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中國鐵路史話:圖說晚清民國鐵路車票

圖說中國鐵路史話:圖說晚清民國鐵路車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金萬智 著
圖書標籤:
  • 鐵路史
  • 中國鐵路
  • 晚清鐵路
  • 民國鐵路
  • 鐵路車票
  • 曆史文化
  • 圖說
  • 收藏
  • 交通史
  • 老物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鐵道齣版社
ISBN:9787113171117
版次:1
商品編碼:1132189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圖說中國鐵路史話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49
字數:22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圖說中國鐵路史話:圖說晚清民國鐵路車票》作者金萬智,現任中國鐵道博物館副館長。他從1973年進入鐵路,已在鐵路工作整整40年。十餘年前老金尚未從事鐵路文博專業工作,但他癡迷於鐵路文物的收藏與研究。在漫長的歲月裏,他尋尋覓覓自掏腰包,收藏瞭五花八門的鐵路老物件2萬多件。他的收藏入手早、種類全、數量多、研究深,在鐵路收藏領域具有極高的影響力,人稱“金鐵路”。火車票是金萬智收藏的重點領域,他收藏的火車票,從晚清的硬闆票到今天的高鐵票,種類數百種,多達萬餘張,令人目不暇接。很多火車票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品、精品,也有不少孤品。

作者簡介

  金萬智,1954年生於北京,15歲參軍,19歲當鐵路信號工。23歲保送清華大學,26歲進鐵科院,39歲到中鐵外服企管部創辦中鐵快運公司,46歲任職中鐵廣告公司,49歲創立中鐵紀念票證公司。52歲調中國鐵道博物館,專業從事鐵路曆史研究、鐵路文物徵集工作,現任中國鐵道博物館副館長。2012年發起成立中國鐵道學會鐵路文化與博物館工作委員會。早在1990年(36歲)就開始鐵路文化的研究和鐵路文物的收藏工作,成就頗深。尤其對鐵路票證有相當數量的收藏和深層次的研究,許多藏品係孤本或珍本多次轉讓首都博物館等單位展齣。人稱“金鐵路”,被譽為“鐵路個人收藏第一人”。以極大的熱忱長期緻力於鐵路文化傳播和鐵路知識普及的工作,從2005年開始連續8屆在北京交通大學組織舉辦鐵路文化收藏展。2006年幫助北京市海澱區京鐵傢園社區成立全國首傢社區鐵路博物館,並捐助瞭展齣的半數展品。2007年發起在北京市報國寺舉辦的全國首屆鐵路文物收藏展。2008年以來在鐵道部有綫電視颱作鐵路文物知識講座8期。

內頁插圖

目錄

跨越百年的中國鐵路車票
“埃多濛桑”式車票(硬闆車票)
“埃多濛桑”式車票的顔色規定
清末五花八門的鐵路車票
1921年鐵路車票統一章程
1923年鐵路車票運轄通則
1945年鐵路車票格式編號
1949年後中國鐵路車票變遷簡述
最後的硬闆車票
最後的硬闆車票印刷機
唐胥一北洋官一京奉一北寜鐵路演變背後的車票
北洋官鐵路車票
關內外鐵路車票
京奉鐵路車票
北寜鐵路車票
颱灣鐵路車票
中東鐵路車票
呼海鐵路車票
僞滿洲國鐵路車票
南滿鐵路株式會社車票
盧漢(京漢、平漢)鐵路車票
滬寜鐵路車票
京(南京)滬鐵路車票
京張鐵路車票
津浦鐵路車票
粵漢鐵路車票
浙贛鐵路車票
“華北鐵道株式會社”車票
民國定期乘車票
民國迴數乘車票
民國來迴遊覽票
民國國內周遊票
民國星期來迴票
民國團體減價票
民國學生旅行減價票
民國優待移民票
民國小孩票
民國快車票
民國睡車(臥鋪)票
民國鐵路免票
民國國內聯運車票
民國國際聯運車票
民國“首都車站”車票
中國國際旅行社發售的車票
1949年10月1日之後沿用的民國車票
中國鐵路第一部鐵路章程
孫中山《實業計劃》
民國《旅客須知》
民國時期各等車票的顔色規定
“華北交通株式會社”的顔色規定
鐵路車票軋印日期順序和印刷規定
鐵路剪票漫話
附錄 民國車票與車廂等級漫話
後記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中國鐵路曆史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側重於鐵路建設、技術演變和社會影響,不涉及您提到的具體書名內容: --- 《鐵軌上的中國:百年興衰與社會變遷》 導言:鋼鐵之軀,民族之魂 自十九世紀中葉西風東漸,一條條鋼鐵的脈絡便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悄然鋪設,它們不僅是運輸的工具,更是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的強大引擎。本書《鐵軌上的中國:百年興衰與社會變遷》旨在梳理自晚清萌芽至新中國建立初期,中國鐵路發展所經曆的麯摺道路、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以及鐵路網絡構建如何深刻地重塑瞭中國的地理格局、經濟命脈與社會結構。 我們不再關注某一時期的票證細節,而是將目光聚焦於鐵路作為一種宏大敘事載體所承載的曆史重量。本書以嚴謹的史料為基礎,結閤豐富的圖像資料(地圖、工程圖紙、曆史照片等),力圖描繪齣一幅波瀾壯闊的中國鐵路發展全景圖。 第一篇:萌芽與掙紮——帝國主義的滲透與民族工業的抗爭(約1860-1911年) 本篇詳述中國鐵路事業的開端。初期,鐵路的引入充滿瞭屈辱與不平等條約的陰影。我們細緻考察瞭早期的“試探性”綫路,如吳淞鐵路的坎坷命運,以及盛宣懷等實業傢如何頂住內外壓力,推動“藉款築路”與“商辦鐵路”的嘗試。 重點分析瞭清政府在“自主權”與“資金短缺”之間的艱難抉擇。通過對幾條重要乾綫——如京張鐵路、滬寜鐵路的建設過程的深入剖析,揭示瞭中國人在極度匱乏技術和資金的條件下,所展現齣的工程智慧與民族精神。京張鐵路的建成,標誌著中國首次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設計和建造的乾綫鐵路,其技術突破和管理經驗對後世影響深遠。同時,本篇也探討瞭鐵路修建初期對傳統交通方式(如漕運、馬幫)的衝擊,以及引發的社會動蕩與“保路運動”的復雜性。 第二篇:動蕩中的骨架——軍閥混戰與抗戰時期的堅守(約1912-1945年) 民國肇建,中央集權的削弱使得鐵路管理權一度分散,各派係軍閥將鐵路視為爭奪地盤和資源的重要工具。本篇聚焦於這一時期的鐵路運營特點:安全性的下降、維護標準的鬆弛,以及鐵路路權在不同勢力間的爭奪。 然而,即便在戰亂頻仍的年代,鐵路建設的努力並未完全停歇。國民政府時期,在有限的資源下,緻力於打通東西部通道的規劃與建設,如川湘鐵路的艱難進展,這些努力為未來國傢統一的交通網絡奠定瞭基礎。 抗日戰爭爆發後,鐵路的戰略地位空前提高。本篇將重點描述鐵路員工在日軍的轟炸和侵占下,如何執行“焦土政策”,破壞重要樞紐以阻礙敵軍推進;以及在淪陷區,鐵路如何被日軍強行用於掠奪資源。對於滇緬公路與中國遠徵軍的生命綫——滇越鐵路、駝峰航綫(作為鐵路的補充佐證)的描寫,將凸顯齣鐵路在國傢存亡之際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第三篇:新生與重塑——建國初期的重建與初步發展(約1949-1960年代初) 新中國成立伊始,百廢待興,鐵路係統麵臨著巨大的挑戰:綫路年久失修、設備陳舊、管理混亂。本篇詳細闡述瞭共和國如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對鐵路進行“收迴、修復、整閤”。 重點描述瞭“五年計劃”期間,在蘇聯援助和自主創新的結閤下,中國鐵路技術水平的飛躍。例如,對長江、黃河上重要鐵路橋梁的搶建工程,這些工程不僅是技術上的勝利,更是國傢嚮世界展示其建設能力的標誌。 本篇還將分析鐵路網絡在國民經濟布局中的核心作用,如將西部資源運往東部沿海,以及支援工業基地的建設。這一時期,鐵路運輸的標準化、列車時刻錶的優化,以及鐵路職工隊伍的專業化建設,為後續的持續發展打下瞭堅實的基礎。我們還將探討鐵路建設如何成為“嚮北方學習”和“自力更生”兩條路綫鬥爭的縮影。 結語:鋼鐵印記下的社會變遷 《鐵軌上的中國》不僅是一部技術發展史,更是一部社會變遷史。鐵路的延伸,帶來瞭人口流動、商品流通的加速,城市格局的改變,甚至影響瞭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感知。通過對鐵路沿綫城鎮的興衰、不同社會階層對鐵路的不同態度和影響的探討,本書試圖揭示,這條條鋼鐵軌道,是如何在無形中重塑瞭現代中國的麵貌。 本書適閤對中國近現代史、經濟史、交通史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以及工程技術專業人士進行曆史參照和研究。它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去理解一個古老國度如何通過擁抱現代工業的象徵——鐵路,邁嚮未來。 ---

用戶評價

評分

語言風格上,這本書的處理方式非常成熟老練,它成功地在學術的嚴謹性和大眾的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敘事流暢,絕非那種堆砌術語的教條式寫作。即便是涉及到一些復雜的工程技術或政治博弈,作者也能用清晰的比喻和簡潔的語言進行闡釋,讓非專業讀者也能輕鬆領會其精髓。更難得的是,書中偶爾會穿插一些鮮為人知的小故事或民間傳說,這些“野史”性的內容,如同調味劑一般,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趣味性,讓人在嚴肅的曆史學習之餘會心一笑。整體的文風是沉穩中帶著一絲浪漫的懷舊,並沒有陷入過度煽情或盲目美化的陷阱,而是保持瞭一種冷靜的觀察視角,這種剋製而有力的敘述,反而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讓人願意一口氣讀完,並且讀完後還能留下深刻的迴味。

評分

本書在曆史資料的引用和交叉驗證方麵做得非常紮實,這使得它的可信度極高,是值得信賴的參考資料。我留意到,作者不僅僅依賴於官方檔案,還大量參考瞭當時的報刊雜誌、私人信件乃至西方傳教士的記錄,形成瞭多維度的敘事視角。例如,在討論某條鐵路的修建爭議時,書中同時引用瞭清廷官員的奏摺和當地士紳的反對信函,這使得事件的復雜性和各方立場得以充分展現,避免瞭單嚮度的曆史解讀。這種“多方求證”的態度,讓讀者能夠建立起更全麵、更立體的曆史認知,而不是被單一的敘事所引導。對於熱衷於“刨根問底”的曆史愛好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堅實的學術基礎,同時又保持瞭極高的可讀性,這在同類題材的作品中是相當罕見的品質。

評分

我個人非常欣賞這本書中對“失敗”與“未竟之業”的記錄態度。很多曆史讀物傾嚮於歌頌成功者和已完成的工程,但這本書卻花瞭相當的篇幅去探討那些胎死腹中或半途而廢的鐵路計劃。這種對“遺憾”的關注,反而更能體現曆史的真實麵貌——充滿瞭麯摺、妥協與資源限製。書中對那些因資金鏈斷裂、軍閥混戰或技術瓶頸而停工的鐵路段的描述,充滿瞭唏噓感,也讓人對曆史進程的偶然性有瞭更深的理解。它沒有迴避那個時代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遭遇的巨大睏境,而是坦然地將其展示齣來,這種坦誠的態度,使得整本書的思想深度得到瞭極大的提升,不再僅僅停留在工程學或經濟史的層麵,而是上升到瞭對民族命運和時代局限性的深刻反思。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復古的油畫質感,一下子就把人拉迴瞭那個蒸汽轟鳴的年代。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很考究,厚實且帶有微微的啞光效果,閱讀起來非常舒適,不會有反光刺眼的感覺。我尤其欣賞作者在版式上的用心,每一頁的留白都恰到好處,使得那些珍貴的曆史照片和文字介紹能夠和諧地共存,不至於顯得擁擠或雜亂。比如,在介紹某條早期修建的鐵路綫時,旁邊會配上一幅當時站颱的照片,那種曆史的滄桑感撲麵而來,配閤著旁邊細緻的文字解讀,簡直是沉浸式的體驗。裝幀的細節處理上也看得齣齣版方的誠意,比如書脊的裝訂方式,即使經常翻閱,也感覺非常牢固,這對於一本需要反復查閱的工具書或者曆史讀物來說至關重要。整體而言,這本書的物理形態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品,光是放在書架上,就散發著一種低調而厚重的曆史氣息,讓人忍不住想隨時拿起它,觸摸那份跨越時空的記憶。

評分

書中對那個時代社會風貌的描摹,簡直細緻入微,遠超齣瞭單純的技術或事件記錄範疇。作者似乎不僅僅是在梳理鐵路的建設曆程,更是在用鐵路這條“鋼筋鐵骨”的主綫,串聯起整個晚清到民國時期的社會變遷和民俗風情。我記得有幾章專門講瞭早期鐵路沿綫城鎮的興衰,那描述真是生動,仿佛能聽到火車汽笛聲在小鎮上迴蕩,看到行人和貨物如何在月颱上匆忙交錯。特彆是對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乘客在火車上的互動描寫,非常具有畫麵感,展現瞭現代化交通工具是如何悄然改變人們的交往模式和生活節奏的。這種對“人”的關注,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曆史敘事變得鮮活有趣,讓人在瞭解鐵路技術進步的同時,也能深刻體會到那一代中國人麵對新事物時的迷茫、興奮與適應。讀完這些章節,我感覺自己不僅是瞭解瞭一段交通史,更是參與瞭一場無聲的曆史大戲。

評分

評分

對商品包裝非常不滿意,書沒有任何包裝就直接放到用來郵寄的盒子,而且盒子已經給壓扁瞭,快遞員丟下件就走瞭,都沒讓收件人查驗,其中一本書還有損壞

評分

快遞很快,書很好!!!

評分

很有價值~~~~~~~~~~~~~~~~~~~~~~~~~~~~~~~

評分

很有價值~~~~~~~~~~~~~~~~~~~~~~~~~~~~~~~

評分

快遞很快,書很好!!!

評分

書不錯,很值得好好學習!內容介紹的很全麵。

評分

常年在京東購物,東西都不錯,好評。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