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为何实行“社会主义”式改革?2009年美国《新闻周刊》为何宣称:“我们都是社会主义者”?
·以经济消解政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比较》让你读懂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及方向!
·失业问题因何产生?社会福利如何保障?究竟哪种社会制度*能有效维护劳工权益?
·附录庇古关于就业、税收、财富分配等问题*具影响力的11篇文章!
·经济学大师锋芒依旧,“庇古税”“庇古效应”仍是现代经济学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名词!
·`比较经济学因之真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奠基之作。
·丰富注释,帮助读者理解*作所处的不同文化环境、时代背景,实现无障碍阅读!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比较》写作于20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当时西方正遭遇经济大危机,资本主义各国都出现了商品市场紧缩和大批工人失业的情况。反观当时的苏联,却在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上大步前进,各方面的建设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者试图在理论立场上,通过财富、收入、失业及资源分拨等方面比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优劣。而关于不同制度下民间财富的分配、资源的分拨,对于渴望藏富于民的中国读者也有所启示。
阿瑟·庇古(ArthurPigou,1877—1959年)英国*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庇古青年时代入剑桥大学学习,*初学习历史专业,后来在英国*名经济学家马歇尔的影响和鼓励下,转学经济学。他先后担任过英国伦敦大学杰文斯纪念讲座讲师和剑桥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也被认为是剑桥学派领袖马歇尔的继承人。作为一代经济学大师,庇古在经济学中的贡献有很多,其中对后世影响*大的是创立了福利经济学,庇古也因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第一章 关于资本主义的定义及说明
第二章 财富与收入在人民中间的分配
第三章 关于生产资源的分拨问题
第四章 论失业问题
第五章 利润和技术效率
第六章 关于刺激问题
第七章 生产资源在社会主义集中计划下的分拨问题
第八章 关于利率
第九章 总论
附录 庇古论文
韦伯夫妇论苏维埃共产主义
中央计划和罗宾斯教授
杜森贝里教授论收入和储蓄
关于稳定性条件、就业与实际工资的一些思考
合作社和所得税
实际收入的比较
实际收入和福利经济
通货膨胀
1896-1914年的物价和工资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与失业的关系
储蓄税收:一个答复
本书凝聚了40年来我对社会主义这个命题大量思考、观察和研究的成果,我也试图把它写成一本易读读物。之所以在本书中加入民主问题的内容,是因为要陈述我对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与政府的民主方法之间关系的看法,而要想这样做却不对民主问题做相当广泛的分析和证明是不可能的。
我的工作难度甚至超出了我的想象。有部分工作需要整理出性质迥异的材料,这些材料反映出一个人的观点和社会经验,他所生活的不同阶段具有非社会主义者通常具有的较多的观察机会,他也会以非传统的方式对所观察到的事物做出反应。我希望能够很好地保留这种痕迹。如果我试图去掉它们,那么本书很多应有的趣味就会消失。
不仅如此,这份材料事实上也反映出一个人在分析研究方面所做的努力,他虽然始终渴望探索表象下面隐藏的真相,但社会主义问题从来不是他任何一段时间专业研究的重要主题,因此对其他某些主题有更多的话要说。为避免给大家留下一种错误的印象——我旨在写出一本处处均衡的专题著作,我想最好把我的材料分别列入5个中心题目之下。它们之间当然存在种种联系,我希望大致上已经达到表述上的系统、统一。但在本质上,这些题目——虽然不是独立的——几乎是各自独立的几段。
第一篇概述了我对马克思主义学说这个主题的意见——事实上也是我已经教授了几十年的见解,当然我的写法技术性并不是很强。将阐述真理作为讨论社会主义一些主要问题的开端,是马克思主义者做事的自然次序。但在由一个非马克思主义者建造的房屋的门厅内做这样的说明其目的何在呢?答案是,它证明了我这个非社会主义者相信马克思主义道理具有的独特重要性,这种重要性完全与你接受它或拒绝它无关,只是一种客观的态度。但读者可能会注意到,它读起来很困难。此后各篇没有使用马克思主义的工具,虽然此后各篇的一些结论还需要不时地和这位伟大的社会主义思想家的教义相比较,所以对马克思主义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从第二篇读起。
在第二篇“资本主义会灭亡吗?”中,我试图说明,社会主义社会将不可避免地从同样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土崩瓦解中出现。许多读者都会对此感到惊奇,这已经是越来越多地被认同甚至在保守主义者中也算普遍的意见,为什么我认为还必须对这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做那么吃力和复杂的分析呢?理由是:虽然我们大多数人都同意这个结论,但是对于资本主义消亡这个过程的性质及对于“不可避免”这个词的精确意义,我们的看法是有分歧的。无论是关于马克思主义还是关于较通俗的理论,我相信目前提出的大多数论点都是错误的,因而我觉得自己有义务不怕麻烦,不怕打搅读者,更好地引导大家理解我这个似是而非的结论:资本主义正在被它的成就所消灭。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明白——社会主义其实是一个实践命题,由于当前这场战争的后果,它可能变成立即实践的命题,所以我们在第三篇“社会主义能行吗?”中将考察有关渴望社会主义秩序成为经济成功条件的许多问题。这一篇为包括“过渡”问题在内的各种不同主题做了最接近均衡的论述。爱和憎严重地模糊了迄今对这个问题所做的认真研究的结论——这种研究并不很多——以致即使只是重述被广泛接受的观点,看来都证明是有道理的。
第四篇“社会主义与民主”是论述已在美国进行了一段时间论战的文章。但应该注意,这一篇只论述原则问题。有关这个主题的事实和评论,分布于全书各处,尤其是在第三篇和第五篇中。
第五篇如它意欲做到的,是一个梗概。我希望在这一篇中比在其他各篇中更严格地限定自己,只阐明根据我个人观察和极零星的研究所得到的必须说出的意见。因此,编入这一篇的材料无疑是令人遗憾的,是不完整的,但都是生动的。
本书的任何章节都从未出版过。但是有关第二篇论点的一份早期草稿,曾成为1936年1月18日在美国农业部研究院演讲的基础,由该院油印成册。承院务委员会主席A�盋�卑�德华兹先生允许,我将它的增订本收入本书,特表感谢。
……
译者序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往往被人们看作两个天生对立的敌人,因为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征,凭借各自特征所能达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然而,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这对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和互相渗透的,它们实质上是一对矛盾统一体。
本书的作者庇古(ArthurCecilPigou,1877—1959),是英国现代著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是经济学史上最奇特的经济学家之一。庇古出生在一个英国军人家庭,青年时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最初他的专业是历史,后来受当时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的影响,转学经济学。学生时代,庇古是一个快乐的、喜爱社交的年轻人,但就在此时他已经认识到了社会和经济问题之间的密切联系。在他24岁时,他的两篇文章获奖,文章的题目充分显示了这个年轻学者知识涉猎之广。其中一篇名为《过去50年中英联邦农业生产相关价值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另一篇名为《罗伯特布朗宁,一个神学教师》。31岁时,庇古成为剑桥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在这个职位上,他的任期长达35年,一直到1943年退休为止。
庇古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作有1920年的《福利经济学》、1933年的《失业论》,以及1937年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本书)。从这些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庇古对经济政策的关心,对各种经济秩序体系的研究,但是在当时几乎没有经济学家能够理解庇古的分析所具有的突破性本质。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过后,英国在工业生产方面获得了一个可喜的发展。眼看经济回暖,民众信心也更加充足。然而,好景不长,在1937年秋天再次爆发了经济危机,工业惨遭重创,资本主义各国都出现了商品市场紧缩和大批工人失业的情况。反观当时的苏联,却在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上大步前进,各方面的建设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本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作的,庇古试图在理论上比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优劣,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表明,他已经开始质疑这个系统本身的稳定性,并开始为其他可供选择的体系的经济秩序辩护。
在本书中,庇古重点在财产、收入分配及失业问题上对两种社会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这两点极具现实意义。
在财产和收入分配的问题上,庇古坦承,在资本主义制度中,财产和收入的分配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不但造成了穷人的不满情绪,也带来了富人的资源浪费问题。但庇古认为,对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目标,资本主义社会同样可以通过提高财产累进税率、提高所得税累进税率以减少税后收入、从富人中征得的税收来生产穷人所需的产品、扩充和改进国家福利事业等措施实现。
而对于失业问题,庇古则认为,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无法消除,只要有经济变动就会有失业现象。庇古还在书中提出建议,认为国家可以通过公共工程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稳定投资总量,进而稳定经济活动,消除失业。在这一点上,庇古与凯恩斯的观点颇有相似之处。
庇古在撰写本书时,原本是打算用于教学的,因此是按照其著作《实践中的经济学》一书的风格撰写各章的,然而由于各章长短安排未能得当,所以从未实际讲授。但通读全书我们会发现,本书结构缜密、逻辑清晰,语言简洁生动,依旧具有讲稿性质。
在庇古的笔下,社会主义制度未必好到尽善尽美的地步,而资本主义制度也同样不是一无是处。由于本书成书时间较早,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要注意庇古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和对社会主义的错误理解。而本书最大的一个功用,即是可供对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有深入研究的读者、学者甚至专家作探讨之用。
评价四 这绝对是一本可以让你反复阅读并从中获得新知的书。作者的文笔流畅,内容翔实,将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紧迫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人性”的探讨。作者并没有将人和制度完全割裂开来,而是深入分析了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人性的哪些方面会被激发,又有哪些方面会被压抑。在讲述资本主义时,书中描绘了那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个人主义精神,以及它所带来的创新和竞争。而在谈论社会主义时,则展现了那种强调集体主义和共同富裕的理想。这些描写,让我对不同制度下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动机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感觉自己仿佛在和作者一起,解剖这两个庞大的社会经济系统,理解它们是如何运作,又为何会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制度的比较,更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深度探索。
评分评价二 这是一本极其引人入胜的书,读起来简直就像是在听一位资深智者娓娓道来,娓娓道来中却又充满了洞察力。我之前对这些概念总有些模糊不清的认识,总觉得它们是遥远而抽象的理论,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并没有采用简单的二元对立的写法,而是将两种制度的内在逻辑、发展脉络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自由”和“平等”这两个核心概念的探讨。作者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实践的分析,展现了这两种价值观在两种制度下是如何被理解和解读的,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读到这部分时,我反复停下来思考,并且常常会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件联系起来。我发现,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够捕捉到那些往往被忽略的细节,并从中挖掘出深刻的意义。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是“知道”这些概念,而是“理解”了它们背后的复杂性和现实意义。
评分评价三 不得不说,这是一本挑战读者思维极限的书。它不是那种轻松愉悦的读物,而是需要你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思考,去消化。作者的论证逻辑严谨,观点鲜明,但又并非一家之言,而是展现了各种不同视角的碰撞。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效率”和“公平”这两个经济学上的核心矛盾的深入剖析。作者用大量的数据和案例,生动地说明了这两种价值如何在不同的制度下得到权衡,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后果。我记得书中有一段关于资源分配的论述,作者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将复杂的经济学原理讲得清晰明了,让我这个经济学门外汉也茅塞顿开。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脑袋里像是有无数的灯泡被点亮,之前的一些困惑都得到了解答。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对“进步”的定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而是包含了更广泛的社会福利和个人发展。
评分评价五 这是一本能够颠覆你固有认知,并引导你进行深度批判性思考的杰作。作者的视角非常宏大,他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经验汇集在一起,展现了人类在追求理想社会道路上的探索与曲折。我最受触动的是书中关于“权力”的分析。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无法回避权力的问题,而这本书就深刻地揭示了权力在不同制度下的表现形式、运作机制以及可能带来的挑战。我记得书中用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来形容权力如何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让人印象深刻。读完这本书,我不再轻易地给任何一种制度贴上简单的标签,而是能够以一种更加辩证和审慎的态度去审视它们。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鼓励你去质疑,去探索,去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它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的新维度。
评分评价一 这本书真是让人脑洞大开!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的风暴。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形象的方式,将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呈现在读者面前,仿佛我亲身走进了历史的长河,又置身于现实的街头巷尾。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理论的阐述,它并非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生动的人物故事。比如,在谈到资本主义的起源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经济学家的理论,而是花了相当篇幅描写了工业革命时期工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早期资本家是如何凭借创新和冒险积累财富的。同样,在探讨社会主义时,书中也引用了不少革命领袖的演讲片段和普通民众的真实经历,让那些抽象的政治口号变得触手可及。我感觉自己仿佛能听到咖啡馆里激烈的辩论声,看到工厂里辛勤劳作的身影,甚至感受到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与挣扎。这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让我对这两种制度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也引发了我对自身所处社会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还可以
评分在195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中,庇古先生提出了“庇古税方案”,提倡对有正外部性的活动给与补贴。庇古因“庇古税”享誉后世。阿瑟·赛西尔·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弟子,1908年接替马歇尔担任剑桥大学经济学讲座,成为马歇尔之后剑桥学派的掌门人,也是剑桥学派最后一位传人。以后剑桥学派就由琼·罗宾逊掌门的新剑桥学派取代了。
评分不错
评分在195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中,庇古先生提出了“庇古税方案”,提倡对有正外部性的活动给与补贴。庇古因“庇古税”享誉后世。阿瑟·赛西尔·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弟子,1908年接替马歇尔担任剑桥大学经济学讲座,成为马歇尔之后剑桥学派的掌门人,也是剑桥学派最后一位传人。以后剑桥学派就由琼·罗宾逊掌门的新剑桥学派取代了。
评分他不仅全面论述了中国艺术的特点本身,而且更加着重于艺术与历史的结合,将中国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置于宏大的历史叙述之中,书写出了纵贯5000年的中国艺术之演进
评分大家有大家的高度。虽不可完全参悟清楚,了解总是必须的!
评分多读些此类书,难得糊涂就不难了。
评分好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