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尚的出现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可以说,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艺术,主要是沿着杜尚的思想轨迹行进的,因此,了解杜尚是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关键。
杜尚一生除一本棋书外从未著书立说,在《杜尚访谈录》中,杜尚罕见地敞开心扉,同卡巴纳聊及他的艺术和生活,回顾他的作品和经历,《杜尚访谈录》可谓关于杜尚的文本,中文版由美术史专家王瑞芸翻译,更附有近七万字的对于杜尚和美国现代艺术的介绍。
皮埃尔·卡巴纳(Pierre Cabanne1921—2007),法国艺术评论家,撰写过关于凡·高、毕加索、德加和立体主义的著作,发表相关文章多篇。
王瑞芸,女,江苏无锡人,1985年获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史硕士学位,1990年获美国俄亥俄州凯斯西方储备大学艺术史硕士学位。现居美国加州。迄今发表的著述有:《巴洛克艺术》,《二十世纪美国美术》,《美国艺术史话》,《通过杜尚》等,在大陆、台湾和海外华文刊物上发表过散文、小说。
我必须承认,初次翻开这本书,我感到了一种知识上的“迷航”。它并非那种循规蹈矩、逻辑清晰的传记或论述,更像是一系列碎片化、跳跃性的思想火花在纸上的随机碰撞。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或访谈整理者)采取了一种近乎临床手术刀般精准的剪辑手法,将那些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暗藏玄机的只言片语一一捕捉并呈现出来。这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不确定性,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抛出一个颠覆性的观点,还是一个令人费解的日常片段。有些段落的语境转换得极快,需要反复咀嚼才能捕捉到其背后的深层含义,这无疑对读者的专注度和既有认知结构提出了挑战。这本书更像是提供了一把钥匙,但它没有告诉你钥匙是用来开哪一扇门的,而是让你自己去探索门后可能存在的无数个房间。对于习惯于被喂养式知识的读者来说,这可能是一次令人沮丧的经历;但对于渴望主动构建意义的探索者而言,这恰恰是其魅力所在。它拒绝被轻易定义,迫使你真正地参与到文本的建构过程中。
评分我被书中对于“惯例”和“习以为常”的解构方式深深吸引。它不像传统艺术评论那样,试图将某个流派或某个思想家的体系化、标签化,而是通过一系列极具个人色彩的、甚至有些近乎戏谑的言辞,不断地去侵蚀那些被社会和艺术界默认的“真理”基石。书中那种对既有权威的毫不留情的质疑,并非出于愤世嫉俗,而更像是一种孩童般的好奇心驱使下的求真欲——“为什么非得是这样呢?” 这种探究的姿态,迫使读者也审视自己内心深处那些根深蒂固的假设。例如,当谈及某些日常物品的功能与意义被颠覆时,文字中透露出一种近乎恶作剧般的狡黠,但这种“恶作剧”的背后,却是对“什么是艺术”、“什么是价值”这些基本命题的严肃拷问。它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滤镜,让你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捕捉到那些被我们匆匆略过的、充满悖论的美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或者说访谈的张力控制,达到了一个非常高明的境界。它并非一味地追求信息的爆炸性输出,而是像一位高明的音乐指挥家,知道何时该让乐章变得喧嚣、何时又需要骤然的寂静。在某些关于创作过程或对既有体制批判的章节里,语言的密度和速度骤然加快,充满了急促的诘问和尖锐的回应,仿佛能听到空气中摩擦出的火花。然而,在另一些关于日常观察或对艺术本质的形而上讨论时,节奏会慢下来,文字变得疏松、留白增多,给人留下了巨大的思考余地。这种“张弛有度”的处理,使得整本书读下来并不会感到疲劳,反而像经历了一场精心编排的智力体操。特别是一些看似不经意的插科打诨,往往在关键时刻起到了一种“释压阀”的作用,使得那些过于沉重或晦涩的讨论得以缓冲,避免了陷入纯粹的学院派枯燥。这种对阅读体验情绪曲线的细致调控,展现了整理者非凡的功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略带粗粝感的米白色纸张,触感上有一种朴素的艺术气息,与内容传达的某种前卫精神形成了有趣的张力。字体选择上,正文采用了一种纤细而优雅的衬线体,排版疏朗有致,阅读起来极为舒适,完全没有一般访谈录那种密密麻麻的压迫感。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穿插的一些黑白照片,质感极其考究,光影的拿捏恰到好处,仿佛能将人瞬间拉回那个特定年代的氛围之中。这些视觉元素不仅仅是装饰,它们本身就像是某种视觉语言,默默地为接下来的文字内容做了铺垫和烘托。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胶装方式和扉页的设计,都透露出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时所倾注的匠心。拿到手里,它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而不是单纯的文献资料。即便是暂时不读,仅仅是放在书架上,它也以一种沉默而坚定的姿态,彰显着一种不流俗的品味。这种对物质形态的重视,本身就呼应了某些艺术思潮中对“物性”的探讨,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一种潜在的对话。
评分从文献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珍贵之处在于它保留了大量的“未加工的语料”。它没有过度地去粉饰或润色那些可能显得不够“完美”的思考片段,而是将其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包括其中的矛盾、自我修正乃至明显的跳跃性。这使得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复杂思想者在不同时间点、不同心境下的真实心路历程,而不是一个被后人建构好的、完美的“大师”形象。对于研究特定历史时期艺术思潮的学者来说,这些看似零散的对话记录,无疑是构建更深层次理解的宝贵基石。它提供的不是结论,而是过程,是思想活动本身的一种活化石记录。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现场感,仿佛自己正坐在那个充满烟雾、灯光昏暗的房间里,聆听这些极具穿透力的言辞。这种对原始信息的尊重和保留,使得这本书的史料价值远超一般的口述历史记录。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译者疯了,自己占那么多篇幅无见解逻辑重复前面内容
评分好书,对提高艺术鉴赏力有帮助,开启不同视角
评分李宇春推荐的就买来看看
评分好好哦!!!!!!!!!!!!!!
评分物流蛮快的,东西也不错呢
评分书包装挺好的,没有破损
评分书不错、京东买书体验还是很好的
评分好书 译者的水平令人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