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汪荣宝日记》,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的鲜活度。这本书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史学著作,它以一种近乎“现场直播”的方式,将读者带回了那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汪荣宝先生以其细腻的笔触,记录下了他所经历的种种。我特别欣赏的是,日记中既有对国家大事的深刻反思,也有对个人际遇的真挚抒发。他对于新旧思想的交锋,对于社会变革的兴奋与迷茫,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仿佛能看到他坐在书桌前,在灯光下,一笔一划地记录下心中的思绪。日记中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描述,角度独特,细节丰富,为我们研究那个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例如,他对某些政治派别的观察,对社会各阶层生活的描绘,都显得非常生动和真实。此外,汪荣宝先生在日记中展现出的勤勉好学、严谨自律的精神,也让我深受启发。他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都体现了一位有识之士应有的风范。这本书无疑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晚清民初时期历史的不可或缺的珍贵文献。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知识分子命运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找到能够深入触摸历史肌理的作品。这次的《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汪荣宝日记》无疑是一次令人惊喜的发现。这本书通过汪荣宝先生的私人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中国近代史。我深深地被日记中记录的那些关于个人成长、思想演变以及社会交往的点点滴滴所吸引。他如何在新旧思想的冲击下进行自我调适?他如何看待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与弊端?他对未来的憧憬与担忧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在日记中得到了生动的解答。日记中对于当时社会文化、教育制度、以及政治局势的描述,都极具价值。我尤其关注他对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这些第一手资料,为我们理解历史的复杂性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汪荣宝先生的日记,不仅是一份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彷徨、探索与担当。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历史的进程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共同推动的。
评分我一直认为,日记这种形式,是最能捕捉到历史真实脉搏的载体之一,因为它往往承载着人物最本真、最未加修饰的思想和情感。《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汪荣宝日记》正是这样一本充满历史质感和人文关怀的著作。汪荣宝先生的日记,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时代画卷,将晚清到民国初年的社会百态、政治风云、以及个人心路历程,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我从中看到了一个时代在剧烈变革中的阵痛与希望,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历史洪流中的坚定与迷茫。日记中对于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的描绘,都显得尤为真实和生动。他对于国家前途的思考,对于改革措施的评论,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忧虑,都让我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背景下,个体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同时,汪荣宝先生在日记中流露出的对教育、文化、以及社会进步的渴望,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进步知识分子的时代担当。这本书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且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从更微观、更人性化的层面,去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近代史的爱好者,我一直对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中的个体命运和思想轨迹充满好奇。这次有幸读到《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汪荣宝日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窥探历史的窗口。汪荣宝作为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一位重要知识分子和官员,他的日记记录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变迁、政治动荡以及个人在其中的挣扎与抉择。翻阅日记,我仿佛亲眼目睹了戊戌变法前后君主立宪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看到了辛亥革命的洪流如何席卷而来,又如何塑造着一代人的命运。日记中关于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式教育的兴起、以及西方思想的传入等种种细节,都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旧时代正在瓦解,一个新时代正在孕育的宏大图景。汪荣宝先生在日记中对自己思想的剖析、对时局的观察、对人生的感悟,都显得尤为真挚和深刻。他既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对个人前程的考量,这种历史洪流中的个体意识,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切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关于个人在时代洪流中如何思考、如何行动的生动教材。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历史,不能仅仅依赖于宏大叙事和官方史料,而要深入到那些零散的、个体化的记录中去。汪荣宝的日记恰恰满足了这种需求。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去近距离地观察一位身处历史关键节点的人物是如何思考和生活的。我尤其被日记中记录的那些看似琐碎的生活细节所吸引。比如,他对日常生活开销的记录,对家人亲友的问候,甚至对天气变化的留意,这些都构成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汪荣宝。正是在这些细微之处,我看到了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感和人性闪光。同时,他的日记也详细记录了他参与的许多重要事件,如与当时许多重要人物的交往、他对某些政治决策的看法、以及他对社会改革的思考。这些记录,为我们研究当时的政治格局、思想潮流以及社会风气提供了宝贵的史料。通过阅读汪荣宝的日记,我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挑战,以及他们为国家民族命运所付出的不懈努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历史体验,让我们能够以更贴近的方式去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评分早起,冷水浴。拜客数家。到裕源存折一百元,时已十时半,管理人以下均尚高卧未起,候半时许始有应者。往张劭希家吊其夫人之丧,旋入宣武门,拜达侍郎寿,不值。往仲和家午饭。四时半诣定王府,谒朗贝勒,在回事处候半时许始得见,遇逵臣于坐上。七时顷回,得菠舫自东京来书,知六弟妇于正月十九日分娩得一女。①
评分中华书局这套书,质量非常好,一个很怪吗不错,胡说你,拜年,乖乖,淮南,好货不便宜
评分从日记这个短短的起源,我们可归纳出日记的一些特征。日记和回忆录不同,它是一种即时的记录,而且这种文体是个人的、私密的。虽然后来日记发生了很多变异,但它的这些特征,仍是重要的。中国古代类似日记的文字很多,它们一般被称为笔记,如张岱《陶庵梦忆》、王士稹《池北偶谈》等,但它们仍然不能被看作日记。一是因为它缺乏年月日这种即时要素,另外,它是属于作者的存心著述,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展示,并不属于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或对自己隐秘情感的记录,这大概是日记与备忘录、笔记之类文体最大的区别。
评分期待已久,趁着活动叠加优惠券入手,满意!
评分二月初一日辛亥(2月20日星期六)
评分汪荣**
评分汪荣宝(1878-1933)字衮父,号太玄,江苏吴县人。近代著名学者、外交家。汪荣宝日记起自宣统元年正月初一,止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三十日,三年中无一日间断,反映了清王朝最后三年中的社会风貌和重要历史事件。其间汪氏供职民政部,同时在修订法律馆、资政院等多处重要机构兼职,是清末立宪运动的核心成员,其所交往如善耆、那桐、徐世昌、章宗祥、曹汝霖、陆宗舆、杨度等,皆一时名流,日记所述完整保留了这一时期的真实记录,弥足珍贵。其中协纂宪法的记述,是研究清末立宪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阅读,在今天已经有了更多的形式,比如网络,比如电视等传媒。阅读就是传播与接收的互动。无论是什么形态,阅读几乎可以说是一种本能了,从人类进入信史或者说,人类进入文明史之后,直到今天,依然是。古,但不老。在当前色彩斑斓的世界里,阅读依然是一项基本的人生技能。
评分汪荣宝以国势凌夷,非墨守旧闻所能匡救,乃入上海南洋公学为特班生,多识海内豪俊,如章太炎、蔡元培、吴稚晖等人。后东渡日本,先后肄业早稻田大学及庆应义塾,治东西历史,旁逮政法。在日本三年之间与各方多所接触,曾经造谒孙中山先生,有过接谈,可能因此影响他对革命运动的同情。他学成归国后,便赴京任职。1906年任京师译学馆教习,讲授近代史,他找来找去没什么教科书可用,就干脆自己动手写了一本,名叫《京师译学馆本朝史讲义》(后来改名为《学部审定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本朝史》)。进入民国之后,有位许国英,把这书修改增补了一番,交给商务印书馆出版,改名为《清史讲义》,那已是1912年的事了。国民政府时代,这本书流传不多,几乎不见踪影。据藏书家傅月庵说,一直到1960年代,在台湾大学任教的黄大受教授在旧书摊找到了一本原本讲义,寄给了当时在非洲马拉加西共和国当“大使”的汪荣宝的公子汪公纪。汪公纪从抗日战争之前,便到处在找这书,寻寻觅觅30年,先人著作终于寻获,感激涕零之余,接受黄教授的建议,将这书影印传世,书名也改成《清史讲义》,但与许国英删修者,内容颇有出入。论者指出,《清史讲义》的写法,不仅在晚清颇为新颖,就在今日,也少有能比得上的。因为写史多数仅注重在“时”,而忽略了同时期其它地区所发生的现象;足以影响这一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发达或衰亡。《清史讲义》首先看破了此点,而将清史中一切外来因素分析得十分透彻。该书文字的简洁优雅,以及提纲挈领地扼要记述每一件大事的来龙去脉,有条不紊,都值得当今的人效法。而尤其令人敬佩的,便是史笔的勇敢,虽触时忌亦所不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