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前言:谁解其中味?
郑若麟
人类社会自有记载以来,绵延千年。但我们开始对世界产生一个总体上的认知,仅仅是最近不到两百年的事。而要真正论及我们中国人对世界,特别是对占据着世界主导地位的“西方”的认知,我则认为我们大致处于启蒙时代的开端。
法国著名汉学家让—路易?罗卡曾常驻中国。在与中国各阶层精英人士深入接触后,他吃惊地表示,中国精英层缺乏理解西方的能力。他说:“他们毫不理解西方统治阶层以人民的合法名义控制人民的那些民主政体运作技巧。”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切中要害的断语。
事实上,我们与西方打交道已逾百年。然而我们的精英对西方的认知却确确实实始终停留在表层。我们的媒体对西方做了大量报道,我们的书商出版了大量有关西方的书籍,但我们却很少有真正能够深入到西方文明本质的作品。在我回国的三年内,我广泛、大量地阅读了国内种种书籍。我发现,目前在国内流传甚至畅销的有关西方的著作,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泛泛而论,属于走马观花之作。一些作家、记者或名流,到外国逛一圈,就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的一本书出版了。这类书实际上充满了对西方的无知和误解。真正的“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这些作者既缺乏理解西方的意愿,亦缺乏理解西方的能力。他们完全是以自己的想象作用于“眼见”,为中国读者虚构出一个只存在于他们自己头脑中的“西方”。这个“西方”实际上只是似是而非,其实际内涵与真正的、真实的西方完全风马牛不相及。我可以举出很多“名家”的这类“西方之旅”作品。我也读了不少在海外常驻记者的书。他们本来是有条件和能力写出一些具有真正价值的文章、书籍的。但他们笔下的西方,仅仅是一个西方媒体所描述的西方,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甚至一些在西方留学、定居的人也未能逃出这一宿命。一家出版社将一位在法国留过学的作家的畅销书寄给我。我一读,发现书中所引的内容,几乎都是已有中文译本的古典作品,书中所描述的“法国”也大致是18世纪、19世纪的法国,而绝非今天21世纪的法国。这令我怀疑其外语水平是否已经达到能够流利地与法国人交流的程度。
而另一类,则是相当一部分学者们的作品。他们著作的特征,倒不是自己想象出来一个“西方”,而是忠实地将西方想告诉中国的那些“史实”和理论,编撰甚至编译,变成他们的“作品”,传递到国内。这类学者由于缺乏在西方长年工作、学习、生活的机会,也缺乏与西方学者长年交往、交流以深入了解他们的机遇,因而只能从理论到理论,到西方特意推荐给我们的书本中去寻找西方、了解西方。他们绝对想不到,西方历来是“照我说的去做,但别照我做的去做”的。因此,当他们研究后一本本出书时,他们只是在传递西方“所说”的东西而已,而对西方的“所做”,则基本没有机会去了解、理解并介绍给国人。所以我认为这类书很多都实际上只能算是“编撰”“编译”或“译撰”,而非真正意义上有独立见解的著作。在他们的书中,大多是转述他人的“事实”、他人的理论、他人的观念……在这类作品中,要想突破西方表层那个“硬壳”,看到西方的真实内涵,特别是西方统治集团的操作手法,无疑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缘木求鱼,难之又难。
应该承认,在我们对外开放之初的年代,上述这两类作品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到了今天,再撰写、发表同类作品,说轻了是误人子弟,说重了是误国误民。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冷峻与疏离感,像是在一个极度清醒的梦境中审视着一切的荒谬与必然。作者的遣词造句极其精准,很少有冗余的辞藻堆砌,但每一句话都蕴含着巨大的信息密度和情感张力。他似乎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比喻,将那些抽象的、难以捉摸的社会心理变化,具象化为读者触手可及的场景。比如,他对“集体麻木”那一阶段的描写,那种无声的、渐进式的精神溃败,仅仅通过几个场景的切换,就勾勒出了一种令人窒息的氛围。这种克制的美学,反而比歇斯底里的控诉更有穿透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的道德困境时的态度——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将选择的重压抛回给读者。它不是在提供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在构建一个充满悖论的迷宫,让我们在其中体验那种身处十字路口的焦虑与无助。读完之后,那种深层次的共鸣感,更多地来源于精神上的被触动,而非知识上的被告知。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真是让人惊叹,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指挥家,将历史的洪流与个体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时而激昂澎湃,时而低回婉转。初读时,我甚至有些跟不上这种跳跃式的叙事,但很快,我就被那种紧凑的张力所吸引。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编年史,更像是一部悬疑大片,每一章的结尾都留下了足够令人回味的悬念,让人迫不及待想翻到下一页,去探寻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逻辑链条。尤其是在描绘社会转折点时,那种对细节的捕捉能力简直令人称奇,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碎片,在作者的笔下,却成了撬动整个时代巨轮的关键支点。我尤其欣赏它那种对宏大叙事的克制,它没有陷入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的人物群像和事件剖析,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那种文明根基被动摇的真实痛感。这种“体验式”的阅读过程,远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来得深刻和持久。看完合上书的那一刻,耳边似乎还回荡着历史的余音,那种复杂的情绪交织,久久不能散去,让人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当下”。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博的知识储备令我感到震撼,它绝非泛泛而谈的流行读物,而是对既有认知结构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外科手术”。作者在跨学科领域的游走自如,使得对“文明衰落”这一宏大命题的探讨,具备了无与伦比的立体感。从社会结构学的视角切入,到经济模式的内在矛盾,再到文化符号的异化,每一步论证都逻辑严密,引用佐证扎实有力。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对某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暗流”的挖掘,那些潜伏已久、最终引爆危机的因素,被梳理得井井有条,犹如一位顶级的侦探,抽丝剥茧地还原了犯罪现场。阅读过程中,我频繁地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些陌生的名词和概念,但这并非是枯燥的负担,反而更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每征服一个难点,视野就开阔一分。它挑战了我的许多既有成见,迫使我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去重新评估我们这个时代的“进步”是否真的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本书绝对是那种需要反复品读,并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去重读的案头必备之作。
评分我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书的,一开始还担心其主题的沉重会让人望而却步,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宏大的哲学议题,转化为了一场扣人心弦的“人类行为学”研究报告。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似乎站在了时间之外,冷眼旁观着人类文明从辉煌走向衰颓的每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最让我感到醍醐灌顶的是他对“集体记忆”瓦解过程的细致剖析,那种从对过去的缅怀,到对未来的盲目自信,再到最终对现实的麻木不仁,每一步的过渡都显得如此自然而又合乎情理,仿佛历史的剧本早已写就,我们只是按照既定的程序在表演。它不指责任何人,却又让所有人都感到一种切肤之痛——因为我们都身处其中。这种“去道德化”的叙事方式,反而更具力量,因为它强迫你脱离情绪化的评判,直面问题的核心。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和时代诊断,其对人性的洞察力,远超一般的社会学著作。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次阅读体验,那就是“震撼重塑”。这本书对当前世界的审视角度是如此的锐利,以至于让我感到手心冒汗。它没有预设任何读者立场,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酷的客观性,将一系列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剥去了所有温情的粉饰,直指其结构性的脆弱。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效率至上”和“意义缺失”之间关系的处理,这两者的相互作用,犹如一个恶性循环,将整个系统拖向深渊。书中对技术进步与人文精神的脱节所进行的探讨尤其精彩,它不仅仅是批判科技本身,而是剖析了人类在追求工具理性时,如何不自觉地放弃了价值判断的权利。这种洞察力,使得全书在批判的深度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是一本让人读完就扔掉的书,而是需要被拆解、被反复咀嚼的文本。每一次重读,似乎都能从不同的层面发现新的隐喻和警告,仿佛作者在百年前就预见了今天的困境,并用最精确的语言将其记录下来,留待我们今日去解读这份沉重的遗产。
评分经典著作,值得阅读,观点犀利,看来是买对了,服务很好,送货及时
评分快速的收到了所购图书,服务给赞
评分作者是影评人,整书也是围绕着电影方面对西方掌握的话语权的批判。而且主要是关于法国的事迹描述。对于西方媒体的潜规则的披露以及对中国人没弄明白这些潜规则的批判,有点像货币战争的精神层面。文字比较偏文艺青年的写法,不适合通俗大众。
评分这书早就收到了,只是还没来得及看,今天来看,书的质量挺好的
评分好快,昨晚订的今天上午就到货,快递师傅顶着寒风送货,辛苦了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书籍不错的,包装也很好,最主要的是内容,强烈推荐
评分看着还不错,应该是正版!
评分包装很好,送货及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