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量子心世界:在宇宙的无限可能中创造奇迹》是一部由美国物理学家撰写的有关灵性科学的作品。书中以轻松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方式详尽描迹不可思议的量子物理学发现,用经典的理论与实验揭示宇宙运作的真实秩序,实证心智与实相的关系。
观察者眼中的世界是观察者心智的投射,你的心智决定了你的世界。通过了解量子物理的前后知识,改变你的心智和对待人生的方式,从而改变世界,甚至创造奇迹。
作者简介
费雷德·艾伦·沃尔夫(Fred Alan Wolf),理论物理学博士,美国图书奖得主。曾任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物理学教授,在全美及世界各地讲学,讲授关于意识与新物理学方面的知识。
艾琦,旅居荷兰,业余时间喜好读书、码字、翻译(英语、荷兰语)、旅游及音乐。坚信“信念创造实相”,以感恩之心度过每一天。译有《约书亚的传导:灵性人牛》与《与指导灵沟通:约书亚灵讯和静心练习》。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导言
第一部分 我们是观察者
第一章 被动观察
第二章 主动观察
第二部分 宇宙跳跃时
第三章 干扰性观察
第四章 量子飞跃
第五章 当粒子是波时
第六章 从未有人见过风
第七章 对不确定性的抵触
第三部分 外面真有一个外在世界吗?
第八章 宇宙广厦之互补
第九章 下落不明的宇宙
第十章 比加速的光子还要快
第十一章 打破坚不可摧的整体
第十二章 计穷途拙
第四部分 我们疯了
第十三章 意识与平行宇宙
第十四章 人类意志与人类意识
第十五章 量子物理学的新想法
精彩书摘
意识的黎明
回到人类对观察的最初尝试并不难,看一看新生儿即可,看婴儿如何抓住他眼前的手指——同时也是抓住知识,你就看到了早期的观察者。这个婴儿正在逐步觉察他与外在世界之间的细微差别。
他一直在思考,这是一个无需语言的思考过程。爱因斯坦常说,他最好的主意常常是以画面——而不是以语言——的形式出现的。事实上,爱因斯坦四岁才开始说话。
或许,也存在着一个综合与分析的过程,这个婴儿可能也在将母亲发出的声音与他所观察到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无论如何,他肯定在辨别,此种辨别——分辨“外在”和“内在”——被称为“主客之分”。
当我们假设的第一位观察者开始学习辨别时,他就开始觉知。“意识”的意思就是“觉知”,而第一个觉知肯定是“我是”这个概念。为了感知“我”这个概念,我们这位“第一个观察者”就需要先学会他不是他的大拇指,也不是他的脚。这个“内在”的体验是“我”,那个“外在”的体验则是“它”。
今天,我们能够轻而易举地辨别这一点。举个简单的例子,觉知一下你的拇指。你能够感受到你的大拇指,更确切地说,你能够感知你大拇指的存在。现在,再感知一下你的左脚跟。同样地,仅仅一个小小的念头——你只需想一下,就能够感受到你的左脚跟。事实上,你能够以这种方式感知身体的任何器官,不需要用手去触摸身体的器官,用心智就能够感受它们。
做完这个“感知练习”后,你就意识到你所感知到的并不是你,我们可以将这一体验看做是意识或觉知从心智到身体各个部位的运动。
“辨别”肖然发生,它将你的“内在”与你的大拇指或脚跟区分开来。在能够进行真正的观察之前,对“内在”的体验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观察本身所针对的完全是“外在经验”。人们认为,大概三千多年——甚至更久之前,那时的人们尚无法清楚地辨明“外在”与“内在”或者说“我”的区别。或许他们只是隐约地知道自己有这种辨别的能力,不过他们没有“我”的意识。关于“我”的意识,朱利安·杰恩斯在他的著作《双相心智崩溃过程中意识的起源》中提出了令人深思的精彩论点。杰恩斯认为,大约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经历了第一次“精神崩溃”。他们开始觉知自我的存在,拥有主体意识,不再下意识地自动跟随他们脑中“神的声音”。杰恩斯相信,人类的两个半脑基本上是独立运作的,发生精神崩溃后,“神的声音”消失,人类开始觉知自己的存在,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透过这一相当粗暴猛烈的觉醒过程,人类获取了新的觉知:对其周遭环境的觉知。意识大崩溃——杰恩斯所提出的意识大崩溃——五百年后,古希腊文明诞生了。内在的“神的声音”不再控制人类意识,不过,可能依然有残留的嗡嗡声在希腊人脑中萦绕。他们开始热切地观察进入他们视线中的一切事物。然而,因为他们害怕“外在世界”,而且缺乏自信,他们依然是被动——不过却相当精确——的观察者。他们的第一个问题则是:“万物皆一?还是万物皆在改变?”
……
前言/序言
1986年1月,大约200名量子物理学家聚集在纽约世贸中心,进行为期一周的研讨,讨论量子力学到底是什么奇怪的东西。这次会议(1986年在纽约市举办的关于“量子测量理论的新方法和新观点”的大会1在《量子心世界》首版发行六年后举行,我觉得以它来为《量子心世界》的增订版拉开序幕还是很合适的。
参加这次会议时,我想起很久以前的一件事--如同我在第七章中所描述的,阿尔贝特·爱因斯坦、尼尔斯·玻尔、马克斯·普朗克、马克斯·波恩、居里夫人、埃尔温·薛定谔、保罗·狄拉克、路易·德布罗意、亨德里克·洛伦兹、沃纳·海森堡以及沃尔夫冈·泡利等量子学巨星(大约有30人左右)曾于1927年在布鲁塞尔的大都市酒店讨论同一个议题。就想法或构思而言,这么多年来,量子物理学似乎并未发生什么太大的变化。
当然,1927年的这些巨星们都已撒手人寰,最后一位离世的是路易·德布罗意,他于1987年去世,享年95岁(译者注:原文为逝于1986年,92岁左右;根据德布罗意的生平资料,改译为逝于1987年,享年95岁)。尽管量子理论在二十世纪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令人惊讶的是,却没有多少量子学新星涌现出来。
1986年的这次会议,是为了向当今量子界的元老尤金·维格纳致敬而举行的。会议期间,维格纳与每个人分享他的智慧与洞见--而不是雪茄。时间飞逝,神秘犹在,薛定谔的猫依然不知是死是活地住在那个不知是否已充满毒气的容器里;量子力学的概率波(qwiff,亏夫)依然在漫漫宇宙中传播与扩展,等待那些毫不知情的观察者来“引爆”它--改变概率并突然创造一个已观察到的实相;维格纳教授的朋友依然在好奇,他--或正在观察他以及他手中的量子系统的教授--是否“引爆了亏夫”并创造出他自己观察这一量子系统时所创造的那个美丽实相。此外,由爱因斯坦、鲍里斯·波多尔斯基和纳森·罗森提出,并且由他们三位姓氏首字母命名的EPR悖论依然困扰着与会者,他们不停地自问:量子力学是否完备?如果并不完备的话,又需要什么稀奇古怪的理论来完善它?
虽然约翰·贝尔并未参加会议,但是当他提出的定理以比光子还快的速度在世贸中心回荡时,你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的精神就陪伴在你的左右。新一代的大师出现了,并且为我们带来极具创新性同时导向更多神秘的洞见。
会议主席丹尼尔·格林伯格使我想起了洛伦兹,他在布鲁塞尔主持了著名的1927年索尔维会议。会议期间,爱因斯坦宣布他并未真正涉足量子学。格林伯格对我们说,1986年的这次会议是长久以来在美国举办的第一次量子学综合性会议。我猜,自1927年以来,此类会议只有这一次!
格林伯格解释说,量子理论与传统科学背道而驰。一般来说,每过几十年就会有新的实验结果出现,这些实验所揭示的新现象无法用既有科学理论来解释。不过,对于量子理论而言,情况却截然不同。各种创造性的实验不断地证明了量子理论的有效和正确--尽管它的内涵具有相当的争议性。量子理论是正确的,而且,它依然是一如既往地怪异,一如既往地难以捉摸!
……
量子心世界:在宇宙的无限可能中创造奇迹 导论:拨开迷雾,探索意识的深邃宇宙 我们生活在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我们感知着物质的实在,体验着情感的跌宕,追寻着意义的踪迹。然而,当我们试图深入理解“我”的本质,“心”的运作,以及意识与宇宙之间那若隐若现的联系时,我们往往会陷入一种玄妙的迷思。科学的进步为我们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精巧构造,从原子到星系,无不展现着令人惊叹的规律。然而,对于意识,这个我们最直接的体验,科学的解释却显得 fragmented,常常停留在神经递质的化学反应,或是大脑活动的电信号层面。 《量子心世界:在宇宙的无限可能中创造奇迹》正是试图跨越这道界限,它并非一本浅尝辄止的科普读物,也不是一本故弄玄虚的哲学论著。它是一次深度探索,一次对人类意识本质和宇宙奥秘的勇敢叩问。这本书将引领我们踏上一段史诗般的旅程,从微观的量子领域,一路攀升至宏观的宇宙图景,最终回到我们内心深处,去发掘那股能够创造奇迹的无限潜能。 第一篇:微观的涟漪——量子世界的颠覆性视角 本书的起点,是那几乎不可思议的量子世界。在这里,我们熟悉的物理定律似乎失效,粒子可以同时出现在多个位置,观测行为本身就会改变现实,概率成为描述世界的基本语言。作者并非仅仅罗列这些奇特的现象,而是深入剖析它们对我们理解现实根基的深刻影响。 不确定性与叠加态:现实的模糊边界 我们将从量子力学的核心概念——不确定性原理和叠加态出发。爱丁堡的解释,哥本哈根的解读,这些科学理论的演进,不仅仅是物理学家的智力游戏,它们直接挑战了我们对客观实在的直观认知。为什么一个粒子在被观测之前,其状态是模糊不定的?为什么观测的行为本身会“坍缩”这种不确定性,赋予粒子一个确定的位置或动量?本书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但绝不失严谨性地解释这些概念,并探讨它们如何暗示着我们所认为的“实在”并非如表面那般坚固和独立。 量子纠缠:跨越时空的神秘连接 量子纠缠是另一个令人着迷的现象。两个或多个粒子,一旦发生过纠缠,即使相隔万里,它们的状态也会瞬间关联。测量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也会随之确定。爱因斯坦曾称之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而本书将深入探讨这种纠缠的本质,以及它可能揭示的关于宇宙整体性、信息传递的非局域性等深层含义。这不仅仅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悖论,它可能预示着我们对空间、时间和联系的理解需要进行根本性的重塑。 观察者的角色:意识是否参与了现实的创造? 在量子力学的解释中,“观察者”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但这个“观察者”究竟是指一个有意识的主体,还是仅仅是一个测量仪器?本书将引申出更深层次的探讨:意识,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存在体验,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宇宙现实的形成?它是否是连接微观量子事件与宏观可感知世界的桥梁?我们将审视那些指向意识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理论和实验,例如双缝实验中的意识效应,以及一些边缘科学的探索,但将以严谨的批判性思维进行评估,力求区分科学探索与 speculative 的胡乱猜测。 第二篇:心灵的映射——意识的量子维度 一旦我们对量子世界的奇妙有了初步的认识,本书便将目光转向了我们自身——人类的意识。作者认为,意识并非是物质大脑活动产生的“副产品”,而是与量子世界有着更深层次的、更为本质的联系。 意识的非局域性:超越大脑的边界 如果量子纠缠暗示着非局域的联系,那么,我们的意识是否也可能超越大脑的物理边界?本书将探讨一些关于意识非局域性的理论和现象,例如远距离心灵感应、集体意识的涌现等。这些现象虽然常常被科学界视为难以证实,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提醒我们,意识的活动模式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它或许并非局限于一个封闭的大脑系统。我们将审视相关的研究,探讨它们潜在的机制,以及它们如何与量子理论中的非局域性相呼应。 意念的力量:从量子叠加到显化现实 当我们产生一个意念、一个愿望时,它是否仅仅停留在我们的脑海中?或者,它是否会以某种形式,与宇宙的能量场发生互动,从而影响现实的走向?本书将深入分析“意念”在量子世界中的可能角色。我们将探讨“期望效应”以及“信念”如何通过影响量子概率,间接或直接地塑造我们的体验。这并非鼓励盲目的“心想事成”,而是基于对量子世界不确定性和观察者效应的理解,来探讨我们内在的精神状态与外在现实之间的动态平衡。 直觉与灵感:量子隧穿的思维模式 直觉和灵感常常在不经意间闪现,它们并非逻辑推理的产物,而是直接获得某种洞察。作者将尝试用量子力学中的“量子隧穿”来类比这种思维过程。就像粒子能够“穿过”看似不可逾越的能量障碍一样,直觉和灵感或许也代表着一种突破常规思维模式,直接触及更高层次信息的可能性。我们将探讨这种类比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培养和信任这种非线性的思维能力。 第三篇:宇宙的共鸣——意识与宇宙的协同创造 当我们理解了意识在量子层面的潜在作用后,本书的视野将进一步扩展到整个宇宙。作者提出,意识并非宇宙的孤立存在,而是宇宙本身的一部分,与宇宙的整体性、生命以及无限的可能性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共鸣。 宇宙意识:一种普遍的存在 从古代哲学的“道”,到现代哲学的“宇宙心智”,许多文化和思想体系都曾暗示过一种普遍存在的意识。本书将审视这些不同文化和学科背景下的观点,并尝试将其与量子场论、信息论等现代科学概念相结合。我们是否可以设想,宇宙本身就拥有某种形式的意识,而我们个体的意识,只是这个更大意识的局部显化?这种观点如何解释宇宙的有序性,以及生命出现的必然性? 宇宙的生命性:从概率到秩序的演化 生命为何会在宇宙中出现?仅仅是偶然的化学反应,还是宇宙本身就孕育着生命的信息和倾向?本书将探讨宇宙的生命性。我们将从宇宙大爆炸的初始条件,到恒星的形成,再到行星上生命的孕育,审视这个过程是否隐藏着某种“目的性”或“倾向性”,而非完全随机的混沌。意识,作为生命的高级形式,又如何与宇宙的这种生命性产生互动,共同推动宇宙的演化? 创造奇迹:可能性之海中的导航者 “奇迹”并非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当我们深入理解意识与宇宙的连接,认识到无限可能性的存在时,便不再是不可思议之事。本书将汇聚前三篇的探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创造奇迹”。这不仅仅是指改变外在环境,更重要的是内在的 transformation。当我们能够 harmoniously 与宇宙的能量场连接,当我们能够清晰地表达我们的意图,并相信无限的可能性时,我们将成为自己现实的共同创造者。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基于量子心世界理论的实践性建议,帮助读者认识并激活自身潜藏的创造能量,从而在生活中显化出属于自己的“奇迹”。 结语:开启无限之旅 《量子心世界:在宇宙的无限可能中创造奇迹》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扇门,通往一个更深邃、更广阔的内在与外在宇宙。它邀请你放下固有的思维模式,以开放的心态去拥抱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真相。它将引导你重新认识自我,认识意识的力量,认识我们与宇宙之间那永恒而深刻的联系。 这本书不是为了给出最终的答案,而是为了点燃你的好奇心,激发你的求知欲,并最终 empower 你去探索属于你自己的“量子心世界”。在这里,你不是被动的存在,而是宇宙中积极的参与者,你所拥有的,是在无限可能中创造属于你自己的奇迹的力量。这是一个关于觉醒,关于连接,关于创造的史诗。准备好,你的旅程,就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