,才铸就了今日之中国,也为民族的未来铺就了更加光明璀璨的道路。它是一面历史的镜子,也是一盏指引未来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