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相声爱好者 纲丝 普通读者 ★重新修订,全新设计,精致印刷,内文使用超细腻纯质纸,封面精装加护封,值得收藏。随书赠送郭德纲书法作品一幅(宽:68厘米;长:96厘米)。
★过得刚好,这是郭德纲式幽默,也是郭德纲的人生态度。我争者人必争,极力争未必得。我让者人必让,极力让未必失。真放肆不在饮酒放荡,假矜持偏要慷慨激昂。万事留一线,江湖好相见。
★郭德纲亲笔讲述人生四十年的江湖过往,你能看到行文冷静、处变不惊的郭德纲,也能看到当年语言犀利、口无遮拦的郭德纲,同样能看到一个才华横溢的郭德纲。
★一本拒绝传递任何价值观的闲书,充满了郭德纲独有的诙谐和幽默。
内容简介
《过得刚好》精装修订版,随书赠送郭德纲书法作品一幅(宽:68厘米;长:96厘米),绝对具备收藏价值。
郭德纲亲笔作品,讲述人生四十年的江湖过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迄今为止,人生回顾,荣辱浮沉,冷暖自知,自浊自清自安然。书中的文字记录了郭德纲这些年的心路历程以及对人生、相声艺术、生活的感悟和思考,行文冷静,不煽情,不夸张,不做作,不隐瞒,不回避。
《过得刚好》有着极其鲜明的郭式风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妙语连珠,文字独特,语言幽默风趣,读之不禁令人捧腹,为我们营造了一份无与伦比的阅读快感,这份快感和他的相声作品一样过瘾。即使面对着台下无人的惨淡局面,郭德纲依然保持着他的幽默感。
过得刚好,这是郭德纲式幽默,也是郭德纲的人生态度。我争者人必争,极力争未必得。我让者人必让,极力让未必失。真放肆不在饮酒放荡,假矜持偏要慷慨激昂。万事留一线,江湖好相见。
作者简介
郭德纲,相声演员,德云班主。天津人,生于1973年,自幼酷爱各种民间艺术,八岁投身艺坛。1996年创办北京德云社,说相声、讲评书、唱戏、拍电影、拍电视剧、主持电视节目。
目录
自序:人在江湖
鱼龙夜话
男人四十
我与我师
我与张文顺
我与于谦
德云后台
江湖梦眺
高雅与低俗
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
“反三俗”
我要“反三俗”
停滞的不是相声,是演员
相声圈
天津同行
曲艺笔记
专家
艺人
大鹏
曲艺的衰落
红桥旧事
“骂人”指南
艺术家
相声世界
你是“黑社会”
角色
友人来访
聊天
师徒
旧巷斜阳
读书
江湖
人生
戏语
偶感
北京
共勉
故事
微言
是非
名利
传统
心泪
曲目
前辈
旧事
似水流年
菜园小记
鸡犬不宁
修身养性
岁月
拉黑秘语
“毁”人不倦
“骂人”指南
围了个脖
偷拍
出走
途中
出国
马过梨园
一本正经
段子
相声史话
代后记:感恩
精彩书摘
2013年春节,我和于老师第一次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如我所料,争议非常大。
说到底相声还是为相声观众准备的。很多观众从来没听过相声,头一天听相声,就让人接受是不可能的。还是那句老话,您还茹毛饮血呢,我跟您探讨什么满汉全席啊。
我在相声行业里待了这么多年,鼓励和谩骂伴随着成长,如同一日三餐。夸和骂围绕着我每天的生活,一丁点儿影响都没有,相声是说给自己人听的,有人喜欢就有人不喜欢。你花三千万、花一个亿拍一个电影,我就不喜欢,你不能杀了我吧?你不爱吃猪下水,但并不影响小肠陈成为百年老店。但因为你不喜欢吃,就天天堵着人家门口骂街,这就没有道理了。
很多人替我起誓,郭德纲这辈子绝对不上春晚。但说句良心话,我从来没说过这句话,可以查我做过的任何专访。
一个好的相声艺人,必须要懂得适应不同的演出场合,春晚、庙会、慰问、体育场商演、小剧场都有不同的技巧和表现手法。在不同的场合必须有不同的表演形式和节目,比如说今天环卫局找我了,我去给人演一个宣传环卫工人的作品,我站那儿说,就不用考虑计生委的意见。我在这儿演完了,然后门口一帮看山东梆子的骂街,那是他们的事,我今天这场演出是为了满足环卫局的工人。
在我之前的节目可以抻时间,在我之后的节目也可以抻时间,唯独我的节目不能超过规定的时间。因为那个时间既关系到后面的节目的生死问题,也关系到十二点撞钟的时间。我多说十秒,后面的节目就必须拿掉一个大腕儿。人家排练了仨月,因为你多说几句话就给人摘了,你觉得合适吗?所以必须可丁可卯,我必须要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我的任务。现场第一排坐着一个人,他给我举着时间牌子,我必须赶在十七分钟内说完所有东西。这是违反艺术规律的,但在这个舞台上,这是合乎规律的。之前我在大连演过最多十万人的体育场,大小各个场合我都试过了,知道怎么表演,唯独春晚的舞台我没演过,所以我要试一试。我那个节目开始十分钟后,就一分钟举一次牌子。我得一边瞧着表,一边说着相声,脑子里还得想哪些段子不能要了,.随时删词。这个删词不是删几句话那么简单,比如说这个段落里这几句话不能要了,会占五秒钟,把这个删了之后,后面的话怎么能对到一块儿,还不能让观众听出来乱,这等于是随时创作。
我以前在一些节目里讽刺过一小部分冒充相声的电视相声,但并不代表我否认了所有的电视相声,比如马季、侯耀文等老先生就创作了很多好的电视相声作品。我也从来没有说过电视不能上相声,这是错误的。电视为相声的广告宣传起了很大的作用,它就像一个广告的前沿阵地,告诉观众我们的相声如何好,你要真想看,就请到我们相声的剧场来买票。这一点必须弄清楚,电视就是快餐。下午四点钟饿了,到肯德基或麦当劳去买个汉堡吃,因为离晚上六七点钟吃饭还有段时间。这样,它的作用就达到了。你不能进了肯德基说要一个佛跳墙,给我炒十个菜,蒸点儿大闸蟹,那儿不会有的。你指着肯德基出佛跳墙,那是你的问题。
我希望能通过电视让更多观众了解相声。我那天看网上的评论都乐了。有人说现场都乱了,好多观众喊“吁”,这是往下轰郭德纲啊,春晚演砸了。其实这是一百多年来天津听戏的叫好方式,资深观众才有这个状态,可是有人听完说这就是起哄。
有资深观众说了,春晚的节目看得不过瘾,很多段子已经听过了,这可以理解,这也是正常的。只给我十几分钟,跟剧场里的四五十分钟根本不是一回事儿,根本伸不开腰的,电视对相声的发挥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探讨相声的魅力,我们回到剧场、回到茶馆里面再探讨。
还有人拿我跟赵本山老师比较,我特别不愿意。赵老师几十年来在这个舞台上给观众带来的欢乐,功不可没,我不能比。而且艺术种类也不一样,人家是小品,我们是相声。要拿我跟说相声的去比,我倒很愿意,但不能说是语言类的,就得一起比。四个主持人也是语言类的呢,这个东西不能比,更不必去比。人家很辉煌,我在这个舞台是个新人,我以后如果被替代,也是很正常的事,春晚舞台日后会发生什么故事都难以预知。我可能一辈子上一次,也可能上好几十年,这都是没准儿的事,不是我能左右的。
很多人问我明年还上不上春晚,这我说了也不算啊。上春晚这件事情就是人家觉得你合适,你也觉得你有合适的节目,那就上呗。没合适的就别上了,人生也不是就这么一种方式,还有很多其他的平台能让观众开心。我知道我是干吗的就得了。
……
P16-18
前言/序言
尘封的光影 第一章:静默的画室 夏日午后的阳光,透过老旧的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仿佛时间凝固在了这个被颜料和松节油气息包裹的房间里。这里是苏雅的画室,一个她倾注了无数心血和梦想的秘密花园。墙壁上挂满了她不同时期的画作,有青涩时期的粗犷写意,也有近几年趋于内敛细腻的风格。画布上,色彩跳跃,故事无声地诉说着。 苏雅,一个名字在艺术圈内并不算响亮,但却有她自己独特坚持的画家。她的画作,如同她的性格一样,不张扬,不迎合,却有着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她不追求市场的追捧,也不在意评论家的褒贬,只专注于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描绘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 今天,她正对着一幅未完成的风景画。画面上,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弥漫开来。她手中的画笔,沾染着浓郁的钴蓝色,轻柔地在画布上游走,为远方的天空增添一抹深邃。她的眼神专注,仿佛整个世界都已沉寂,只剩下她与画布之间的对话。 画室的一角,堆放着许多画框和未装裱的画布。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咖啡香,那是她每天创作时必不可少的伴侣。窗外的蝉鸣声此起彼伏,伴随着偶尔经过的车辆声,构成了这个城市午後的寻常乐章。 苏雅已经在这里度过了许多个春夏秋冬。从那个怀揣着艺术梦想的少女,到如今略显成熟的女子,这间画室见证了她的成长,也承载了她的喜怒哀乐。她曾在这里因为灵感的枯竭而沮丧,也曾因为一幅画的完成而欣喜若狂。画布上的每一笔,都仿佛是她生命中的一个印记,记录着她对世界的观察和感悟。 她的生活并不奢华,甚至可以说是朴素。房租、颜料、画布,构成了她生活的主要开销。她很少参加社交活动,大部分时间都埋头于画室。对于外界的喧嚣,她似乎有一种天然的免疫力。她更愿意在自己的世界里,与色彩和线条为伴,与想象和情感共舞。 最近,她正尝试一种新的创作手法。她希望通过画作,去探索和表达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细微之处。那些光线的变化,那些空气的流动,那些人们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表情,在她眼中都充满了诗意。她相信,最动人的故事,往往隐藏在最平凡的细节之中。 画室的门被轻轻叩响,打破了午后的宁静。苏雅放下画笔,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除了偶尔的快递员,很少有人会来打扰她。她走到门口,打开门,看见了林峰。 林峰,是苏雅大学时的学长,也是一位在她心中有着特殊位置的朋友。他们曾经一起在艺术的殿堂里探讨,在创作的道路上相互鼓励。毕业后,他们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友谊却一直未曾中断。 “怎么?打扰到你创作了?”林峰手中提着一个包装精美的礼盒,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 苏雅摇摇头,侧身让他进来。“没有,正好休息一下。” 林峰环顾四周,目光落在苏雅的画作上。“这幅风景画很有意境,色彩的运用非常舒服。” “谢谢。”苏雅轻声回应,心中涌起一丝暖意。 他们坐下,林峰将礼盒递给苏雅。“这是我新出版的一本摄影集,送给你,里面有一些我最近在旅行中拍摄的照片。” 苏雅接过礼盒,眼中闪烁着好奇。“摄影集?太好了,我一直很喜欢你的作品。” 林峰笑了笑,继续说道:“我想,你可能会在里面找到一些新的灵感。我们的艺术,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在捕捉和表达生命的美。” 苏雅打开礼盒,一页页翻看着林峰的摄影集。黑白分明的画面,构图精巧,光影交错,每一个瞬间都仿佛凝固了时间。她被深深吸引,仿佛置身于林峰的镜头之中,感受着他眼中的世界。 “这些照片太美了。”苏雅由衷地赞叹道。“你总能捕捉到那些最动人的瞬间。” “过奖了。”林峰谦逊地说道。“艺术的路,总是充满探索。我希望我的作品,也能像你的画一样,能给看到的人带来一些触动。” 他们聊起了各自的近况,聊起了艺术的未来,聊起了那些曾经共同经历的时光。画室里的气氛,因为林峰的到来,增添了几分生机和温暖。 当林峰离开时,天色已晚。苏雅送他到门口,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感激。她回到画室,重新坐在画布前,手中拿着林峰的摄影集。 她翻到其中一张照片,画面是一个古老的街角,夕阳将老建筑染成一片金黄,一位老人在角落里静静地坐着,仿佛与世隔绝。那一刻,苏雅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触动。 她拿起画笔,沾染上暖橙色,开始在画布上描绘。她试图用自己的画笔,去捕捉那种时光的静美,那种生命的沉淀。画室里,灯光昏黄,照亮了苏雅专注的脸庞。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与画布、与色彩、与内心的情感,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 第二章:时间的河流 老城区,一个被时光遗忘的角落。斑驳的墙壁,爬满青苔的屋檐,以及那些错落有致的老房子,共同勾勒出一种怀旧而宁静的氛围。这里的街道,狭窄而曲折,仿佛迷宫一般,引领着人们穿越回那些逝去的岁月。 苏雅喜欢穿梭在这片老城区。她在这里寻找灵感,也在这里感受生活。她喜欢坐在路边的小茶馆里,点一杯清茶,看着街上行走的行人,听着他们低语的声音。她相信,每一个人的身上,都藏着一个未被讲述的故事。 今天,她漫步到一家古董店门口。店面不大,招牌上的字迹模糊不清,透着一股沧桑感。橱窗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老物件:泛黄的书籍、古老的摆件、磨损的相框……每一样物品,都仿佛承载着一段久远的历史。 她推门而入,一阵混合着木头、纸张和尘埃的气息扑面而来。店内光线昏暗,古董商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正坐在柜台后,静静地看着一本旧书。 “您好。”苏雅轻声说道。 老者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欢迎光临。随便看看。” 苏雅开始在店内浏览。她被一件件古老的物品所吸引,指尖轻轻拂过那些粗糙的纹理,仿佛能触碰到历史的脉搏。她看到了一个老旧的八音盒,虽然蒙着一层灰,但依然精致。她小心翼翼地打开,一段悠扬而略显忧伤的旋律在空气中飘荡开来。 “这音乐,勾起了好多回忆。”苏雅轻声说道。 老者笑了笑,放下手中的书。“是啊,时间是一条河流,我们都是其中的一朵浪花。这些老物件,就像是河流中的卵石,记录着岁月的痕迹。” 苏雅继续在店内寻找。她在一堆泛黄的信件中,发现了一个被遗落的笔记本。笔记本的封面已经褪色,但依然能看出曾经的精致。她好奇地打开,里面是用娟秀的字体写下的日记。 日记的主人是一位名叫“静秋”的女子,她记录了她年轻时的生活,关于爱情、关于梦想、关于对未来的憧憬。字里行间,充满了少女的纯真和热情,以及一些淡淡的忧伤。 “这是谁的日记?”苏雅问道。 老者看了一眼,说道:“是一位很久以前的房客留下的。我一直没有找到她的家人,所以就留在了这里。” 苏雅被日记的内容深深吸引。她读着静秋的故事,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在不同的时代,有着相似的烦恼和喜悦。她被静秋的文字所打动,也为她所经历的命运感到一丝惋惜。 “我能买下它吗?”苏雅问道。 老者摇了摇头。“不用买。如果你喜欢,就拿去吧。就当是让这些文字,找到新的归宿。” 苏雅心中充满了感激。她小心翼翼地将笔记本收好,并向老者道谢。 离开古董店,苏雅坐在附近公园的长椅上,再次翻开静秋的日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在她身上形成跳跃的光斑。她一边读着日记,一边望着远处,仿佛看见了静秋的身影,在时光的长河中,翩翩起舞。 她开始思考,每个人的人生,都像是一本书,记录着属于自己的故事。有些故事,被世人传颂;有些故事,却悄悄地被遗忘。但无论如何,每一个故事,都值得被尊重,被珍藏。 她想起了自己的画作。她希望自己的画,也能像静秋的日记一样,能够触动人心,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她希望她的画,能够成为某种形式的“时间河流”中的一部分,连接过去与现在,也连接着不同的生命。 她决定将静秋的故事,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她想通过自己的画笔,去重新解读和演绎静秋的青春,去填补那些模糊的空白,去赋予那些逝去的时光以新的生命。 回到画室,苏雅坐在画板前。她不再像往常那样直接开始绘画,而是先静静地坐着,翻阅着静秋的日记,回忆着古董店的场景。她闭上眼睛,试图去感受那个年代的氛围,去体会静秋的心情。 她拿起一支炭笔,在画布上勾勒出模糊的轮廓。她没有直接画出静秋的形象,而是先描绘了一个时代的背景:老旧的建筑,昏黄的路灯,以及那些充满年代感的细节。她试图用画面,去构建一个属于静秋的世界。 她想起林峰的摄影集,想起那些捕捉到生活瞬间的照片。她觉得,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能够将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凝固成永恒。 画室里的灯光,缓缓亮起。苏雅的脸上,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专注和投入。她手中的炭笔,在画布上舞动,仿佛在与静秋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她不再是单纯的描绘,而是用自己的情感和理解,去赋予画面以灵魂。 第三章:色彩的低语 苏雅的画室,此刻被一种不同寻常的氛围所笼罩。画布上,静秋的故事正在徐徐展开。她没有将静秋塑造成一个具象的形象,而是通过色彩、线条和光影的巧妙组合,去暗示和传达。 她运用了大量的暖色调,如赭石、土黄、淡红,来营造那个年代特有的温暖而怀旧的氛围。她也巧妙地运用了冷色调,如灰蓝、暗绿,来表现静秋内心深处的细腻情感和淡淡的忧伤。色彩的运用,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充满了情感的表达。 她还尝试了一种新的技法:多层叠加的透明色。她将一层层的透明颜料,轻柔地叠加在画布上,使得画面具有一种朦胧而富有层次的美感。光线透过这些透明的色彩,仿佛在低语,诉说着那些不为人知的心事。 “你看,这里的色彩,就像是那个时代的空气,带着一丝温暖,也带着一丝尘埃。”苏雅对着画中的一个细节,轻声自语。 她回忆起静秋日记中描述的场景:在夏日午后,少女坐在窗边,看着飞舞的柳絮,心中充满了对远方恋人的思念。苏雅在画布上,用淡淡的鹅黄色,描绘出阳光洒落在少女脸上的轮廓,但没有画出少女的五官,而是用模糊的笔触,留给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她还在画面的角落,加入了一些象征性的元素:一只飞走的蝴蝶,象征着青春的逝去;一封未寄出的信,象征着未尽的思念;一盏半明半暗的灯,象征着希望与迷茫。这些元素,不是简单地堆砌,而是与画面的整体色调和情感融为一体。 她想起自己曾经的迷茫和困惑。在创作的道路上,她也曾无数次地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坚持下去,是否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但她从未放弃,她相信,只要内心深处对艺术的热爱还在,就一定能找到前行的路。 “静秋,你也一定有你自己的坚持吧?”苏雅一边描绘,一边问道。 她将静秋的日记,像是一种情感的连接,渗透到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她不仅仅是在画一个故事,更是在画一种情感,一种关于青春、关于爱情、关于生命的回响。 她还记得林峰说过的话:“我们的艺术,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在捕捉和表达生命的美。”她觉得,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她。她希望自己的画,能够捕捉到生命中最细微的美,能够用色彩去低语,去触动人心。 她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打磨这幅画。她反复修改,反复调整,直到她觉得,这幅画已经足够表达她内心的情感。画布上的每一个笔触,都凝聚着她的心血和思考。 当画作最终完成时,苏雅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她站在画前,看着自己的作品,仿佛看见了静秋,看见了那些逝去的时光,也看见了自己。 画作名为《尘封的光影》。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它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充满了对生命的思考。它像是一首无声的诗,又像是一段被珍藏的旋律,能够触动观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她没有急于将这幅画公之于众。她觉得,这幅画,是她与静秋之间的一场秘密对话,也是她内心深处的一次袒露。她希望,当她觉得时机成熟时,再将它分享给更多的人。 也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有人会在她的画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找到某种共鸣。也许,那样的瞬间,才是艺术最动人的意义所在。 画室的窗外,夜色渐浓。但画室内的灯光,依然明亮。苏雅站在画前,眼神中闪烁着一种宁静而坚定的光芒。她知道,她的艺术之路,还将继续。而这幅《尘封的光影》,只是她漫长旅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标记。她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她还会继续用自己的画笔,去探索,去表达,去捕捉那些生命中,最珍贵的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