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城市文化读本:西风东渐》如锈迹斑驳的炮台,诉说着不堪回首的感伤,但也是在这里,我们看见世界。让旅行,不仅仅是旅行。
内容简介
《城市文化读本:西风东渐》镌刻着哈尔滨、天津、青岛、上海、广州、香港这六个城市的独特记忆,这条线路专为喜欢教堂和海港的驴友设计,中西文化在这里交汇。在去往海滨的路上,记录着一段无法抹去的历史。曾经的租界、居留地,如今的经济文化之乡,独特的城市精神在这里体现、延伸。
旅行对于我们深刻的意义,莫过于发掘所经之地的人文内涵。《城市文化读本》系列图书通过对中国17个城市历史、景观、文化、人物的介绍,勾勒出一条历史与文明演进的脉络。
香 港——自由之港
从湮灭无闻的海外荒岛,到名震世界的自由之港,香港用了不到三百年的时间。是怎样的历史契机创造了这个小岛,是怎样的文化传统打造了这个奇迹,是怎样的人文精神塑造了这个城市?让我们一起走进她,探寻她。
上 海——东方明珠
提到上海,有太多的信息涌入人们的脑海:是华人受辱的近代租界,是光怪陆离的十里洋场,是中西交融的文化重镇,是日新月异的经济中心……到底哪一个才是上海真正的面目?让我们一起了解她,体悟她。
广 州——南方都会
“南下广州”无论对汉唐的经商者,还是当今的弄潮儿,都有着无尽的诱惑力。她是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是绚丽多彩的岭南文化的代言人。让我们一起靠近她,阅读她。
青 岛——东方瑞士
东夷、即墨、琅琊、胶澳、青岛,历经变化的名字勾勒出这座城市从渔村到都市的前世今生;海洋文化、旅寓文化、异域文化,冲突融合的理念撞击出这座港口从荒蛮到文明的进化历程。让我们一起认识她,感受她。
天津——华北大港
天子渡口、拱卫京师的战略据点,雄踞华北、濒临大海的漕运要地,帆樯林立、列强横行的租界港口,经济腾飞、高速发展的直辖城市,天津的城市定位一变再变,不变的是她坚定前进的脚步。让我们一起发现她,理解她。
哈尔滨——北国名城
地处内陆深处的哈尔滨,有着华丽宏伟的索菲亚大教堂,有着洋味十足的中央大街,有着飘香百年的冰醇啤酒,有着令人着迷的独特气质,有着从遥远荒村到声名鹊起的北方名城的传奇经历。让我们一起接触她,倾听她。
作者简介
熊月之,著名历史学家、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政协委员。熊月之教授曾出版《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城市进步、企业发展和中国现代化》、《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中国近代城市发展与社会经济》等著作。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一、西风东渐下的城市谱系
二、人口特点
三、制度架构
四、城市景观
五、复杂影响
第一章 北国名城——哈尔滨
一、从“四家子”到北国名城
二、外国侨民
三、城市景观
四、城市名人
第二章 华北大港——天津
一、从天津卫到华北大港
二、在西洋与东洋的影响下
三、近代文化
四、城市景观
五、城市名人
第三章 东方瑞士——青岛
一、从齐地小岛到东方瑞士
二、中外混杂的社会
三、多元文化
四、城市景观
五、城市名人
第四章 东方明珠——卜海
一、从海滨县城到东方大港
二、重要事件
三、海派文化
四、城市景观
五、城市名人
第五章 南方都会——广州
一、从岭南古城到南方都会
二、岭南文化
三、城市景观
四、城市名人
第六章 自由之港——香港
一、从小渔村到自由之港
二、香港文化
三、城市景观
四、城市名人
后记
精彩书摘
第六章 香港文化
我名叫做麦兜兜,
我阿妈叫麦太太,
我最喜欢吃油麻鸡,
我最喜爱吃鸡屁屁,
一起吃鸡一起来歌唱。
无论是大陆还是香港,一听到这样的儿歌,大家就知道,单纯憨厚的小猪麦兜来了。麦兜诞生于1988年,是香港漫画家谢立文、麦家碧夫妇创作的《麦唛》漫画系列中的一部分。
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这一系列漫画故事的主角叫麦唛。麦唛最早在《明报周刊》和其附属的儿童读物《小明周》上出现,后来因为愈来愈受到读者欢迎,遂发展成为独立的刊物《黄巴士》,并随《星期天周刊》附送。作为麦兜的前身,麦唛是一只生活无忧的幸福小猪,他成长于一个富裕的家庭,受尽宠爱,随心所欲,能画得一手好画,中英文基础也很好,有事商讨会“Call齐朋友出黎饮杯”(叫朋友出来喝茶),是个典型的香港“醒目仔”。麦唛的母亲也经常会给麦唛买衣服穿,买手表戴,还开了一张附属信用卡给麦唛用,允许他请朋友吃饭。在有一集故事中,麦唛便在苦练签名之后,得意地邀请朋友分别上酒楼、车仔面档和高级西餐厅吃饭,并在付账时豪爽地拿出金卡大喊“埋单”。
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麦唛角色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主角便是麦兜。麦兜和麦唛外表很相似,同样爱吃、爱睡,也很长肉,差异仅仅在于麦兜的右眼多了一块圆形胎痣。但是,这两只小猪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麦兜出生于香港九龙大角咀的一户单亲家庭,与母亲麦太相依为命,社会经济地位贴近于中下阶层,性格虽然单纯、乐观,但愚钝、资质平平,生活中充满挫折,似乎如何努力都无法摆脱失败的命运。麦家碧在早期接受媒体访问时就曾坦言,麦兜的性格是“蠢、憨居居、心慌慌,是一个不聪明和不醒目、受欺负的人物”。
2001年圣诞期间,经漫画改编的动画片《麦兜故事》在香港上映,票房超过同档播映的宫崎骏作品《千与千寻》,实实在在地创造了一个本土票房奇迹。 2002年4月,《麦兜故事》进一步获得第2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奖项。《我个名叫麦兜兜》、《春田花花幼儿园主题歌》、《麦唱ABC》、《大包整多两笼》、《麦兜与猪腩肉》等与麦兜相关的乐曲,也一时间成为香港人的最爱,而小猪麦兜的造型更是人人皆知。
电影将漫画中的麦兜放置于香港的真实地名、街景之中,从他出生、上幼儿园和中学,一直讲到他成为上班族,直到最后变成负资产。于是,一个小时候曾有过豪气梦想,长大后在酸楚现实面前挣扎的普通小猪形象,顿时激发起了整个香港的共鸣。每一个香港人在麦兜面前,都有说不尽的感慨,感慨年华易逝,感慨美妙好景不在。他们都从麦兜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或是自己现实的写照。特别是麦兜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变身成为负资产,一句“垃圾股果然会让人跌到跳楼”,更是一下子切中了经历过金融危机洗礼的香港人的命脉。
……
《远山回响:山村记忆与地域风情》 卷首语: 在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加快了脚步,追逐着远方的灯火,却可能忽略了身后那片承载着我们童年、成长,乃至民族文化基因的土地。山村,这片古老而朴实的土地,如同一本被时光晕染的厚重史书,里面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记录着一代代人的勤劳、智慧与坚韧。它们或许没有大都市的繁华喧嚣,没有西风东渐带来的潮流变幻,却以其独特的方式,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描绘着淳朴的生活哲学,沉淀着世代相传的乡愁。 《远山回响:山村记忆与地域风情》是一次回归,一次寻访,更是一次深情的凝视。它不是对当下流行的消费文化或全球化趋势的解读,而是将镜头聚焦于那些被忽视的角落,去聆听那些渐渐模糊的回响。本书旨在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中国不同地域山村的独特魅力,挖掘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内核,并以此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生动的乡村画卷。我们希望,读者在翻阅这本书时,能感受到那山间的清风,闻到那泥土的芬芳,听到那古老的歌谣,触碰到那些温暖而真挚的情感。 第一章:山村的肌理——地理、建筑与生存智慧 每一片土地都有其独特的面貌,山村更是如此。本章将深入剖析中国不同山村的地理特征,从高耸入云的山峦到蜿蜒曲折的山谷,从清澈见底的溪流到茂密的森林,探讨这些自然环境如何塑造了山村的生存方式。我们将关注那些依山而建、临水而居的村落,它们如何巧妙地利用地形,以最朴素的方式与自然和谐共处。 我们将详细描绘山村的传统建筑风格。那些用夯土、青石、木材搭建起来的房屋,它们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居所,更是凝结着祖先智慧的艺术品。从错落有致的院落,到精巧的木雕、石刻,再到独特的屋顶造型,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当地居民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生活美学的追求。我们会介绍不同地域的山村建筑特色,例如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黄土高原的窑洞民居,徽州地区的马头墙,以及西南地区吊脚楼的独特结构。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 此外,本章还将探讨山村居民在生存方面所展现出的令人惊叹的智慧。他们如何利用山林资源,发展农耕、畜牧、采集、手工艺?在缺乏现代工业支持的情况下,他们如何就地取材,创造出满足生活需求的工具和物品?我们将讲述那些代代相传的农耕技术,例如梯田的开垦、水利的运用,以及在不同季节如何安排农事活动。同时,也会展现山村居民在应对自然灾害、疾病等挑战时所表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和互助精神。 第二章:岁月流金——山村的民俗风情与节日庆典 山村的灵魂,在于其世代传承的民俗风情。本章将带您走进山村的日常生活,感受那些充满仪式感和人情味的风俗习惯。我们将深入探讨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人生重要节点的传统仪式,它们如何维系着家庭的纽带,传承着家族的伦理。从热闹非凡的婚礼庆典,到庄重肃穆的葬礼仪式,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对先人的敬畏。 我们将重点关注那些承载着集体记忆的节日庆典。春节的团圆守岁,元宵的灯火璀璨,清明的祭祖扫墓,端午的龙舟竞渡,中秋的月圆人团圆……在山村,这些节日不仅仅是简单的假期,更是维系社区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场合。我们将详细描绘不同地区在这些节日中独具特色的庆祝方式,例如祭祀祖先的仪式、祈福禳灾的习俗、地方戏曲的表演、以及各种充满趣味的民间游戏。 本章还会关注山村的日常习俗,例如邻里间的互助,对长辈的尊敬,对自然的敬畏,以及那些流传在民间的故事、传说和谚语。我们会讲述那些口口相传的英雄故事,那些关于山林精怪的传说,以及那些充满生活哲理的民间谚语,它们都构成了山村独特的精神世界。通过对这些民俗风情的展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充满温情、敬畏和智慧的传统社会是如何运转的。 第三章:歌声与故事——山村的民间艺术与口头文学 山村的文化,往往体现在那些质朴而动人的艺术形式之中。本章将深入挖掘山村的民间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曲、绘画、雕塑等方面,以及那些口头传承的故事、传说和歌谣。 我们将聆听山村的歌声。那些在田间地头唱响的劳动号子,那些在节日庆典中吟唱的民歌,那些在夜晚炉火旁讲诉的民间故事。我们将介绍不同地域山村的特色音乐,例如劳动号子如何与农事活动相结合,民歌如何表达人们的情感和生活,以及那些古老而神秘的祭祀音乐。 我们将欣赏山村的舞蹈和戏曲。那些充满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它们如何模仿自然,表达情感,庆祝丰收?那些在戏台上或广场上表演的传统戏曲,它们如何讲述历史故事,传承道德观念?我们会介绍一些典型的山村戏曲种类,例如地方戏、皮影戏、木偶戏等,并探讨它们在山村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还将重点关注山村的口头文学。那些口口相传的传说、神话、童话、寓言,它们不仅是消遣娱乐的方式,更是传递价值观、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我们将选取一些典型的山村故事,深入解读其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同时,我们也会关注那些在山村中流传的谚语、歇后语,它们以精炼的语言概括了生活经验和民间智慧。 第四章:乡愁的根——山村与离乡人的情感纽带 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山村年轻人选择走出大山,去往城市寻找发展机遇。本章将聚焦于山村与离乡人之间复杂而深厚的情感纽带。我们将探讨“乡愁”这一主题,它不仅仅是对故乡山水的眷恋,更是对童年记忆、亲情温暖、以及那份纯粹而简单生活的追忆。 我们会采访一些在外打拼的“山村二代”,听他们讲述离开故乡的经历,他们在城市中遇到的挑战,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思念。我们会分析他们在城市生活中如何保留或重塑自己的身份认同,如何在家乡与异乡之间寻找平衡。 同时,本章也将关注那些选择返乡创业或留守山村的人们。他们为何选择回到这片土地?他们如何用新的方式发展山村经济,如何保护和传承山村文化?我们会讲述一些感人的故事,展现他们为山村发展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我们还将探讨山村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在快节奏、高压力的都市生活中,山村所代表的那份宁静、淳朴、和谐,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怎样的意义?山村的生存智慧、生活哲学,是否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反思和启示? 结语: 《远山回响:山村记忆与地域风情》是一场对过往的回溯,是对根的寻访,也是一次对未来的期许。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唤醒更多人对故乡的关注,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山村,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根脉,蕴藏着无尽的智慧和情感。让我们一起倾听来自远山的深情回响,感受那份从未褪色的温暖与力量。这本书,献给所有有山村记忆的人,也献给那些渴望了解山村、热爱乡村的人们。 (本书内容不涉及任何关于“城市文化”、“西风东渐”、“全球化”、“现代都市”、“西方文化”、“东方文化”的比较、分析或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