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创意写作书系:写作法宝(非虚构写作指南30周年纪念版)》一书,以其合理的建议、清晰的表述、温和的风格而为读者称道。《创意写作书系:写作法宝(非虚构写作指南30周年纪念版)》为所有想要写作的人而写,不论你想写的是人、地方、科技、商务、运动、艺术还是你自己。书中的原则和观点,已经被几代作家和学生分享。
《创意写作书系:写作法宝(非虚构写作指南30周年纪念版)》为30周年纪念版,增加了新的前言,以及撰写家史及回忆录的章节。
内容简介
《创意写作书系:写作法宝(非虚构写作指南30周年纪念版)》一书,以其合理的建议、清晰的表述、温和的风格而为读者称道。《创意写作书系:写作法宝(非虚构写作指南30周年纪念版)》为所有想要写作的人而写,不论你想写的是人、地方、科技、商务、运动、艺术还是你自己。书中的原则和观点,已经被几代作家和学生分享。
《创意写作书系:写作法宝(非虚构写作指南30周年纪念版)》为30周年纪念版,增加了新的前言,以及撰写家史及回忆录的章节。
作者简介
威廉·津瑟,作家、编辑兼教师。他从《纽约先驱论坛报》开始自己的写作生涯,长久以来一直是美国领军杂志的撰稿人。他撰写的17本书包括:《写而学》、《米切尔与拉夫》、《春训》、《美国地理名胜》、《耳熟能详:美国伟大的歌手与他们的歌曲》,以及新作《写自己的人生》等。20世纪70年代在耶鲁大学任教,任布兰福德学院院长。目前在家乡纽约市新学院以及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任教。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原则
第一章 交往
第二章 简洁
第三章 赘语
第四章 风格
第五章 读者
第六章 词语
第二部分 方法
第七章 统一性
第八章 开头与结尾
第九章 零零碎碎
第三部分 形式
第十章 作为文学的非虚构写作
第十一章 写人:访谈
第十二章 写地点:游记
第十三章 写你自己:回忆录
第十四章 科学与技术
第十五章 商务写作:工作中的写作
第十六章 体育
第十七章 写艺术:评论家与专栏作家
第十八章 幽默
第四部分 心态
第十九章 自己的声音
第二十章 愉悦、恐惧与信心
第二十一章 终稿的严酷性
第二十二章 作者的抉择
第二十三章 写家史及回忆录
第二十四章 尽力写好
附录一 用法
附录二 书中涉及主要作家简介
精彩书摘
在曼哈顿中城我的办公室里挂有一些画像,其中一幅是作家E.B.怀特的照片。照片是怀特77岁那年在缅因州北布鲁克林家里由吉尔?克列门茨照的。在一间小船库里,一位白发老者坐在一把简朴的木椅上,前面是一张简朴的木桌——就是三块板子四条腿的那种木桌。窗户开向水面。怀特在用机械打字机打字,旁边别无他物,只有烟灰缸和钉子桶。不用说,那桶就是他的废纸篓。
来我这里的有方方面面的人——有作家,还有渴望当作家的,有学生,还有从前的学生——其中许多人都见过那幅照片。这些人来这里探讨写作问题,或是述说自己的生活。但往往用不了几分钟,他们的眼睛就会被伏案打字的老者所吸引。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是写作过程的简洁性。怀特所需一应俱全:写作工具、纸张,还有废纸篓,那是用来回收已写出来但并不如所愿的文字的。
从那以后,写作已经电子化了。电脑替代了打字机,删除键替代了废纸篓,还有各种其他按键可以插入、移动内容,还可以重新调整整段文章。但什么也替代不了作家。他或她还在执著于同样的老行当,说点儿其他人愿意读的事儿。这就是那张照片的宗旨——也是30年后的本书一成不变的宗旨。
我最初写《写作法宝》是在康涅狄格州的一间附属建筑物中,那间房子就像怀特的船库那般窄小简陋。我的工具是一只悬挂的灯泡,一台安德伍德标准打字机,大量黄色稿纸,还有一个金属丝废纸篓。那时我已经在耶鲁大学教了5年非虚构写作课程,我想利用1975年的夏天将课程写成书。
当时我正巧满脑子都是怀特。我一直将怀特视为自己写作的榜样。他的写作是那种似乎毫不费力的风格——但我知道那是付出极大努力的结果——我也想努力练就这种风格。每当我开始新的写作计划,都会先读怀特的作品,在耳畔感觉其节奏。不过我这时还有一个教学兴趣:怀特是我千方百计所要进入的这一领域中当今的冠军。《风格的要素》由怀特当年在康奈尔大学的英文教授小威廉?斯特伦克写于1919年。这本书对怀特影响最大,他本人后来还对该书进行了更新,使之成为独占鳌头的作家写作手册。要与之竞争难啊。
我决定不与斯特伦克和怀特的书竞争,而是采取与其互补的策略。《风格的要素》是一本充满写作要点和忠告的书:这样写,别那样写。该书并没有写如何将那些原则应用于非虚构及新闻写作的各种形式之中。而那正是我的授课内容,也是我想要在书中所传授的:如何写人物、地点、科技、历史、医学、商务、教育、体育、艺术,以及世上一切等待人们描述的事物。
《写作法宝》就这样在1976年诞生了,至今已拥有三代读者,销售过百万册。现在我经常遇见报社的年轻记者,雇用这些记者的编辑就会给他们这本书,就像当初雇用那些编辑们的编辑给他们这本书一样。我还遇见头发花白的主妇们,她们都记得大学时代老师指定这本书为必读书,结果发现该书并非像所预想的苦药那样难以下咽。有时这些读者们拿来该书的早期版本找我签名,书中的句子做有黄色标记。他们对书中所做的涂抹表示歉意。但我喜欢这样的涂抹。
美国30年来不断发生变化,这本书也在变化。我已经六次修订此书,保持与以下社会诸多方面的变化同步,包括新的社会趋势(更多人有兴趣写回忆录、商务以及科学与体育方面的内容),新的文学趋势(有更多女性写非虚构作品),新的人口分布(有更多来自其他文化传统的作家),新技术(计算机),还有新词语和用法。我还将自己不断与写作角力所获得的经验融会贯通,在自己从前未涉猎的领域写作:棒球、音乐以及美国历史。我的目的是使自己靠近读者,分享我的经验。假如读者与我的书产生共鸣,那是因为他们感觉倾听的不是英语教授,而是创作中的作家。
我作为教师的关注点也有所变化。我对造就好的写作的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因素更感兴趣——自信、享受、意图、人格等,并且增写了章节来阐述这些价值。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开始在纽约的新学院大学教授回忆录与家史写作成人课程。我那些男男女女的学生们想用写作来探求他们自己是谁,以及他们身处的文化传统。年复一年,这些学生带我深入他们的生活,深入他们的渴望,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留下记录。美国似乎有一半的人都在写回忆录。
但大多数人都被这项任务的量所难倒。那么多记忆模糊的人物、事件以及情感,如何将过去连贯地记述下来,这从一开始就无从下笔。许多人几近绝望。为了给大家提供帮助和安慰,我2004年完成了《写自己人生》一书。该书是我对生活中林林总总事件的回忆录,但也是一本教材:随着对这些事件的记述,我阐述了自己的写作方法。这些方法适用于每一位打算探索自己过去的作者:选材、缩减、组织和语气。在本书第七版中,我已经将自己的经验写入新的章节“写作家史与回忆录”。
我当初写《写作法宝》时,头脑中的读者只是人口中的一小部分:学生、作家、编辑、教师,以及想学习写作的人。我当时丝毫没有想到电子奇迹会使写作发生如此革命性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首先出现了文字处理器,这使得计算机成为那些从未想过要当作家的人的日常工具。90年代又出现了互联网和电子邮件,继续这场革命性的变化。当今人人都给别人写信,穿越国界和时区即时沟通。博客遍布全球。
从一方面来讲,这一新潮流是好消息。任何减轻写作恐惧的发明都同空调和电灯泡一样为民造福。但也总有不为人所道之处。没人告诫新生代电脑作家们,写作的本质就是改写。能流利地写作并不意味着能写得好。
这一前提随着文字处理器的到来得以显现。有两种相对的现象显而易见:好作家写得更好,差作家写得更差。好作家欢迎这一礼物,这样就可以不断地推敲句子——剪裁、修改、调整——而不必用打字机费力重打。差作家变得更啰嗦,因为写作突然变得那么容易,屏幕上的每句话看起来都那么漂亮。这么美的句子怎么会不完美无缺呢?
电子邮件是一种即时媒体,不利于人们减速和回顾。它对于日常生活中所需的不断交流是一种理想的工具,即使写得蹩脚也无大碍。但当今电子邮件也用于大量的国际商务交际,每天有上千万电子邮件提供业务所需的信息,蹩脚的信件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害,网站写得蹩脚也是如此。尽管电子产品魔力无穷,新时代仍是基于写作的时代。
《写作法宝》是一本写作技法之书,30年来其中的原则并无改变。我不知道还会有什么更新的玩意儿会使写作在今后30年变得容易一倍,但我确信这些不会使写作好上一倍。
……
前言/序言
点燃你的非虚构火焰:一个关于探索、启迪与表达的旅程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每个人都身处一个由无数故事、观察、经历和知识交织而成的巨大网络之中。从个人内心的思绪,到宏大的社会变革,再到宇宙的奥秘,无处不在的叙事等待着被发现、被理解、被分享。非虚构写作,正是我们得以捕捉这些珍贵瞬间、解读深层意义、并与他人建立深刻连接的强大工具。它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而是每个人都可以掌握的技能,一种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并影响世界的方式。 本书系,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指导,旨在成为你在这个探索之旅中的忠实伙伴。它不仅仅是一本指南,更是一个邀请,邀请你勇敢地走向未知的写作领域,挑战思维的边界,发掘内在的潜力。它邀请你审视那些日常的、琐碎的、或是被遗忘的片段,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动人情感。它邀请你深入思考那些宏大的、紧迫的、或是争议性的议题,用清晰、有力、且充满真诚的笔触,表达你的观点和见解。 看见你身边的故事:细节的力量与观察的艺术 我们常常以为,伟大的故事只发生在遥远的国度,或是只属于少数天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最触动人心的故事,往往就隐藏在我们生活的街角、通勤的路上、亲友的对话中。非虚构写作的第一步,是学会“看见”。看见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听见那些微弱的声音,感受那些潜藏的情感。 本书系将带你进入一个关于“看见”的世界。你将学习如何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如何捕捉转瞬即逝的瞬间,如何将平淡无奇的事物变得引人入胜。这包括对环境的细致描绘——光影的流动、气味的弥漫、声音的层次;对人物的深入刻画——细微的面部表情、习惯性的肢体语言、独特的说话方式;以及对事件的准确捕捉——节奏的起伏、气氛的营造、情绪的转化。 想象一下,你不再只是走过一间咖啡馆,而是“闻到”了新鲜烘焙的咖啡豆的浓郁香气,“听见”了背景里低语的交谈和杯碟碰撞的清脆声响,“看见”了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吧台上温暖的光斑,以及那位忙碌而友善的咖啡师脸上略带疲惫的微笑。这些细微的感知,构成了故事的骨架,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你将学会如何通过“问问题”来深入挖掘。面对一个现象,与其浅尝辄止,不如追问“为什么?”、“如何发生?”、“这对谁有影响?”。本书系将指导你,如何将好奇心转化为探究的动力,如何从表象之下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原因和联系。这种探究性的视角,不仅能让你的写作内容更加充实,也能培养你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言之有物,理气兼备:思想的深度与表达的技巧 非虚构写作不仅仅是记录,更是思想的传播和观点的交流。它需要你有明确的主题,有扎实的论据,有清晰的逻辑,更有动人的情感。本书系将为你构建一个坚实的思想基础,并为你提供一系列实用且高效的表达技巧。 你将学习如何提炼核心论点,如何围绕一个清晰的主题展开写作。无论你是要阐述一个科学概念,评论一部电影,记录一次旅行的感悟,还是剖析一个社会现象,一个鲜明的主题都将是你的写作的灵魂。本书系将指导你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最相关、最关键的内容,避免枝蔓过多,让读者一目了然。 论据是支撑观点的基石。你将了解如何搜集可靠的信息,如何运用数据、事实、引言、案例等多种形式的证据来强化你的论点。本书系会引导你学习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如何避免片面和偏激,如何以严谨的态度对待事实。 逻辑是思想的脉络。你将学习如何构建清晰的段落和文章结构,如何运用递进、对比、因果等逻辑关系来组织你的文字,让你的思想如潺潺流水般自然流畅。从引人入胜的开头,到层层深入的主体,再到令人回味的结尾,每一个环节都将是精心设计,引人入胜。 当然,思想的表达离不开语言的魅力。本书系将为你打开一扇通往语言艺术的大门。你将学习如何运用生动的比喻,如何选择恰当的词语,如何构建富有节奏感的句子,如何调整语气的轻重缓急,让你的文字既有思想的深度,又不失艺术的美感。无论是写一篇感人至深的个人散文,还是一篇逻辑严密的学术评论,语言的力量都将成为你最得力的助手。 连接读者,传递价值:情感的共鸣与沟通的智慧 写作的最终目的,往往是为了与他人建立连接,传递价值。非虚构写作,尤其强调这种连接的力量。它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激发共鸣,甚至改变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本书系将教会你如何用你的文字触动读者的心灵,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认同、启发和力量。 你将学习如何理解你的读者是谁,他们的需求和兴趣是什么。只有了解你的目标读者,你才能用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表达你的思想。这将涉及到对读者心理的洞察,对受众需求的把握,以及对沟通策略的运用。 情感的连接是建立共鸣的关键。即使是写一篇客观的报告,也可以通过充满人情味的语言,或是对事件中人物命运的关注,来触动读者的情感。本书系将引导你如何在写作中注入真挚的情感,无论是喜悦、悲伤、愤怒、还是希望,都能以真实而动人的方式呈现出来。 “讲故事”是传递价值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本书系将深入探讨非虚构叙事的力量,教你如何将事实与情节相结合,如何塑造鲜活的人物,如何构建引人入胜的情节,让读者在故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你的观点,理解你的情感。 本书系不仅仅是关于写作技巧的传授,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态度和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鼓励你去探索,去发现,去思考,去表达。它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故事,每个人都拥有表达的潜力。 踏上你的非虚构之旅:行动与成长 拿起这本书,你便踏上了你的非虚构写作之旅。这趟旅程不会一帆风顺,但它注定是充实而有意义的。你可能会遇到瓶颈,会经历自我怀疑,但每一次的跌倒都是为了更好地站起来。 本书系将陪伴你,提供你所需的工具、知识和灵感。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平台,一个激发创造力的空间。它不仅仅教会你如何写,更激励你如何去生活,如何去观察,如何去思考。 无论你是希望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感悟,还是渴望在某个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亦或是希望将你的专业知识传播给更多人,本书系都将是你不可或缺的伙伴。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用笔尖,点燃你内心的非虚构火焰,去探索,去发现,去表达,去创造一个更丰富、更深刻、更有意义的世界。你的故事,值得被讲述;你的声音,值得被听见。