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针灸穴位图解(第2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结合二十多年的教学、临床经验及研究编写而成。
全书十六章,一章腧穴的定位,以图解的形式介绍了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和简易取穴法。第二章至第十六章为十四经穴及奇穴,规范准确地介绍了每一个腧穴的穴名释义、特异性、标准定位、取法、穴位解剖、刺法、灸法、功用、主治病症以及注意事项,其中标准定位、取法、穴位解剖、刺法均有精美彩图,以图解文,以文说图,直观、立体、形象,一次将腧穴体表图、腧穴局部解剖图、腧穴横断面解剖刺法图集于一书,有较高的学术和临床参考价值。
全书共1300余幅彩图,配以文字,主要供从事中医及针灸临床和教学工作的人员参考,也可供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学习使用。
作者简介
郭长青,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针刀医学中心主任,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微创针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文献分会副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评审专家。长期从事针灸、腧穴、针刀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与重点领域:针灸古典理论的现代研究、针刃基础与临床研究。曾在西班牙、韩国、波兰、新加坡等多国讲学。承担的科研项目有:主持国家“973”项目课题《针刀松解法的基础研究》(已结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针刀干预膝骨关节炎韧带力学改变及软骨细胞力学信号转导的影响》(在研),主持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课题《针刀松解法对肩周炎家兔模型干预的实验研究》(在研),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3项。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针刀刀法手法学》和《针刀医学护理学》主编。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主编专业著作120余部。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各级各类奖项10余项,获国家专利2项。
刘乃刚,针灸学博士,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现就职于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针灸科,主要从事针灸腧穴的基础研究、针刀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主编针灸腧穴类著作20余部,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排名第三)、中国科协第八届博士生年会优秀论文、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优秀博士生论文评选优秀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奖等各级各类奖项7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加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3项,获国家专利1项。
胡波,针灸学博士,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现为中国针灸学会会员,北京水利医院针灸理疗科主任,主要从事针灸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参加国家级课题数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针灸腧穴类著作10余部,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排名第二)、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学会优秀图书奖、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奖等奖项3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腧穴的定位
第一节 骨度分寸法
第二节 体表标志法
第三节 手指比量法
第四节 简易取穴法
第二章 手太阴肺经
中府
云门
天府
侠白
尺泽
孔最
列缺
经渠
太渊
鱼际
少商
第三章 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
二间
三间
合谷
阳溪
偏历
温溜
下廉
上廉
手三里
曲池
肘髎
手五里
臂臑
肩髑
巨骨
天鼎
扶突
口禾髂
迎香
第四章 足阳明胃经
承泣
四白
巨髎
地仓
大迎
颊车
下关
头维
人迎
水突
气舍
缺盆
气户
库房
屋翳
膺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满
……
第五章 足太阳脾经
第六章 手少阴心经
第七章 手太阳小肠经
第八章 足太阳膀胱经
第九章 足少阴肾经
第十章 手厥阴心包经
第十一章 手少阳三焦经
第十二章 足少阳胆经
第十三章 足厥阴肝经
第十四章 督脉
第十五章 任脉
第十六章 经外奇穴
精彩书摘
依据人体表面所具的特征的部位作为标志,用来选取穴位的方法,称为体表标志法。此法起源古远,最初定名的腧穴大多依此而选取。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
固定标志法
是以人体表面固定不移,又有明显特征的部位作为取穴标志的方法。如依据人的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以及骨骼突起的凹陷、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取穴的标志而言。因此,这些穴位标志都是相对固定的。现将体表主要的固定标志分部归纳列举如下:
1.头面部前后发际、鼻根、鼻尖、鼻孔、鼻翼、眉心、眉头、眉尾、内外眼角、瞳孔、额、额角、颧、颧弓、颞、腮、口角、鼻唇沟、下颌骨、下颌角、乳突、枕外粗隆、耳屏、耳轮、对耳轮等。
2.颈项部喉结、舌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锁骨、锁骨上窝、颈椎棘突等。
3.胸腹部胸骨剑突、肋骨、肋间隙、乳头、脐窝、腹正中线、耻骨联合、耻骨、腹股沟等。
4.背腰部肩胛骨、脊椎棘突等。
5.臀部骶骨、尾骨、髂后上棘、髂嵴、股骨大转子、臀横纹等。
6.上肢部肩峰、三角肌、肱二头肌、肱骨、腋前纹、腋后纹、肱骨内上髁、尺骨鹰嘴、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桡骨、桡骨茎突、尺骨、尺骨茎突、腕横纹、豌豆骨、指掌关节部、指甲等。
7.下肢部股骨、股骨内上髁、长收肌、缝匠肌、股四头肌、胫骨、胫骨内侧髁、髌骨、胭横纹、腓骨、腓骨小头、腓肠肌、足外踝、跟腱、跟骨、舟骨粗隆、第一跖骨小头、第五跖骨粗隆、跖趾关节隆起部等。
活动标志法
是依据人体某局部活动后出现的隆起、凹陷、孔隙、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的方法。它是通过肌肉筋腱的伸缩,关节的屈伸旋转及活动后皮肤皱起的纹理等形成的标志。如耳门、听官、听会等当张口时出现凹陷处取之;下关当闭口时凹陷处取之。又如曲池必屈肘于横纹头取之;取阳溪时,将拇指翘起,当拇长、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取之。因这些标志都是在活动状态下作为取穴定位标志的,故称活动标志。
……
前言/序言
针灸图谱自古有之,且历来被针灸医家所重视。
早在汉代就出现了附有穴位图的针灸著作,唐代已出现了彩色穴位图。西方现代医学传人中国以后,针灸学借鉴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知识,将解剖学与针灸学结合起来,相继出现了腧穴解剖图和腧穴横断面解剖图,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腧穴三维结构图,这些因素的加入,都为腧穴学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虽然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腧穴三维结构图能使腧穴的立体结构直观的呈现在使用者面前,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这种三维结构图在应用中还无法普及。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思考如何利用书籍这个平面载体科学准确的向读者展现腧穴的立体定位,让不同层次读者能够准确的定位腧穴,应用于他(她)们的针灸临床实践,使针灸学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服务。《针灸穴位图解》的出版,将我们的这一想法变成现实,它将腧穴体表定位图,腧穴解剖图和腧穴横断面解剖刺灸法图集于一册。腧穴体表定位图选择了具有典型的体表定位标志的模特照片,把与穴位定位相关的肌肉、肌腱和骨骼等重要的体表标志都一一显示出来,为临床选穴提供了方便;腧穴解剖图提供了穴位处的大体解剖结构;腧穴横断面解剖刺灸法图则不仅提供给读者进针后的针刺方向、角度及针刺深度的准确信息,而且还能让读者清楚的了解针灸针所经过的解剖结构。三张图结合在一起,将针灸操作从定位到进针后的整个过程直观、形象的展现给读者,使具备一定针灸技能的针灸医师可以根据本书安全、准确的运用腧穴进行临床治疗。
《针灸穴位图解》自2006年出版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同时也得到了人民卫生出版社的高度重视,相继翻译出版了英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等多国文字版本。在此过程中,我们对本书的内容也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第2版在第1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修改,如更新了大量体表图,体表定位标志更加清晰和便于取穴,修订了部分腧穴解剖图和腧穴横断面解剖刺法图,使相关解剖结构更加清晰,针刺方法更科学。在文字方面,增加了穴名释义和功用,于每一穴位之下分列穴名释义、特异性、标准定位、取法、穴位解剖、刺灸法、功用及主治等项。对穴位的标准定位按照最新的国家标准进行了修订,同时对书中的部分内容作了修改,使本书的内容更加科学、合理。
我们衷心希望《针灸穴位图解》(第2版)的出版能得到广大同仁和读者的认可和喜爱,为针灸学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同时也希望广大同仁及读者提出更多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再版时修订。
针灸的世界:理论、实践与临床应用 本书旨在为广大针灸爱好者、初学者及临床从业者提供一个系统、全面且深入的针灸学习平台。不同于侧重于单一穴位图解的传统书籍,本书将引导您踏入针灸的宏观世界,从理论的源头追溯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到实践的操作细节,再到应用于各种临床病症的智慧,力求构建一个立体的、充满活力的针灸知识体系。 第一章:针灸的历史长河与哲学思辨 本章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回溯针灸起源的古老传说与历史文献。我们将探讨《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中关于经络、气血、阴阳、五行等核心理论的阐述,理解这些古老哲学思想如何为针灸理论奠定基石。同时,本章也将审视针灸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近现代的发展演变,包括其在国内外推广的历程,以及科学研究对针灸机制的探索,从而帮助读者建立对针灸的整体认知和历史纵深感。 第二章:精微的经络系统:理论解析与现代认知 经络是针灸学最核心的概念之一。本章将深入剖析经络的构成、循行、主治及其生理功能。我们不仅会详细阐述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的走向、交会与联系,还会介绍经别、络脉、孙络等细微经络。在此基础上,本章将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如神经解剖学、生物电学、影像学等,探讨经络实质的科学猜想与实验证据,力求在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之间架起桥梁,让读者对经络系统有更深刻、更具说服力的理解。 第三章:穴位的奥秘:定位、归经与主治 虽然本书不以详尽的穴位图解为主,但穴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章将围绕穴位的基本概念,如定位方法(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归经原则、主治范围等展开论述。我们将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临床应用广泛的穴位进行深入分析,讲解其精确定位技巧、不同取穴法(如:压痛选穴、远端取穴、局部取穴等),以及针对特定病症时,该穴位在不同方剂中的作用机制。我们将强调理解穴位“为什么”有效,而非仅仅“在哪里”。 第四章:施针之道:操作技巧与安全规范 针灸的疗效离不开精湛的操作技艺。本章将聚焦于针灸的实践层面,从针具的选择、消毒,到进针、行针、出针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的指导。我们将重点讲解不同针刺手法(如:平补平泻、疾进疾出、徐进徐出等)的运用时机与效果,以及针对不同体质、不同病症的个体化操作策略。同时,本书将严格遵循国家及行业安全操作规范,强调无菌意识、体位选择、禁忌症的识别与处理,确保临床操作的安全有效,最大限度地减少潜在风险。 第五章:针灸临床诊断:望、闻、问、切的艺术 中医诊断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本章将系统介绍针灸临床诊断中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并重点阐述如何将这些诊断信息与经络、穴位理论相结合。我们将通过具体的病例分析,演示如何通过望气色、听声音、闻气味、问症状、切脉象来综合分析病症的性质、部位、病因,从而确定证型,为后续的选穴配伍奠定基础。本章强调培养临床医生的洞察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第六章:针灸治疗的艺术:配穴原则与方剂组合 针灸治疗的精髓在于“配穴”。本章将深入探讨针灸的配穴原则,包括病症配穴、经络配穴、俞募配穴、原络配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等多种经典配穴方法。我们将以常见病症为切入点,如头痛、失眠、颈肩腰腿痛、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详细讲解如何根据辨证结果,灵活组合运用穴位,形成有效的治疗方剂。例如,对于头痛,我们会分析不同类型的头痛(如: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厥阴头痛),以及针对不同类型的头痛,选取哪些特定的经络穴位组合能够达到最佳疗效。 第七章:针灸的拓展应用与未来展望 随着时代的发展,针灸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本章将介绍针灸在现代医学中的一些新兴应用,如:针灸镇痛、针灸在康复医学中的作用、针灸在美容保健领域的应用等。我们还将探讨针灸与其他疗法(如:中药、推拿、拔罐等)的联合应用,以达到协同增效的目的。最后,本章将对针灸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包括在国际化推广、科学研究深化、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可能方向,激励读者在针灸领域不断探索与进步。 本书致力于提供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针灸知识框架,鼓励读者在掌握基础理论与操作技巧的同时,更注重培养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能力。我们相信,通过对针灸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对实践操作的熟练掌握,您将能够更好地运用这门古老而神奇的医学瑰宝,为人类的健康福祉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