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電子知識一本通》以淺顯的語言、生動的故事介紹瞭電子這項玄妙高深的學問與知識。在語言錶述上,力圖簡明扼要,以獨立詞條為基本單位,以獨立段落作為基本章節。在微電子、電子産品應用、電子計算機應用、電子信息、電子行監規範與製度、電子行業技術發展趨勢等方麵的知識進行瞭詳細解說。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電子技術應用領域
通信技術
密碼技術
半導體技術
離心機技術
電子計算機
藍牙技術
計時技術
激光技術
機器人技術
巨型計算機
互聯網技術
航天技術
航空技術
測量技術
遙感技術
氣象預極技術
地震預測技術
第二章 電子通信技術
電磁世界
奇妙的電磁聯係
貝爾的發明
來自“筆尖”的電磁波
赫茲的發現
電磁波的特性
五彩斑斕的電磁波
電磁波與通信
電磁通信的優勢
通信頻段
莫爾斯電碼
研究無綫電的先驅
馬可尼電報
不可缺少的密碼
不同的密碼
密碼和破譯
雷達的發明
二戰中的軍用雷達
晶體管的發明
集成電路
電子計算機
模擬信號
模擬信號的傳送
數字信號
邏輯和數學
……
第三章 微電子
第四章 電子産品與應用
第五章 電子科技的未來
精彩書摘
光通信
人類很早就懂得利用光來傳遞信息,兩乾多年前中國就有利用光傳遞遠距離信息的設施——長城烽火颱,後來又有利用燈光閃爍傳遞信息的方法。以發明電話而著名的貝爾,在1876年發明瞭電話之後,就有瞭利用光來通話的設想。1880年,他利用太陽光為光源,大氣為傳輸媒質,硒晶體為光接收器件,成功地進行瞭光電話的實驗,通話距離最遠達到瞭213米。
光縴通信
經過不懈地努力,人們發現用透明度很高的石英玻璃絲可以傳光,這種玻璃絲叫做光學縴維,簡稱光縴。它比頭發絲還要細,一般由兩層不同的玻璃組成,裏麵一層叫縴芯或內芯,直徑約為5-10微米,外麵一層叫包層,外徑約為100-300微米。為瞭保護光縴,包層外麵往往覆蓋一層塑料。光縴通信就是利用光波作為載波來傳送信息,以光縴作為傳輸介質實現信息傳輸,達到通信目的的一種最新通信技術。從原理上看,構成光縴通信的基本物質要素是光縴、光源和光檢測器。
衛星通信
衛星通信是以微波為載波的,而微波是指波長為1米~l毫米或頻率為300兆赫茲一300韆兆赫茲範圍內的電磁波,它是直綫傳播的。微波傳輸的優點是不需要鋪設或架設綫路。但由於地球是球形的,因此如果想要在地球上進行長距離的微波通信,就必須每隔50韆米修建一座微波站,用於接力傳輸通信信號。如此多的傳輸環節,不僅嚴重影響通信的質量,而且投資巨大。建立衛星通信係統,就可以解決微波通信中的眾多中繼站。一個衛星通信係統由通信衛星和地球站(或稱衛星地麵站)組成。衛星通信就是利用衛星作為中繼站來轉發微波,實現兩個或多個地球站之間的通信。
衛星在空中起中繼站的作用,它把地球站發上來的電磁波放大後再反送迴另一地球站。地球站則是衛星係統形成的鏈路。~般3顆衛星就能覆蓋整個赤道圓周。密碼技術
密碼對人們來說並不陌生,比如個人在銀行取款時要用它,登錄計算機也會用到它,開啓保險箱還會用到它,就連兒童玩電子遊戲也會使用它。現代社會的密碼技術已經比古代有瞭長遠的發展,它已逐漸形成為一門電子科學,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們為之奮鬥。
什麼是密碼
密碼是一種用來混淆的技術,可以將可識彆的信息轉變為無法識彆的信息。它是按特定法則編成的,用以對通信雙方的信息進行明密變換的符號。換而言之,密碼是隱蔽瞭真實內容的符號序列。就是把用公開的、標準的信息編碼錶示的信息通過一種變換手段,將其變為除通信雙方以外其他人所不能讀懂的信息編碼,這種獨特的信息編碼就是密碼。
古老的密碼
公元前405年,斯巴達軍隊在一名雅典間諜身上搜齣一條布滿混亂字母的普通腰帶。有人無意中把腰帶呈螺鏇形纏繞在劍鞘上,卻發現原本雜亂無章的字母,竟然組成瞭一段文字。這條腰帶上的情報,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密碼情報。
……
前言/序言
尋蹤問跡:古今風物誌 一、 捲首語:曆史的迴響與當下的鏡像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一天都有海量的數據在湧動,知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迭。然而,在瞬息萬變的浪潮中,那些沉澱下來的曆史印記、地域風情、民俗變遷,卻往往容易被淹沒。它們如同散落在時光長河中的珍珠,若不細心打撈,便會失去應有的光澤。《尋蹤問跡:古今風物誌》正是這樣一本試圖將這些珍貴的“珍珠”串聯起來的書。它並非要講述某個宏大的敘事,也不是要分析某種抽象的理論,而是將目光聚焦於那些構成我們生活肌理的細微之處——一件老物件的雕刻紋樣,一麯山歌的婉轉悠揚,一道地方菜肴的煙火氣,一處古鎮的斑駁石闆路。 本書試圖迴答的是,在曆史的長河中,人類是如何通過物質文明、精神傳承和地域特色,塑造齣獨具韻味的“風物”的?這些風物又如何反過來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乃至價值判斷?我們並非要復古,也並非要泥古不化,而是希望通過對“風物”的深入審視,來理解“當下”的形成,並從中汲取智慧,以更開闊的視野去麵對“未來”。 二、 篇章概覽:多元視角的風物解讀 《尋蹤問跡:古今風物誌》分為四大篇章,每一篇章又包含若乾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的章節,力求從不同維度展現風物的魅力。 第一篇:掌中古韻——器物裏的時光密碼 這一篇將目光投嚮瞭那些被歲月打磨過的器物。它們是物質文明的載體,承載著古人的智慧、技藝和審美。 “器”之初探:從實用到審美的蛻變:我們將追溯一些常見器物的起源,例如陶瓷、青銅器、竹木器等,探討它們最初的實用功能,以及隨著社會發展,如何逐漸融入藝術與審美的元素,成為兼具使用價值和收藏價值的珍品。我們會關注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器物在材質、造型、紋飾上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背後所蘊含的文化信息。比如,江南的青瓷與北方陶器的胎質、釉色有何不同?明清時期的傢具又為何呈現齣截然不同的風格? 紋飾的低語:符號、寓意與信仰:器物上的紋飾並非隨意的裝飾,它們常常是古人傳遞信息、錶達情感、寄托願望的載體。本章將深入解讀一些常見的紋飾,如龍鳳、祥雲、花草、幾何紋樣等,探討它們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徵意義,以及它們在祭祀、婚喪嫁娶、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們將解析“福”字紋為何總與蝙蝠組閤齣現,為何“迴紋”在建築和器物上經久不衰。 老物件的新生:傳承與創新:在這個快速消費的時代,老物件似乎正在被遺忘。然而,許多老物件依然擁有其獨特的價值。本章將探討如何對老物件進行修復、再利用,讓它們在新的時代煥發光彩。我們也會關注一些現代設計師如何從傳統器物中汲取靈感,進行創新設計,從而連接古今,創造齣既有曆史厚重感又不失時代活力的作品。例如,如何將傳統的榫卯結構運用到現代傢具設計中,如何將古老的織錦圖案融入現代服飾。 地域器物誌:一方水土一方情:我們將精選幾個具有代錶性的地域,深入挖掘當地特色的器物。例如,景德鎮的瓷器、潮州的木雕、徽州的磚雕、山西的刀剪等。通過對這些器物的詳細介紹,展現不同地域的自然環境、社會結構、民俗習慣如何塑造瞭當地獨特的器物文化。 第二篇:歌以詠誌——民俗裏的生活畫捲 民俗是文化的活化石,它滲透在人們的衣食住行、節慶婚喪等方方麵麵,展現瞭各民族獨特的生存智慧和精神追求。 歲時節令:時間的脈絡與情感的紐帶:從春節的爆竹聲聲到端午的粽葉飄香,從重陽的登高望遠到鼕至的餃子溫暖,歲時節令構成瞭中國人獨特的時間觀念和情感體驗。本章將詳細講述各大傳統節日的起源、習俗、食俗、禁忌,並探討這些習俗如何在曆史長河中演變,以及它們在現代社會中依然擁有的生命力。我們將解析“年”的意象,為何元宵節會有猜燈謎的習俗。 衣冠上下:時代的風尚與禮儀的象徵:服飾不僅僅是遮體保暖的工具,更是社會地位、文化認同、審美情趣的體現。本章將迴顧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從先秦的寬袍大袖到明清的繁復精美,再到近現代的變革。我們將重點關注一些具有代錶性的服飾,如漢服、旗袍、少數民族服飾等,探討它們的形製、色彩、紋樣及其背後的文化內涵和象徵意義。 食祿人間:味道的記憶與文化的交融:飲食是民俗中最具煙火氣的部分,它承載著地域特色、傢庭情感和社會交往。本章將帶領讀者領略中華美食的博大精深,從八大菜係到地方小吃,從烹飪技法到飲食禁忌。我們將深入挖掘一道菜背後的故事,一個食材的來曆,一種烹飪方式的傳承。例如,魯菜的醇厚、川菜的麻辣、粵菜的清鮮,各自為何如此風味獨特? 禮儀之邦:從婚喪嫁娶到鄰裏鄉親:中國的傳統禮儀體係復雜而又精妙,尤其在婚喪嫁娶、節慶祭祀、鄰裏交往等方麵,都體現瞭中國人特有的社會規範和價值觀念。本章將聚焦於這些重要的生命儀式和社會交往場景,解析其中的規矩、講究和意義,並探討在現代社會中,這些傳統禮儀正在經曆怎樣的變化與挑戰。 非遺裏的鄉愁:瀕危的技藝與復興的希望:許多傳統技藝正麵臨失傳的危險,它們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産。本章將關注一些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如戲麯、手工技藝、民歌、傳統節日等,探討它們的現狀,並關注當下為保護和傳承這些珍貴遺産所做的努力。 第三篇:山河寄情——地域的印記與文化的根脈 地域是文化的溫床,不同的地理環境、曆史進程、民族構成,孕育瞭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古鎮的低語:石闆路、老街巷與市井煙雲:中國擁有眾多美麗的古鎮,它們如同鑲嵌在山水之間的曆史明珠。本章將選取幾個代錶性的古鎮,如烏鎮、西塘、鳳凰古城、平遙古城等,通過描繪它們的建築風貌、街巷布局、水鄉特色、市井生活,來展現古鎮所蘊含的深厚曆史底蘊和人文氣息。我們將關注古鎮的商業變遷,以及現代旅遊開發對古鎮文化帶來的影響。 山歌海韻:一方水土一方歌:地域文化最生動的體現之一便是各具特色的民歌。從黃土高原的信天遊到江南水鄉的越調,從內濛古的草原長調到閩南地區的歌仔戲,每一首山歌都蘊含著當地人的生活情感、勞動場景和精神寄托。本章將走進不同的地域,聆聽那些質樸動人的歌謠,解讀它們背後的故事。 山水謠:地理與人文的和諧共生:中國的大好河山孕育瞭豐富的地域文化。長江、黃河、珠江,這些母親河滋養瞭兩岸的文明;秦嶺、淮河、太行山,這些地理分隔也造就瞭文化上的差異。本章將探討地理環境如何影響瞭人類的遷徙、聚落、生産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獨特的地域文化景觀。我們將關注那些依山傍水而生的村落、建築和生活方式。 民族風情:多元文化的璀璨星河: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傢,各民族都有其獨特的語言、服飾、音樂、舞蹈、習俗和信仰。本章將走進幾個具有代錶性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展現他們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如藏族的唐卡藝術、苗族的銀飾文化、維吾爾族的歌舞錶演、濛古族的草原文化等。我們將關注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閤。 第四篇:今昔對話——風物的傳承與未來的展望 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如何看待和傳承這些古老的風物,是本書的最終思考。 傳統之鑒:古人的智慧與當代的啓示:從古代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到生活智慧、處世之道,古老的風物中蘊含著豐富的經驗教訓和人生哲學。本章將選取一些具有代錶性的傳統觀念和實踐,如“天人閤一”、“民以食為天”、“和而不同”等,探討它們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的價值,以及如何從中汲取養分,應對當下的挑戰。 現代的“風物”:新生的文化符號:在現代社會,我們也正在創造新的“風物”。電影、音樂、網絡文化、時尚潮流,這些都在成為新的文化符號。本章將探討這些現代“風物”與傳統風物的聯係與區彆,以及它們如何共同構成我們當下生活的文化圖景。 傳承的睏境與創新之路:傳統風物的傳承並非易事,麵臨著經濟壓力、觀念衝突、技藝失傳等多重睏境。本章將審視這些睏境,並關注當下在文化傳承方麵的積極探索,如非遺保護、文化創意産業、鄉土教育等,探討創新的傳承模式,讓古老的風物在新的時代煥發新的生機。 結語:尋蹤不止,問跡不息:本書的結語將再次強調,對風物的探尋並非終點,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我們鼓勵讀者保持好奇心,在生活的點滴中發現“風物”,在曆史的紋理中感悟智慧,在人與自然的互動中體味生命的真諦。 三、 寫作特色: 注重細節與故事性:本書將以詳實的史料、生動的描寫、鮮活的人物故事,讓讀者身臨其境,感受風物的魅力。 跨學科視角:融閤曆史學、人類學、社會學、藝術學、民俗學等多學科的視角,對風物進行多維度解讀。 圖文並茂:書中將穿插大量精美的圖片,包括曆史照片、器物特寫、民俗場景、地域風光等,增強視覺衝擊力和閱讀趣味。 貼近生活:力求將宏大的曆史與個體生活聯係起來,讓讀者感受到風物與我們自身息息相關。 開放性與啓發性:本書並非提供標準答案,而是引發讀者思考,鼓勵讀者自行探索和發現。 《尋蹤問跡:古今風物誌》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一次與曆史對話的沉浸式體驗。它邀您一同走進那些被遺忘的角落,聆聽那些沉默的講述,品味那些質樸的韻味,最終在“風物”的尋蹤問跡中,找到我們與過去、現在、未來之間的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