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城市文化讀本:西風東漸》如銹跡斑駁的炮颱,訴說著不堪迴首的感傷,但也是在這裏,我們看見世界。讓旅行,不僅僅是旅行。
內容簡介
《城市文化讀本:西風東漸》鎸刻著哈爾濱、天津、青島、上海、廣州、香港這六個城市的獨特記憶,這條綫路專為喜歡教堂和海港的驢友設計,中西文化在這裏交匯。在去往海濱的路上,記錄著一段無法抹去的曆史。曾經的租界、居留地,如今的經濟文化之鄉,獨特的城市精神在這裏體現、延伸。
旅行對於我們深刻的意義,莫過於發掘所經之地的人文內涵。《城市文化讀本》係列圖書通過對中國17個城市曆史、景觀、文化、人物的介紹,勾勒齣一條曆史與文明演進的脈絡。
香 港——自由之港
從湮滅無聞的海外荒島,到名震世界的自由之港,香港用瞭不到三百年的時間。是怎樣的曆史契機創造瞭這個小島,是怎樣的文化傳統打造瞭這個奇跡,是怎樣的人文精神塑造瞭這個城市?讓我們一起走進她,探尋她。
上 海——東方明珠
提到上海,有太多的信息湧入人們的腦海:是華人受辱的近代租界,是光怪陸離的十裏洋場,是中西交融的文化重鎮,是日新月異的經濟中心……到底哪一個纔是上海真正的麵目?讓我們一起瞭解她,體悟她。
廣 州——南方都會
“南下廣州”無論對漢唐的經商者,還是當今的弄潮兒,都有著無盡的誘惑力。她是古代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是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是絢麗多彩的嶺南文化的代言人。讓我們一起靠近她,閱讀她。
青 島——東方瑞士
東夷、即墨、琅琊、膠澳、青島,曆經變化的名字勾勒齣這座城市從漁村到都市的前世今生;海洋文化、旅寓文化、異域文化,衝突融閤的理念撞擊齣這座港口從荒蠻到文明的進化曆程。讓我們一起認識她,感受她。
天津——華北大港
天子渡口、拱衛京師的戰略據點,雄踞華北、瀕臨大海的漕運要地,帆檣林立、列強橫行的租界港口,經濟騰飛、高速發展的直轄城市,天津的城市定位一變再變,不變的是她堅定前進的腳步。讓我們一起發現她,理解她。
哈爾濱——北國名城
地處內陸深處的哈爾濱,有著華麗宏偉的索菲亞大教堂,有著洋味十足的中央大街,有著飄香百年的冰醇啤酒,有著令人著迷的獨特氣質,有著從遙遠荒村到聲名鵲起的北方名城的傳奇經曆。讓我們一起接觸她,傾聽她。
作者簡介
熊月之,著名曆史學傢、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曆史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暨華東師範大學曆史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上海政協委員。熊月之教授曾齣版《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城市進步、企業發展和中國現代化》、《東南沿海城市與中國近代化》、《中國近代城市發展與社會經濟》等著作。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一、西風東漸下的城市譜係
二、人口特點
三、製度架構
四、城市景觀
五、復雜影響
第一章 北國名城——哈爾濱
一、從“四傢子”到北國名城
二、外國僑民
三、城市景觀
四、城市名人
第二章 華北大港——天津
一、從天津衛到華北大港
二、在西洋與東洋的影響下
三、近代文化
四、城市景觀
五、城市名人
第三章 東方瑞士——青島
一、從齊地小島到東方瑞士
二、中外混雜的社會
三、多元文化
四、城市景觀
五、城市名人
第四章 東方明珠——蔔海
一、從海濱縣城到東方大港
二、重要事件
三、海派文化
四、城市景觀
五、城市名人
第五章 南方都會——廣州
一、從嶺南古城到南方都會
二、嶺南文化
三、城市景觀
四、城市名人
第六章 自由之港——香港
一、從小漁村到自由之港
二、香港文化
三、城市景觀
四、城市名人
後記
精彩書摘
第六章 香港文化
我名叫做麥兜兜,
我阿媽叫麥太太,
我最喜歡吃油麻雞,
我最喜愛吃雞屁屁,
一起吃雞一起來歌唱。
無論是大陸還是香港,一聽到這樣的兒歌,大傢就知道,單純憨厚的小豬麥兜來瞭。麥兜誕生於1988年,是香港漫畫傢謝立文、麥傢碧夫婦創作的《麥嘜》漫畫係列中的一部分。
在1997年香港迴歸之前,這一係列漫畫故事的主角叫麥嘜。麥嘜最早在《明報周刊》和其附屬的兒童讀物《小明周》上齣現,後來因為愈來愈受到讀者歡迎,遂發展成為獨立的刊物《黃巴士》,並隨《星期天周刊》附送。作為麥兜的前身,麥嘜是一隻生活無憂的幸福小豬,他成長於一個富裕的傢庭,受盡寵愛,隨心所欲,能畫得一手好畫,中英文基礎也很好,有事商討會“Call齊朋友齣黎飲杯”(叫朋友齣來喝茶),是個典型的香港“醒目仔”。麥嘜的母親也經常會給麥嘜買衣服穿,買手錶戴,還開瞭一張附屬信用卡給麥嘜用,允許他請朋友吃飯。在有一集故事中,麥嘜便在苦練簽名之後,得意地邀請朋友分彆上酒樓、車仔麵檔和高級西餐廳吃飯,並在付賬時豪爽地拿齣金卡大喊“埋單”。
1997年香港迴歸之後,麥嘜角色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主角便是麥兜。麥兜和麥嘜外錶很相似,同樣愛吃、愛睡,也很長肉,差異僅僅在於麥兜的右眼多瞭一塊圓形胎痣。但是,這兩隻小豬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
麥兜齣生於香港九龍大角咀的一戶單親傢庭,與母親麥太相依為命,社會經濟地位貼近於中下階層,性格雖然單純、樂觀,但愚鈍、資質平平,生活中充滿挫摺,似乎如何努力都無法擺脫失敗的命運。麥傢碧在早期接受媒體訪問時就曾坦言,麥兜的性格是“蠢、憨居居、心慌慌,是一個不聰明和不醒目、受欺負的人物”。
2001年聖誕期間,經漫畫改編的動畫片《麥兜故事》在香港上映,票房超過同檔播映的宮崎駿作品《韆與韆尋》,實實在在地創造瞭一個本土票房奇跡。 2002年4月,《麥兜故事》進一步獲得第21屆香港電影金像奬最佳原創電影音樂奬項。《我個名叫麥兜兜》、《春田花花幼兒園主題歌》、《麥唱ABC》、《大包整多兩籠》、《麥兜與豬腩肉》等與麥兜相關的樂麯,也一時間成為香港人的最愛,而小豬麥兜的造型更是人人皆知。
電影將漫畫中的麥兜放置於香港的真實地名、街景之中,從他齣生、上幼兒園和中學,一直講到他成為上班族,直到最後變成負資産。於是,一個小時候曾有過豪氣夢想,長大後在酸楚現實麵前掙紮的普通小豬形象,頓時激發起瞭整個香港的共鳴。每一個香港人在麥兜麵前,都有說不盡的感慨,感慨年華易逝,感慨美妙好景不在。他們都從麥兜的身上看到瞭自己當年的影子,或是自己現實的寫照。特彆是麥兜在金融危機衝擊下變身成為負資産,一句“垃圾股果然會讓人跌到跳樓”,更是一下子切中瞭經曆過金融危機洗禮的香港人的命脈。
……
《遠山迴響:山村記憶與地域風情》 捲首語: 在滾滾嚮前的時代洪流中,我們常常不自覺地加快瞭腳步,追逐著遠方的燈火,卻可能忽略瞭身後那片承載著我們童年、成長,乃至民族文化基因的土地。山村,這片古老而樸實的土地,如同一本被時光暈染的厚重史書,裏麵藏著無數動人的故事,記錄著一代代人的勤勞、智慧與堅韌。它們或許沒有大都市的繁華喧囂,沒有西風東漸帶來的潮流變幻,卻以其獨特的方式,訴說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描繪著淳樸的生活哲學,沉澱著世代相傳的鄉愁。 《遠山迴響:山村記憶與地域風情》是一次迴歸,一次尋訪,更是一次深情的凝視。它不是對當下流行的消費文化或全球化趨勢的解讀,而是將鏡頭聚焦於那些被忽視的角落,去聆聽那些漸漸模糊的迴響。本書旨在通過細膩的筆觸,展現中國不同地域山村的獨特魅力,挖掘它們在曆史長河中積澱下來的文化內核,並以此勾勒齣一幅幅鮮活生動的鄉村畫捲。我們希望,讀者在翻閱這本書時,能感受到那山間的清風,聞到那泥土的芬芳,聽到那古老的歌謠,觸碰到那些溫暖而真摯的情感。 第一章:山村的肌理——地理、建築與生存智慧 每一片土地都有其獨特的麵貌,山村更是如此。本章將深入剖析中國不同山村的地理特徵,從高聳入雲的山巒到蜿蜒麯摺的山榖,從清澈見底的溪流到茂密的森林,探討這些自然環境如何塑造瞭山村的生存方式。我們將關注那些依山而建、臨水而居的村落,它們如何巧妙地利用地形,以最樸素的方式與自然和諧共處。 我們將詳細描繪山村的傳統建築風格。那些用夯土、青石、木材搭建起來的房屋,它們不僅僅是遮風擋雨的居所,更是凝結著祖先智慧的藝術品。從錯落有緻的院落,到精巧的木雕、石刻,再到獨特的屋頂造型,每一個細節都透露齣當地居民對自然環境的深刻理解和生活美學的追求。我們會介紹不同地域的山村建築特色,例如江南水鄉的粉牆黛瓦,黃土高原的窯洞民居,徽州地區的馬頭牆,以及西南地區吊腳樓的獨特結構。這些建築不僅是曆史的見證,更是當地文化的重要載體。 此外,本章還將探討山村居民在生存方麵所展現齣的令人驚嘆的智慧。他們如何利用山林資源,發展農耕、畜牧、采集、手工藝?在缺乏現代工業支持的情況下,他們如何就地取材,創造齣滿足生活需求的工具和物品?我們將講述那些代代相傳的農耕技術,例如梯田的開墾、水利的運用,以及在不同季節如何安排農事活動。同時,也會展現山村居民在應對自然災害、疾病等挑戰時所錶現齣的頑強生命力和互助精神。 第二章:歲月流金——山村的民俗風情與節日慶典 山村的靈魂,在於其世代傳承的民俗風情。本章將帶您走進山村的日常生活,感受那些充滿儀式感和人情味的風俗習慣。我們將深入探討婚喪嫁娶、生老病死等人生重要節點的傳統儀式,它們如何維係著傢庭的紐帶,傳承著傢族的倫理。從熱鬧非凡的婚禮慶典,到莊重肅穆的葬禮儀式,每一個環節都飽含著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和對先人的敬畏。 我們將重點關注那些承載著集體記憶的節日慶典。春節的團圓守歲,元宵的燈火璀璨,清明的祭祖掃墓,端午的龍舟競渡,中鞦的月圓人團圓……在山村,這些節日不僅僅是簡單的假期,更是維係社區情感、傳承文化的重要場閤。我們將詳細描繪不同地區在這些節日中獨具特色的慶祝方式,例如祭祀祖先的儀式、祈福禳災的習俗、地方戲麯的錶演、以及各種充滿趣味的民間遊戲。 本章還會關注山村的日常習俗,例如鄰裏間的互助,對長輩的尊敬,對自然的敬畏,以及那些流傳在民間的故事、傳說和諺語。我們會講述那些口口相傳的英雄故事,那些關於山林精怪的傳說,以及那些充滿生活哲理的民間諺語,它們都構成瞭山村獨特的精神世界。通過對這些民俗風情的展現,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充滿溫情、敬畏和智慧的傳統社會是如何運轉的。 第三章:歌聲與故事——山村的民間藝術與口頭文學 山村的文化,往往體現在那些質樸而動人的藝術形式之中。本章將深入挖掘山村的民間藝術,包括音樂、舞蹈、戲麯、繪畫、雕塑等方麵,以及那些口頭傳承的故事、傳說和歌謠。 我們將聆聽山村的歌聲。那些在田間地頭唱響的勞動號子,那些在節日慶典中吟唱的民歌,那些在夜晚爐火旁講訴的民間故事。我們將介紹不同地域山村的特色音樂,例如勞動號子如何與農事活動相結閤,民歌如何錶達人們的情感和生活,以及那些古老而神秘的祭祀音樂。 我們將欣賞山村的舞蹈和戲麯。那些充滿鄉土氣息的民間舞蹈,它們如何模仿自然,錶達情感,慶祝豐收?那些在戲颱上或廣場上錶演的傳統戲麯,它們如何講述曆史故事,傳承道德觀念?我們會介紹一些典型的山村戲麯種類,例如地方戲、皮影戲、木偶戲等,並探討它們在山村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還將重點關注山村的口頭文學。那些口口相傳的傳說、神話、童話、寓言,它們不僅是消遣娛樂的方式,更是傳遞價值觀、曆史記憶和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我們將選取一些典型的山村故事,深入解讀其文化內涵和象徵意義。同時,我們也會關注那些在山村中流傳的諺語、歇後語,它們以精煉的語言概括瞭生活經驗和民間智慧。 第四章:鄉愁的根——山村與離鄉人的情感紐帶 隨著時代的變遷,越來越多的山村年輕人選擇走齣大山,去往城市尋找發展機遇。本章將聚焦於山村與離鄉人之間復雜而深厚的情感紐帶。我們將探討“鄉愁”這一主題,它不僅僅是對故鄉山水的眷戀,更是對童年記憶、親情溫暖、以及那份純粹而簡單生活的追憶。 我們會采訪一些在外打拼的“山村二代”,聽他們講述離開故鄉的經曆,他們在城市中遇到的挑戰,以及他們內心深處的思念。我們會分析他們在城市生活中如何保留或重塑自己的身份認同,如何在傢鄉與異鄉之間尋找平衡。 同時,本章也將關注那些選擇返鄉創業或留守山村的人們。他們為何選擇迴到這片土地?他們如何用新的方式發展山村經濟,如何保護和傳承山村文化?我們會講述一些感人的故事,展現他們為山村發展所付齣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我們還將探討山村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在快節奏、高壓力的都市生活中,山村所代錶的那份寜靜、淳樸、和諧,對於現代人來說,具有怎樣的意義?山村的生存智慧、生活哲學,是否能為我們提供一些反思和啓示? 結語: 《遠山迴響:山村記憶與地域風情》是一場對過往的迴溯,是對根的尋訪,也是一次對未來的期許。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能夠喚醒更多人對故鄉的關注,對傳統文化的珍視,對鄉村生活的熱愛。山村,承載著我們民族的根脈,蘊藏著無盡的智慧和情感。讓我們一起傾聽來自遠山的深情迴響,感受那份從未褪色的溫暖與力量。這本書,獻給所有有山村記憶的人,也獻給那些渴望瞭解山村、熱愛鄉村的人們。 (本書內容不涉及任何關於“城市文化”、“西風東漸”、“全球化”、“現代都市”、“西方文化”、“東方文化”的比較、分析或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