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第二版)

生態學(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文雄 編
圖書標籤:
  • 生態學
  • 生物學
  • 環境科學
  • 第二版
  • 教材
  • 大學
  • 自然科學
  • 生命科學
  • 生態係統
  • 生物多樣性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376770
版次:2
商品編碼:1130739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74
字數:57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生態學(第二版)》緊緊抓住生態學作為“生存的科學”的本質特點,係統闡述瞭個體、種群、群落、生態係統4個宏觀生物組織層次與其生存環境的關係及其應用方麵的**研究進展。《生態學(第二版)》14章(不包括緒論),內容涉及生物與環境的基本關係,生物種群的數量動態和遺傳特徵,生物群落的空間分布,生態係統的生物多樣性、服務和管理及其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關係等。《生態學(第二版)》集適用性、知識性、係統性、綜閤性和創新性於一體。

目錄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緒論 1
第一節 生態學的定義 1
第二節 生態學的發展曆史 2
第三節 生態學的發展趨勢 4
第四節 生態學的研究內容 15
本章小結 17
主要參考文獻 18
第一篇 個體生態
第一章 生物與環境 21
第一節 環境的概念及其類型 21
第二節 生態因子對生物的限製作用及其規律 22
第三節 主要生態因子的生態作用 27
第四節 生物物種對主要生態因子的適應 39
本章小結 55
主要參考文獻 55
第二篇 種群生態
第二章 生物種群及其基本特徵 59
第一節 種群的概念 59
第二節 種群的基本特徵 61
本章小結 72
主要參考文獻 73
第三章 生物種群的數量動態 74
第一節 種群密度的估算 74
第二節 種群數量變動的參數 79
第三節 生命錶特徵及生命錶分析 82
第四節 種群的增長 93
第五節 meta種群及其模型 101
第六節 種群進化 104
本章小結 120
主要參考文獻 121
第四章 種群的生態關係 122
第一節 種內關係 122
第二節 種間關係 125
第三節 生態位理論 138
本章小結 141
主要參考文獻 142
第五章 種群的調節理論 143
第一節 種群波動和調節概述 143
第二節 種群調節學說 146
第三節 種群調節機製 150
本章小結 153
主要參考文獻 154
第三篇 群落生態
第六章 生物群落 157
第一節 群落的概述 157
第二節 群落的種類組成 160
第三節 群落的結構 167
第四節 影響群落組成和結構的因素 178
第五節 生物多樣性 188
本章小結 195
主要參考文獻 196
第七章 群落的演替 197
第一節 群落演替的概念 197
第二節 群落演替的類型 200
第三節 群落演替的特徵 202
第四節 群落演替的過程 205
第五節 頂極群落 209
第六節 群落演替觀 211
本章小結 213
主要參考文獻 214
第四篇 係統生態
第八章 生態係統 217
第一節 生態係統的概述 217
第二節 生態係統的類型 223
第三節 生態係統的穩定與平衡 231
本章小結 236
主要參考文獻 237
第九章 生態係統中的基因漂流 238
第一節 基因漂流的基本概念 238
第二節 遺傳物質擴展的方式 245
第三節 基因汙染 248
第四節 轉基因的生物安全 251
本章小結 257
主要參考文獻 257
第十章 生態係統中的物種流動 259
第一節 物種流動的基本概念 259
第二節 物種流動對生態係統的影響 260
第三節 生物入侵 262
第四節 植物的種子流 266
第五節 動物的遷移 270
本章小結 278
主要參考文獻 279
第十一章 生態係統中的能量流動 281
第一節 生態係統中的能量流動 281
第二節 生態係統中的初級生産 287
第三節 生態係統中的次級生産 292
第四節 生態係統中的分解 296
第五節 異養生態係統的能流分析 301
第六節 生態係統能流模型 302
本章小結 303
主要參考文獻 304
第十二章 生態係統中的物質循環 305
第一節 物質循環的概述 305
第二節 水循環 309
第三節 氣體型循環 311
第四節 沉積型循環 316
第五節 有毒有害物質循環 319
本章小結 323
主要參考文獻 323
第十三章 生態係統中的信息傳遞 324
第一節 生態係統信息傳遞的概念及特點 324
第二節 生態係統信息處理及度量 328
第三節 信息化的植物亞生態係統 332
第四節 信息化的動物亞生態係統 342
本章小結 350
主要參考文獻 350
第十四章 生態係統的服務與管理 351
第一節 生態係統的服務 351
第二節 生態係統管理 361
第三節 可持續發展 365
本章小結 373
主要參考文獻 373
《生態學》復習思考題及答案請見科學齣版社網站本書的信息庫

精彩書摘

  生物分為單體生物和構件生物,如果說對於單體生物以個體數就能反映種群大小,對於構件生物則需要進行兩個層次的數量統計,即從閤子産生的個體數和構成每個個體的構件數,隻有同時研究這兩個層次的數量及其變化,纔能真正掌握構件生物的種群動態,有時候研究構件的數量和分布狀況往往比個體數更為重要。研究植物種群動態,必須重視個體以下水平構件組成的重要意義,這是植物種群生態學與動物種群生態學的重要區彆之一。(二)種群自然數量變動
  自然種群的數量變動,首先應區彆年內(季節消長)和年間變動。種群數量在不同年份的變化,有的具有規律性,稱之為周期性,有的則無規律性。有關種群動態的研究工作證明,大多數種類的年變化錶現為不規律的波動,有周期性數量變動的種類是有限的。在環境相對穩定的條件下,種子植物具有較穩定數量變動。常見的喬木如楊、柳每年開花結果一次,其種子數量相對穩定。在植物中具有周期波動的種群數量變動為數甚少。
  1.種群數量規則性波動
  如北歐的歐旅鼠和北美的環頸旅鼠,北極狐及北美赤狐,均屬於3~4年為一個波動周期的動物。各種生物所具有的種群數量的季節消長特點,主要是環境因子季節變化的影響,而使生物産生瞭與之相適的季節性消長的生活節律。在環境相對穩定的條件下,種子植物及大型脊椎動物數量變動相對穩定,如一些大型動物,一般每年産仔數變化不大,其種群數量也相對穩定。
  2.不規則波動與種群平衡衰落和滅亡
  大多數種類的年變化錶現為不規律的波動,少數錶現為有周期性數量變動。動物中還有一些數量波動很劇烈,但不呈周期性的種類,人們最熟知的是小傢鼠和布氏田鼠,其年均捕獲率波動大,具有不規律的數量變動。具有不規則或周期性波動的生物都有可能齣現種群爆發,如生活中常見的赤潮,赤潮是指水中的一些浮遊生物爆發性增殖引起水色異常的現象,主要發生在近海,又叫紅潮。它是由於有機汙染,即水中氮,磷等營養物過多形成富營養化所緻。其危害主要有:藻類死體分解,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使魚貝等窒息而死;有些赤潮生物産生毒素,對其他水生生物以及人類造成危害。此外,馬世駿(1953)從統計上探討過大約1000年的有關危害和氣象方麵的資料,明確瞭東亞飛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在我國的大發生沒有周期性現象,同時還指齣乾旱是大發生的原因,為我國的飛蝗防治工作作齣瞭突齣貢獻。
  某些昆蟲的自然種群,當環境條件適宜時,由於其高生殖力的特性,種群數量在短期中迅速增長,在種群數量大發生之後,往往又會因環境條件的惡化,齣現大批死亡,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即種群崩潰。例如,歐洲鬆毛蟲的種群數量在暴發年是最低數量年的2萬倍左右,直到緻死性的疾病蔓延開來,或因針葉被吃光而餓死,種群數量纔急劇下降。
  ……

前言/序言


《現代植物生理學:從分子到生態係統》 導言:生命的引擎——深入探索植物的奧秘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與時俱進的植物生理學知識體係。它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是一扇通往理解地球生命基礎機製的窗口。我們聚焦於植物如何利用光能、如何進行物質與能量的轉換、如何應對環境壓力,以及它們如何在復雜的生態網絡中發揮核心作用。全書結構精心設計,從微觀的分子層麵開始,逐步擴展到宏觀的係統和生態級彆,確保讀者能夠構建一個連貫、立體的知識框架。 第一部分:光閤作用——能量轉換的奇跡(約 400 字) 本部分是全書的核心,深入剖析瞭植物如何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這一生命活動中最根本的轉化過程。 第一章:光能的捕獲與傳遞:我們將詳細闡述葉綠體色素的結構與功能,重點解析天綫復閤體和反應中心中光子捕獲的效率機製。通過對光化學相量理論的介紹,讀者將理解能量從捕獲到傳遞過程中的量子效率和耗散路徑。 第二章:光反應的電子傳遞鏈:深入探討光係統 I (PSI) 和光係統 II (PSII) 的精細結構及其耦閤的氧化還原反應。著重分析水的氧化(水裂解復閤體)和氧氣的生成過程,以及電子流如何驅動質子泵,最終通過 ATP 閤酶閤成 ATP。此外,對類鬍蘿蔔素和葉綠素分子在光保護機製中的作用進行詳盡的討論。 第三章:碳的固定與代謝:本章聚焦於卡爾文-本森循環 (C3 途徑) 的酶促反應,包括 RuBisCO 酶的結構、催化機製及其固有的氧閤反應問題。緊接著,我們詳細闡述瞭 C4 和 CAM 代謝途徑的演化適應性,解釋瞭這些機製如何在不同氣候條件下優化瞭水碳利用效率。我們將結閤同位素示蹤技術的數據,展示碳在植物體內流動的動態過程。 第二部分:植物的生長、發育與形態建成(約 450 字) 理解植物如何從一個受精卵發展成復雜的有機體,需要對激素調控和信號轉導機製有深刻的認識。 第四章:植物激素:信號分子的交響樂:本章係統梳理瞭五大經典植物激素(生長素、赤黴素、細胞分裂素、脫落酸、乙烯)的發現曆程、體內閤成途徑、作用靶點(受體)以及下遊的信號轉導路徑。我們利用最新的基因組學和轉錄組學數據,揭示瞭激素在細胞伸長、莖的嚮性生長、開花誘導以及果實成熟中的精確調控網絡。特彆強調瞭激素之間復雜的協同與拮抗關係。 第五章:營養物質的吸收與運輸:本部分關注植物如何從環境中獲取必需的礦質元素。我們詳細講解瞭根係對氮、磷、鉀等大/微量元素的吸收機製,包括主動運輸係統和膜電位依賴的轉運蛋白。隨後,深入探討瞭木質部和韌皮部的運輸機製,重點分析瞭蒸騰拉力如何驅動木質部水分和礦質的單嚮運輸,以及韌皮部篩管中壓力流理論的最新修正和驗證。 第六章:形態建成與環境響應:本章探討瞭光敏色素、隱花色素等光敏受體如何感知光質、光照強度和晝夜節律,從而調控植物的形態發育,如莖的伸長、葉片的展平以及嚮光性。同時,闡述瞭植物如何通過激素和信號分子網絡,響應重力(嚮地性)和觸碰(觸發運動)等物理刺激。 第三部分:環境生理學與脅迫應答(約 400 字) 植物是環境變化的敏感指示器,本部分關注它們如何在高低溫度、乾旱、鹽堿以及病蟲害壓力下維持生存和生産力。 第七章:水分關係與乾旱適應:本章從水勢的概念入手,詳細解析瞭氣孔導度和蒸騰作用的物理基礎。重點剖析瞭乾旱脅迫下,植物通過 ABA 信號通路調控保衛細胞膨壓、關閉氣孔的分子機製。此外,我們討論瞭滲透調節物質(如脯氨酸、可溶性糖)的積纍,以及根係構型(深根係 vs. 淺根係)在不同乾旱情景下的適應性策略。 第八章:非生物脅迫的分子機製:高溫和低溫脅迫對植物細胞膜流動性和蛋白質穩定性的影響被深入分析。我們探討瞭熱休剋蛋白 (HSP) 在蛋白質穩態維持中的關鍵作用,以及抗凍蛋白和膜脂重塑在低溫保護中的機製。鹽脅迫方麵,則聚焦於離子穩態的維持,包括 Na+ 的區室化和活性氧物種 (ROS) 在信號傳導中的雙重作用。 第九章:植物的防禦機製:本部分側重於植物對病原體(真菌、細菌、病毒)的識彆與防禦反應。係統介紹瞭模式識彆受體 (PRR) 介導的 PAMP 觸發免疫 (PTI) 和效應因子觸發免疫 (ETI)。詳細闡述瞭活性氧爆發、次生代謝産物(如生物堿、萜類化閤物)的閤成及其在物理和化學防禦中的協同作用。 第四部分:植物的相互作用與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約 250 字) 植物並非孤立存在,它們是生態係統中能量流和物質循環的樞紐。 第十章:根際生態學與微生物共生:本章探討瞭植物根係分泌物如何塑造根際微環境,吸引或抑製特定微生物。重點分析瞭根瘤菌與豆科植物形成的共生固氮過程,包括信號分子(如幾丁寡糖)的識彆和共生基因的錶達調控。同時,介紹瞭植物與叢枝菌根真菌 (AMF) 之間互惠關係在提高磷吸收效率中的重要性。 第十一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的角色:本章將植物生理學知識擴展到全球尺度。討論瞭植物在全球碳匯中的貢獻,以及其在水循環(蒸騰作用)中的作用。探討瞭植物如何通過生物纍積和富集作用,影響土壤和水體中重金屬和汙染物的遷移轉化,強調瞭植物修復 (Phytoremediation) 的潛力與挑戰。 結語:展望未來——閤成生物學與可持續農業 本書最後對植物生理學研究的前沿方嚮進行瞭展望,包括利用閤成生物學工具設計高效光閤係統、開發耐逆新品種以應對氣候變化,以及應用高通量組學技術來解析復雜的生命網絡。 全書配有大量高清圖錶、實驗流程示意圖以及來自一綫科學文獻的最新數據引用,旨在培養讀者批判性思維和紮實的科學素養。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引人注目,那種深邃的墨綠色調,配上簡潔有力的白色字體,立刻就傳達齣一種嚴肅而專業的學術氣息。我是在圖書館的書架上偶然“撞見”它的,最初是被那種沉穩的質感所吸引,完全沒有想到內容會如此貼近生活,甚至可以說,它把我帶入瞭一個全新的微觀世界。我記得剛翻開目錄時,對於那些復雜的術語感到一絲畏懼,比如“種群動態學”、“群落結構”之類的,但作者的敘述方式卻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園丁,耐心地引導著你,從最基礎的物質循環講起,逐步深入到物種間的復雜博弈。尤其是關於生物多樣性維持機製的那一章,作者沒有僅僅停留在理論的堆砌上,而是穿插瞭大量的經典案例研究,比如亞馬遜雨林與大堡礁的生態係統,讓你真切地感受到理論的魅力和實踐的復雜性。我尤其欣賞它在論述生態平衡時所展現齣的辯證思維,它沒有給齣絕對的“最優解”,而是強調瞭係統在不斷變化中的動態適應性。這本書的排版也十分友好,圖錶清晰明瞭,很多概念圖甚至是手繪風格的,這在如今充斥著標準計算機圖形的教材中,顯得格外溫暖和親切。總而言之,它成功地將一門看似高冷的學科,變得既有深度又不失溫度,讓人願意一頁一頁地讀下去,去探索自然界那些精妙的關聯。

評分

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麵審視現代社會弊病的鏡子。我不是科班齣身,最初接觸它純粹是齣於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它以極其冷靜和客觀的筆觸,剖析瞭人類活動如何係統性地破壞生態平衡,但它沒有陷入那種一味指責和悲觀的泥潭。相反,它通過對曆史案例的細緻迴顧,比如某種物種入侵或特定棲息地喪失的過程分析,清晰地展示瞭“蝴蝶效應”在現實世界中的威力。我特彆對其中關於“可持續性”的討論印象深刻,作者沒有用空泛的口號來搪塞,而是從能量流動的效率、信息傳遞的完整性等硬核指標齣發,來定義什麼是真正的生態可持續發展。這迫使我跳齣瞭日常生活中對“環保”的膚淺理解,開始思考更深層次的係統韌性問題。全書的論述邏輯嚴密,論據紮實,幾乎沒有可以被輕易推翻的武斷結論。每當書中討論到一個棘手的環境問題時,作者總能巧妙地將讀者拉迴到最基礎的生態學原理上去尋找答案的綫索,這是一種迴歸本源的智慧,也是這本書最寶貴的遺産之一。

評分

說實話,我是在一個非常功利的動機下買的這本書——為瞭準備一個戶外考察項目的背景知識補充。我原本預期會讀到一本枯燥的教科書,充滿瞭各種公式和難以理解的數學模型,結果完全齣乎我的意料。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是它對“尺度”概念的強調。作者不斷地提醒讀者,你在一個蟻丘尺度下觀察到的現象,和在整個生物圈尺度下觀察到的規律,很可能完全不同,這種思維上的跨越性訓練,對我後來的野外工作幫助極大。舉個例子,書中對“生態位”的探討,它不僅講瞭理論上的定義,還詳細分析瞭“競爭排斥原理”在不同環境壓力下的靈活變通,這一點在解析我們考察地點的物種分布時,提供瞭極具操作性的分析框架。再者,它的語言風格非常具有說服力,不賣弄學術腔調,而是用一種近乎哲學的口吻,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讀到關於“承載力”的部分,我甚至停下來思考瞭很久,我們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究竟是局部的擾動還是係統性的重塑。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門學科的知識傳授,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觀察世界”的方法論手冊。雖然內容紮實,但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總能在關鍵時刻提供一個精彩的“思想拐點”,讓你對已有的認知産生顛覆性的重新審視。

評分

我必須承認,我是在一個朋友的強烈推薦下纔開始啃這本“大部頭”的,一開始我對它的厚度感到壓力山大,擔心自己難以消化。但閱讀體驗上,它比我預想的要流暢得多,這歸功於作者在章節組織上的匠心獨運。它仿佛遵循著一個自然生長的邏輯:從最微觀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開始,構建起生態係統的基礎框架,然後逐漸嚮上搭建起種群間的相互作用,最終擴展到生物群落的穩定性和生物圈的宏觀調控。這種層層遞進的結構,讓復雜的概念不再顯得孤立無援,而是環環相扣,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恢復生態學”的介紹,它不僅迴顧瞭曆史上人類對環境的破壞,更重要的是,它展示瞭科學傢們如何利用生態學原理來修復受損的自然係統,這給我帶來瞭強烈的希望感,讓我意識到這門學科不僅在於描述“是什麼”,更在於指導“怎麼辦”。書中的插圖雖然不多,但每一張都經過瞭精心的選擇和布局,它們不是簡單的裝飾,而是對文字描述的有力補充,比如那張描繪營養級聯效應的示意圖,至今仍清晰地印在我的腦海裏。這本書確實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去精讀,但付齣的每一分鍾,都會在你的認知體係中建立起一個更穩固的基石。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剋製,可以說是教科書的典範,沒有絲毫多餘的修飾或煽情,每一個句子都像是一個精確計算後的科學錶達。我閱讀它的過程,更像是一場嚴謹的智力鍛煉。它最讓我感到“硬核”的部分,是對隨機性與確定性在生態係統中所扮演角色的探討。比如,在講解捕食者與獵物關係時,作者詳細闡述瞭數學模型是如何嘗試去模擬這種動態平衡的,以及模型在麵對真實世界的極端氣候事件、突發地理變化時的局限性。這種對知識邊界的誠實揭示,讓我對科學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它沒有試圖提供一個萬能公式來預測未來,而是教會我們如何設定閤理的預期,並理解復雜係統的固有不確定性。書中的參考書目和延伸閱讀材料也是一個巨大的寶藏,我發現自己為瞭徹底理解某一小節的某個概念,不得不去查閱好幾篇核心期刊的文獻,這無形中擴展瞭我的研究視野。這本書不是那種可以快速翻閱,獲得片麵瞭解的讀物;它需要你沉下心來,逐字逐句地去品味其內在的邏輯架構,因為它提供的知識體係是堅實且相互支撐的,一旦某個環節理解不透徹,後續的深入學習就會受阻。

評分

書挺喜歡。版本也挺好。

評分

評分

很給力,正版,速度快

評分

一本教材而已,可以瞭解生態學的一般情況。

評分

。。。。。。,。。,。,,,,,,。。

評分

不錯的教科書~~很喜歡~~內容豐富~~講解詳細~~~迴顧大學知識~~~

評分

一本教材而已,可以瞭解生態學的一般情況。

評分

書挺喜歡。版本也挺好。

評分

。。。。。。,。。,。,,,,,,。。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