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论画笔录

潘天寿论画笔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尚青 著,骆振龙 编
图书标签:
  • 潘天寿
  • 国画
  • 绘画技法
  • 艺术理论
  • 中国美术
  • 笔墨
  • 绘画史
  • 艺术史
  • 传统绘画
  • 水墨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35203
版次:1
商品编码:1128599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8
字数:2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潘天寿论画笔录》系我国著名绘画大师潘天寿先生的论画笔录,文字由其学生叶尚青先生根据记录整理,并根据授课时记录的图画,全部画了插图,共200余幅,是一本适合画家和学生研究学习的中国画理论和技法的工具书。

内容简介

  叶尚青编著的《潘天寿论画笔录》共收集潘先生的论画资料十一篇(注:本次再版增加一篇),内容涉及的范围较广,由叶尚青同志根据潘先生讲学和授课时的记录整理而成。虽然不是潘先生亲笔著述,但都是他一贯的主张和经验,且文字畅达,保存了潘先生的语气,读其文如亲聆其教,易学易懂,很有参考价值。其中比较重要的如《国画创新》、《答石鲁同志问》两篇,阐述了继承和创新、时代精神和传统技法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借古开今”,“借古”是手段,“开今”是目的;“从内容到形式,从题材到技法,从风格到意趣;都要创新”,但创新应以传统为基础,必须充分发挥中国画的优点,保持民族艺术特色等学术见解。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诗画融和 相得益彰
夏承焘求教寿师学画回忆
关于中国画的构图
书法学习及国画布局
古画收藏和保管
创作琐谈
略谈“扬州八怪”
关于基础教学
答石鲁同志问
国画创新
任伯年的绘画艺术
骨法用笔
后记
再版说明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潘天寿论画笔录系我国著名绘画大师潘天寿先生的论画笔录,文字由其学生叶尚青先生根据记录整理,并根据授课时记录的图画,全部画了插图,共200余幅,是一本适合画家和学生研究学习的中国画理论和技法的工具书。,买回来觉得还是非常值的。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文学名著,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只不过很多时候是当成故事来看,看完了感叹一番也就丢下了。所在来这里买书是非常明智的。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叶尚青编著的潘天寿论画笔录共收集潘先生的论画资料十一篇(注本次再版增加一篇),内容涉及的范围较广,由叶尚青同志根据潘先生讲学和授课时的记录整理而成。虽然不是潘先生亲笔著述,但都是他一贯的主张和经验,且文字畅达,保存了潘先生的语气,读其文如亲聆其教,易学易懂,很有参考价值。其中比较重要的如国画创新、答石鲁同志问两篇,阐述了继承和创新、时代精神和传统技法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借古开今,借古是手段,开今是目的从内容到形式,从题材到技法,从风格到意趣都要创新,但创新应以传统为基础,必须充分发挥中国画的优点,保持民族艺术特色等学术见解。读书,撇开喧嚣,拨开冗务,于小楼一角仔细的品味,咀嚼书中的宁静和快感,在寂静中体会人生的滋味,在书海中滤除浮躁的心态,淡泊名利,淡然处世,无疑是愉悦沧桑人生的美好享受。

评分

京eh东图l书

评分

评分

《潘l天寿论s画笔录y》z(叶F尚青)【M摘要

评分

  叶尚青编著的《潘天寿论画笔录》共收集潘先生的论画资料十一篇(注:本次再版增加一篇),内容涉及的范围较广,由叶尚青同志根据潘先生讲学和授课时的记录整理而成。虽然不是潘先生亲笔著述,但都是他一贯的主张和经验,且文字畅达,保存了潘先生的语气,读其文如亲聆其教,易学易懂,很有参考价值。其中比较重要的如《国画创新》、《答石鲁同志问》两篇,阐述了继承和创新、时代精神和传统技法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借古开今”,“借古”是手段,“开今”是目的;“从内容到形式,从题材到技法,从风格到意趣;都要创新”,但创新应以传统为基础,必须充分发挥中国画的优点,保持民族艺术特色等学术见解。 《潘天寿论画笔录》系我国著名绘画大师潘天寿先生的论画笔录,文字由其学生叶尚青先生根据记录整理,并根据授课时记录的图画,全部画了插图,共200余幅,是一本适合画家和学生研究学习的中国画理论和技法的工具书。

评分

《潘天o寿论画t笔录》(叶z尚青F)I【摘NO要 书评 V试读】Z- bgj图书

评分

书评

评分

f《潘天寿q论画笔ww录》(叶C尚青F)J【摘要P

评分

教育智慧求妙点.从知识到能力,从情感到智慧,教育逐步进入它的最佳境界。教育智慧表现为对教育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