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诗人写诗都写些什么?是怎样写出来?又如何去读?本书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征引古今中外的诗作与诗论,就博弈、滋味、声文、肌理、玄思、情色、乡愁、死亡等话题,来展开有意义也有意思的讨论。每一讲都以独具魅力的作品,用别开生面的分析,给读者感性与知性的双重满足。既能用于学诗入门,也可作为诗学进阶。
作者简介:江弱水,1963年生,安徽青阳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浙江大学教授。著有《中西同步与位移》、《古典诗的现代性》等。兼写诗与随笔,有诗集《线装的心情》、随笔集《陆客台湾》、《赖床》。
这本《诗的八堂课》商务印书馆版本,在我看来,绝对是一本能让你“静下来”的书。它不像那种速成的教程,而是让你慢慢品味,细细领悟。 我特别欣赏它对于“如何观察世界”的引导。作者并没有给出具体需要观察的事物清单,而是提供了一种观察的“方法”和“态度”。他强调,诗歌的灵感,往往来自于我们对生活细节的敏感捕捉。他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比如从一棵树的年轮,到一块石头的纹理,都能成为诗歌的起点。我开始尝试着去实践,在散步时,我不再只是机械地行走,而是试图去留意路边的野花,去感受微风拂过脸颊的触感。这种“用心”去观察,让我发现,原来生活中隐藏着如此多的诗意。 书中关于“词语的锤炼与选择”的讲解,对我触动很大。它并没有教你死记硬背词语的含义,而是强调“语感”和“精准”。作者分析了一些诗歌中“神来之笔”的词语选择,让我看到,一个恰当的动词,一个生动的形容词,能够为诗句注入多么强大的生命力。我开始尝试着去替换、去斟酌,试图让每一个词语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这种对文字的精益求精,让我觉得写诗的过程,就像是在雕琢一件艺术品。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情感的内敛与含蓄”的讨论。它并没有教你如何“嘶吼”情感,而是教你如何“低语”。作者认为,最动人的情感,往往是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他分析了一些诗歌,是如何通过意象的烘托,来营造一种情感的氛围,而不是直白地倾诉。我开始尝试着减少直白的抒情,多用一些意象来暗示,去引发读者的联想。这种“留白”的艺术,让我的文字变得更加有回味。 书中对于“诗歌的节奏与内在的音乐性”的解析,也让我耳目一新。它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格律,而是强调诗歌的“呼吸感”。作者通过朗读的示范,以及对不同诗歌风格的分析,让我体会到,诗歌的节奏,是一种内在的生命律动。我开始在写作时,更加注重句子的长短、音节的配合,试图让我的文字也能拥有动听的旋律。这种对声音的关注,让我的诗歌不再是“死文字”。 最后,书中对于“意境的构建与想象的驰骋”的探讨,更是让我看到了诗歌的无限可能。它不仅仅是描绘现实,更是一种心灵的创造。作者通过分析那些能够“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全新世界的诗篇,让我看到,诗歌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伟大。我开始尝试着去突破现实的束缚,去用想象力去构建属于自己的诗歌世界,让我的文字能够拥有那种“意境深远”的魅力。
评分这本《诗的八堂课》商务印书馆的版本,在我手中,已经翻阅了不止一次,每次都有新的感悟。我一直认为,诗歌的学习,与其说是技巧的掌握,不如说是心境的培养。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十分出色。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教你如何写出“惊世骇俗”的诗的指南,而是更注重引导读者去感受、去理解诗歌的灵魂。 它从最基本的意象入手,但讲的绝非简单的比喻和象征,而是如何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点滴,提炼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视角。我记得其中一堂课,讲的是“聆听与回响”,作者引导我们去注意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声音,比如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雨滴落在窗台的滴答声,甚至是城市夜晚遥远的喧嚣。然后,再将这些声音转化为内心的感受,最终凝练成诗句。这种从“听”到“写”的过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转化,让我深刻体会到,诗歌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 我尤其喜欢它对“节奏与韵律”的讲解。很多人一听到“韵律”,就觉得是死记硬背的格律,但这本书的视角是全新的。它将诗歌的节奏比作音乐的旋律,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起伏和流动感。通过对不同诗人作品的赏析,我们能感受到,即使是自由诗,也自有其独特的节奏美。作者并非要求我们生搬硬套,而是鼓励我们在朗读中体会,在呼吸间把握。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朗读自己写的一些零散的句子,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对词语的选择、句子的长短有了更敏感的认识,也更加懂得如何让自己的文字“唱”起来。 书中对“情感的浓度与温度”的讨论,更是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它并没有教你如何“煽情”,而是教你如何真实地表达。很多时候,我们写不出动人的诗句,是因为我们无法触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或者是因为我们用一种过于直白的方式去表达,反而失去了诗意。这本书通过分析一些经典诗篇,让我们看到,最动人的情感往往是内敛而含蓄的,它需要恰当的意象去承载,需要留白去引发读者的联想。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写作,确实过于急于表达,而忽略了情感的沉淀和升华。 最后,这本书对于“诗歌的意境与想象”的探讨,更是让我醍醐灌顶。它将意境比作一幅画,想象则是画家手中的笔。好的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能够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境。作者通过大量生动鲜活的例子,展示了如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如何将日常的景象陌生化,从而创造出引人入胜的诗歌世界。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想象力,而是将想象力注入到现实观察中的能力,这本书恰恰教会了我这一点。
评分拿到这本《诗的八堂课》,我并没有抱着能立刻写出惊艳之作的期望,更多的是一种学习和体验的心态。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落俗套,不拘泥于所谓的“诗歌秘籍”,而是回归到诗歌最本质的几个方面,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去探索。 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关于“观察与发现”的那一部分。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你该观察什么,而是教你如何去“看”。他举了很多例子,比如从一朵花的凋零,到一片云的飘动,都能成为诗歌的起点。但关键在于,你要带着一颗敏感的心去观察,去发现那些别人容易忽略的细节。我尝试着去实践,在日常生活中,我开始更加留意身边的景象,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试着去捕捉每一个瞬间的美感。有时候,只是看着一只小鸟在枝头跳跃,都能引发我内心的一些联想,虽然这些联想还不成熟,但那种被唤醒的感知力,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收获。 另外,关于“词语的魔力”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并没有枯燥地讲解词汇的用法,而是通过对一些优秀诗歌中“炼字”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一个恰当的词语,能够赋予诗句怎样的生命力。有时候,一个动词的改变,一个形容词的替换,就能让整首诗的意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开始意识到,写作不仅仅是把意思表达清楚,更在于如何用最精准、最有力量的词语去触动读者的心灵。我花了很多时间去体会书中那些“神来之笔”,反复推敲,试图理解为何那个词语如此重要。 书中对“情感的表达方式”的解析,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者认为,诗歌的情感表达,不应该是一味的倾诉,而是一种“含蓄”与“留白”。他分析了许多诗歌,是如何通过意象的组合,烘托出一种情感,而不是直接告诉读者“我很难过”或者“我很开心”。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表达方式,反而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他们在品味中自己去感受。我开始尝试着在自己的文字中,减少直白的叙述,多用一些意象去暗示,去引导。 最后,关于“诗歌的意境营造”,是这本书的重头戏。它让我明白,诗歌不仅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一种心灵的传递。好的诗歌,能够构建出一个属于它自己的“世界”,让读者沉浸其中。作者通过分析一些山水诗、田园诗,让我们看到,是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烘托出一种独特的氛围,一种难以言喻的心境。我开始练习用更细腻的笔触去描绘,去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光影和色彩,试图让我的文字也拥有“画面感”。
评分这本《诗的八堂课》商务印书馆的版本,在我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展现出它独特的魅力。它不像一本教科书,枯燥地灌输知识,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在旁指导,循循善诱。 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关于“诗意的感知”的阐述。它并没有定义什么是“诗意”,而是引导你去生活中发现。它鼓励我们去关注那些被日常琐碎所掩盖的美好,比如清晨窗外的第一缕阳光,雨后泥土的芬芳,甚至是一个陌生人脸上短暂的微笑。作者用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告诉我如何将这些碎片化的感知,转化为内心深处的触动。我开始有意识地去留意这些细微之处,有时候,仅仅是观察一只蚂蚁如何搬运食物,都能让我感受到一种生命的顽强与可爱,这种感知力,是我以前从未如此清晰地体会过的。 书中关于“意象的选取与组合”的讲解,也让我大开眼界。它并没有教你死记硬背那些常见的诗歌意象,而是强调“个性化”和“创新性”。作者鼓励我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出发,去寻找那些最能代表你内心世界的意象。他分析了一些极具个人风格的诗篇,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同样的意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也能焕发出不同的光彩。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去积累的一些素材,尝试着去重新组合,去赋予它们新的生命。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情感的浓度与表达的张力”的讨论。很多时候,我们写不出有力量的诗歌,是因为情感过于平淡,或者表达过于直白。作者并没有教你如何“堆砌”情感,而是教你如何通过“含蓄”和“暗示”来增强情感的穿透力。他分析了一些诗歌,是如何通过强烈的对比、巧妙的比喻,或者适度的留白,来营造出一种情感的张力,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份澎湃。我尝试着去调整自己的写作方式,减少直白的抒情,多用意象来烘托情绪。 书中关于“节奏与韵律的自由探索”的章节,更是打破了我对诗歌形式的刻板印象。我以前总觉得,诗歌的韵律是有固定的格律的,但这本书告诉我,自由诗同样可以拥有美妙的节奏。作者通过朗读的示范,以及对不同诗歌音乐性的分析,让我体会到,诗歌的韵律,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流动感和声音的美感。我开始尝试着大声朗读自己写的诗句,去感受其中的起伏和韵味,这比单纯地“思考”要有效得多。 最后,书中关于“诗歌的意境与想象的融合”的探讨,让我领略到了诗歌的更高境界。它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心灵的创造。作者通过分析那些能够“唤醒”读者想象力的诗篇,让我看到,好的诗歌,能够打开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我开始练习去描绘那些模糊的、难以捉摸的感受,用想象力去填补现实的空白,试图让我的文字也能够拥有那种“意犹未尽”的魅力。
评分接触到这本《诗的八堂课》商务印书馆的版本,可以说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它没有卖弄概念,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非常实用的方式,带领我走进了诗歌的世界。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关于“细微之处的诗意”的引导。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写不出诗,是因为我们认为需要宏大的主题,或者悲壮的情感。这本书则告诉我们,最动人的诗意,往往就藏在最平常的生活细节里。作者通过分享他自己的观察,以及一些优秀诗人的作品,让我看到,一滴水珠的光泽,一片落叶的轨迹,一只小猫的慵懒,都能成为诗歌的灵感源泉。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放慢脚步,去观察身边的一切,去捕捉那些被我忽略的美好。这种“慢下来”的阅读体验,本身就是一种治愈。 书中关于“语言的精炼与准确”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它并没有教你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强调“少即是多”的原则。作者分析了许多诗歌中“一字千金”的例子,让我看到,一个恰当的动词,一个精准的形容词,能够让整首诗的生命力瞬间提升。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去写作中那些“冗余”的词语,努力去寻找更简洁、更有力的表达方式。这种对语言的极致追求,让我对文字有了新的敬畏。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情感的传递与共鸣”的探讨。它并没有教你如何“煽情”,而是教你如何“真诚”地表达。作者认为,最能打动人心的情感,往往是那些真实而细腻的。他分析了一些诗歌,是如何通过具象的意象,来烘托一种微妙的情感,让读者在品味中,自己去体会那份感动。我开始尝试着去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并且用更含蓄、更具象的方式去呈现,而不是直接地倾诉。 书中对“诗歌的节奏与音乐性”的讲解,也是我之前未曾深入思考过的。它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格律,而是强调诗歌内在的韵律感。作者通过朗读的示范,以及对不同风格诗歌的分析,让我体会到,即使是自由诗,也自有其动人的节奏。我开始在写作时,更加注意句子的长短、停顿的节奏,试图让我的文字也能够“吟唱”起来。这种对声音的敏感,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最后,书中关于“意境的营造与想象的拓展”的讨论,更是让我领略到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它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更是一种心灵的创造。作者通过分析那些能够“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全新世界的诗篇,让我看到,诗歌的想象力是多么的强大。我开始尝试着用更开放的心态去观察,去联想,试图让我的文字也能够具备那种“引人入胜”的魔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意境。
评分物如其实
评分好!
评分包装简陋啊
评分物如其实
评分好!
评分物如其实
评分好!
评分物如其实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