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身符》是波拉尼奧非常獨特的作品,以女性視角寫就的自傳,本書盡管是波拉尼奧長篇小說中較短的作品,但氣勢上絲毫不遜於他的兩大巨作《荒野偵探》及《2666》。有超現實色彩,交織於過去與未來,時空與記憶。在《2666》及《荒野偵探》之間具有無可取代的銜接作用,是波拉尼奧全係列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片拼圖。然而,《護身符》就其本身而言就像一則精巧的寓言。
這部作品1999年西語初版,也即在《荒野偵探》(1998)之後齣版。2006年齣版瞭英文版。本書與《荒野偵探》有直接聯係,本書的女主人公是《荒野》中一單獨章節的自述主人公奧剋西裏奧,在那個章節中,她描繪瞭自己躲藏在大學的女廁所,被睏12天,幸免於特警衝擊大學的鎮壓事件。在這部作品中,波拉尼奧少見的通篇采用女性視角,描述瞭奧剋西裏奧在60、70年代墨西哥的生活經曆,她的動蕩生活,她缺少的牙齒,她的酒吧交遊;也是詩人視角下一代青年詩人對詩歌對文學的共同記憶,更有她與《荒野》一書中齣現過的幾個人物,如阿圖羅·貝拉諾。艾蕾娜、雷梅迪奧斯、瑟爾帕斯等人的故事,其中切·格瓦拉也有登場。
“護身符”字樣,直至作品結尾纔齣現。寓意深遠。這是女主人公一直在尋找的歸宿,又是一種更大意義上針對一代青年人的告白。這護身符就是你的勇氣、心態,你所認定的一切。
《荒野偵探》的鏡像 《2666》的序幕
★知名西班牙語譯者趙德明傾力翻譯,鼎力推薦
關於羅貝托·波拉尼奧:
◆一個四十歲之前,隻知道寫詩,革命,吸毒,流浪,生病的人,總之,他幾乎什麼都乾過,除瞭寫小說。而在他四十歲之後的十年,除瞭寫小說,又幾乎什麼都沒乾
◆《紐約時報》說:波拉尼奧高高地翱翔於很多拉美年輕作傢之上……就像加西亞·馬爾剋斯曾經翱翔於他那個時代的人和追隨者之上
◆蘇珊·桑塔格說他是這個時代令人欽佩的小說傢
這可能是個恐怖故事。一個謀殺、偵探、黑色的恐怖故事。但實際上不是。
我,奧剋西裏奧,詩人,被譽為墨西哥詩壇之母。1967,或是1965,或是1962年從烏拉圭隻身來到墨西哥,棲身於兩位深孚眾望的西班牙作傢門下,甘心當他們的清潔女工,其中一位正是當年軍隊占領大學逮捕學生,我受睏在哲學文學係女廁所時手邊閱讀的詩集的作者。可我也有自己的生活。我在那不勒斯區住過,在羅馬區住過,在阿特諾爾?撒拉斯區住過。我的書籍丟瞭,衣服丟瞭。但不久後又有瞭彆的圖書,又有瞭彆的衣裳。大學給我一些無關緊要的臨時工作,後來又收瞭迴去。
我很高,很瘦,金發,缺瞭幾顆關鍵的牙齒,說話與笑時不得不捂住嘴巴,連接吻都感到難為情。我認識十七歲的阿圖羅·貝拉諾,是他傢人的朋友,與他經曆過一次難忘的冒險……
整部作品洋溢著悲情感傷的氛圍,展現齣一幅拉美憂鬱與暴力的曆史圖景,也是文藝個體在這種情境下所能做齣的優秀迴應。作傢弗朗西斯科·高德曼認為這部作品可以視作波拉尼奧特殊的自傳,是他極具有創造力和震撼力的作品之一。
《護身符》是波拉尼奧整個作品譜係中惟一齣現“2666”字樣的作品。
羅貝托·波拉尼奧(Roberto Bolaño,1953—2003)齣生於智利,父親是卡車司機和業餘拳擊手,母親在學校教授數學和統計學。1968年全傢移居墨西哥。1973年波拉尼奧再次迴到智利投身社會主義革命卻遭到逮捕,差點被殺害。逃迴墨西哥後他和好友推動瞭融閤超現實主義、達達主義以及街頭劇場的“現實以下主義”(Infrarealism)運動,意圖激發拉丁美洲年輕人對生活與文學的熱愛。1977 年他前往歐洲,最後在西班牙波拉瓦海岸結婚定居。2003 年因為肝髒功能損壞,等不到器官移植而在巴塞羅那去世,年僅五十歲。
波拉尼奧四十歲纔開始寫小說,作品數量卻十分驚人,身後留下十部小說、四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三部詩集。1998 年齣版的《荒野偵探》在拉美文壇引起的轟動,不亞於三十年前《百年孤獨》齣版時的盛況。而其身後齣版的《2666》更是引發歐美輿論壓倒性好評,均緻以傑作、偉大、裏程碑、天纔等等贊譽。蘇珊·桑塔格、約翰·班維爾、科爾姆·托賓、斯蒂芬·金等眾多作傢對波拉尼奧贊賞有加,更有評論認為此書的齣版自此將作者帶至塞萬提斯、斯特恩、梅爾維爾、普魯斯特、穆齊爾與品欽的同一隊列。
我覺得波拉尼奧完全是一個世界公民。你感覺他是到瞭什麼地方都可以紮根的人……我覺得我們的文學之所以豐富,就是因此它像森林一樣,波拉尼奧是一棵大樹,馬爾剋斯也是一棵大樹,樹和樹之間不存在趕超的,文學之間是互相依存的關係,就是你需要我,我需要你,作品和作品的關係就是這樣的。
——餘華(作傢)
當我讀波拉尼奧作品時我認為:所有的事情又再度有瞭可能。
——妮可·剋勞斯(Nicole Krauss,《愛的曆史》《大屋》作者)
無疑的,波拉尼奧是我這十年來讀過迷人的作傢。
——埃德濛·懷特(Edmund White,美國當代知名作傢,《已婚男子》作者)
波拉尼奧的每本書都充滿野心,這會讓我們花費許多年纔知道如何看待他的價值。
——科爾姆·托賓(Colm Toibin,愛爾蘭知名作傢,《大師》《布魯剋林》作者)
波拉尼奧是少數罕見的為瞭未來而寫作的作傢之一,而我們,特彆是我們這些英語作傢,纔剛開始學會欣賞他奇特、歪麯的天纔。
——約翰·班維爾(John Banville愛爾蘭知名作傢,《大海》《證詞》作者)
波拉尼奧證明瞭文學可以做任何事。
——喬納森?勒瑟姆(Jonathan Lethem,美國著名作傢,《槍,偶爾有音樂》、《布魯剋林孤兒》、《孤獨堡壘》作者)
波拉尼奧寫齣瞭索爾·貝婁般強而有力的一人稱傑作,也是對他自身風格徹底的顛覆。
——《紐約時報》
作為連接《荒野偵探》和《2666》的重要紐帶,奧剋西裏奧所描述的那座被軍隊占領的大學成為拉美60和70年代的政治隱喻,更可說是一個時代的符號,那個無論是對文學還是生活的激情都仍然存在的時代。
——《波士頓評論》
獻給馬裏奧·聖地亞哥· 帕帕斯基亞羅(墨西哥城,1953—1998)
我們好可憐啊!本想求人幫助,可是誰也不來幫忙!
—— 佩特羅尼烏斯1
這可能是個恐怖故事。一個謀殺、偵探、黑色的恐怖故事。但實際上不是。之所以不是,是因為講故事的人就是我。我就是說故事的人,因此不會是這樣的。可實際上,這是個講述一樁殘忍罪行的故事。
我是所有墨西哥人的女友。可以這麼說吧:我是墨西哥詩壇之母,但不說為好。我認識所有的詩人,他們也都認識我。因此我或許能這麼說。我可以說什麼詩壇之母,因為幾個世紀來就流行著吹牛之風嘛,但還是不說為好。比如,可以這麼說:我認識阿圖羅· 貝拉諾,那時他十七歲,是個靦腆的大男孩,正在寫劇本和詩歌,不會喝酒;也許這是一句廢話,大人用皮鞭、用鐵棍教導過我:廢話是多餘的,隻要告訴我情節就足夠瞭。
對,我能說齣來的就是自己的名字。
我名叫奧剋西裏奧· 萊科圖雷,女,烏拉圭人,齣生在首都濛得維的亞,雖然現在葡萄酒上瞭頭,這酒真怪,我說瞭我是沙魯瓦人,兩者差不多吧,雖然並非如此,就像墨西哥人和其他拉美人很難辨彆一樣。
但重要的是,某月某日我到瞭墨西哥,不很清楚為什麼要來,目的是什麼,怎麼來的,什麼時候來的。
我到達墨西哥城的時間大約是1967 年,也許是1965 年,也可能是1962 年。我記不清年份瞭,也不記得旅行的經過,惟一知道的就是到瞭墨西哥,不再走啦。來,稍稍迴憶一下。咱們把時間拉長一點吧,就像整形外科醫生在手術室裏拉伸一位麻醉患者的皮膚那樣。瞧瞧吧。我來到墨西哥的時候,萊昂· 費裏佩還活著呢—— 他真是個巨人,孔武有力。萊昂· 費裏佩是1968 年去世的。我來到墨西哥的時候,佩德羅· 加菲亞斯還活著呢——他是個瞭不起的男子漢,多愁善感。1967 年去世。也就是說,我應該是在1967 年之前來到墨西哥的。就算是1965 年吧。
說到底,我認為是1965 年來到墨西哥的(不過也許我會搞錯,我是個常常齣錯的女人)。我常常去看那些走遍世界的西班牙人,天天去看,一看就是幾個小時,懷著一個女詩人的激情,懷著一個英國女護士無限的獻身態度和一個關心哥哥們的妹妹的鍾愛心情去看望他們,因為他們像我一樣漂泊不定,雖說他們流亡的性質與我決然不同,沒人把我從濛得維的亞驅逐齣境,隻不過是某一天就決定齣走,我跑到瞭布宜諾斯艾利斯。幾個月後,也許有一年吧,我決定從布宜諾斯艾利斯齣發繼續旅行,因為那時我已經明白目的地是墨西哥,我知道萊昂· 費裏佩住在墨西哥,不大肯定佩德羅· 加菲亞斯是不是也住在墨西哥,但是心裏感覺他在。也許推動我旅行的是狂熱。本應是狂熱。那時我認為狂熱就是文化。當然,有時文化就是狂熱,或者包括某種狂熱。也許是因為缺乏愛迫使我齣走。也許是因為過分熱情洋溢的愛。或許那就是狂熱。
惟一確定的是1965 年我來到瞭墨西哥,落腳在萊昂· 費裏佩和佩德羅· 加菲亞斯傢中。我說,我來這裏是聽從你們調遣的。而我給他倆的感覺大概還算可愛,因為我這個人不令人反感,雖然有時也煩人,但絕對不討厭。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掃把打掃地麵。接著又擦窗戶。一有可能,我就要錢,去給他倆購物。他倆說的西班牙語很特彆,像是愛發脾氣的腔調,他倆一直改不瞭這口音,好像他倆說的z 和c 總是繞來繞去,好像永遠也不說那些帶s 的孤苦伶仃和好色的單詞。他倆說:奧剋西裏奧,彆搬來搬去瞭!奧剋西裏奧,放下那些書稿吧!女人啊,要知道塵土與文學是和睦相處的。我呆呆地望著他倆,心裏想他倆的話有多少道理呢?永遠有塵土,永遠有文學。由於那時我喜歡尋找詞義中的細微差彆,就想像齣一些奇奇怪怪的悲慘場景,想像著安安靜靜躺在書架上的圖書,想像著來自天上的塵土,它們飄進圖書館,慢慢悠悠,不屈不撓,一副勢不可擋的架勢。於是,我明白瞭:書上容易落土(明白,但不能接受)。我想像著揚塵、那具象成我腦海裏潘帕草原的揚塵,它們嚮著墨西哥城推進。我心中特有的草原上的揚塵,那也是大傢的草原,盡管很多人拒絕看看大草原。於是,一切都濛上瞭灰塵,我從前讀過的書籍、現在打算看的書籍統統濛上瞭灰塵。於是,無能為力瞭,不管你如何使用掃把和抹布,塵土絕對不會離去,因為這些塵土就是圖書固有的一部分。它們按照它們的方式生活,仿效類似生命的東西。
……
讀完這本書,我感到一種久違的、精神上的飽滿感。這不是那種輕鬆愉快的讀物,它要求讀者投入相當的智力和情感能量去消化其中的思想內核。作者探討的主題非常宏大,涉及存在主義的睏境、記憶的不可靠性,以及時間在個體生命中的扭麯意義。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失落”這一概念的處理。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悲劇性事件,而更像是一種持續性的、滲透在日常生活肌理中的狀態。書中有一段描寫,關於主角試圖重現某段逝去時光的努力,那種徒勞感被描繪得如此真實,以至於我閤上書本後,自己也開始審視那些我以為已經牢牢抓住的往事碎片。從文學風格上來說,語言的運用極為考究,句子結構復雜而富有韻律感,充滿瞭隱喻和象徵,讀起來需要放慢速度,細細咀嚼每一個詞語的選擇。它更像是一部哲學思辨錄,披著小說的外衣,而非單純的娛樂消遣。對於尋求深度、不滿足於錶麵故事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次極具挑戰性但也收獲頗豐的精神洗禮。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節奏感非常強,讀起來有一種獨特的音樂性,仿佛作者在用文字譜寫一首復雜的交響樂。起初的幾章,節奏緩慢,筆觸細膩,像是在為即將到來的高潮積蓄力量,大量的描述性文字堆疊齣一種近乎催眠的氛圍。但一旦進入核心衝突區域,句子的長度會明顯縮短,用詞也變得更加精煉和有力,句子間的停頓和轉摺變得急促而有力,將讀者猛地拽入緊張的境地。我發現自己不自覺地加快瞭閱讀速度,試圖跟上那種急迫感。隨後,在處理情感爆發的段落時,作者又會運用排比和重復的句式,形成一種強烈的衝擊波,情感的洪流撲麵而來,讓人喘不過氣。這種對閱讀速度和情緒起伏的精準把控,充分展示瞭作者作為文字工匠的深厚功力。它不僅僅是講述瞭一個故事,更是在動態地、有節奏地引導讀者的心跳和呼吸,這是一種非常高級的、身體性的閱讀體驗。
評分我通常對曆史背景設定如此厚重的作品持保留態度,因為很多時候它們會陷入細節的泥潭而喪失瞭人物的生命力。然而,在這本書裏,曆史感和個體命運的交織達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作者對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風貌、人際關係中的潛規則,把握得精準到位,充滿瞭可信度。你能夠清晰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壓抑感和希望的微光。主角們的選擇和掙紮,不是脫離時代的空談,而是被那個特定時空的限製和機遇所塑造的必然結果。我特彆喜歡作者處理衝突的方式,很多關鍵的轉摺不是通過激烈的外部衝突來實現的,而是源於角色內心深處信念的微妙動搖,這種內在的張力比任何刀光劍影都更具震撼力。這使得角色顯得格外真實,他們犯錯、妥協、偶爾閃耀齣人性的光輝,就像我們身邊真實存在的人一樣,這種代入感是建立在對時代深刻理解之上的,非常難得。
評分這部作品的敘事手法著實令人驚艷。作者似乎對人性的幽微之處有著極為深刻的洞察力,筆下的人物並非簡單的善惡二元對立,而是充滿瞭灰色的地帶和復雜的動機。我尤其欣賞它對環境細節的描摹,那些文字像是施瞭魔法,將讀者直接拉入故事發生地的光影、氣味乃至空氣的濕度之中。比如,在描述主角初次進入那座古老圖書館的場景時,那種陳舊紙張混閤著塵埃和某種難以名狀的木質香氣的畫麵感,簡直栩栩如生。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很多當代小說所欠缺的。情節的推進並非一蹴而就的直綫性發展,而是如同精密的鍾錶齒輪,每一個小的事件看似獨立,實則都為最終的宏大結構埋下瞭伏筆。我花瞭些時間纔完全跟上作者的節奏,但一旦進入狀態,便發現所有的鋪墊都是必要的,所有的看似閑筆都承載瞭重量。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既熟悉又陌生、充滿內在邏輯的世界,讓人在閱讀時忍不住猜測下一步會發生什麼,卻又常常被作者齣乎意料但又閤乎情理的轉摺所摺服。這種高超的敘事控製力,足以讓任何嚴肅的文學愛好者駐足品味良久。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有些“顛簸”的,但這種顛簸並非源於敘事上的失誤,而是作者有意為之的風格呈現。它時不時會打破傳統的敘事壁壘,插入一些看似與主綫無關的文本片段——也許是一段摘錄的古籍注釋,或是一份虛構的科學報告摘要。起初我感到睏惑,甚至有些不耐煩,覺得這些“插麯”打斷瞭我的代入感。但隨著故事的深入,我開始意識到這些碎片化的信息實際上是在拼湊一個更廣闊的圖景,它們共同構築瞭一個錯綜復雜的文化和曆史背景,使得故事的發生地不再是一個抽象的背景,而是一個有其自身“文獻”和“知識體係”的真實存在。這種多層次的敘事結構,要求讀者像考古學傢一樣,去挖掘文本中隱藏的意義和聯係。這種閱讀方法極大地提升瞭文本的耐讀性,讓我想一次又一次地迴去翻閱特定的章節,重新審視那些之前被我忽略的細節,試圖找到連接各個部分的綫索。
評分2089年波拉尼奧從墳墓裏爬齣來,從尼泊爾境內爬上珠穆朗瑪峰。2089年我滿100歲,生死未蔔,從西藏沿珠穆朗瑪峰北峰上去。 最終,我與波拉尼奧相遇於珠峰之巔,一同欣賞一部名叫《天地玄黃》的紀錄片。經過瞭這麼多年,他再次嚴嚴實實地穿上的那件登山服裏包裹著的是一副沒有肌肉的白骨。我乾瘦又皺巴巴的黃皮膚外麵卻僅僅套瞭件普普通通的鞦裝,衣服裏還藏著本《護身符》。
評分非常的不錯,閑著沒事的時候可以看看!
評分這本書非常不錯,我實在很喜歡
評分還沒拆 不過還不錯囤貨啦
評分整部作品洋溢著悲情感傷的氛圍,展現齣一幅拉美憂鬱與暴力的曆史圖景,也是文藝個體在這種情境下所能做齣的最好迴應。作傢弗朗西斯科?高德曼認為這部作品可以視作波拉尼奧最特殊的自傳,是他最具有創造力和震撼力的作品之一。 《護身符》是波拉尼奧整個作品譜係中惟一齣現“2666”字樣的作品。這可能是個恐怖故事。一個謀殺、偵探、黑色的恐怖故事。但實際上不是。
評分很棒的書,送貨快,給京東點贊!
評分寫的挺好,,但不是我的菜。。
評分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
評分購物方便,京東不錯,贊,618活動實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