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繁体竖排版)(套装全20册)》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战国至五代期间1300多年的历史,向为史学界所推崇,在收集史料、考订事实、编排年月及文字剪裁润色等方面都代表了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极高成就,使古代历史研究的基本典籍。点校本以清朝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三省注本为底本,是史学界通行的整理定本。
内页插图
目录
标点资治通鉴说明
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述略
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
王盘兴文署新刊资治通鉴序
宋神宗资治通鉴序
卷第一 周纪一起戊寅(前四○三)尽壬子(前三六九)凡三十五年
卷第二 周纪二起癸丑(前三六八)尽庚子(前三二一)凡四十八年
卷第三 周纪三起辛丑(前三二○)尽癸亥(前二九八)凡二十三年
卷第四 周纪四起甲子(前二九七)尽戊子(前二七三)凡二十五年
卷第五 周纪五起己丑(前二七二)尽乙巳(前二五六)凡十七年
卷第六 秦纪一起丙午(前二五五)尽癸酉(前二二八)凡二十八年
卷第七 秦纪二起甲戌(前二二七)尽壬辰(前二○九)凡十九年
卷第八 秦纪三起癸巳(前二○八)尽甲午(前二○七)凡二年
卷第九 汉纪一起乙未(前二○六)尽丙申(前二○五)凡二年
卷第十 汉纪二起丁酉(前二○四)尽戊戌(前二○三)凡二年
卷第十一 汉纪三起己亥(前二○二)尽辛丑(前二○○)凡三年
卷第十二 汉纪四起壬寅(前一九九)尽癸丑(前一八八)凡十二年
卷第十三 汉纪五起甲寅(前一八七)尽癸亥(前一七八)凡十年
卷第十四 汉纪六起甲子(前一七七)尽辛未(前一七○)凡八年
卷第十五 汉纪七起壬申(前一六九)尽丙戌(前一五五》凡十五年
卷第十六 汉纪八起丁亥(前一五四)尽庚子(前一四一)凡十四年
卷第十七 汉纪九起辛丑(前一四○)尽丁未(前一三四)凡七年
卷第十八 汉纪十起戊申(前二三三)尽丙辰(前一二五)凡九年
卷第十九 汉纪十一起丁巳(前一二四)尽壬戌(前一一九)凡六年
卷第二十 汉纪十二起癸亥(前一八)尽辛未(前一一○)凡九年
卷第二十一 汉纪十三起壬申(前一○九)尽壬午(前九九)凡十一年
卷第二十二 汉纪十四起癸未(前九八)尽甲午(前八七)凡十二年
卷第二十三 汉纪十五起乙未(前八六)尽丙午(前七五)凡十二年
卷第二十四 汉纪十六起丁未(前七四)尽癸丑(前六八)凡七年
卷第二十五 汉纪十七起甲寅(前六七)尽己未(前六二)凡六年
卷第二十六 汉纪十八起庚申(前六一)尽壬戌(前五九)凡三年
卷第二十七 汉纪十九起癸亥(前五八)尽壬申(前四九)凡十年
卷第二十八 汉纪二十起癸酉(前四八)尽己卯(前四二)凡七年
……
进书表
奖谕诏书
校勘人姓名
精彩书摘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臣司马光曰:我知道天子的职责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是区分地位,区分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什么是礼教?就是法纪。什么是区分地位?就是君臣有别。什么是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 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四海之广,亿民之众,都受制于天子一人。尽管是才能超群、智慧绝伦的人,也不能不在天子足下为他奔走服务,这难道不是以礼作为礼纪朝纲的作用吗!所以,天子统率三公,三公督率诸侯国君,诸侯国君节制卿、大夫官员,卿、大夫官员又统治士人百姓。权贵支配贱民,贱民服从权贵。上层指挥下层就好像人的心腹控制四肢行动,树木的根和干支配枝和叶;下层服侍上层就好像人的四肢卫护心腹,树木的枝和叶遮护根和干,这样才能上下层互相保护,从而使国家得到长治久安。所以说,天子的职责没有比维护礼制更重要的了。
文王序《易》,以干、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诸侯,尊王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也。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故曰礼莫大于分也。
周文王演绎排列《易经》,以干、坤为首位。孔子解释说:“天尊贵,地卑微,阳阴于是确定。由低至高排列有序,贵贱也就各得其位。”这是说君主和臣子之间的上下关系就像天和地一样不能互易。《春秋》一书贬低诸侯,尊崇周王室,尽管周王室的官吏地位不高,在书中排列顺序仍在诸侯国君之上,由此可见孔圣人对于君臣关系的关注。如果不是夏桀、商纣那样的暴虐昏君,对手又遇上商汤、周武王这样的仁德明主,使人民归心、上天赐命的话,君臣之间的名分只能是作臣子的恪守臣节,矢死不渝。所以如果商朝立贤明的微子为国君来取代纣王,成汤创立的商朝就可以永配上天;而吴国如果以仁德的季札做君主,开国之君太伯也可以永享祭祀。然而微子、季札二人宁肯国家灭亡也不愿做君主,实在是因为礼教的大节绝不可因此破坏。所以说,礼教中最重要的就是地位高下的区分。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着,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邑。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保故也。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着,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着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着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坚冰至,”《书》曰:“一日二日万几,”谓此类也。故曰分莫大于名也。
所谓礼教,在于分辨贵贱,排比亲疏,裁决万物,处理日常事物。没有一定的名位,就不能显扬;没有器物,就不能表现。只有用名位来分别称呼,用器物来分别标志,然后上下才能井然有序。这就是礼教的根本所在。如果名位、器物都没有了,那么礼教又怎么能单独存在呢!当年仲叔于奚为卫国建立了大功,他谢绝了赏赐的封地,却请求允许他享用贵族才应有的马饰。孔子认为不如多赏赐他一些封地,惟独名位和器物,绝不能假与他人,这是君王的职权象征;处理政事不坚持原则,国家也就会随着走向危亡。卫国国君期待孔子为他昆处理政事,孔子却先要确立名位,认为名位不正则百姓无所是从。马饰,是一种小器物,而孔子却珍惜它的价值;正名位,是一件小事情,而孔子却要先从它做起,就是因为名位、器物一紊乱,国家上下就无法相安互保。没有一件事情不是从微小之处产生而逐渐发展显著的,圣贤考虑久远,所以能够谨慎对待微小的变故及时予以处理;常人见识短浅,所以必等弊端闹大才来设法挽救。矫正初起的小错,用力小而收效大;挽救已明显的大害,往往是竭尽了全力 也不能成功。《易经》说:“行于霜上而知严寒冰冻将至。”《尚书》说:“先王每天都要兢兢业业地处理成千上万件事情。”就是指这类防微杜渐的例子。所以说,区分地位高下最重要的是匡正各个等级的名分。
……
前言/序言
资治通鉴(繁体竖排版 套装全20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资治通鉴(繁体竖排版 套装全20册)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